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百合媽媽讀心理

    許多父母在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時,都會忍不住發脾氣,大聲地訓斥孩子,這樣做不僅於事無益,還會傷了親子關係。

    如何對待孩子的不良行為,才有利於孩子做出改變,又不傷親子感情呢?

    答案是,改變你的思維方式與態度。

    不要把孩子的不良行為當成是單純的不良行為,孩子其實是沒有惡意的,行為的背後往往藏著其他的動機。

    01、孩子可能只是在做實驗。事例:

    我家兒子兩三歲的時候住在姥姥家,有一天中午,全家人正坐在起吃飯,他突然抓了一把太空沙灑到了姥爺的碗裡,然後志得意滿地呵呵笑著跑開了。

    孩子姥爺是個很和善的人,雖然不是很懂科學的育兒知識,卻並沒有捨得訓斥孩子,只當作是小孩子慣常的淘氣,說了句:“嘿,小傢伙,你怎麼可以這樣!搗蛋鬼!”就完事兒了。

    如果這件事換作別人很有可能會教訓孩子一頓,小小年紀怎麼可以這麼沒大沒小沒有規矩。或者可能會暴打一頓讓長長記性。

    真相剖析:

    事實上,這麼小的孩子無法做到像大人一樣思考,只要大人對他說“不可以”,他就已經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了,這種犯錯帶來的自責和羞恥感對他來說已經夠了。

    這對於孩子來說只是一個實驗,是他了解這個世界的方式,他需要搞清楚這個世界是如何運轉的,想要弄清楚人類的性情和行為方式,想要知道如何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和所需的。

    為了得到答案,孩子就會從身邊的人身上做實驗,僅此而已。如果你還是無法理解孩子的行為,可以把他當成一個實驗室的工作人員,正在透過他的行為驗證一些事情,並且把實驗的過程和結果記錄在筆記本上。

    而這些實驗對於孩子瞭解自然世界,發展社會能力大有裨益。

    給孩子一個好的實驗結果:

    你想讓孩子在實驗中得到什麼收穫呢?

    有意識地創設一個結果,對孩子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是一個非常不錯的主意。

    把你想要給孩子的答案寫下來,比如,可以是一些優秀的品質:溫和、堅定、幽默、言行一致……

    然後,為你選擇的每一個品質創設一個相應的場景或者行為,並且有意識地去這樣做。可以每週選取其中之一加以行動,待這一行動成為習慣之後,再新增一種具體的行為,如此紮紮實實地去踐行,孩子就會從中受益良多。

    02、孩子可能是在尋求關注。

    有個小男孩,每次在吃麵包的時候,都要把麵包皮一片一片剝下來,他的父母總是很生氣地對他說,“不要這樣做!再這樣就不要吃麵包了!”

    但是,他寧願讓父母罵他,也要這樣做,因為他的內心得到了滿足,他尋求父母關注的目的達到了。

    後來,他的父母不再因為這件事情說他,他反而不再那樣做了,因為關注消失,他覺得自己那樣做就沒意思了。

    所以,如果孩子是因為尋求關注而出現的不良行為,我們只要不再關注,不良行為自然就會消失。

    03、孩子可能是在試探父母的底線。

    有的孩子出現不良行為,很可能是因為父母無法做到言行一致,所以在試探父母的底線。

    比如,父母規定孩子每天只能看半個小時手機,但是卻沒有嚴格執行,孩子常常超出這個時間範圍,父母有時候允許,有時候不允許,孩子就會一再地試探。

    對待這種情況,父母只需要做到言行一致,孩子就會明白父母的行為是可以預測的,沒有必要考驗父母是否說話算話,因為那樣做純屬浪費時間和精力。

    綜上所述,孩子的不良行為很可能不是真正的不良行為,而是在實驗、尋求關注,或者試探底線,所以,作為父母不能簡單粗暴地訓斥,而應該針對不同的行為動機,做出相應的處理。

  • 2 # 職場爸媽育兒手冊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父母,正所謂“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

    每個人都會犯錯誤,包括父女,也包括孩子。父母犯的錯誤,對於父母和孩子雙方來說都是學習的機會。

    育兒觀念通常需要反覆試驗,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實際上,孩子的行為並不總是一成不變的,因此,儘管某天一種方法似乎解決了問題,但第二天同樣的方法可能會完全失效。

