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學亦思

    我總結了一下之前網友的答案,大家基本上從三個角度回答了這個問題:

    一,提升科研能力的工具。導師本應該是教你如何科研的主要人選。如果導師提供的指導很少,網友們指出,你可以求助師兄、師姐或科研做得好的同學、朋友。另外,網路上也能夠查到很多資訊。

    二,提升科研能力的自身條件。有網友指出,科研能力的提高離不開堅持、主動、勤奮等素質。

    三,提升科研能力的具體做法。大家紛紛指出:要夯實基礎知識、要學會確定研究主題、要知道如何查文獻讀論文、要學會使用實驗儀器、要學習如何撰寫論文等等。

    以上這三個方面的回答,我覺得題主真正關心的應該是第三方面。你有了工具、具備了條件,得知道勁兒往哪兒使,對吧?

    網友們對如何提高科研能力給出了不少具體做法,遵從這些建議確實能夠提升科研能力。然而,作為科研零基礎的題主,在收到這些建議的時候,有沒有仍然覺得迷茫呢:需要夯實哪些方面的基礎知識呢?什麼是研究主題?如何確定研究主題?讀論文就逐字逐句讀唄,為什麼還要學如何讀論文呢?……

    作為一個有科研經驗的人,我能夠理解大家所提的建議對提升科研能力的意義。然而對於沒有科研經驗的人,我的經驗告訴我,直接給出要怎麼做的具體建議,幫助並不大,因為對方並不理解這些建議背後的深意。

    從我的指導經驗來看,先給學生說明白什麼是科研,才能解釋清楚做科研需要哪些能力,然後學生才能針對自己的薄弱環節有效提升科研能力。我認為,沒有科研經驗,並不代表不具備科研能力,很可能只是不知道什麼是科研、做科研需要哪些能力罷了。

    一、什麼是科研?

    科研是科學研究的簡稱,它是一種尋找答案的方法。

    不管在學習還是生活中,人人都有需要尋找答案的時候。你可以採用不同的方法來尋找答案。科學研究這種方法,能夠在最大程度上確保答案是真的

    科學研究方法的實施主要分為五步進行,見下圖。在《研究生三年做什麼?搞研究!什麼是科學研究?》文章裡,我以“新冠病毒哪裡來”這個問題為例,對各個步驟的含義進行了解釋。

    二、什麼是科研能力?

    我認為,在“科研能力”這個詞中,“科研”是修飾“能力”的,科研能力就是運用科學研究方法尋找答案的能力

    根據科研方法的實施步驟,我把每個階段所需要運用的能力概括了出來:創造性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實驗設計能力、動手能力和資料分析能力。我認為科研能力就是這些能力的總和。

    想要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就需要從這六種能力入手。我在文章《如何寫好研究生學位論文?瞭解專家的評價內容!之三:科研能力》中介紹了為什麼在科學研究中涉及這六種能力,以及如何提高它們(一篇文章容量有限,只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打算以後開專欄詳說)。

    最後補充

    科研能力的提高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能力不是事實類知識,不是腦子記住了就能擁有了。能力需要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得到鍛鍊和提高。

    對於研究生們來說,最有可能的情況是:在透過論文答辯之後,回過頭來看這三年的時光時,才猛然發現自己的科研能力提高了。

  • 2 # 深藍DeePBluE

    碩士期間發了一篇A會兩篇B會若干EI檢索論文的北郵渣碩來聊一下。

    個人的科研能力主要是靠自己去提升。我以理工科類的某個科研問題來舉例,其他專業的實施大體一致,主要說操作層面的東西。

    定好題目,然後先去找中文的相關的部落格和資料,切記找中文的!!(碩士生的英語水平普遍不高,直接看英文論文學習曲線太陡。)先大概看明白是怎麼回事了,心裡有個譜,關鍵和重點的專業詞彙知道意思了,大體的最基本思想了解了,才能進行下一步,否則一直在第一步查閱最基礎的部落格和資料。在第一步裡面肯定有一些問題,找實驗室的學長學姐和導師,或者其他實驗室的人,或者自己的相關授課老師交流。同一個問題多問幾個人,你問不一樣的人,可能答案的核心是一樣的,但是會略有區別,多問幾個人,充分了解每個人的理解。在這一階段要對整個問題的基礎層面有個概覽,做到心中有數。做基礎實驗。找網上的基礎程式碼或者實驗步驟,自己去復現最基礎的內容,得到與預期類似的結果,提高最基本的操作能力。同時做好實驗的記錄和心得筆記。有機會與學長學姐交流基本操作的經驗。這一步的結果跟預期相差很大證明有問題,需要深入研究到底哪裡出了問題,各類基礎實驗完成之後才能進行下一步。大量查閱當前最前沿的論文,大部分應該都是英文論文,因為你有了前面三步的基礎,所以這個步驟門檻低很多(門檻包括語言門檻和知識門檻),學習曲線沒有那麼陡峭。這部分要深入理解這個問題的最核心部分,即:1)這個問題難在哪些地方;2)別人針對這些難點怎麼處理的,處理方法能否分類整理,以方便後面縱向深入探索;3)別人方法有什麼缺陷,也就是未來的研究方向了。這部分需要大量的閱讀和筆記,也要經常跟學長學姐,導師,授課教師,閱讀的論文作者,部分高水平部落格博主進行交流。這部分真的認真完成之後,可能你的水平已經超過很多學長學姐了。復現別人的方法。不要看完論文覺得自己有個很牛的想法就要馬上實施,摸石頭過河很難的!這一步就要去復現他們的論文,從他們的方法中發現到底哪些因素起作用,很多引數和設定都寫明瞭,真的無法復現就聯絡作者。這一步的目的是為了讓你能夠達到當前基本最優實驗水平。同時在復現過程中反覆思索你的思路是否真的可行,因為比我們聰明的,更早深入這個領域的人有很多,大機率他們已經實驗過你所謂的很牛的方法,只是沒效果而已。如果經過上一步你還覺得你的思路確實可行,那這裡就可以大展拳腳去實現了。說不定就能做出滿意的結果,這部分只介紹兩點:1)做好時間規劃。到底要耗費多久的時間去做實驗;2)做好實驗筆記。實驗結果好固然開心,不好也不是壞事,也是從失敗的地方記錄再改進。同時每次實驗儘可能寫清楚實驗日期,條件和結果等等必要資訊。

