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當雨滴落在你臉上
-
2 # 三品高少
人到了一定年紀,經歷過太多的滄海桑田,世事變遷。或許時間不一定能證明很多東西,但一定會讓你看透許多東西。
話說:自立立他,德行天下。一個人這輩子想實現自我價值,首先要自己要強大起來,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能幫助他人站立、成長,幫助他人實現成功。自立是德,立他也是德,只有擁有德,才能行天下,走天下。
品位人生,就是品位捨得,幫助別人就是一種人生的最高境界,成就別人就是為了遇見未來更好的自己!!!
-
3 # 洛陽政熙有限公司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立什麼?
01. 立身
立身就是確立自己的品格和修養,它應包括:思想的修養,道德的涵養,能力的培養三個方面。自強是立身之本,別把自己的需求寄託在父母的資助上,寄託在別人的幫助上,那都是軟弱的表現。立身是對每個人立足於社會最起碼的要求。
02. 立業
立業就是確立自己所從事的事業,三十的人應該有比較固定的職業了。從事每項事業都要有本領,按現代話講就是有一技之長。這是為生的必備,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對每個人的各方面要求都會越來越高,中國勞動力過剩更加劇了這種過高的要求,這只是這一段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現象。立業不但是求生的手段,也是盡到社會責任所必備的。
03. 立家
立家就是應該有了自己的家庭,當今社會激烈競爭,推遲了年輕人組建家庭的時間,但我還認為三十歲立家已經不早了。至於是先立業後立家,還是先立家後立業,每個人情況不同,也不必要分哪個為先哪個在後。年輕人必須負起社會和家庭的責任,還是早些好。
三十而立是對年輕人的起碼要求,可現實卻和我們的期望有很大的距離,這當然和華人對孩子的溺愛及就業壓力有關,這也是中國特色吧!
四十而不惑,明白了什麼?
01. 對外,他明白了社會
人是生活在社會之中,離不開社會,社會越進步,人們對社會的依賴度就會越高。四十歲的人,不再年輕,缺少了對社會那種幻想和迫切投身於社會中的激情,生活的經歷多少磨去了些激情,多了沉穩,挫折讓他明白了,人和社會的關係就是個體和群體的關係,個體是群體中的一分子,個體左右不了群體,那就必須正視它,個人的理想和願望必須建立在現實社會的基礎之上,否則就是空想。
02. 對內,他明白了自己
所以,所謂成長是內心在歷練中的逐漸強大,所謂人生的歸位是把外在的東西變成內心的能量。有理想,而不是妄想;有願望,而不奢望;有作為,而不妄為。有理想,想是應該,但關鍵在打理,去實踐;有願望也可以,關鍵在於切合實際;有作為,關鍵在適度。
03. 對自己,他明白了責任
首先,他必須做好自己的工作,這不單是生存的需要,也是為社會所做的貢獻,是必須盡到的社會責任,只有每個社會成員的辛勤工作,才換來整個社會的進步;其次,四十歲的人,其父母年齡都大了,做為四十歲的人,必須承擔起贍養老人的家庭責任,盡心盡力儘早去盡孝;還有,四十歲的人,子女都處在學習階段,培養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即是父母的責任,也是為社會延續和發展所應盡的社會責任。
五十而知天命,知道了什麼?
01. 知道了自己的命運軌跡,不怨天
三十歲時,大多數人的人生軌跡是曲折的,是跳躍式地上升,四十歲的人生軌跡到了高峰,五十歲的人生軌跡就相對平穩了。如無特殊情況,很難再出現大的波動了。五十歲的人,走過人生的大半,他們正處於人生最清醒的階段,他決不會埋怨上天不公,而是默默接受已有的現實。而且還十分清醒地預測到自己的未來,會十分平靜地工作和生活。
02. 知道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不尤人
經過二十多年的打拼,有了事業,無論他從事的職業是什麼,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在專業水平、技術水平、還是經驗、決策能力以及個人修養等諸方面都達到自己人生中的相當高的水準,可以說具有了一定的實力;在經濟上,經過二十幾年的積累,也具有一定的財力;再者,經過二十幾年的磨練、有了豐富的閱歷,提高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儘管每個人的實力、財力、能力有差異,對社會的影響力不盡相同,但就每個人自己和自己縱向比較,五十歲時,這幾方面應當說是處於高水平狀態了。
03. 知道了自己未盡的責任,不懈怠
五十歲的人,還沒到退休年齡,但也不是遙不可及,這時,都會想到要繼續工作十年,還要盡到社會責任;五十歲的人,其父母都年邁了,時常為老人繁雜、瑣碎的生活雜事去奔波,因為他們還要盡到家庭責任;五十歲的人,孩子正處於讀書和就業的關鍵時候,孩子的前途,往往是他們最關心和事情,他們必須盡到當好父母的責任。五十歲的人,每想到自己未盡的責任,都油然產生一種時不我待的感覺,不敢有任何懈怠,堅持不懈地去努力,去完成自己應盡的責任。
01. 六十歲的人,看透了人生
人生就是三個時期:從出生到走向社會之前,是學習各種知識,學習本領,學會做人,這大約到二十歲左右為一個階段,我稱之為生長期;二十歲左右工作到退休,這四十年左右是工作階段,為社會做貢獻,為家庭做貢獻,贍養老人,撫養子女,我稱之為貢獻期;從退休起,從以社會角色為主轉到以家庭角色為主,享受養老金,享受子女的撫養,我稱之為收穫期。六十歲的人,明白了這些,就樂於接受這個現實,他們清楚知道,每個年齡段的人就應該有那個年齡段的人應有的生活。
02. 六十歲的人,看透了生命
生命,生命是有生才有命,生決定和影響著生命,所以六十歲的人,好好生活是最重要的,健康快樂地生活,不但可以減輕子女的負擔,也是對社會一種貢獻,起碼可以減少醫藥資源的消耗。生命的意義就在於自己對社會和他人的貢獻大於向社會和他人的索取,你做到了,也就沒有什麼遺憾了。
03. 六十歲的人,看透了名利
在工作時,所從事事業中的角色,決定了自己的社會地位;退休了,相應的角色也變化了,從以社會角色為主,轉變成以家庭角色為主了,相應地把原有的角色還給了社會,例如,你工作時是什麼處長、科長、主任、工程師、教師、醫生……退休了,就一個稱呼:退休人員。至於利,你退休後的養老金必然少於在崗位時的薪酬,根據自己的收入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就是了,再多的財產,當你離開人世時,也都留給子女了。唯有身體是自己的,你生病了,別人替不了,你健康快樂,別人也左右不了。
七十從心所欲,應該怎樣去做?