    避免一些最常見的錯誤,可以在改善孩子的行為方面事半功倍。

    1、關注不良行為

    孩子通常需要得到足夠的積極關注,才願意把天使的一面表現出來。但是,一些良好的行為——例如安靜地玩耍、乖乖坐著不動——通常讓孩子失去大人的特別關注。

    而抱怨、尖叫等一些令人討厭的行為會讓一個孩子得到加倍的“關照”,給孩子帶來積極的暗示,導致孩子發展出更多的不良行為。

    因此,請辨別孩子輕度的不當行為,是否只是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注。

    2、著眼於長期效果

    另一個嚴重的育兒錯誤是隻注重短期效果。儘管對孩子發脾氣時孩子會屈服,但可能只是令當下的事情變得容易一些了,但從長遠來看,發脾氣將使孩子的行為問題變得更糟。

    更可怕的是,孩子會學習父母處理事情的方式,以後也可能會使用發脾氣這項本領來試圖操縱別人,這將讓他難以維持健康的人際關係。

    孩子的成長需要一些技巧,為了讓他成為健康、負責的成年人,父母需要教會他學習、適應各種規則,以及處理負面情緒的技巧。

    3、規則要明確

    如果沒有明確的規定,孩子可能會對父母的期望感到困惑。但父親和母親往往各自有不同的規則,或者對規則的解釋略有不同。

    甚至,父母可能難以遵守自己制定的規則,或者執行規則的決心取決於父母此刻有著什麼樣的心情。

    試著建立一份明確的家庭規則。這樣做可以讓孩子清楚自己的行為邊界在哪裡,超出邊界後的後果是什麼,他們可以在每天的選擇中進行練習實踐,一次比一次做出更好的選擇。

    4、要有規則保證措施

    沒有明確的規則保證措施,孩子對不良行為的理解可能會感到混亂。對於同一件事,父母今天可能會打孩子,而明天則樂呵呵地包容。

    不一致的後果會使孩子感到困惑。

    在管理孩子的行為問題時,最好是主動、提前進行預測,而不是被動地事後處理。制定全面的行為計劃,可以讓孩子知道違反規則時應如何應對。

    當父母能清晰地制定計劃解決問題時,跟蹤孩子的計劃執行進度,並判斷規則是否有效就變得容易得多。

    注意,當決定改善孩子特定的行為問題(例如攻擊別人或說謊)時,要與其他家庭成員達成一致,以確保每個人都以類似的方式做出反應。

    當所有成年人都能使用相同的語言和相同的後果時,孩子的行為問題可能會更快地得到解決。

  • 3 # 永遠不回頭被註冊了

    為什麼孩子總喜歡黏著你,一刻也不肯離開?

    為什麼你的孩子總喜歡跟你頂嘴?

    為什麼你的孩子拒絕跟你溝通?

    為什麼你的孩子動不動就發牌氣,一言不合就跟你對著幹?

    作為父母,在育兒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孩子的這些不良行為,那麼我們這時候該怎麼辦呢?

    一、行為的背後反映的是孩子的需求

    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可以解決所有看起來相同的育兒難題,相比看得見的不當行為,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動機,才是水面下的看不見的冰山,你只有看懂了孩子行為背後的深層動機,才能“對症下藥”,找到破解孩子不當行為的密碼。

    根據心理學家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孩子在幼年時滿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後對於安全及關愛的需求尤其敏感,如果找不到愛與歸屬感,孩子會變得挫敗,甚至會影響他們影響他們身心的發展。

    所以沒被滿足的訴求,才是孩子不當行為背後的真正動機。

    二、孩子透過不當行為又能夠實現以下幾個目的:

    1.透過行為報復父母獲得快感;

    2.需要得不到滿足乾脆自暴自棄;

    3.透過行為引發父母對自己的過度關注;

    4.以行為為手段向父母尋求權利。

    三、給父母的幾點啟示。

    1.孩子可能透過不斷犯錯誤來摸索怎麼做才能得到關注和愛。

    低齡幼兒的行為是沒有對錯之分的,他們的生理特徵決定了他們不可能懂我們成人價值觀裡的條條框框。他們根本就不明確何為對錯,家長如果總要從他的行為中區分對與錯,這本身就是一種錯誤!

