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岡仁波齊的風

    一、《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勳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蹟,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

    二、《資治通鑑》(常簡作《通鑑》),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徵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資治通鑑》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

    三、兩者不同

    (1)撰寫背景。司馬遷是忍受著巨大的身心痛苦發奮寫就《史記》的;司馬光則是在皇帝的大力支援下潛心編就《資治通鑑》。(2)史書體例。《史記》是紀傳體通史;《資治通鑑》是編年體通史。紀傳體以人物為中心來記載歷史;編年體以時間先後來記載歷史。(3)敘史內容。《史記》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至漢武帝時期三千多年的歷史;《資治通鑑》記述了從戰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4)書寫材料。《史記》是寫在竹木簡上,而《資治通鑑》是撰寫在紙上,並用雕版印刷術大量印刷。在這部書裡,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鑑,宋神宗認為此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鑑》。《資治通鑑》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

    四、《資治通鑑》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總的來說,這兩部書不愧是歷史的巔峰之作,可信度上都是比較高的。個人更偏愛史記,不僅是因為文筆動人,更因為這種悲劇情結,而且事件記錄完整,易讀。通鑑則因為讀者設定為皇帝,所以有些很有人情味兒的話被包裝成了政治性說教性極濃的正規化。再加上編年體,歷史事件如果不是一年發生,讀起來就費事。譬如安史之亂,歷時8年,就顯得零散一些。不過為官的還是多讀讀《資治通鑑》。

  • 2 # 老王農村人實話實說

    資治通鑑》為公版為不受著作權制的作家、藝術家及其它人士釋出的作品,共800章,《資治通鑑》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及其助手劉攽、劉恕、範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19年編纂的一部史學鉅著,全書按時間先後順序記敘了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為止,即上起戰國,下終五代共1362年的歷史,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全書共354卷,約300多萬字,其中尤以隋唐五代為重心,佔了全書內容的五分之二,是書中最具價值的部分,共56章,該兩部史學鉅著更多精彩內容無法全原道盡,本人粗略瞭解一下覺得《史記》和《資治通鑑》這兩部鉅著都很偉大,但是若按邏輯推理分析應該是《史記》要偉大一些,理由是畢竟《史記》要早先於《資治通鑑》,就算後書有更突出的跡象,也是有前車之鑑所演變而更加精彩紛呈的,此回答不是絕對,只是參考,望各位理解並給以指點迷津,不勝感謝!

  • 3 # 走讀地球

    我覺得說偉大跟作品無關,跟人有關,我不太喜歡回答某某作品偉大這樣的答案,我覺得偉大隻能屬於人,或者人格!

    司馬光和司馬遷都是歷史上種子號的名人,說明司馬家的人都很厲害,這種里程碑式的歷史著作都被司馬家壟斷!

    司馬光是我們小科學課本中就熟悉的人物,因為思維敏捷,突破常規、敢於砸缸而聞名於5-10歲的小朋友圈層,而司馬遷因為幫李陵說幾句公道話而遭受任何男人都難以接受的腐刑而聞名2000年,就憑這一點,他就配得上“偉大”,更不要說他接受腐刑是為了一部劃時代的鉅著,從這一點看,他的人格稱得上“偉大”,從人到人格,司馬遷都無懈可擊!

    再來看他的《史記》,金聖嘆說,太史公開創了列傳體,尤以《遊俠傳》《貨殖傳》傳神,對後世的史學、小說影響尤為深,《水滸傳》方法都從《史記》出來!

