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武王姬發的弟弟,因封地在周,爵位為上公,因此稱呼他為周公。

    所以稱周公為姬旦也是可以的。不過習慣上以周公來代指,以示尊敬,畢竟周朝之初因為周公的盡心輔佐這才奠定了後世周朝800年的基業。

    周公雖然只是輔佐了周成王幾年的時間,但在這幾年的時間裡,尚書有過總結即“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其中定製禮樂可以說是周公一生最重要的功績之一。

  • 2 # 噴子都是玻璃心

    嚴格來說,不可以!

    姬是姓,旦為名。今天我們把姓加在名前,連起來讀,已成習慣,無可厚非。但是夏商周三代不可以。對他的準確稱呼應該是“周公旦”。“周公”是他的封號,“旦”為他的名字,其實他的名字就一個“旦”字。

    又如更早的商朝王室,屬“子”姓,但是歷代商王都只稱其名,不稱其姓“子”字,如商王武丁,商王祖甲,商王盤庚。

    即便是我們最熟悉的暴君商紂王,他有2個名字:“受”和“辛”。你可以稱他為“商王受”,“商王辛”,“殷王受”或“帝辛”,但不能叫他做“子受”或者“子辛”。而“紂”只是他死後的諡號。如《尚書 無逸》中,周公旦教育幼年即位的周成王,千萬別學商紂的壞榜樣,說:“無若殷王受之迷亂,酗於酒德哉!”也稱他為“殷王受”。

    到了周朝,姓和名同樣是不連讀的。而同一個“姓”還會派生出不同的“氏”:

    例如楚國王室的“羋”姓,透過分封,出現了“屈”,“景”等幾個“氏”。又如魯國君主為周公旦的後代,本是“姬”姓,但透過內部分封也派生出了“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並稱“三桓”。有意思的是,氏和名可以連讀,如“屈原”,“季孫斯”,“叔孫武”。

    即便是孔子本人,這個“孔”也只是個“氏”,而不是姓。孔子自稱“宋國公卿之後”,這個春秋時代的“宋國”,其實就是當年周武王伐紂成功後,取商紂王的帝位而代之,然後分封紂王的叔叔微子啟的諸侯國。所以嚴格來說,孔子算是商紂王的“本家”,也是“子”姓。但我們只會稱他為“孔丘”,不會稱他為“子丘”或“子孔丘”。

    又如周文王和周武王,我們習慣了稱他們為姬昌和姬發,其實準確來說,應該稱為“文王昌”,“武王發”。

    最著名的“姜太公”,在周朝的文獻典籍中稱他為“太公望”,“師尚父”,也不稱為“姜尚”、“呂尚”或“呂望”。

    漢代以後,慢慢就沒什麼講究了,姓名連讀成了習慣。

  • 3 # 藍本動漫

    這個問題可能有點誤會了,嚴格意義的要求來說,自黃帝上臺執政之後,早早定下來了規矩法則:凡是血緣子孫後繼~只有兩個大人物姓姬。其原理是當初的姓,乃用來作各種各樣高低身份和官職的區別。故此,可以肯定地說,只有當上執政王者的職位之人,才可以姓姬(姬脈血統之王權象徵)就是這個簡單的理由。

    又由於是一個太極(黃帝)血緣關係統治階級內部,需要兩個儀表容納的性質輪流轉執政,才能永保玄黃江山千秋萬代之故。理論上兩個儀表容納的陰陽兩儀之首,也即正負大王都要例行公事地姓上姬姓也。

    因而,每當執政者血緣關係統治一方,就是正方的權益象徵,而另外一方自然而然就是負方。這樣的話,則需要設立包括姬姓王者在內,一共有文武百官108個職務位置的姓也。(也就是兩副~正副冊封各54張牌子的原理)

    那麼,兩副牌子的大王都姓姬,其他的人物不得姓此個姓。這是非常簡單之常識性的問題,無必要交纏而糊里糊塗搞不清楚。之所以搞糊塗了,那是因為自黃帝百年之後,出現了兩個信仰不同的爭執吧?

    無法考究歷史原因,也不知何故緣由,後來各個朝代的輪替更迭的王者皆少姓姬姓了。這裡恐怕是一個黃帝主張的立場信仰,出現了血緣關係統治階級後繼的分歧;要麼不忠心黃帝信仰者不準姓姬;要麼就是各朝不夠姓姬等等因素吧?

