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大學堂
-
2 # 往北96905941
最簡單的就是,南明的國土是中國古代的半壁江山,而南宋的國土只是中國古代的五分之一,再一個就是南明沒有太多的能人。世,
-
3 # 啊哦他健健康康
1.南宋有岳飛平定張用、李榮等地方叛亂,趙家基本可以控制整個南方與女真抗衡。而南明初期便有張獻忠大西軍控制四川,大順軍控制河淮,江南亦早因三餉叛亂不斷,卻無人可以討平,左良玉等還擁兵自重…南明實際稅源地僅有江下閩浙一隅。而清朝卻有吳三桂,洪承疇等……2.南宋時的偽齊政權實際為金朝一手炮製,也就說趙家的敵人是唯一的,而南明卻還有個李自成的大順,它還在形式上逼死崇禎,滅了明朝,故南明將大順(以及同樣由農民軍建立的大西)視為主要敵人,對清相對缺少防備,甚至還“聯虜滅賊”,這客觀上加速了清朝的崛起,南明的滅亡。3.不知大家是否記得岳飛的軍銜是“右龍武衛大將軍”,龍武軍趙構的親軍之一。而南明諸位皇帝自始至終都沒自己的嫡系部隊,受制於各路軍閥,明昭宗更是離了李定國等不能活,皇帝成了各路軍閥實現個人利益的工具,能復國可真就奇了怪了…
-
4 # 北斗寒星
南明的歷史環境與南宋時期的歷史環境不可同日而語。兩宋之際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當時南宋主要的敵人就是金人,而且南宋的主戰派開始是佔上風的,岳飛,韓世忠等大將對金作戰,都取得了大捷。這也使得金人發現想要一舉滅宋基本不可能了。趙構雖是主和,他也知道不打幾場勝仗,震懾住金人,金人是不會和你談的,自古以來談判都是需要資本的,尤其是弱者一方。所以,趙構一開始重用主戰派,可能也是出於這種目的。金人連吃敗仗,當時確實也打不動了,尤其是面對難撼的岳家軍,所以金兀朮利用趙構求和以及怕二聖回朝的心理,以誅殺岳飛為談判條件。宋高宗看岳飛一路高歌猛進,怕真的迎回二聖。並且金軍已經被戰爭快拖垮了,正好趁此機會,起用主和派與金人談判,誅殺了岳飛,雙方達成了紹興和議,從此宋金兩國劃江而治,基本保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
在看南明,同樣是被異族入侵,而且還是女真後裔。但是情況不同。當時的南明不僅是民族矛盾,還有階級矛盾。李自成和張獻忠的農民軍還在打著反明的旗號,繼續與明朝為敵。以至於南明弘光政權竟然幻想著借虜平寇,可見矛盾之深。竟然把江山拱手讓給滿人,愚蠢之極。再有弘光政權內部也有黨爭,但是黨爭並不光是和戰之爭,更多的是從萬曆朝延續下來的三案之爭,以及天啟朝的閹黨東林黨之爭。像錢謙益就是東林黨魁,而馬士英阮大鋮就是閹黨,雙方內鬥不止,嚴重傷害國家元氣。當時還有震動朝野的崇禎太子案,為了這個案子,幾乎調動了整個弘光政權的神經,把復興大明的大業徹底拋之腦後。再有就是當時的江北四鎮左良玉等人,私心太重,擁兵一方,不想著恢復故國山河,只想著爭奪地盤以自保,毫無家國之心,這與岳飛韓世忠的忠義思想差的太遠。
弘光政權亡後,南明諸王紛紛被擁立,這就產生了誰是正統之爭,唐王政權與魯王政權就爭的不可開交。而且那些擁立的大臣也多是出於私心,借擁立之功,專橫跋扈,鄭芝龍和孫可望就是個例子。這兩個人都是手握重兵之人,但是卻是不思進取,只知道保住地盤,偏安一隅。最後見大勢已去,紛紛降清。有此上述種種弊端,南明也不可能與清朝劃江而治,更不可能重整河山。
-
5 # 朝文社
這個悲劇,可以用四個字形容:不作不死!
很多人把這個場景,歸咎於崇禎皇帝,認為是崇禎皇帝拒絕南遷,甚至拒絕派太子南下,但就後邊發生的事情說,即使崇禎這般做了,最好的效果,恐怕也就是把南明滅亡的時間多推遲幾年,至於光復河山?夢裡可以說說。
因為南明的滅亡,確切說來,是亡於一個王朝的精英階層們,國難面前令人心寒齒冷的自私與短視。沒錯,說的就是明末的精英士大夫集團,尤其是東林復社!
