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祁說歷史
-
2 # 方圓論壇
周亞夫的死和岳飛之死的原因完全相同,不外乎莫須有之罪名罷了!雖然兩者的死因相同,但岳飛之死是因為他不甘心只當一個皇帝的忠犬,他想要效忠自己的國家,所以被趙構當成了威脅除掉。而周亞夫之死完全是因為他的性格問題。可以說周亞夫是自己害死了自己。居功自傲、恃寵而驕,這在任何一個朝代都是身為臣子的大忌。但周亞夫卻不自省,反而以此為豪,最終也命喪於此!
周亞夫是大漢開國功臣周勃的兒子。漢文帝時期,周亞夫襲承了父親的爵位,並且被封為河內郡守。當然了,周亞夫並非周勃的長子,原本他是沒有資格繼承周勃的爵位的。但周勃的長子周勝之因為犯了重罪被剝奪了侯爵之位,按理說周勃的絳侯爵位就會因此斷了傳承。因為周勃的爵位只能傳給長子。但他的長子又把爵位給丟了。所以絳侯爵位斷絕也是必然的。但漢文帝考慮到周勃以往的戰功,和其推翻諸呂勢力時所立下的大功,漢文帝特別允許了周勃的絳侯爵位可以繼續傳承下來,而周亞夫就成為了那個幸運兒。也因此周亞夫才算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身為周勃的兒子,周亞夫的軍事能力自然也得到了其父的真傳。但周亞夫的能力和他的自傲也是成正比的。漢文帝時期皇帝巡查各地營寨,但當漢文帝到了周亞夫的細柳營後,漢文帝發現周亞夫的命令比自己的命令還管用。而且周亞夫還以軍中不便行跪拜禮為由拒絕施禮。漢文帝是一個老好人,他認為周亞夫是一個難得的人才,並且重用了他。而且在死前還告訴漢景帝要重用他。但從細柳營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周亞夫的自傲讓他視皇權如無物,碰上漢文帝這種老好人自然沒事,但碰上一個小心眼的皇帝周亞夫只能悲劇了。
漢景帝時期,他聽從了父親漢文帝的建議重用了周亞夫,作為回報,周亞夫協助漢景帝平滅了七國之亂立下了大功。在後來周亞夫還因功升為了丞相。但也因此讓周亞夫那副傲慢皇權的性格再度萌發。周亞夫不僅擅自參與了漢景帝的立儲問題。之後周亞夫還在很多場合中公開和漢景帝對著幹。我們都知道漢景帝這個人可是相當陰狠的皇帝,他不同於漢文帝那種老好人。所以周亞夫這種居功自傲,恃寵而驕的性格著實激怒了漢景帝。漢景帝在對周亞夫下殺手之前也不是沒給過周亞夫機會,但他發現周亞夫內心中實際上對皇權根本沒有絲毫的尊重。所以漢景帝才徹底的放棄了周亞夫。而周亞夫後來也受不了屈辱在獄中絕食,最終吐血身亡。一代名將最終因為自己的性格活生生把自己給作死了。
-
3 # 劉一千五
周亞夫有能力,他的能力已經大到讓皇帝仄目的地步。如果周亞夫能夠服低就小的話,他不會有那麼不尋常的結果。
我們知道,漢景帝朝廷的局面非常地複雜。關鍵的問題除了諸侯國強大起來對抗中央外,還有個竇太后在背後起作用,在一點集中在梁王劉武身上。漢朝標榜以孝治天下,所以,給了太后們無限的干涉政權的空間。呂太后,薄太后,竇太后,沒有一個是吃素的。她們對漢朝的開初起了巨大的作用,竇太后在漢景帝朝廷等於半個皇帝。
漢文帝其實是個子嗣荒涼的皇帝,他本來多幾個兒子的,但是,死得太多了,也就只剩下竇太后一房人了。這樣,竇太后就稱霸後宮了。漢景帝劉啟是惹不起的。劉啟有兒子,他也不敢堅持立兒子為太子。
七國之亂後。梁王的功勞有目共睹,周亞夫的功勞也是有目共睹的。梁王是個強大的諸侯國國王,周亞夫是朝廷裡面強大的立嫡派。漢景帝利用周亞夫制約梁王。以達到一種相對的中央與地方的平衡。這樣的作用很明顯有利於漢景帝。漢景帝是想拖幾年,等到自己的兒子長大了,就可以名正言順地立為太子。
