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以禮觀書

    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亦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發起。當然,在清朝,年號大多由先帝欽定,或議政王大臣會議和輔政大臣商定。

    歷代帝王遇到新君登基、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號。大家把記錄年代的開始之年稱為“紀元”,改換年號(或帝王紀年時代改稱元年)叫做“改元”。

    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如唐高宗有14個。而至明清二朝帝王,大多一帝一年號。故後世即以年號作為皇帝的稱呼,如永樂皇帝、康熙皇帝等。明英宗有兩個年號,先是正統,後復辟改元天順;清太宗也有天命、崇德兩個年號。

    回到問題上來,為何對清朝皇帝多以年號稱呼。努爾哈赤最初於1616年在赫拉阿圖建立“大金”(史稱“後金”),改元“天命”,然他只是稱汗,尚未正式稱帝,他當時的名號稱“覆育列國英明汗”。直至天命三年(1618)四月,後金大汗努爾哈赤在盛京“告天”誓師,宣讀了與明朝結有的七大恨的討明檄文,率步騎兩萬嚮明朝發起進攻。此前,努爾哈赤對明朝的大皇帝或天皇帝,還是稱臣的。

    天命十一年八月,努爾哈赤病逝,皇太極即位,改元天順,還是稱汗,直至1636年,再次改元崇德,在盛京(今瀋陽)正式稱帝,建國號大清。故而,皇太極為清朝有正式名號的開國皇帝。努爾哈赤的太祖皇帝,是皇太極稱帝后追尊的。

    康熙帝

    這樣算來,崇德元年起,清朝正式的皇帝,都只有一個年號:太宗崇德、世祖順治、聖祖康熙、世宗雍正、高宗乾隆、仁宗嘉慶、宣宗道光、文宗咸豐、穆宗同治、德宗光緒、遜帝宣統。可以說,很多人最熟悉清朝皇帝的年號,而對他們的廟號很陌生。故以年號稱呼清朝皇帝,是不會混亂的。

    所以說,電視劇中把康熙、乾隆這種年號當皇帝名字講,是約定俗成的歷史常識,不是錯誤,也就不需要糾正。

  • 2 # 初心如舊

    最直接的原因是多數人對清朝皇帝的姓名不熟悉。因清朝皇帝的姓比較特殊,字數多不太好記。其次,歷史上有以皇帝年號紀年的習慣,人們容易搞混。另外,不太清楚的人不好糾正,怕錯了反被人笑話;而很清楚的人雖然糾正能多少顯示水平,但太微不足道不值得。

  • 3 # wwb24

    名字和外號都是為了方便別人記憶和識別,皇帝的年號也大概有這方面的意思,以前皇帝年號多容易混亂,後來皇帝只用一個,人們圖方便就用皇帝的年號代稱某個皇帝也沒什麼不妥,能用就行了,又不是古代,不用那麼正式。

  • 4 # 得先有塊地

    不止清朝,明清2朝基本上都是以年號稱呼的,比如永樂,嘉靖,萬曆,朱元璋雖然因為開國皇帝,本身名字響亮,但洪武這個年號也是耳熟能詳。

    這裡面其實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制錢。皇帝的名字在古代基本上是沒人可以叫的,首先就要排除掉。第二像太祖太宗這類的廟號和高皇帝、XXXXXX仁皇帝這類的諡號都是在非常正式的場合才會用到,不合適日常交流。唯有年號透過制錢廣泛流行,深入民心,而且簡短,適合口語化的交流,因此民間大多用年號來代稱,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約定俗成,雖然從學術上來講這麼叫並不嚴謹,可對於民間來說,簡單通俗才是最重要的,也沒什麼糾正的必要。

