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農業百曉生

    豆野螟喜溫,一年發生多代。初孵幼蟲鑽蛀花為害。三齡後蛀莢食豆粒並有多次轉莢危害習性,其糞便堆積。常引起豆莢腐爛。造成落花落粒,十月化蛹結繭在雜草和土中越冬。當豇豆進入盛花期。於早晨八時前噴藥,連噴二至三次。藥劑可用2.5%氯氰菊脂八百倍液或菊樂合劑和氯氰菊脂乳油3000倍液,要堅持治早治小治了的治療的原則。闢免危害,提高產量。

  • 2 # 農醫生畢存成

    豆野螟,屬於鱗翅目的一種害蟲,常常危害花蕾、豆莢、嫩尖及葉片,以豆莢危害最重。

    豆莢螟在山東地區一年可繁殖發生4~5代,7、8、9、10月份危害最重,10月份後越冬為蛹,豆野螟溫度適應範圍廣,可在7~35度範圍之內活動,成蟲晝伏夜出,產卵在花蕾,豆莢及嫩葉上,豆野螟產卵後溫度在28度左右3~5天可以孵化為幼蟲鑽入花蕾或豆莢嫩葉中危害,幼蟲也是喜歡背陰處啃食。

    農業防治:採取豆類作物和其他作物輪做換茬減少蟲口基數,也可以卵孵化前期灌水減少蛹的數量。

    物理防治:可以在豆田架設“黑光燈”誘殺成蟲。

    生物防治:可以用棉鈴蟲核型多角體病毒,蘇雲金桿菌等在卵孵化盛期噴施,可以取得好的效果。

    化學防治:用氯蟲苯甲醯胺,高氯甲維鹽,蟲醯肼,茚蟲威等藥劑噴灑防治,切忌防治豆莢螟強調一個“早治”,一定在孵化盛期防治,一旦幼蟲鑽進花蕾或豆莢後增加防治難度了。

  • 3 # 木雨聽風

    謝謝邀請,豆野螟主要為害豆科植物,又叫豇豆螟,大豆螟蛾,豆莢螟,豇豆莢螟,豆螟蛾等名字。主要發生在黃淮流域及其以南地區,一般情況下,每年可發生多代,由北向南每年可發生4~9代不等,特別是對豇豆危害尤為嚴重,幼蟲主要蛀食豇豆莢果,並且排出的糞便,對豆莢造成汙染,致使豆莢的商品價值大為降低,在植株幼期,幼蟲吐絲將葉片連在一起進行危害葉肉。防治豆野螟,我們有哪些需要了解的呢?

    豆野螟的成蟲產卵比較分散,一般常見單卵較多,卵分佈在葉柄,嫩莢,花蕾等整棵植株的幼嫩部位。一般豆野螟在黃淮流域常在5月中旬至11月發生危害,出現集中危害的月份一般是在6月底至9月初。成蟲體長大約12毫米左右,黃褐色,雌蟲體型較肥大,雄蟲體型稍細小尖,蟲卵具有黃綠色,孵化之後,大多危害花為主,幼蟲生長很快,大約三日齡之後,在豆莢上蛀洞之後,鑽進去繼續危害,幼蟲可以轉株危害,具有夜出晝伏的特性。而成蟲則具有趨光性,常常夜間出來朝向帶光的地方遷飛活動,白天Sunny下則不多見。

    豆野螟的防治方法:

    1,消滅成蟲,減少傳染源,徹底清除上一茬的枯蔓,落葉,受害的莢果,在冬季,深翻土地破壞害蟲的越冬場所,在春季整地之前,結合造墒進行灌水,順水衝施0.3%苦參鹼水劑每畝地700毫升,減少成蟲的孵化,降低蟲口基數。

    2,安裝黑光燈,利用成蟲具有趨光的效能,進行誘殺成蟲,和適合種植面積較大的加快採取措施。

    3,生物防治,進行釋放天敵,可對豆野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4,噴灑農藥防治,在豇豆開花前後,幼蟲的孵化期,採用300~400倍液蘇雲金桿菌進行葉面均勻噴灑。或者是採用20%氯蟲苯甲醯胺,進行葉面噴灑,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使用藥劑應注意,掌握在傍晚前後噴灑農藥效果最佳,在中午噴灑農藥效果不如傍晚。

    5,選擇抗蟲害的品種。

    使用藥劑噴灑防治豆野螟需要注意的事項,特別是在豇豆等蔬菜上使用,需要特別注意,不能使用高毒劇毒的農藥,儘量選擇生物製劑,更有利於生產綠色蔬菜。

  • 4 # 南粵新農人

    豆野螟別名豇豆莢螟、豇豆螟、豇豆鑽心蟲、豆莢夜螟等,屬鱗翅目螟蛾科,黃河流域以南地區均有發生;主要危害豇豆、刀豆、扁豆、豌豆、蠶豆、大豆等,是豆科作物中常見的主要害蟲。

