-
1 # 努力就好
-
2 # 老周說三農
生薑種植時有哪些常見病,原因是什麼,又該如何防治?
生薑的病蟲害比較少主要是姜腐敗病,姜腐敗病又叫姜瘟,對姜的危害性非常大。姜腐敗病發病的時間多在立秋前後,特別是在陰雨連綿、地勢低窪容易積水的地塊最容易引起發病並且蔓延。姜的根系不發達,抗旱耐澇能力差,在粘重潮溼的低凹地種植生長不良,在瘠薄保水水性差的土地生長也不好。對水分的要求格外講究,在生長期間土壤過溼容易引起發病腐爛。
發病初期,植株葉片尖端開始枯萎,以後沿著葉脈變黃,經過幾天以後,整個植株莖稈、葉片變為黃褐色而逐漸枯死,嚴重的時間成片死亡。姜塊開始發病,出現水浸狀黃色病斑。並且逐漸軟化腐爛,發出惡臭味。姜腐敗病的病菌主要在貯藏的姜塊或者土壤中越冬,可以在泥土記憶體活兩年以上,透過水流及肥料進行傳播危害。
姜腐敗病防治重點是預防,
第一是選擇的種植地必須實行三年以上的輪作栽培,以減少姜腐敗病。二是嚴格挑選沒有病的姜種,實行種塊消毒。三是選擇排水良好、肥沃疏鬆的態度種植,重視開好田間排水溝渠。四是及時拔除中心發病植株,並且在病株周圍撒放石灰消毒。
姜發病後要及時用50%代森銨1000倍溶液進行噴灑2—3次,具有一定效果。
-
3 # 農事小咖
在生活談起生薑,一些人對它讚不絕口,稱它為“平民醫生”,而另一些人則對它避之不及,畢竟生薑本身辛辣的味道的確有點讓人不容易接受。但是如論你討厭與否,生薑的的確確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它不但是生活中最常見的調味品之一,同時也具有預防感冒,化痰止咳,潤肺止吐的妙用,假如患有風寒感冒喝上一碗熱乎乎的“薑湯”絕對是不二之選。但是在生薑種植時,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疾病,這樣疾病發病原因是什麼,又該如何防治?
一 姜瘟病姜瘟病是生薑種植過程中最常見且普遍發生的一種毀滅性土傳疾病。談如何防治生薑姜瘟病,首先咱們應該先了解什麼是姜瘟病,以及其發生規律,發生原因是什麼,只有這樣才能針對性的去防治疾病的發生。
1 姜瘟病的症狀:
姜瘟病又稱姜腐爛病,姜青枯病。是一種細菌性的病害。被病菌侵害後,一般是生薑的近地面莖基部,以及地下根莖的上半部,首先發病。根莖逐漸失去光澤,呈黃褐色。隨著病情的發展生薑根莖內部組織逐漸軟化腐爛,最終只剩下外皮,假如擠壓一下生病植株會出現乳白色汁液,惡臭難聞。隨後根部逐漸腐爛,直至枯萎死亡。
2 姜瘟病的傳播途徑:
追根溯源,導致生薑獲得姜瘟病的罪魁禍首是青枯假單胞桿菌。一般帶病菌的生薑植株是傳染源,但是由於這種病菌抵抗力強,可以在土中存活兩年以上,因此不光要對植株進行仿製,病土的防治也是重要的一環。尤其是多雨的地區,一旦下雨或者灌溉時,那麼大量的病菌便會隨著水進行更大面積的傳播,從而造成種植生薑的農戶不可估量的的損失。
3 發病規律:
由於姜瘟病是細菌感染導致,且易隨雨水進行傳播感染,因此姜瘟病的發生也與降水息息相關。每年的5到6月份,這個時間由於氣溫低雨水少,因此即使即使發病也僅僅是偶爾一株發生不必擔心,但是到了6月到7月,這個時間姜瘟病植株開始大範圍出現,到了7月到9月,隨著雨水的增多,姜瘟病感染到達高峰期。
4 防治措施
(1) 藥物防治
發病初期,也就是根莖剛剛無光澤,程黃褐色時可以使用三氯異氰尿氮(地菌淨)對土地進行噴灑。77%氫氧化銅可溼性粉劑600倍液、20%噻菌銅懸浮劑500倍液、40%代森胺水劑600倍液等進行噴灑。
(2)土壤消毒
在播種之前每畝土地可以使用溴甲烷25~35千克殺菌的藥土進行燻蒸土壤。將藥液灌入20釐米左右的深的土壤,每個位置注入2~3毫升的藥液即可,間距30釐米左右,隨後用塑膠薄膜覆蓋5天,但是這個辦法操作比較麻煩,並且溴甲烷毒性比較高,應該注意防護,因此不建議使用此方法。
第二種方法,使用石灰氮對土壤進行處理。將石灰氮按照每畝50千克的計量,與有機化肥混勻,均勻的撒在將要播種的溝壑內,與土壤混勻後,進行灌溉,即可播種。此方法簡單,易操作,省時省力。
(3)嚴格選用無病種姜
從根源解決問題,選擇在無病菌的土地收穫的生薑姜,來年進行播種,儲藏時單獨放置,地窖的溫度也要進行控制,以12~15℃為益。或者將種姜進行消毒處理,處理方法,用40%的甲醛100倍稀釋液或30%氧氯化銅稀釋800倍液浸泡6小時。姜種切口粘草木灰後下種。