  • 5 # 讓我多看一眼

    為什麼電視裡大家把康熙乾隆這種年號當皇帝的名字叫卻沒有人糾正的?首先,我們要認清楚電視電影是一種什麼樣的媒體,它是一種大眾傳播媒體。它的目的除了娛樂大眾,還有一個傳播普及冷門歷史知識的作用,所以它跟學校課堂教授傳授的教科書是不一樣的。為了普及相比較生澀的歷史知識,電視等媒體而是用一種比較簡便的稱號、外號,讓大家對歷史知識有普遍的瞭解,這是電視這種媒體廣泛採用的一種比較合適的方式。第二,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清朝皇帝的年號,一般只有一個,比較通俗易懂非常好記。而清朝的皇帝,因為是滿族的緣故,名字,特別拗口有許多生僻的字。這樣傳播起清朝的歷史知識非常的麻煩。所以為了普及清朝皇宮的一些歷史知識,讓民眾感覺到好記而且通俗易懂,電視電影等媒體在演一些清宮電視劇電影的時候就採用了以年號為稱呼的一種做法。而作為廣大的人民群眾,對於清朝皇帝的長長的名字生僻的字也感覺到讀起來非常的不方便。所以也很樂於接受電視劇中以皇帝的年號,比如康熙乾隆作為皇帝的代稱。

  • 6 # 知未是也

    謝邀!稱年號不叫名字,這是古人忌諱對皇帝直呼其名,以示皇帝神聖不可侵犯和對皇帝的尊重,莫要說直呼其名,就是那個臣子和百姓名字中有一個字與皇帝名字相同,都是對皇上的大不敬,所以古人若遇到這種事情,就必須更換,否則後果不堪設想。唐太宗李世民名字裡邊有個民字,柳宗元寫的古文中有一句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本應寫以俟夫觀民風者得焉,但因為李世民不得不寫成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古代這種事例比較多,都叫皇帝年號而不直呼其名,可能是一種風俗習慣,現代人和現代作品也跟著古人叫皇帝年號年而不叫皇帝名字,對此儘管有些人提出不應這麼叫,但受古人之影響,大家也就不管叫法的對錯了,反正說康熙,大家都知道是清朝的一個很厲害很偉大的皇帝,但若叫玄燁卻不一定有很多人知道玄燁是清朝的一個皇上。應該說的是,把年號當名字叫肯定不對,對此大家必須心中有數。謝謝!

  • 7 # 無言獨上西樓96023611

    這根本就是個偽命題,誰也沒有把年號當皇帝名字講,畢竟歷朝歷代皇帝很多,總要有個稱呼,或稱廟號或稱諡號或稱年號或稱姓名。年號原本是一種紀年方式,明清用來代指用此年號的皇帝,沒毛病。

    皇帝在世,沒有廟諡,當時之人,稱為今上,皇帝剛死,稱為大行,然後上廟號諡號,則稱廟諡,但是名字不論生前死後,無人敢稱,那是抄家滅門的罪過,當然改朝換姓另說。

    小說影視如何稱呼皇帝呢?要是真的十分嚴謹還原歷史,那就難壞了編劇看傻了觀眾,所以說就不要太較真了。

  • 8 # 水推船移

    問題是不才冒昧提出來的,這幾天看了答覆的網友學者中有兩位帖出康熙皇帝畫像的發現畫像下方標註的是康熙皇帝四個大字這是正確的標註,如果僅標註康熙兩字就是不對的,可現在我們的電視劇甚至上電視的著名學者恰恰是常常直呼康熙怎麼說乾隆怎麼說而忘了後面皇帝兩個字是不能省的,而對那些明明是錯的還美其名曰常識的也就只能呵呵了。

  • 9 # 虎牙淡奶油

    你真以為喜歡看這裡電視劇的人都懂歷史?

    他們看的不是歷史故事,看的是宮鬥啊!