    2.簡單地對孩子的不當行為進行迴應,不能解決問題。

    這個階段的孩子,正處在學習行為習慣的過程中,他們需要的是被父母看到,並且接納他們當下的感受,在愛的滋養中去引導他們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

    3.引導孩子透過正當行為滿足他的需求,不當行為才會消失

    這裡介紹一種“陽性強化法”,其原理是這樣的:每當兒童出現所期望的行為時,或一種符合要求的良好行為之後,採用獎勵的方法,對其因為給予立即強化,以增強某一行為出現的頻率會讓某一期望的行為能保持下來。

    強化物包括:

    社會性強化,如表揚、鼓勵等;

    活動性強化,如獎勵兒童所喜歡的遊戲或活動,如打電子遊戲或看動畫片;

    物質性強化,如兒童喜愛的玩具、物品、食物或錢幣等。

    對大多數孩子來說,社會獎勵更有效,也更便於父母使用,這樣還有助於增強親子之間的良好情感。

    最後,在解決不當行為問題時,我們還要做到避免給予負面的關注與迴應,而是給予積極正向的迴應,讓孩子知道哪些事情是不被允許的,同時讓孩子清晰地知道,自己的需求一定會被滿足,這樣的化解才能真正讓不當行為消失。

  • 4 # 暖風心理趙老師

    孩子的成長過程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遇到問題,甚至有一些不良的行為都是正常的。

    重要的是作為父母,應該如何進行及時有效的應對。

    第一,照照鏡子,透過孩子看到自己。

    孩子往往是父母的影印件,透過孩子的行為,能夠照見父母的言行。孩子出現問題,父母需要照一照鏡子,如果自己身上也有同樣的問題,請父母先做出改正。

    第二,多多陪伴孩子。

    有效的陪伴孩子很重要,陪伴孩子成長不只是和他在一起,更是全身心的投入,有效的陪伴孩子成長。其實,父母能夠有效陪伴孩子的時間,一般截止到青春期,等孩子再長大一些,他們自然的就會越來越遠離父母,走進屬於他們自己的世界。

    第三,發揮父親的力量。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親的力量不可或缺,在對孩子養成規則感,形成良好習慣方面,父親可以發揮更大作用,同時,父親的欣賞和鼓勵,會給孩子帶來更強的力量感。

    第四,用愛和規則培養孩子。

    孩子的成長不僅需要父母給予全身心的愛,更要有要求,就像是種植樹木,想要樹木順利成才,需要我們鬆土施肥等照顧,也需要進行及時的修剪和要求。

    第五,教育孩子,重在言傳身教。

    很多時候,我們無需刻意教育孩子,你的一言一行,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 5 # 對號蛙少兒英語

    家長應該如何處理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

    第一,家長要用心的觀察孩子,找到引起孩子不良行為的原因。和孩子進行交流,用心的感受孩子的心理活動,一定要根據自己孩子的性格特點,因材施教,採取正確的方式引導孩子認識到不良行為的錯誤之處。

    第二,要尊重孩子的身心成長髮育特點,保持平和的心態。很多時候孩子做出的不良行為往往是因為其內心有一定的需求或原因。家長一定要有耐心的對待孩子,讓孩子感受到家長對孩子的關愛,可以降低孩子做出不良行為的機率。

    第三,給予孩子正確行為的積極性引導,給予孩子尊重、信任,讓孩子能夠主動和真實的表達自己的內心。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用一些正向引導詞。例如孩子如果上課說話,可以對孩子說:“我希望你能成為一個上課遵守紀律的好孩子。”

    第四,身教勝於言教,孩子自出生開始,從什麼也不懂到逐漸形成自己的獨立行為習慣和思想,最多的影響來自於家庭。所以當孩子有不良行為的時候,家長也應該反思。家長是引導孩子發展的關鍵人物,孩子時刻都在觀察家長,家長的良好行為可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有時候可能孩子的不良行為只是在模仿身邊的家人。

    每一朵花開,都需要耐心的栽培,每一個優秀的孩子,都需要父母用耐心和愛心培養

  • 6 # 漫語心理

    最簡單常見的情況,家長可以直接指正、教導孩子,例如:“不準說謊”“東西不能亂扔”。

    另外還可以從輔導的角度,理解孩子偏差行為背後的正向意圖或動機。例如:哥哥從妹妹手上搶回自己的玩具。“搶”是負面行為,但“搶”的正面動機是保護物品、維護自己。

    所以,當孩子發生不當言行時,父母自己不要太憤怒,換位思考一下孩子行為的背後是想要做什麼。

    可以自問自答:孩子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他想拿回東西,他想保護自己。

    所以,父母不是萬能的,也會有情緒,但嘗試換位思考,更能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教書到底應該怎麼教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