(4) 輪作換茬
輪作換茬是切斷病菌在土壤傳播時的主要途徑,假如是已經攜帶病菌的土地建議3~4年以後再進行播種,畢竟青枯假單胞桿菌可以在土壤中生存兩年以上。輪作時種植蔥姜最好。但是尤其注意如果種植過番茄,茄子,馬鈴薯,辣椒且發生過青枯病的土地不易中姜。
(5) 即使剷除病株
這算是一個補救的方法,假如沒有從土地,植株根源上解決問題,只有使用這種方法了,算是亡羊補牢。具體方法將病株除去後,還應將周圍0.5範圍內的植株一併出去,並且將原位置帶菌土壤挖去,噴灑石灰粉1千克,隨後用乾淨土壤覆蓋處理。
二 生薑炭疽病1. 病因
生薑炭疽病的病因是由兩種病菌造成,一種是半知菌亞門辣椒刺盤孢菌,另外一種盤長孢狀刺盤孢菌。可以散落在地上,在土中越冬,為第二年侵染源。
2 傳播途徑
病菌的分生孢子可以借多種媒介進行傳播,例如土壤、風雨、昆蟲、灌溉水等等。
3 發生規律
生薑炭疽病的發病日期一般是7月份開始發生,一個月後達到發病高峰。連作重茬、土壤黏重,偏酸、土地肥力不足、植物生長過旺都有利於該疾病的發生。
4 防治方法
(1)生物防治
定期噴灑600倍地下根莖專用型天達-2116,頻率為每10~15天噴灑一次,連續噴灑3~4次,可明顯提高植株的抗病性。發病時還可用3%中生菌素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或者25%嘧菌酯懸浮劑1500倍液進行噴霧治療。
(2)化學防治
治療生薑炭疽病可選擇的藥劑很多,例如50%苯菌靈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30%氧氯化銅懸浮劑300倍液、70%甲基硫菌靈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等等,噴灑頻率和生物防治一樣。
(3)農業防治
注意田間衛生,採取輪作的種植方式,收穫時認真徹底的清楚病殘。選用抗病品種,嚴禁田間積水增加傳播介質,做好清溝排水的工作。
三 生薑枯萎病生薑枯萎病也是生薑常見的病害之一,主要危害生薑的根莖。它的症狀與姜瘟病類似,擠壓病部可滲出液體,植株表現為心葉枯死,因此要注意區分。
1病因
生薑枯萎病的病原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包括尖鐮孢菌和茄病鐮孢菌,也可在土壤中越冬。
2傳播途徑
生薑枯萎病主要靠以水作為媒介傳播,例如雨水濺射,由於排水不良,地勢低窪,雨水積聚都可進行傳播。
3防治方法
(1) 田間防治
選擇地勢高的地方進行種植,減少積水。對生病的植株要及時的清理,同時還要避免連作,重病地塊實行輪作等方式。
(2)農業防治
施肥建議可以使用腐熟的有機肥,適當增施磷肥、鉀肥。在播種之前還可以用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300~500倍液來浸泡姜塊1~2個小時撈起後伴草木灰下種。
(3)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在發病的初期可以選用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進行灌根處理,頻率為每隔3~5天一次,連續防治2~3次。
四 生薑斑點病生薑斑點病也稱白星病,同樣是生薑的常見病之一,重病地可達80%以上,是一種對生薑危害性極大的疾病。生薑斑點病與其他的疾病主要危害根莖不同,它主要危害的是生薑的葉片,尤其是新葉。當感染此病時,生薑的葉片會生成多種形狀例如圓形、橢圓形或者梭形的病斑,嚴重時,葉片可佈滿斑點,宛如星空,這也是白星病名字的由來。
1病因
生薑斑點病是由半知菌亞門葉點黴屬,可在土壤中越冬。
2傳播途徑
以分生孢子作為傳染源,可透過雨水濺射傳播。過多使用氮肥,田間溼度大,重茬連作均有利於該疾病的發生。
3發生規律
由於生薑斑點病主要透過水作為媒介傳播,一般在雨季來臨或雨水多的年份容易發病,部分地區7月中下旬開始出現,8月下旬進入發病高峰期。
4防治方法
(1)田間防治
實行2~3年以上的輪作,選擇地勢比較高,易於排水的地方進行種植。還要注意鉀,磷肥配比使用,不要偏施氮肥。
(2)化學防治
