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莫sir說家庭教育
-
2 # 三十多的老阿姨
這樣自已會覺得很壓抑,處處小心謹慎,為了迎合別人,經常違背自己的真實想法就如同戴上了面具,時間一長,就再也摘不下來了。
-
3 # 虎秀生活
送你一句話:期待越多,失望越大,不知道你這的這種迎合,是因為愛,還是因為愛背後的誘惑?
如果是因為愛,這種迎合,可以有兩種結果:
一是時間久了,他感受到了你的愛,慢慢重視你,最後對你的愛也慢慢持平,形成一種互相關愛的浪漫結局;
二是時間久了,對你的這種刻意迎合免疫了,產生厭倦心理,反感你,離開你;
如果是因為他背後有讓你嚮往的“條件”,因為想得到所以迎合,那只有一種結果,最後一定是以分手而告終;
所以,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的動因是什麼,糾正自己的三觀才能釋懷,因為自己家庭貧窮而對富人家庭的接觸產生自卑心理,就要讓自己更加優秀,更加努力,只要是憑自己雙手,正大光明的生存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在富人而前也應該是自信的;
-
4 # 徐澤旭心理師
對於我來講,讓我回想我討好的模式的話,在高中去追求女孩子的過程裡面,這個模式暴露無遺,以前以為自己是一個充滿愛對自己的未來伴侶會很好的人,但現在回頭想想,那個過程更像是,我不重要,你才是重要的。
那個時候中午會帶一些飯,我的媽媽很細心,會給我準備一些水果,經常會是蘋果啊,梨呀,桃子,也會是荔枝,草莓之類的,而在那個時候,我基本捨不得吃,把那些可能會比較貴的水果讓給那個時候喜歡的女孩子。
高中的那段歲月一直延伸到大學,當我瞭解心理學之後,我才明白那叫抑鬱,不愛說話,也不跟人交往,喜歡悶著頭寫一些別人讀起來都不太理解的東西,於是就很難得到來自外部的認可,也就是說,我陷入了一個無社交,無認可,孤僻的狀態,那我還要感謝小學階段裡面有一些比較成功的經歷可以支撐我,讓我覺得自己沒那麼差。
如果讓我再做一點自我剖析的話,對於我來講,我討好別人的方式就是用我的知識,所以我會努力讓自己看上去更有學問,努力讓自己更有價值,在別人需要我支援的時候,我就可以更多的去把它作為社交的籌碼,於是能構建我的人際關係。
在這個過程裡面,好像仍然是我自己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對方對於我知識的需求,重要的是我能提供給對方什麼樣的價值,也可以說直到現在我還在不斷的嘗試去療愈自己這個部分。
如果讓我也分享一下我自己的辦法,那其實我學了挺多的家庭系統排列,生生不息的催眠,nlp,舞動治療,聲音療愈,費登奎斯,非暴力溝通,正面管教,Ta溝通分析等等。
一開始我以為我需要的是方法,卻越多我發現,問題並不出在沒有方法,而是心態,因為有時候我們迫切想要改變,卻是為了排斥那個不夠好的自己,在這樣一個過程裡,我們的學習就跟批判自己沒有太大差別。
所以我想分享的是,可能想要走出自卑,首先你要做一個決定,基於什麼的決定呢?是基於對自己的愛。
-
5 # 迷路的沙丁魚
首先在答之前要明確一點
原生家庭對你成長的影響很大,但不能所有鍋都要原生家庭背
“處處迎合,只為了能讓他人開心”這種性格本質是一種低自尊人格
自尊是什麼?從心理學研究上看,他是你成長過程中接受的稱讚和貶損的比,簡單來說,是你對稱讚還是貶損的預期。
遇見一個人的時候或者在做一件事到時候,看你更偏向於誇獎還是謾罵
在原生家庭中我們是不是有這幾種場景
父母很少誇獎自己,就算自己表現很好,考試考了很高的分數,父母只是來一句“下次繼續保持”一但考的不好,就會有鋪天而來的批評。我們從小都被教育著“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卻往往忽視了“驕傲”的力量
會拿自己的成就進行向上比較,也就是別人家的孩子,不管自己怎麼的努力,總會有一個別人家的孩子,來碾壓著你的努力成果。長此以往,就會給自己的失敗自我設限,我做不好就是因為我能力不足,沒本事。自己的意願得不到尊重,替自己做決定。小到過年給親戚表演節目,大到自己的高考志願。這樣的環境下,很難會有一個較高的自尊。
在這裡給題主幾個很好的解決辦法
要善於選擇性的關注自己
學會向下比較
設立自己的防禦機制,否認或者逃避消極反饋(對冷嘲熱諷的人要遠離)
可以養成寫感恩日誌的習慣,具體可以看我另一個回答。
http://t.cn/A6w8zKM7
-
6 # 大師心理
迎合他人,為了能讓他人開心,這個事情應該兩方面來看:
第1種情況:如果迎合他人,他人開心了,自己也是開心的,自己心裡面並沒有委屈、壓抑、痛苦的感覺。我覺得這種做法不失為人生的一種大智慧。這是一種換位思考,處處為他人著想的好習慣。沒有必要把這個歸於自卑的行列。