01. 從心所欲要順其自然
對外界,沒什麼抱怨了,養老金多少不計較,孩子是否常來不在乎,對物質生活沒過高要求,能吃好就行,房子不在大小,夠住就可以,對自己,有興趣的事,就去做,對別人的看法不顧忌,對身體的衰老不驚慌,對死亡不恐懼,一切順其自然。
02. 從心所欲要隨遇而安
面對生活各種遭遇都坦然面對,遇到高興的事,不過度興奮,遇到悲傷的事,要儘快擺脫傷感,遇到失意的事,不計較,甚至對疾病的傷痛也能坦然面對,默默承受,總之,不管是遇見什麼事,都是保持從容安定的心理狀態。
03. 從心所欲要不逾矩
從心所欲並不是什麼也不管,要不逾矩,要合乎規矩,對哪些事要合乎規矩呢?我認為就是三個字:情理法。一般來說,違法的事,誰也不會去做,如何講情講理,倒是應該注意的,和老同志、老同學、老朋友之間,在家庭內部之間,要多講情少講理,甚至在家庭中就只講情,別講理了,沒有什麼誰對誰非了,老兩口相伴健康地度過餘生,就是幸福了。
-
4 # 日日如也
到了一定年紀達到生活無憂無慮
不需要別人幫助
只想幫助別人
這是最善良的做人處事原則
有一句話是
但行好事
莫問前程…
-
5 #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談一點我自己的經驗
小的時候我年齡大一點,鄰居家有一個比我小一歲的弟弟,很多時候我都會擔當起哥哥的責任去教導他。
後來我讀大學的時候,很有幸遇到了我的老師,老師對我的關懷無微不至,不管是學業上還是生活上甚至是談物件的事情都會給我足夠的支援。
今天這個問題的,社會,是人到了一定年齡之後會不會支援到別人,這種,支援,是不是最終願望,我不知道。但我可以確定,一個人的,最終價值需要由別人來去確定,這種確定不是別人說了算,而是自己說了算。我幫助別人,我干預別人,我打擊別人,對於不同的人來講可能會獲得不同的愉悅的認知。
每一個生命都是孤獨的,從他出生的那一刻開始。不管她願不願意,關注到別人,幫助別人,支援到別人,他就能夠獲得來自於別人對他的認可,這種願望,很多時候都非常強烈。
有一句鬼話叫,只有付出才是最終的道路,被很多傳銷組織,用來作為洗腦的關鍵詞,關鍵道理。
人的眼裡看到的別人其實都是每一個自己
-
6 # 黃二要喝酒
並不是到了一定年齡,而是到了一定能力
所謂窮著獨善其身,富則達濟天下,這是人對於自己的一種需要
馬斯洛需求理論支出,人在解決了溫飽問題以後會,滿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後就開始,安全需求,接下來就是要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了,那麼去幫助別人就是為了滿足被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所以在有了能力之後回去幫助身邊的人
之所以說到一定的歲數,是因為能力需要一定的財富 ,地位 權利,閱歷,所以才會覺到了一定的歲數都喜歡去幫助自己身邊的人
-
7 # 小斌讀書
兩個角度解釋
1.社會角度,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事實上,在社會活動中,但凡自己做過生意,當明白一個道理,你能成就多少人,相應的,你也會獲得多少成就
2.佛學角度,一切外相,一切虛妄,都是照見了自己,所以,幫人就是幫己
-
8 # 社會資訊一哥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成長是一個過程,無論我們能力強弱,無論我們貧富懸殊,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英雄夢,渴望被人需要,渴望被人認可,渴望被人讚賞。人在世上是不可能獨處的,你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你自己也獲得了某種滿足感,這是精神的需要,這也是我們善行的表現。
回覆列表
有這個想法,但是自身要有一定的實力,首先是物質上,在保證自己的衣食無憂的情況下,你才能去幫助別人,如果連自己都顧不上,何談別人呢,其次是精神上,有的人即使是腰纏萬貫,他也沒有一丁點兒幫助別人的同情心,只管自己的,管他誰誰,無動於衷,心如堅石.精神上有別人,裝著別人,那就會有幫助別人的行為,你好我好大家好,但這種高品德高素質的人越來越少了,是沒有挖掘出來,還是大海里撈針,我想不用說,都會很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