    直到後來的一支忠心於“周”,希望蛹“周”理論來統治天下的血緣,依然保持著首領人物繼續姓姬姓之外,其他的血緣關係統治階級紛紛需要貶低了,自己屬於黃帝一脈相承的血緣關係統治階級的身份。

    這個保留姬姓的就是周源支脈的來歷,也就是後來的周文王姬昌也。在此需要說明一個簡單的常識,文王未死之前的話,他的兒子姬發依然不算姓姬的人物,只有文王百年之後,把位置傳授給周武王之後,他才算真正姓姬的時候。

    至此迴歸話題終結者,那麼,周公姓不姓得姬姓呢?不用細說也知道原理了吧?當然,周公在成王襁褓期間代政,到底算不算姓姬的問題,好難有歷史史實來考究清楚一點點。

    題外話,自從周朝上臺之後,令到本身殷商一脈相承的子姓,也要企圖恢復當初黃帝之時的政策,那就是兩個儀表容納的血緣關係統治階級的正負大王,都準備改回姓姬是可以從歷史資料看出來的跡象。

    周朝王者姓姬,那是本應該的事情,而另外一個儲備“武發”位置晉國的殷裔後繼,例如,那個四處奔波最後實現夢想成真的~姬宜臼,就是一個明顯改回副王,也需要姓姬的原因也。

    周公理論上姓周,而職能位置不能姓姬。

  • 4 # 師說歷史

    這個問題原本很簡單,一句話就可以說明白,但看了其他的答案,覺得有必要系統的講一下。

    1、關於周公旦

    周朝被封為周公,且名“旦”的只有一人,就是周文王的四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姬旦。也就是歷史上鼎鼎有名的“周公輔政”的主人公。

    2、姓和氏之間的關係

    《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妊人(女子)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後,姓氏合而為一,皆所以別婚姻而以地望明貴賤。

    周朝及之前,男人的稱為氏,女人稱為姓,後來姓氏合而為一。所以嚴格來講,是氏姬名旦。後來通俗的說法是姓姬名旦。

    3、周公是個世襲的官職,負責輔佐天子治理國家。

    《史記》中有記載的就好幾個周公的。

    (1)姬旦是周朝第一位被封為周公的人,生活在周文王、周武王和周成王時期。

    (2)周厲王施行“專利”,華人暴動,厲王出逃外地,周公和召公共同執政,史稱“共和”。

    (3)東周莊王時期,周公黑肩想要殺害莊王而立王子克,被人告密,莊王殺死周公黑肩。

    (4)東周考王封他的弟弟於河南為桓公,以續周公之官職。明確的說明周公只是一個官職,而不是特點的某個人。

    4、尊稱

    周公旦是後人為了與其他周公做區分而形成的一個叫法。在當時不同的場合會採用不同的稱謂,如家裡長輩,會直接叫他名字姬旦,在朝堂上則會稱呼官職或爵位周公,但不會在周公後面加名。同一時期,周公只有一個。

    總結:周公旦是可以叫姬旦的,但周公不一定是姬旦,姬旦在被封為周公之前也不能叫周公旦的。

  • 5 # 蜀北一

    對於這個問題,個人覺得後人當然可以稱其為姬旦,但是古人,特別是那個時候的人肯定不能這樣稱呼。

    作為一個周朝貴族,且十分有威望,人們稱其為周公旦更多的是對其的尊稱,是因為他是值得人們尊敬的人。

    稱呼上確實有不少規矩,但總會根據情況有所出入,只要都是稱呼他的,那麼自然都可以了。

  • 6 # 東風別業

    我來說說,母系為姓,女生。父系為氏。而有姓氏。

    姓,是對母系的留念,女性的尊重。現代有父母,姓氏模糊化,只有姓了。

    個人稱謂在古代分得嚴格,有姓名,號名,名字,字號,諡號等。周公的姓名當然是姬旦。但在過去比如皇帝,姓名是避諱的。

  • 7 # 探微閣主

    秦一統之前,姓與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姓字拆開是“女生”,表明的是出處,商始祖契是簡狄吞玄鳥的卵而生,周始祖棄是姜嫄踩巨人的腳印而生,都是母系社會知母不知父的遺留。

    氏是姓的分支,姓即族群,發展壯大後,另有分支別處而居,就形成了一支氏族。

    在春秋戰國時代,姓和氏概念與用處不同。“男子稱氏以別貴賤,女子稱姓以別婚姻”。意思如字面,男子稱氏來表明他高低貴賤的身份,對男子來說,最能標示身份的就是封號,所以要稱“周公旦”,而不是“姬旦”,這是一種敬意!