第2種情況是:你迎合了他人,他人高興了,自己卻是委屈的、痛苦的、壓抑的。那麼這種關係本身就是一種不平等的關係。你是在曲意迎逢,討好他人。這可能與原生家庭裡邊的自卑有關係。這可能與你原生家庭當中,你長期處在一個比較卑微的角色當中,長期的迎逢討好他人有關係。
如果是這樣的話,你的童年甚至幼年並沒有活成更好的自己,成人之後你足夠有成長的有力量了,讓自己活出自己最好的姿態,一切就OK了。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明白一點:不卑不亢,才能做出最好的自己。
回覆列表
這是生命早期形成的表裡不一致。目的是為了獲得歸屬感,規避傷害。
簡單來說就是我感覺已經沒有生存的空間,必須弄一個假的我來和這個世界對接。
形成一個表裡不一致的自己。
這個“假我”有四套外衣,表裡不一致的人都活在了這四套外衣裡面。
1、討好
就是你說的這種情況了。很多人活在這種應對機制裡。
當我們感覺到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脅時,“討好”是最高效有用的應對方式。
那些父母強勢的家庭,孩子就很容易選擇這件外衣來保護自己。
當孩子不經意說出,“我討厭學習”時發現父母的面色改變了,他馬上反應:
“其實,我不是這個意思”
“不乖的孩子才討厭學習,我不討厭”
“我討厭學習都是我的錯,我會改的”
這樣事情似乎就平息了,你們的關係又可以迴歸平靜。
在他看來,這才是父母需要的答案,父母也的確因此迴歸到滿意中去。
於是他便開始越來越熟練的運用這種方式。成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這個過程,他漠視了自己的價值感受,將自己的權利拱手讓給他人。
一開始這個“他人”是父母,後來是他的老師,他的朋友,他的戀人,甚至他的孩子。
成年人的討好型人格就是這樣來的,
他的內心全是這些詞語:
“我不值一提。我不值得被愛”
“我應該永遠對別人和顏悅色。”
“我絕不能讓別人生氣。”
“我不可以冒犯任何人。”
“這全是我的錯。”
討好是第一目的,為了討好而撒謊在他看來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因為他這樣做別人都很滿意。
2、責備
這是一種與討好截然相反的姿態。對於外人來說,那是謊言。對於他自己來說,是為了保護自己,他特別需要這套外衣。
他認為我們應該維護自己的權利,不接受來自任何人的藉口,麻煩或辱罵。
我們絕不可以表現得“軟弱”
在那些特別強調秩序和安靜的家庭中,孩子會更容易選擇這種應對姿態
因為它可以帶給他們獨立自主的感覺。
比如,你只是想關心一下孩子作業是否完成,
你問了一句“你的作業完成了沒有呢?”
孩子暴跳如雷的埋怨你們晚飯做得太晚,導致我沒有完成。
或者抱怨同學搶走了自己的書本。
又或者是指責鉛筆不能用,導致自己作業遇到障礙了。
他不想直接回答沒有完成,知道這個答案是不會有任何好結果的。
必須先你一步把責任推給你或者其他東西。
如果你認真的觀察他,這個時候他有個明顯的生理反應,就是快而淺的呼吸。
一直保持這種姿態的人,成年後身體越來越僵硬。因為保持這種姿態時,人們不得不迅速吸氣來保證他們能夠大聲喊叫。
3、超理智
超理智的“外衣”漠視自己和他人的價值。
認為人的最好存在方式就是:沒有任何情感。
他要保持一種絕對的客觀,既不允許自己,也不允許他人關注自己的感受。
在那些每天拿著大量道理轟炸孩子的家庭中,孩子會容易選擇這種應對機制。
在他的內心,他從家庭規則中學會了:
好的孩子就意味著不去觸碰,不去審視,不去感受也不去抒發自己的情緒和感受。
為了達到絕對的正確客觀,他會把
“我覺得這東西很好吃”改為“這東西好吃”
“我討厭李同學”改為“很多人都討厭李同學”
“我真的很想去外面玩玩”改為“這天氣適合出去走走”
這種模式下的孩子,會逐漸走向孤獨。
他選擇退出人群,承受孤獨。
4、打岔
這種應對姿態和搞笑或滑稽相混淆。
他們總是不斷的變換想法,並且希望同一時間做無數的事情。
對於他來說,自我,他人以及他們互動的環境背景都不具有任何的價值。
外人很容易給這種孩子貼上自主和快樂的標籤。
家裡意見經常不統一,父母言行不一致的家庭,孩子容易選擇這套機制。
其實他的內心極度的焦慮,他認為只要他能夠將注意力從任何壓力的話題上移開,就是可以生存下去的。
比如:
你問他今天學校怎麼樣時,他會談最近有個明星怎麼厲害,今天太陽很曬或者最近抖音看到的搞笑影片。
你感覺好像無法跟他同頻。
你感覺他不是在撒謊,但又沒有聊到該聊的話。
四種姿態都帶著深深的自卑的影子,目標都是讓自己舒服一點。
原因是我們的家庭規則不允許他做真實的自己。
正解是去理解自己這套機制得來的背景,然後逐漸迴歸到表裡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