    國外某華人雜誌搞個一次問卷調查,問“中國古代最偉大的作家有那些”?答案很集中,司馬遷和蘇東坡名列最前。

    這說明老百姓的眼光是雪亮的。

  • 4 # 毛園老龍

    謝謝邀請!《史記》為西漢,作者司馬遷,《資治通鑑》為北宋,作者司馬光。 《史記》是個人所作的紀傳體史書,而《資治通鑑》則是國家所輯的編年體史書。《史記》是一本通史,是正史鼻祖,它首創紀傳,包含五體,貫通古今,體大思精。五體就是史記包含的130篇的本紀、表、書、世紀、列傳。本紀是以朝代先後為序記載的從黃帝到漢武帝的各朝代或皇帝的歷史(項羽、呂后都有本紀,記載的並不都是帝王,是紀宰制天下者為中心),世家是世代相傳的諸侯王的歷史,書是專門的分類史,表是以表格形式記載的以年月為綱以事件為緯的歷史重大事件,列傳是除本紀和世家以外的社會各階層人物的傳記,五種體例互相配合,構成一個完整的整體。個人認為《史記》更為偉大。其理由:,1、《史記》首創的紀傳體筒史對後世史學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2、《史記》的文學藝術成就普遍認為高於《資治通鑑》。3、司馬遷遭腐刑,卻忍辱負重,寫出了偉大的著作——《史記》,這種身處逆境卻奮發有為的人格力量、也正是《史記》更為偉大的地方!

  • 5 # 見聞自在1

    史記無疑是更為偉大的,這在於史記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卓絕古今的敘事藝術和筆力,開紀傳體通史的先河,為二十四史之首是當之無愧的。

    在編纂難易程度上,史記也比資治通鑑更高,經歷了春秋戰國五百年的喪亂,秦朝焚書的浩劫之後,史料蒐集十分困難,司馬遷透過自己父子卓絕的努力,將五帝以來兩千多年的歷史軌跡和脈絡清晰的記載下來,與之相比,司馬光的宋代則文化發達,雖然經歷五代的戰亂,但大批史籍文集可以參考,記述1362年的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無疑也是史學的高峰,但相比史記,難度不可同日而語。近百年來透過甲骨文,金文和簡帛學等發現證明了史記的可靠性,這是難能可貴的。

    史記比資治通鑑更勝一籌的還有司馬遷的人民史觀,他的思想深受先秦儒家思想的影響,強調民本主義,將陳涉列入世家,為刺客,遊俠等立傳,比司馬光站在統治者角度考察政治得失也有更大的進步意義。

    所以,魯迅說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當之無愧。

  • 6 # georgeccdp

    唉,雖然兩本書沒怎麼全部讀,但是還是多少學了些裡面文章,學生時代讀來覺得有些意思,長大讀來,感覺二者都是差不多意思,那就是滿口的仁義道德,最後落到實處的都是為了王侯將相或者權利女人。悲哉,可憐哉!獨缺的是真正的獨立人格和人性之精神!所以都不偉大。

  • 7 # 作者陸路

    《史記》完成於大約公元前200 年,《資治通鑑》完成於公元1000年左右,兩者相差1200多年,無論從哪方面看,《史記》所處的年代太過久遠,太過落後,所以個人覺得《史記》更牛逼一點

  • 8 # 安小念說情感

    兩本書都有其特定的歷史意義與價值,《史記》是紀傳體,是司馬遷記錄歲月更迭與朝代變遷的歷史,讀起來通俗易懂;《資治通鑑》是編年體,由司馬光主編,主要記錄朝政事件,文章略微晦澀難讀。從整體而言,這兩本書不分伯仲,各有千秋與光芒,如果非要從自己的角度去評價哪一本書更加偉大更有貢獻,我自己還是認為《史記》更偉大。

    關於司馬遷,魯迅先生稱讚他的《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單從司馬遷個人而言,他為了完成《史記》,歷經了種種難以承受的痛苦與巨大的磨難,這些磨難會讓人的內心與身體受到重大創傷,比如宮刑。

    司馬遷站在客觀的角度替李陵說了些好話觸怒了漢武帝,再加上漢武帝本身看司馬遷也不順眼,現在新仇舊賬一起算,漢武帝一怒之下將司馬遷關進了大牢,最後還給他動用了宮刑。司馬遷痛不欲生,幾次想結束殘生,可是想到《史記》尚未完成,他不能就此輕易放棄,於是,在這種情況下他越挫越勇,忍辱負重最終完成了驚世鉅作《史記》。

    除了司馬遷人格魅力的偉大外,單從《史記》這本書而言,書中文字言簡意賅,用詞精準,而且司馬遷的文學素養高,書在內容上也比較輕鬆好讀,注重趣味性、故事性與人物的刻畫和描寫,讀起來不會幹癟拗口。從文學地位而言,《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讀《史記》可以增強我們對文言文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增加豐富的歷史知識內容,提高我們的文學功底,陶冶我們的情操,帶給我們智慧與思考。