    誰關心皇帝叫什麼,有沒有弄錯名字。

    沒錯,就像羋月傳一樣,她們看的那麼起勁,最後還是不會寫這個字。。。

  • 10 # 畢大費

    將年號,當人名,主要有二種情況:

    第一,導演沒文化。

    要知道,導演也是人,只要是長著一隻腦袋二條腿的人類,就一定有文化高低之分。

    關於文化,要糾正一個重大誤區,不能以為有知識的人,就一定有文化!不服你找一個科學院院士來問問,他們哪怕能將圓周率計算到1萬位以後,也不一定全能搞清中國的歷朝歷代具體有哪些!術業有專攻。

    所以,不一定只要當了編劇和導演的人,就一定學富五六車,才高七八斗,也有一些就是個混子,有人脈無才能,電影電視劇只是他們手中的一個工具,管它拍出個什麼破玩藝,只要有電視臺播就OK,他們實際是來圈錢的。

    第二,是導演體貼觀眾,他們怕觀眾沒文化。

    吃瓜群眾最喜聞樂見的,就是皇帝的年號,全華人民、甚至全世界人民都知道康熙是誰,乾隆是誰?上至沒牙老太太,下至沒長牙的小兒,都知道個差不離。

    如果你突然弄出個愛新覺羅·玄燁,愛新覺羅·弘曆,有人就要蒙圈了,不禁要問?此人是誰?什麼的幹活?是康熙、乾隆的什麼親戚?

    所以,導演為了照顧這些沒文化的人,就將這個複雜的歷史問題簡化了。

    話再說回來,所謂的人名,不就是一個代號嗎?

    反正影視劇都是假的,就那麼個意思,人名搞精確了又怎樣?一群演員而已,行頭是假的,身份是假的,道具裝置都是假的。

    別看那個皇帝在戲裡面,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天天新郎官,回到現實,照樣一夫一妻!

  • 11 # 江湖小百科

    1:這是電視劇不是歷史課,不是給你普及歷史知識的

    2:只要是電影電視劇就要考慮到觀眾。電視劇說康熙可能大家都認識要是說愛新覺羅.玄燁。誰認識?可能大部分認都不認識

    3:每一個歷史人物都分為兩種形象 歷史形象和民間形象。民間間形象大多數透過戲曲演義流傳下來。電視劇為了迎合關注肯定要用民間形象咯

    4:電視劇劇組不是萬能粉 做不到每個西街鬥到位

  • 12 # 江月勝ricky

    我就想請問了,康熙年間不叫康熙的話你想叫什麼?叫玄燁?直呼皇上名諱,那你等著滅族吧!那叫什麼?肯定有人說了應該叫聖祖或者聖祖高皇帝,這樣沒事應該不會殺頭,但是廟號是皇帝死了以後才有的,除非你是穿越的不然那時候根本不可能知道有這麼個名字

  • 13 # YooTyme優太美

    因為年號是最得體的稱呼。

    清朝以前,一般是稱呼廟號和諡號的,比如我們熟悉的漢武帝劉徹,可以稱呼他的廟號世宗,也可以稱呼他的諡號孝武皇帝。但要知道,廟號和諡號都是皇帝死後追加的,他們當政的時候百官一般稱呼他們為皇上、聖上、陛下,直呼其名是僭越的行為,是要被殺頭的。

    到了唐代,為了昭顯先皇功德,諡號開始被加長。比如唐高宗李治的諡號為“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之後就越加越長,至清代達到巔峰。比如康熙皇帝的諡號為“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這麼長你這麼叫?還不如稱呼年號方便。

    後人稱呼清代皇帝年號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們的年號寓意美好,個性鮮明。康熙、雍正、乾隆、嘉慶,放到現在哪一個不是高階大氣上檔次的稱謂?不必清聖祖、清世宗、清高宗、清仁宗有辨識度多了?所以,只有年號才是最得體的稱呼。

  • 14 # 23350319

    我覺得大家沒有看明白他的提問,所以好多人不辭辛苦百度了一下年號廟號諡號的,其實他的原意是電視劇裡一口一個康熙,一口一個乾隆的(年號不是名字,所以再大的Boss也不會在姓名欄裡寫上劉董事長,也不會自己叫自己本董事長),這到底是不是他的名字,同樣,孝莊一口一個我孝莊,我孝莊的,難道這個老太太已經知道自己死了以後的諡號了?所以他的提問就是這個,不是什麼廟號不廟號的。