    周天子以下,以各諸侯為貴,所以稱呼各國國君的時候,冠以國名而不是姓,比如齊桓公稱齊小白而不是姜小白(齊國姜姓,桓公名小白),晉文公稱晉重耳而不是姬重耳(晉國姬姓)。

    諸侯以下,是各國公子、公孫、卿大夫。公子在當時也是敬稱,只有國君之子才能稱為公子,公子之子才能稱為公孫。所以,稱公子說明父親是一國之君而自己不是,稱公孫說明爺爺是一國之君而父親不是。實際上,一個男子的身份不是一成不變的,是不斷髮生變化的,所以稱呼也隨之變化。以著名的商鞅為例,商鞅是衛華人,衛國始祖是武王九弟衛康叔,姬姓,商鞅是衛國公族後裔,在衛國時被稱為公孫鞅(祖上是衛國國君),後來到魏國,被稱為衛鞅(出自衛國),到了秦國變法,封於商,所以稱商鞅(有了自己的封地)。這就跟一個人從科長升部長,你再稱他科長就不合適了!

    再說說孔子,南韓說孔子是南韓人實際上源於孔子的身份,孔子祖上是宋國公族,宋國始祖是紂王的哥哥微子啟,子姓,孔氏是子姓的分支,而武王滅商後,紂王的叔叔箕子跑到了半島,建立了箕子北韓。

    齊國姜姓,姜太公的後代;魯國姬姓,周公旦後代,晉國姬姓,成王弟弟叔虞的後代,秦國嬴姓,伯益後代,所以齊魯多通婚,秦晉多結好。

    女子出嫁前一般都以排行+姓來稱呼,比如伯姬,晉侯大女兒;孟子,宋公大女兒;季嬴,秦君小女兒等等。出嫁後一般國+姓,如齊姜。國君死後一般夫諡+姓,比如穆嬴(秦穆公夫人),宣姜(衛宣公夫人),還有的有自己的諡號,比如文姜(魯桓公夫人)等等。

    戰國後期,姓氏漸漸合流,不分彼此了!

  • 8 # 葡萄架下3

    首先,看誰來稱呼,時間,我們以千年為界,同時代的人不會,從你提問開始,人們會這麼叫,地點,中華版圖,在歐美非叫法更…,人物,奴隸不行,小編不知道,我叫,我叫他幹什麼,其次,看為什麼稱呼,想扁他叫什麼還有意義嗎,想親他,現代人可能嗎,只有尊重他的功績,認可他的作法的人才會去想怎麼尊稱,這樣的人是全人類嗎,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在《第二次握手中》應該指周總理,小編你為什麼事要稱呼他呢,第三,稱呼對他有什麼用,你現在不管用什麼稱呼,他也不可能回覆,他人活著的時候,你怎麼想不起來稱呼他呢,明白,相隔幾千年,你明知千呼萬喚亦無用,為啥還要問呢?最後,正告提問者不管從那個小角落,妄想攻擊我炎黃,都註定一個結果,等我救濟。

  • 9 # 平沙趣說歷史

    答案是不能。

    首先說明一下,周公其實也是一個諸侯,封地是周國,一代一代傳承,到周國滅亡,是有好幾位周公的,不過我們現在說的一般都是第一任周公,也就是題目說的周公旦。

    周公旦姓姬,名旦,按照現代人的命名習慣,姓名連貫,他似乎可以叫做姬旦,莫名多出一番喜感,但在先秦時期,是沒有人姓名連用的,姓有其特殊用法。

    先秦時期,姓氏分離,各有作用,姓以別婚姻、氏以別貴賤,我們今天說的姓,其實是姓氏,由姓與氏合併而來。

    按照當時的等級,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是廣大的底層奴隸、平民以及女性,他們有姓無氏,即便是周王的女兒也一樣,她們一般在姓前面加上排行或者丈夫的諡號等,如叔姜,姜姓,排老三;又如宣姜,姜姓,衛宣公的夫人。

    第二個是卿大夫和士這種貴族男子,他們有姓有氏,而且稱氏不稱姓,以示尊貴,如屈原,羋姓,屈氏。

    第三個則是諸侯和天子,提及這類人時,一般以諡號或者封號加名稱之,因為氏已經不足以表達他們的尊貴,如商紂王,紂王是他的諡號,他是子姓,名辛,又名受,由於商朝又稱殷,所以他又被稱為商王受、帝辛或殷王受等。

    周公就是第三個層次,所以稱他為周公旦,絕對不會將他的姓與名聯合,即便他的父兄周文王和周武王,後人稱他們為姬昌、姬發,但其實他們應該叫文王昌和武王發。

    姓與氏在戰國後期開始合併,漢朝以後完全合二為一,稱為姓氏,而用姓名稱人也開始於漢朝,此後就很普遍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扔原子彈到日本,無意還是故意扔到老百姓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