  • 9 # 茶有沉浮

    史學兩司馬,其一《史記》,其二《資治通鑑》不分仲伯,彪炳春秋。但我個人覺得《史記》是世人之書,文學與史學價值極高,世人皆可閱讀。《資治通鑑》更是一部人君之書,故有一說“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資治通鑑》在陳述歷史之外更有很多的人物心裡變化以及利益感情道德取捨的陳述,更像是一本管理學、人性學、心理學、馭人學的著作,但所有的這些權謀的敘述隱藏於文章的深處,不細細閱讀不懂背後人物關係利益的背景很難讀懂,所以不難理解偉人曾讀十七遍。《資治通鑑》苦澀難嚼,味同爵蠟。但,如果你身為領導或者企業家不能不讀。

  • 10 # 王小木的圖書館

    它們都是偉大的作品,各有千秋,從來不願意對這樣的鉅著排名。就像我喜歡王小波的作品,也喜歡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作品,雖然王小波說自己受馬爾克斯,卡爾維諾的影響很大,但是並不能說王小波就不如他們,優秀的作家,優秀的作品,他們走著不同的風格,不可同級而論。

    我是先讀了很多演義類類的歷史小說,然後喜歡上了歷史,後決定讀正史,想對中國歷史有一個整體系統的瞭解。

    先入手的是中華書局胡三省繁體版本的《資治通鑑》,《史記》還沒讀過,《資治通鑑》裡參考了很多像《史記》,《水經注》等歷史著作,內容要更為豐富一些,畢竟相差千年。司馬光是耗費了很多心血的,而《史記》的作者司馬遷的勵志故事,更是一代代的被傳頌。我覺得他們都是偉大的人,不管誰的作品更好一些,他們的作品都是偉大的,都值得我們膜拜。

  • 11 # 聽濤軒書法

    一 人們對司馬遷存有同情心,從而也就認為《史記》勝過《資治通鑑》

    大家都瞭解司馬遷是在腐刑的痛苦中完成《史記》創作的,他的創傷不只是在肉體上,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他能有那麼大的毅力固然值得我們學習。相反司馬光雖然在主持編著《資治通鑑》時一直沒有得到重用,但他所經歷的原本沒有司馬遷那樣痛苦。當兩部名著不分伯仲時,大家對作者認識往往起了決定作用,但這只是一個假象,所以《史記》不一定勝過《資治通鑑》。

    二 《史記》更像是一部文學作品,而《資治通鑑》更接近於歷史的原貌

    司馬遷的文筆固然無可挑剔,以至於《史記》中的任何一段都可以單獨拿出來做一篇散文來欣賞,但這也將某些歷史書寫的過於理想化、文學化了。而《資治通鑑》則不然,雖然司馬光與他的助手們也是大文學家,但他們在敘述歷史時沒有用更多的文學手法去描繪歷史,而是儘量用史學家的嚴謹去推理整個歷史。

    在《史記》沒卷末尾都有太史公曰,在《資治通鑑》重要章節末尾也有臣光曰。他們二人的評論也是整個著作的亮點。雖說都是比較客觀的但司馬光比司馬遷要客觀,舉兩個例子。司馬遷在評價李廣時明顯帶有個人感情,而大家都知道司馬光是反對王安石變法的,但他在敘述商鞅變法時還是很客觀的,並沒有因為自己是保守派就全盤否定變法。由此可見《資治通鑑》要比《史記》更客觀,較少的帶有個人感情。

    四 司馬光所處時期有了一些新的歷史資料,可以參考的史料更多

    眾所周知,《竹書記年》的發現推翻了一些《史記》記載的事情,而隨著近代的考古發掘證明《史記》有些記載是錯誤的。司馬光是可以參考《竹書記年》的,我想不只《竹書記年》司馬光看到的資料一定比司馬遷要多,這就使司馬光有更多的材料來完成他的著作。更何況《資治通鑑》是官修的,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們有機會動用更多的資源,相較於司馬遷個人的行為肯定有不少優勢。

    司馬遷的《史記》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先河,為中國正史史書的確立奠定了基礎,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是中國編年體史書的傑作。他們兩者的名字與他們的著作永遠定格在每一位華人的心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遇到不念舊的領導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