在李自成攻克北京的前後時日裡,在北京的東林復社成員們,就早早上演了丟人現眼的表現。比如深受崇禎皇帝器重的名士周鍾,主動跑去給李自成起草登基詔書,還有得到崇禎幫助昭雪冤案的魏學濂,更是心甘情願給李自成做小官。其無德無恥,惹得明末大文豪馮夢龍都憤怒抨擊。而隨著明朝北方河山的淪陷,展現在南方東林復社面前的,卻是擔當中流砥柱的好機會。
由於明朝南京,擁有完備的機構設定,因此南明起家時的便利條件,比當年風雨飄搖的南宋高宗君臣們,真心有利的多:機構官員都是現成,江南在明末的動亂裡,更是免於戰火破壞的世外桃源,蘇松地區尤其經濟發達,普通士大夫家的宅院,常見比明朝皇室藩王們還土豪,只要是像樣的東林復社士大夫,有一家肯毀家紓難,財產就足以招募數萬兵馬。倘若萬眾一心,何愁不能再造大明江山。
遺憾的是,那些士大夫們自己,並不這麼想,明朝亡於黨爭,確切說就是亡於他們的權力之爭,大臣們拉幫結派互相攻訐。尤其是蘇松地區,在當地士大夫的把持下,更是巧立名目逃避國家賦稅,自己關起門來過好日子,卻坐看著明朝的滅亡。哪怕崇禎皇帝愴然上吊,留下“諸臣誤我”的遺言,卻依然不能叫他們猛醒。
於是,隨著南明政權的重開張,這些各個派系計程車大夫們,又幹起了他們的老本行:權爭!各個拉幫結派互相鬥,尤其無恥的就是東林復社,這些人在明朝萬曆年間,就經歷過爭國本案,但是到了南明時候,卻是雙重標準,揣著明白裝糊塗,明明弘光皇帝根正苗紅,他們卻堅決反對弘光皇帝即位,一場本該沒有任何爭議的皇位之爭,就被他們弄成了一灘死水!
在南明王朝開張後,東林復社的鼓譟下,爭鬥更是從不停。各路大臣們滿心盤算的,就是今天揭你個黑幕,明天倒翻個閣老,抗清形勢如何,敵方態勢如何,全然沒有感覺,甚至就在清軍南下的前夜,東林黨竟然勾連軍閥左良玉,悍然打出清君側旗號,挑起了南明的內戰,直接讓清軍撿了大便宜,兵不血刃佔領了南京!
而更叫人唏噓的,卻是南明這些士大夫集團們的態度,哪怕清軍已經打過了長江,他們依然沒有感到有什麼不妥。在他們眼裡,無非就是換個朝廷的事情,好些人更是反覆宣傳,說清軍來了如何愛民,甚至編出了“清兵如蟹,曷遲其來”的民謠,滿以為可以在新朝廷裡大展宏圖,直到清軍下了兇殘的剃髮令,他們才追悔莫及!
一個王朝持續半世紀的逆淘汰,讓一群最不負責任的精英階層,站到了國家頂端,然後葬送出賣整個王朝。南明的滅亡,如是而已!
-
6 # e_listen141814398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當年隋煬帝指揮隋朝大軍消滅了陳後主的陳朝統治,有感於陳後主的胡作非為,不採納忠言以至於亡國之痛,為陳後主起名為陳煬帝,但後來隋煬帝做的更加過分,絲毫,不採納忠言,以至於有亡國之恨。有鑑於此,唐太宗李世民以史為鑑,虛心吸取了隋朝滅亡的教訓,才有大唐的貞觀之治。
但後來,南明王朝的馬士英,即馬瑤草,更加過分的採用花剌子模信使心態,不但使得南明王朝如此容易垮臺。而且是清朝在幾百年間不重視科技的發展,因為人口如此之多,而武器又如此先進的明朝,如此容易的敗在了人口和武器非常落後的大清手中。以至於近代中國史如此悲愴的一頁。前世不忘後事之師。
直接去讀一下史籍,或者看一下著名的“讓馬瑤草”,就明白了真實的歷史,那可是跟他同一個時代的人,泣血之作,絕不同於後世的胡說八道。無意義胡亂編造歷史,比如為秦檜翻案,為馬士英翻案。明朝的海軍非常強大,要不是馬士英胡作非為,非要搞什麼花剌子模那一套,清兵根本過不了江,要知道,你元朝的忽必烈為了征服南宋,光水軍操練都花了幾十年。因此,絕沒有後來的全民剃髮之類的,因為多爾袞已經取消了全民剃髮,清軍大屠殺的慘劇也會少很多。歷史不容忘卻,就像不應忘記南京大屠殺的教訓那樣。
-
7 # 西大橋下的說書匠
我們都知道崇禎帝死後,明朝遍佈在中國南方的宗親福王,魯王,唐王,桂王陸續先後稱帝,但是最終也沒有挽回明朝的江山,那麼為什麼南明的小朝廷沒有成為另一個南宋那?下面筆者將結合歷史來闡述分析這個問題。
為什麼南明小朝廷沒能成為另一個“南宋”?第一,南明的宗親福王,魯王等諸王苟且偏安,喜歡內鬥,一盤散沙!
