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和風細語言
-
2 # 亂答題
孔子說,四十不惑。孔子總結了自己從少年到三十來歲時,總是疑鬼疑神地度過美好的光陰,到了四十歲,經過親身的實踐經歷證明。世界上確實沒有鬼神存在。在心靈上減少了一些唯心思想雜念,堅定了事在人為的可能性。所以孔子是古代第一個不信神的聖人。因此就獲得當朝政府和民眾的認可。
-
3 # 大道人家
“四十而不惑”是孔子的人生體驗。這裡的不惑包含著不疑惑、不迷惑、不困惑的意思,這三惑是同意詞,一樣的。
人到四十,人生閱歷已經很豐富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基本成熟,思想上不再迷惑,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很清楚了,事業上不再困惑,什麼能幹成,什麼幹不成,不盲目了。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是大聖人,非常善於學習思考,他的人生體驗是這樣的。
在全球化、資訊化、多元化迅猛發展的今天,誘惑我們的因素比孔子時代不知道增加了多少倍!面臨的威脅挑戰不知道增加了多少倍!我們能不能做到“四十而不惑”,能不能保持定力、不忘初心、迎接挑戰?我想好的辦法,應當象孔子一樣,重視學習、善於學習、終身學習!
-
4 # 果果96777
四十歲
的時候才知道還有自己有不懂的東西(經歷過挫折之前,總以為自己很牛——用自己的話講:當年老爸要是象我這樣發展,不也趕上李嘉誠了!逐漸在生活中成長起來才知道自己有很多不足之處,人知不足方能進步呀!) -
5 # love笑工場
首先是狀態,到了四十歲,無論是財富或者是說地位,基本上都確定了,一眼能看到頭了,所以不惑;其次是心態,四十歲之前,無論是對金錢、女人還是有品質的生活等,都充滿著急切的慾望,戰鬥值超強,四十歲之後,也有慾望,但看淡了,看的角度也不同了,所以不惑;四十歲之前,什麼都不服,什麼都覺得我能行,四十歲之後才知道,其實有很多事是你無法改變的,是你無能為力的,所以不惑。有句話完美的詮釋了不惑“四十歲了,你安分點吧”
-
6 # 雕刻歷史
“不惑”出自《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翻譯成白話就是,孔子說:“我十五歲就有志於學,三十歲就能夠按照禮儀的要求立足於世,四十歲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就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各種不同的意見,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收放自如)卻又不逾越規矩。”這段話其實是孔子自述為學歷程,認為自己在生命的每個階段達到了不同的人生境界。後來人們習慣地把三十歲稱為而立之年,四十歲則是不惑之年,五十歲就是天命之年,等等。
按照宋代大儒朱熹的解釋:“古者十五而入大學。心之所之謂之志。此所謂學,即大學之道也。志乎此,則念念在此而為之不厭矣。三十而立,有以自立,則守之固而無所事志矣。四十而不惑,於事物之所當然,皆無所疑,則知之明而無所事守矣。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賦於物者,乃事物所以當然之故也。知此則知極其精,而不惑又不足言矣。六十而耳順,聲入心通,無所違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所謂不惑,就是對於人事道理、是非對錯、行為準則都無所困惑而堅定不移了。
當然,孔子之所以能在四十歲不惑於心,自然是十五歲有志於學、三十歲自立於禮積累沉澱的結果。正是因為每個階段的切己自修,孔子的人生境界才不斷提升,但這對於一般人來說又是難以企及的。所以,絕大多數人即使到了不惑之年,也難以“不惑”。
-
7 # 南山騷客
看了大家許多解答,受教,分享。
惑的本意是疑惑,分辨不清。孔子這句話是對自己說的,是對人生的總結和感悟。有人把他理解為,人到四十就沒有疑惑了,這怎麼可能呢,即便是孔子也做不到,三人行必有我師,你得向別人學習,活到老學到老。曾子就日三省吾身。惑,還有糊塗的意思。孔子是說自己到了四十歲,對人對事,善惡美醜就有了明確的看法了,不在糊塗了。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基本形成了。
記得魯迅說,人生識字糊塗始。人年輕時糊塗,老了也糊塗。一輩子糊塗的人大有人在。不過糊塗也好,難得糊塗嘛。
-
8 # 老老宋6
孔子,生活在十分落後的農耕時代!農耕時代的社會生產力低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社會勞動形式。農耕時代,人的平均壽命大概還不到五十歲,四十歲的年紀已經很老了!此時,還會有什麼想不明白或考慮不周全的事嗎?到了四十歲,不再再有種種解釋不開的困惑。
-
9 # 樸甲
首先這句話指的是孔子自己,並不是說每個人。大多數人一生都不會達到這個境界。‘’不惑‘’指的是自然規律,和人世的道理?換種方式說孔子已經‘’悟道‘’了,有了大智慧。在孔子作的‘’易經系傳‘’裡有所體現。
-
10 # 布衣吳新建
不作長篇大論,老夫子時代的平均壽命估計也就30多,70就稀罕了,因此“四十”相當於今天60,活到60還沒活明白,也是白活了。
惑,心疑不定,不明白對還是不對。不惑,不是不惑什麼,白話就是:明白。
三十有自己的事業,四十活得明白。
-
11 # 野釣之鄉下野牙醫
還有另一種說法,三十不立,四十不富,五十將衰靠子助!跟那個基本上是相反的!可以反著推斷一下就知道了!