可以在葉面噴施70%甲基硫菌靈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加75%百菌靈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頻率為每隔7~10天噴一次,連續噴2~3次,再噴灑時還可以加600倍天達-2116提高藥效,並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五 生薑根腐病生薑根腐病也是生薑一種重要的病害,並且分佈較廣,儲存期也發此病。主要症狀為地上莖葉黃化枯萎,地下根莖軟化腐爛,並散發出臭味,擠壓時溢位白色液體。
1 病因
生薑根腐病的病因是結群腐黴菌。可在土壤中進行越冬。病姜種、病殘體、病肥都可以作為疾病的傳染源,透過雨水濺射和灌溉水進行傳播,因此注意生薑的及時排水。
2 防治方法
生薑根腐病的化學防治方法有很多,例如50%甲霜靈可溼性粉劑800~1000倍、64%惡霜靈可溼性粉劑500倍液、72%霜脲氰·猛鋅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60%甲霜·鋁銅可溼性粉劑800倍液等進行噴霧。出苗後至發病初期,再選用上述藥劑對生薑植株進行灌藥液處理,劑量為250~500毫升/株,隔2~3天再灌藥一次。
-
4 # 農人顧流芳
生薑的主要病害以姜瘟病為主,其次是生薑斑點病,主要的蟲害大多為鑽心蟲為主。當然在生薑的生長髮育過程中,生薑植株早衰以及生薑葉片出現萎縮枯死的現象也是相對普遍。
對此,流芳主要以種植戶在生薑生產過程中出現以上病蟲害為主要分析,具體具體介紹如下:一、生薑姜瘟病病因及防治{1}首先從生薑姜瘟病分析,姜瘟病我們通常也稱為腐爛病,其主要的發生原因就在於。此類病菌會在姜種、土壤、農事操作當中進行侵染。一旦生薑植株被此類病菌所害,其主要的症狀表現為腐爛化水有異味。
{2}對於姜瘟病的防治,種植戶需要選用無病姜種以及在播種前進行種姜消毒和姜地消毒,並嚴格實行輪作合理安排茬口。流芳建議可採用地膜覆蓋栽培合理密植,這樣可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同時增施磷鉀肥和微量元素肥料,以增強植株抗病力。
其次,種植戶需要掌握好水分管理,澆水時以小水勤澆保持土壤溼度的原則。在種植生薑的整個過程中做好中耕除草適時培土並防治蟲害,可以大幅度的降低姜瘟病的發生機率。
{對於姜瘟病防治用藥的具體方式,可到當地農用售藥處進行諮詢,藥劑施用流芳不做分享以免產生誤導}。
二、生薑斑點病的病因及防治{1}生薑出現斑點病主要明顯的現象就是,植株被侵害的葉片居多,發病初期植株葉片反面會呈明顯的水漬狀,如果種植戶對此病不瞭解或防治不及時,後期病斑會密佈葉片,漸而影響植株的光合作用,從而造成植株長勢減弱以及停止生長髮育。
此病的主要發生原因多因為,生薑種植地塊溫度高溼度大。其次是種植戶連年種植生薑病原沒有被徹底消除。另外,種植戶在用肥期間氮肥量過多,磷鉀肥施用偏少,漸而生薑植株抗病能力減弱。
{2}對於生薑斑點病的防治,種植戶需要注意儘量不要連年種植,同時注意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以加強壯苗栽培從而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做好生薑種植地塊的管理工作及早發現病情,在發病初期種植戶可以選用適合防治生薑斑點病的藥劑對發病地塊進行重點防治。
三、生薑鑽心蟲、植株早衰萎縮的發生規律以及防治措施{1}我們都知道鑽心蟲屬於是一種是一種雜食性害蟲,我們可以從生薑出苗到收穫都能發生有此類蟲害的侵害跡象。鑽心蟲主要以幼蟲侵食為主要危害。
幼蟲會對生薑植株造成莖杆空心,從而植株水分營養運輸受阻,被害葉片成薄膜狀並殘留有糞便。生薑苗期受害後上部葉片枯黃萎縮以及莖杆折斷,嚴重是整株會逐漸枯黃死亡。種植戶在田間發生植株有上述症狀剝掉莖杆就能看見幼蟲。
對於鑽心蟲的防治,種植戶可以進行人工捕殺或藥劑滅殺。因鑽心蟲是進入到植株杆進行啃食為害,防治的難度相對較大一般藥劑的效果也不是很管用,雖然人工捕殺耗時耗力但成效很好,生薑種植地塊有被鑽蛀為害的植株,種植戶找出蟲口剝開莖杆發現幼蟲進行捕殺。