  • 15 # 黑色白色43915409

    這個答案還是比較簡單的,在明以前,一個皇帝有很多個年號,這就導致稱呼上不方便。因為沒人敢稱皇帝名字,那怎麼辦呢?於是就稱廟號。諡號也不方便,就像唐朝皇帝,所有都是xxxc孝皇帝,以孝治天下嘛……而且廟號是對一個皇帝一生的至簡概況最能說明皇帝了。所以明以前都是稱廟號的,比如唐太宗,宋太祖之類的,後人說起來就稱太宗皇帝,太祖皇帝。明以後呢,因為一個皇帝只有一個年號,這就好辦了,就用這個稱呼好了。比如朱元璋,當了三十多年皇帝,在這三十多年裡大家都習慣了,總不能突然改口說太祖皇帝如何如何吧,文人習慣,老百姓也不習慣。所以呢,就一直這麼稱呼下來了。

  • 16 # 山野論史

    沒什麼不合適的,也算不上什麼錯誤,更無須糾正,明清皇帝都使用單一年號,基本沒有中間改元的。年號基本都是用於整個執政期,用年號代指某位皇帝不會產生任何混亂,清楚明瞭,很容易理解。從古代開始就流行這個叫法。

    古人是講究避諱的,所以提到皇帝的名字是大不敬,用年號或者是帝號代替是古代的通行方法。從漢代武帝開始使用年號,一直到宋朝,年號都不很恆定,中間經常會改元,一個皇帝會使用多個年號,所以很難用年號直接代表某一個皇帝,所以在明代以前,多以帝號代表某位皇帝,但是帝號代表某位皇帝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帝號只能是皇帝死了以後才會有,活著的皇帝沒有帝號,使用起來容易鬧【我孝莊】這樣的笑話。

    明代開始,皇帝使用的年號趨於穩定,中間幾乎不再改元,於是用年號代表皇帝就開始慢慢流行,洪武、永樂、等年號開始逐漸代替明太祖、明成祖等帝號,用於人們指代某位皇帝,這樣就可以把皇帝和年代統一起來,一說起某個年號,人們就可以直觀地感受到處於什麼歷史時期,皇帝是誰,這也是同一年號最大的好處。

    另外,帝號有較為嚴格的命名規則,是在同一框架下產生的,所以會出現非常多的重複,所以一般還需要在帝號前面加上國號,要是趕上國號也被重複使用,則需要在國號前面再加前、後,或者姓氏來區分,非常麻煩,對於歷史不是很精通的人,往往會造成混亂,就算研究歷史的也會在這方面出錯。

    位於唐山市灤縣榛子鎮的承流橋,歷史記載建橋年代為【魏明帝太和五年】,結果後人就鬧了笑話,把魏明帝(曹叡)的太和五年理解成了北魏孝文帝太和五年,兩著之間隔了數個政權,相差兩百多年。但《灤州志》和民國的《灤縣誌》都錯誤的採用了後者,至今所有介紹承流橋的資料還都沿用北魏孝文帝太和五年的說法。筆者發現這個錯誤後發文更正,並在百度詞條裡專門解釋了這個年號錯誤的原因。但是我只是個鋤完地放下鋤頭偶爾上上網的農民歷史愛好者,人微言輕,至今這個錯誤更正仍未得到官方認可。

    承流橋,始建於三國時期,曹魏明帝太和五年,現存橋體是清嘉慶九年重修。

    其實稍微有一點點歷史常識的人就知道所謂的康熙、乾隆是用年號代指皇帝,即便是叫不上兩位皇帝的真實名字,也知道名字和年號的區別,真正把年號當名字的,那就是純錯的歷史盲,你無論是用名字還是帝號代表皇帝他都搞不明白,所以完全不必為此糾結。

  • 17 # 微風驟起

    康熙,乾隆,同治,光緒這些都是清朝的年號。年號出現在漢武帝時期,在明清之前的朝代,每個皇帝在位期間通常會使用好幾個年號。遇到祥瑞或者是發生什麼大事就換一個年號。所以在稱呼這些帝王時,我們大多稱呼他們的諡號,如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而明清兩代的皇帝大都使用一個年號,所以我們以年號稱呼他們也不會引起歧義。如洪武皇帝,崇禎皇帝,康熙皇帝等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5年銳界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