-
12 # 小龍了
簡單的說吧,所謂“四十不惑”是回顧以前,展望未來,是而立之年向知天命之年的轉型階段,既對以前而立之年作出總結,又對未來知天命作了鋪墊。古人是很迷信的,這句話說話出自己由不信命變成了後來的順從命。
明知天命不可違,少年卻要違天命。
怎道人生無天命,不惑而後卻應命。
-
13 # 月河87016207
剛過40幾年,就自已而言也開始理解自已的不惑,身體慢慢已感覺變老,老人離去的悲傷,工作的壓力,小孩的教育,老婆的交流。好多的問題和心情交織在一起,人也變得經常思考人生的意義而不解
-
14 # 唯中摺紙
人生有兩種經歷會讓人認清世界,一件是父母不在了,一件是養育孩子。而這兩件事情在四十歲會發生交集。父母不在了,你才真正的體會到人情冷暖,養育孩子你才知道感恩父母進而有了感恩之心。
-
15 # 三袋大菠蘿
對於學問是這樣的:15歲立志,30歲書本知識基本完成
40歲經過各種社會實踐,已經可以用學習到的知識解釋各種社會實踐,並把實踐上升為理論層次,從而更加堅定自己的信念。
50的時候,各種實踐積累豐富,看透了各種人,看穿了整個天下。
-
16 # 江岸聽滔
大致意思是:步入40歲的人經歷了由少年~青年~中年逐步邁向老成,經歷,閱歷以及生活經驗和社會經歷極其豐富,對生活和社交過程中形形色色的誘惑充滿著免疫與沉著和冷靜,所謂不惑之年此意應該是如此意思。
-
17 # 5816084447
人生短暫,年紀不小了,吃喝玩樂,瘋瘋癲癲的日子也過了!現四十了已不再年輕了,人生該完成的事業趕快去做,別再虛度年華了!時間不等人了,再過你就徹徹底底的成老人了,別落得個終身遺憾一輩子!想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材,做一個有所成就的男子漢!
-
18 # 劉海民卓越中層育成
1.首先,孔子七十之後回顧自己一生,他會說自己在四十的時候,對人生,對家庭,對社會等等方面,不再有疑惑了嗎?答案是不可能,也做不到。再說,孔子是很謙遜的人,他不會如此託大!
2.那麼,四十不惑是指什麼?
3.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搞清楚三十而立中的立是立於什麼?而要搞清楚立於什麼,必須要搞清楚孔子十五歲開始學習,主要學了什麼?
4.十五歲孔子主要學了什麼呢?六藝,而以禮為核心,樂次之。那三十歲時立於什麼呢?立於禮!因為孔子三十歲時因為禮,結識了齊國的齊景公,這對孔子而言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件。它讓孔子認識到“禮中有顏如玉,禮中有黃金屋”,三十而立立於禮。後來的事實也證明確實如此,孔子因為懂禮,招收了很多學生,而且史記記載孔子到洛陽向老子問禮之後返魯,弟子愈進焉。孔子也因為懂禮,經常幫人助祭助喪、主祭主喪,傅佩榮老師認為,孔子以此維生,不無道理。
5.禮是什麼?西周初年,周公制禮作樂而天下治。禮,是建立與維持社會秩序的典章制度、倫理道德、禮儀規範,內容十分豐富,也很繁瑣。孔子認為禮是治理天下,治理國家的不二法門。
6.孔子曾經認為,懂得諦禮的人,治理天下如同運之掌中。禮,既然那麼好,為什麼那些當政的人棄之不用呢?四十之前,孔子一直沒有想通這個問題。
7.四十歲,有一次孔子夢中見到了周公,周公告訴他,那是因為那些當政者內心沒有“仁”,所以棄禮不用。於是,孔子大悟,從此不惑!
很多人,站在當代人的角度,去臆測孔子,永遠找不到真正的孔子。
-
19 # 十二妙姈十二
謎茫!妙姈也有同感,現實與理想,遺憾與實際,讓人有種認命而又不信什麼之言!感覺不好!祝妙姈自己好運到吧!
-
20 # 使用者66507317690
惑,疑也。"四十不惑"我的理解是孔子在他步入四十歲時,已經不迷惑糊塗了,也能不受誘惑更不惑亂他人了。基本達到了精神上不困惑的境界!個人理解供參考。 謝白雲邀!
回覆列表
《論語》中孔子說的四十不惑自有他實在的現實含義。
因為四十歲的男人,經歷了少年時的天真無邪、二十歲的衝動激情、三十歲之前的成家立業,而到了四十歲,人生經過了風風雨雨,更變得成熟,事業、家庭也如日中天,對外界的變化、人生的感悟有了深刻的瞭解,不被表像所迷惑、誘惑而更明智。同時,在過去,由於科技的落後、醫藥的限制,人的壽命大多數不是很高,四十歲也是算超過一半以上的生命歷程,大多數的人也是爺爺輩的成熟男人,數十年的人生歷程、人生經驗積累自然看得清、看得明、看得開大多數的人間變化、人情世故而不會被表像、假像所誘惑、迷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