南明的宗親福王,魯王,這幾位皇帝偏安一隅,不能成勢,喜歡內鬥,不喜歡團結起來一起對抗清廷,他們都認為自己是大一統的皇帝,都是明朝的正統皇帝,因此互相併不買賬。
在1646年的時候,清軍攻入了浙江,迫使魯王敗退至南澳,而另一路的清軍攻陷福建,使得唐王敗退,後續被清軍俘獲。
因此我們綜合看來,南明的小朝廷之所以沒有成型,主要還是因為這些明朝宗親諸王之間源源不斷的內鬥造成的。
第二,清廷以漢治漢,大量啟用明臣成為開路先鋒,澆滅了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永曆帝。
南明小朝廷的最後一位皇帝是永曆帝,他在魯王,唐王政權相繼傾覆之後起勢,主要擁護他的明朝舊將是何騰蛟,以及鄭成功,
此時,清廷以明朝的降將進行了一個開路,這些將領主要以洪承疇以及吳三桂這兩個人為主,這兩位將領是明末的名將,擅於用兵,熟悉南明小朝廷的軍事部署情況。
這兩位將領成為了清廷澆滅南明朝廷的急先鋒,他們所率領的清軍,打的是南明軍隊是節節敗退,這個時候,南明朝廷的一位主要將領孫可望向清軍投降,使得南明失去了一個生力軍,處於一種非常被動的局面。
而南明的另一位將領李定國只能攜著永曆帝敗退至緬甸境內,這就使得除了滇緬邊境之外有南明的軍隊以外,剩下的中國南方地區已經全部落入到了清廷的手裡。
這個時候,清廷的漢將吳三桂率領軍隊全線進攻緬甸,使得緬甸王迫於壓力,為求自保,將永曆帝交了出來,後續,永曆帝被吳三桂給殺死,而吳三桂也因為這次澆滅南明朝廷有功,被清廷委任為平西王爺,鎮守滇緬地區。
綜合來看,南明小朝廷沒有成為南宋小朝廷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朱姓皇族內部並不團結,爭奪權力以及地盤,使得南明朝廷成為了一盤散沙,根本無法成勢,另一方面,清廷裡的漢族降將成為了清廷澆滅南明小朝廷的急先鋒和利器,這些明朝的降將知己知彼,瞭解南明這些將領的能力和軍事部署,因此最終一舉掀翻了南明小朝廷。
-
8 # 蘭臺
關於這個問題,原因有很多,我這裡說一個很多人忽略的因素:南宋與南明的南北矛盾的程度完全不一樣。
在靖康、建炎時期,宋朝南北差距還是很明顯,雖然南宋南方部分地區(比如江南)在經濟上逐漸超過北方,但是整體而言,北方對南方還是有經濟優勢,而這種優勢表現在政治上則體現為宋高宗時代除了第一個宰相李綱以外,直到秦檜之後才又有了第一個江南出身的宰相沈該。
而李綱雖然是常州人,但是他在政治上毫無疑問代表的是“北人”的。
簡單來說,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江南對北方還有學習、仰慕、崇拜心態,北方無論從政治、經濟、軍事甚至文化上都要強過江南(北宋有名大儒里程顥、程頤、張載都是北人,即使周敦頤、王安石這樣的南人也不是政治和經濟意義上的“江南人”,江西到開封直線距離比到南京要近得多,王安石心理上更傾向開封。)
而且不要忘記,不久之前(1121年)江南才發生了方臘起義,北宋的西軍集團才讓江南地區士大夫和老百姓體會了一把西軍的恐怖,而趙構確定杭州為行在也不過是1129年的事情。時間才過去了8年。
也就是江南士大夫和老百姓幾乎沒有任何牴觸就接受了趙構的統治,而趙構手裡以西軍為主的軍隊也能完美壓制江南地區任何想要蠢蠢欲動的勢力。
直白的說,在趙構南下江南的時候,江南士大夫階層對趙構以及隨同趙構南下的“北人”是沒有抵抗能力的,他們自願也好,被迫也罷,完全服從和屈居於趙構以及他帶來的班子之下;而沒有了江南士大夫的配合,江南底層面對趙構的橫徵暴斂(要恢復北方,當然要花錢,而且是很多錢,這些錢當然是江南老百姓出)是沒什麼抵抗力的,沒有士大夫的參與和組織,任何底層起義都會輕易被南渡的北人武力集團平定的。
而為什麼江南士大夫不參與和組織對趙構的反抗?