    豆野螟蟲體形態特徵

    ①成蟲:豆野螟成蟲體長大約13毫米,蟲體呈暗黃褐色,其翅展開後大約有25毫米左右,前翅的中央部位有兩個白色的透明斑,後翅呈白色半透明,內側處有暗棕色的波狀紋。

    ②卵:豆野螟的卵呈淡綠色扁平橢圓形,卵表面有六角形的網狀紋。

    ③幼蟲:豆野螟幼蟲共5齡,老熟後的幼蟲,其體長大概18毫米左右,蟲體呈黃綠色,其頭部及前胸的背板呈褐色,中後胸背板上有黑褐色的毛片6個,排成2列,前排4個各生有2根細長的剛毛,後列2個,無剛毛。腹部各節背面有同樣毛片6個,但在毛片上各生有1個剛毛。

    ④蛹:豆野螟蛹,體長大約13毫米,呈黃褐色,頭頂突出,複眼呈紅褐色,羽化前在褐色的翅芽上能見到成蟲前翅的透明斑。

    豆野螟發生與危害豇豆症狀

    豆野螟每年可發生4~5代,是世代重疊,越冬代的成蟲始見於6月上旬前後,第一代在6月上中旬至7月上旬發生,全代歷期30~35天;第二代7月上旬至7月中旬發生,全代歷期25~32天;第三代8月上旬至8月中旬發生,全代歷期在25~30天;第四代9月上旬至9月末發生,全代歷期在30~40天;第五代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發生,全代歷期35~50天,成蟲在10月下旬前後消失。

    豆野螟的盛發期在6月下旬至9月,以幼蟲危害豇豆的花以及花蕾,造成豇豆發生落花落蕾現象,幼蟲蛀入豇豆豆莢內取食幼嫩的種粒,糞便排洩在莢內或者蛀孔外堆積,導致受害的豇豆豆莢味道變苦、腐爛、無法食用,有時幼蟲會在葉片上吐絲卷葉,於絲內取食葉片的葉肉。

    豆野螟的生活習性

    豆野螟成蟲趨光性弱,多在夜間活動,白天隱蔽起來少活動或者不活動。成蟲的壽命大概在7~12天之間,有很強產卵的選擇性,卵多數產在始花至盛花期的型別田內,卵散產或多粒產,平均每頭雌蛾可產下80~100粒卵,卵粒90%以上產在含苞欲放的花蕾或花瓣上,幼蟲孵化後即蛀入花蕾或花器內取食幼嫩子房花葯,被害的花蕾或幼莢不久便同幼蟲一起掉落,掉落下來的幼蟲會再次重返植株上危害蛀食新的花朵或幼莢。而三齡以上的幼蟲,大部分以蛀食豆莢為主,只有少數在危害花朵,或者於葉片上吐絲卷葉取食葉片葉肉。老熟後的幼蟲大多數會隨脫莢掉落於地下潛伏在淺土層內作繭化蛹,少部分會寄主在落葉內作繭化蛹。蛹羽化為成蟲後,大多在夜間活動。

    豆野螟的生態環境

    適宜豆野螟生長髮育的溫度範圍在15~36℃之間;最適其生長髮育的環境為溫度25~29℃之間,相對溼度85%~100%之間。幼蟲發育起點溫度為9.3℃,有效積溫137日度;蛹發育起點溫度為8.7℃,有效積溫172日度。盛發期卵的歷期為2~4天,幼蟲的歷期為6~8天,蛹的歷期為7~10天。

    災變要素對豆野螟的影響

    經彙總,由1998~2019年的豆野螟燈下誘蛾蟲情發生動態系統調查,與環境要素用多元互作項逐步迴歸法的數理統計學透過相關性檢測顯示,滿足利於豆野螟重發生的主要災變要素是5月至6月中旬累計誘蛾量高於5頭,5~6月中旬的旬均溫度高於1.8℃,5~6月中旬累計雨量多於210毫米,5~6月中旬累計日照時數少於250小時,其災變的複相關係數為R²=0.9089。

    豇豆種植過程中如何防治豆野螟

    ①農業防治:及時清除田間內的落花、落莢,摘除被蛀食過的豆莢或被害卷葉,減少野豆螟轉移危害。

    ②選用抗蟲品種:野豆螟重發地區,選種抗蟲品種的豇豆,能大幅減少蟲害。

    ④生物農藥防治:生物農藥防治野豆螟可選用印楝素、苦參鹼、甘藍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乙基多殺菌素這些藥劑噴霧防治。

    ⑤化學防治:根據豆野螟趨花蕾的習性,防治適期在豇豆進入始花期、盛花期兩個時段進行防治。

    高效、低毒、低殘留防治用藥可選用氯蟲苯甲醯胺、蟲蟎腈懸浮劑、甲氧蟲醯肼、茚蟲威、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噴霧防治;常規防治用藥可選用氰氟蟲腙懸浮劑噴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明風華》和《慶餘年》哪個更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