    以上就是一種可實施且被我實踐過的科研能力提高方法。透過這個方法我也從一個科研小白到成功發表了幾篇論文(當然發表論文也離不開導師的指導,本文只強調個人學習方法)並且現在也在北京大學繼續讀博,所以我覺得以上方法還是有較強的可行性的。沒有詳細介紹其中的每個步驟怎麼實施。比如查閱部落格的時候到底怎麼查然後歸類總結,閱讀最新論文的時候如何找到他們的缺點,如何發現新的idea等問題。這些我會在以後合適的問答中回答或寫相關文章介紹~

  • 3 # 工學者

    我主要從兩個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和幫助

    兩種學習方式

    我們的大腦相當於是一個知識儲備器,而知識的儲備跟二次電池的儲能原理很像。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很喜歡把“學習新知識”稱之為“充電”。其實“充電”就是一個“知識輸入”的過程,對於科研來說,可以是課程學習,閱讀文獻、書籍,聽從導師、師兄師姐的指導、聽講座、會議等。而與“充電”對應的“放電”則是一個“知識輸出”的過程,例如整理實驗資料、在組會上作報告、參加科研競賽、指導本科生做實驗、撰寫論文、專利等。

    “知識輸入”和“知識輸出”分別對應兩種不同的學習方式,即“被動學習”和“主動學習”。根據學習留存度金字塔原理,主動學習的學習留存度要遠遠高於被動學習。因此在科研工作中,我們要在較好地完成被動學習的基礎上,儘可能地增加主動學習的時間和內容,這樣就能學到更多、掌握得更牢靠。當然被動學習和主動學習並不是獨立的、割裂的,而是相互補充、相互聯絡的,只有將兩者有機結合,才能形成有益的良性學習迴圈

    幾點科研建議

    第一個建議是要有充足的科研時間,沒有足夠的時間付出是很難獲得發表論文、專利等學術成果所需要的資料和材料的,具體的指標就是每週待在實驗室的時間在60個小時左右。

    第二個建議是學會時間規劃,“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重要-緊急四象限法則就是很好的時間管理工具,推薦大家使用。

    第三個建議是多開展實驗,這並不是說什麼實驗都去做,而是多做跟自己研究課題相關的、成體系的工作,多線推進,即便有個別實驗進展不順利,但是“東方不亮西方亮”,這樣就能保證後期持續有成果產出。

    第四個建議是多掌握科研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能夠熟練使用實驗儀器和資料處理、繪圖等軟體對於獲取可靠的實驗資料和順利發表論文是非常關鍵。

    最後一個建議就是要做好科研記錄,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實驗記錄本是必須要有的,除此之外,還可以建立科研記錄本、講座會議記錄本、閱讀筆記本、備忘錄等,為自己的科研知識體系打好基礎。有些不方便手寫記錄的資訊,可以儲存在線上筆記本,例印象筆記、OneNote、有道雲筆記等。

    最後,借用《周易》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與大家共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 4 # 讀研生活

    2018年考研錄取工作大部分已經陸陸續續的結束了,如果說已經是準錄取狀態,那麼還是挺恭喜的你。那麼接下來就能輕鬆一段時間,靜靜等候錄取通知書的送達。不會距9月份入學還有一段時間的,如果能好好利用這一段時間還是能夠學到不少東西的。

    我個人建議你可以先聯絡一下導師,因為你已經是錄取狀態了,現在找導師是比較方便的。所以你可以根據導師的聯絡方式先聯絡自己喜歡的導師,然後再根據導師的的研究方向,才能確定你研究生階段需要學習的方向。當然你還可以嚮導師諮詢諮詢,你需要學哪些方向的知識,就當是提前學習研一的知識了!

    想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可能不太容易,現階段要重視基礎為主,先學習最基礎的知識,才有利於將來的發展。這幾個月裡先嚐試學一些東西,打好基礎就行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的親生父母對兒女還有兩樣區別對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