七八年前西軍對江南的“征服”以及讓江南士大夫對北人武裝戰鬥力究竟如何有非常清醒的認識。
但是到了南明時代,情況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首先,經過幾百年,南方在經濟、文化上已經遠遠超過了北方,只是在軍事力量上遜色於北方;而面對江南各方面遠超北方的局面,稍微有點政治頭腦的皇帝都會刻意壓制江南,以維持南北平衡,這就是朱元璋科舉搞“南北分榜”的原因,也就是“以東南財賦養西北弓馬”。
但是這種為了結果公平而導致過程的不公平當然會讓江南士大夫集團產生巨大的“不公平感”,而江南遠超北方發達的經濟和文化,又能保證江南士大夫集團實力在地域性上遠超過任何一個其他計程車大夫集團。(北宋末年河南、河北、四川、福建都產生了地域性士大夫集團,唯獨江南士大夫集團是在南宋時期才開始產生的,朱熹就是江南這個士大夫集團產生的標誌性人物)
而明末雖然農民軍蜂起,但是江南核心地區一直沒有被波及,這意味著什麼呢?
這就意味著江南士大夫並不真正明白以西北邊軍為骨幹的農民軍和以明朝邊軍為骨幹的官軍殺傷力究竟有多可怕,長達一百多年的和平讓江南士大夫對“北人弓馬”沒有直觀認識。
這兩點就造成一旦明朝北方中央被消滅,江南士大夫集團會覺得糾正這個長達兩百多年“不公正”和“欺壓”的機會來了,現在江南士大夫們終於可以說了算了!
所以才會出現儘管福王按照明朝皇帝繼承法(無疑這是明朝的憲法)是當之無愧的第一皇位繼承人,但是江南士大夫就不承認的情況;因為江南士大夫看來,北京傾頹後,輪到江南人話事了,必須選一個江南人滿意的皇帝出來。但是,無論是弘光帝還是馬士英、阮大鋮這些“北人集團”並不認可江南士大夫這一套,因為他們手裡還握有北人武裝,他們理所當然認為北人武裝在手,江南士大夫必須無條件接受和執行大明皇室繼承法則(也就是明朝憲法)。
如果弘光帝在當時藉助江北四鎮的武力在南直隸一帶進行殘酷的清洗,真正讓江南士大夫體會到北人武力的強大(如西軍征討方臘)說不定也能解決問題,然而由於南明面臨的是由北而南的軍事壓力,使得弘光帝不能也沒有條件實行徹底的清洗。
弘光一朝,江南士大夫和馬士英為首的北人士大夫就向一對拼命想離婚卻被調解員反覆做工作的夫妻,同舟共濟是不可能的,兩者的共同願望就是自己在離婚的時候多分割財產,婚是一定要離的。
所以最後才會演變成江南士大夫想靠收買左良玉為打手用武力解決馬士英為代表的北人集團,形成江南士大夫朝堂話事,僱傭北人武裝當打手的模式;而馬士英為首北人士大夫則以“寧亡於清,不亡於左”為口號,表示要和江南士大夫打到底。
事實上如果我們站在非常功利的角度就能發現馬士英這個口號是有現實意義的,因為即使清朝最終滅掉明朝,那麼因為南北經濟文化巨大差異,滿人和清朝朝廷也必須依靠給予北人政治上特權的方法來抑制江南,也就是說北方人在政治上的優待會繼續;而一旦被江南士大夫集團得逞,不管是南北朝還是以南統北,北人在政治上的優勢可能就不復存在了。
歷史也證明了馬士英這句口號的正確性,因為清朝兩百多年時間裡為了“南北平衡”,也確實刻意保持了北方士子在政治上的優勢。
總體而言,南明之所以沒能像南宋一樣維持住,除了滿人與女真人的軍事策略不同以外,最大的內因是南宋內部相對更團結,而南明內部矛盾實在太大,根本沒有“和衷共濟”的基礎,外部強大的軍事壓力+內部的分裂,南明能維持住才是奇蹟。
回覆列表
滅亡北宋後,女真人對於南下有些猶豫,一度在中原一帶樹立張邦昌,建立齊國,表明他們並不是非常渴望佔領中原(前期的金國統治者和後期的金國統治者想法不同)。對於南宋並沒有集中全力。而清朝不一樣,多爾袞一入關就遷都bj,對待南明毫不妥協,基本是集中全力在打。
南宋很好地處理了武將的關係,穩固了江淮防線;但南明一直沒有建立起像樣的防線,南明最重要的幾個軍事集團(四鎮:高傑、高德功、劉良傑、左良玉)不僅出身複雜,面對清軍三心二意,還不斷髮生內訌、叛亂,南明中央也沒有建立其絕對的權威。事實上這南明四鎮面對清軍幾乎沒有抵抗,最後除了高傑,其餘全部投降了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