藥劑對於老齡幼蟲的成效不大它們抗藥性很強;因此,種植戶需要以及早發生及早治療的原則進行適時噴藥防治。
{2}預防生薑植株早衰發生,種植戶需要注意施足底肥,並及時追肥,滿足大姜對養分的需求。同時避免高溫強光、過澇過旱,做好適宜生薑的生長髮育環境。其次是多施用有機菌肥,以改善土壤結構為生薑增產保質打下有利基礎。
-
5 # 老劉105751014
種植生薑選擇好土地是非常重的,因為生薑最怕得腐爛病,所以要選用排水好而不要溼地,地勢略帶傾斜度,Sunny充足的沙質土地。
如果發生腐爛病時,可用0.5%福爾馬林液或石灰水消毒,或者將病姜挖出清掉,增加肥料,注意排水預防地澇。
回覆列表
生薑生產中的病害極多,常見的有細菌性姜瘟病,真菌性根莖腐爛病,生薑斑點病,紋枯病,炭疽病,根線蟲引起的癩皮病,病毒病,及某些缺素症,高溫失綠症等。這些病害的發生,姜農大都認為是溫度,種植密度,肥料,種姜,土壤等引起的,這是肯定的,這是現代農業的出現的新問題。一,種性的原因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任何一種野生的植物很少發病。自然界中病原菌客觀存在並自生自滅,植物與病原菌間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病菌不會只危害人工種植的作物,而不危害野生植物。
野生植物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透過自身的生命活動規律,進行自然選擇達到與生態環境和病原菌間矛盾的相對平衡,適者生存。也就是說,野生植物與病原菌同步進化且相對穩定。在這種情況下病害不會造成對寄主植物的嚴重危害,它們相對"和諧"地生活在一起。
但是,人類是打破這一"和諧"的罪魁禍首。我們的耕作,栽培,管理措施等方法對病害的發生和蔓延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現代農業中的栽培作物由於人類的需求,為了獲得更高的產量,獲得最大經濟效益,用人工選擇替換了自然選擇,培育出高產的新品種,這就改變了植株的生長週期,形態及組織結構,使植株處於另一種環境中,從而破壞了自然平衡,導致作物的抗逆性減弱,品種遺傳性單一。
再就是,由於人工培育種對經常變化的生態環境的適應能力遠不如病原菌強,我們只是改變了植株的種性,但卻不能改變病原菌。
第三是我們在作物的栽培管理中經常用到化學農藥,但因防治病菌不徹底,病菌快節奏的換代特性形成了抗藥性,抗逆性,多變性。我們在病菌的防控過程中始終處於被動的地位,落後於病原菌的換代,搞不清它到底向哪個方向發展,因此我們只能按照病菌的變化而開發研製新藥品。這就像今年的新冠病毒一樣,它的變異性快,對於疫苗的研製大費周折。
這也就是大姜病害發生重而難防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種性的改變,導致了大姜病害發生重。如大姜本喜歡排水條件好,土壤疏鬆,有機質豐富,通氣性好的沙壤土,如果我們把它們栽植到不具備上述條件的地方,再加上保護設施等,人為地創造環境條件供其生長,這些因素的變化對大姜的影響就是病害發生的前提條件。
二,連作的原因大姜雖然對土壤酸鹼性的適應性較強,但多年的重茬栽培,化肥的過量使用,導致土壤酸性增強,大姜植株表現為矮小,葉黃而長勢差,姜塊發育不良,抗性減弱,為病菌的侵襲帶來了可乘之機,如姜瘟病發作,很難治癒,並且土壤殘留病原菌重,一旦條件適宜會導致連年發作。
大姜根線蟲,莖基腐爛病等多種病原菌都是土傳病害,連作大姜都存在著潛在發病風險。因此,大姜不宜多年重茬栽培,適時輪作是減少病害發生的最佳途徑。
再就是不合理的施肥,如有機肥用量減少,化學肥料的過量施用,導致植株徒長,田間透光性差,預防病害不及時等,都會造成病害的發生和蔓延。如氮肥過多,炭疽病發生重等。
因此,我們在栽培大姜時,應該從栽培,耕作和管理技術入手,以防病為核心,把栽培和防病結合起來,制定整套高產的耕作,栽培和管理措施,農業的,物理的,化學的配合應用,促進大姜的正常生長髮育,選育抗病高產品種,配合施藥控制病害,從根本上解決大姜生產與防治病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