竇太后希望自己的兩個兒子都能當上皇帝。大兒子劉啟,他的身體不好,母親認為,既然大兒子有一天不行了,就用小兒子劉武來當太子應該是合理的事情。為此目的,她老人家是費盡了心力的。
漢景帝一看不好,他就用朝廷裡面的通曉經術的大臣們來抵擋母親的計劃。不消說,竇嬰,周亞夫,袁盎等人就派上了用處。他們是堅決反對這樣乾的呀。竇嬰為此付出過巨大的代價。袁盎因為錯殺晁錯有一些讓皇帝不高興,他也想立功補救。而周亞夫則是跟梁王劉武有極大矛盾的。早就不是同一路人了。漢景帝利用他們來實現自己的計劃,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的事情,就讓他們來完成了。
袁盎就去勸說竇太后,竇太后也是明白人,聽了這個經術大家的話,認為是對的,就冷淡了梁王,梁王怒不可豁,派人殺了袁盎等朝廷大臣十幾人。這樣 ,梁王惹上麻煩了。漢景帝派人去查,並且認為一定是梁王乾的。結果證明了漢景帝是對的。梁王的囂張氣焰被打下去了,梁國從此在朝廷眼睛裡,是個以下犯上的諸侯國。地位日益不堪。如果不是竇太后在,漢景帝早就動手梁國是大國,財富超過朝廷,實力雄厚。更有竇太后在朝廷裡面扶持,所以,梁王驕傲放縱,又由於梁國在判定七國之亂中的突出功勞,梁王認為自己可以當太子了。這是他的想法。他的手下的公孫詭羊勝等等人慫恿他,於是發生了刺殺事件。梁國被打上了不臣的幾號。這樣的諸侯國,如何補救也於事無補。
梁王回去後,因為失寵與朝廷,氣鬱生病,不久就死了。
周亞夫在漢景帝廢太子劉榮時,不知道廢太子的原因,所以堅決反對。以他的個性,把皇帝得罪了。他乾脆回家不幹了。但是,他說太尉,在軍隊裡面有相當的號召力。在對於皇帝而言,又招嫉了。周亞夫在漢景帝立膠東王劉徹為太子後,竇太后為了加強太子的地位,就準備把劉徹的舅舅王相立為諸侯。但是,周亞夫反對,說是高祖說的非有功不得侯,不同意。這又把竇太后王皇后給得罪了。漢景帝就認為,劉徹還小,自己又沒有幾天了。制約周亞夫的梁王已經死了幾年了。如果漢景帝死了,誰能駕駑得了正在壯年的周亞夫?
如此看來,最保險的辦法就是,周亞夫不存在了,危險不就消除了嗎?
漢景帝就找人家的喳,於是找到了人家辦喪事用的玩意,說成是官方禁止用品。周亞夫因此下獄。他明白了人家今天要殺他,那他就活不過明天。與其受辱而死,不如自己了斷,他不食而死。
其實,梁王死了,周亞夫也就活不長了。因為他們兩個都是大功臣,又比漢景帝年輕能幹。
-
4 # 彷彿輕雲蔽月
周亞夫是絳候周勃之子,後被封為條侯,繼承他父親爵位,若不是兄長勝犯了殺人之罪,他也不會有這麼大運氣。 周亞夫還沒有封侯在河內當太守時,許負曾未他算過命。 許負相之曰:君後三歲而侯。侯八歲為將相,持國秉,貴重矣,於人臣無兩。其後九歲而君餓死。 後來的歷史得到驗證,周亞夫最終是餓死在寒冷無情的監牢之中。當時有人告他私藏兵器,按照當時漢律的確是死罪,你無緣無故擁有無數軍用兵刃,以皇帝的角度判——你想要謀反啊! 據司馬遷《史記》記載:居無何,條侯子為父買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取庸苦之,不予錢。庸知其盜買縣官器,怒而上變告子,事連汙條侯。書既聞上,上下吏。吏簿責條侯,條侯不對。景帝罵之曰:“吾不用也。”召詣廷尉。廷尉責曰:“君侯欲反邪?”亞夫曰:“臣所買器,乃葬器也,何謂反邪?”吏曰:“君侯縱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吏侵之益急。初,吏捕條侯,條侯欲自殺,夫人止之,以故不得死,遂入廷尉。因不食五日,嘔血而死。國除 那麼問題來了,當時他父親也是被誣告謀反,最後澄清了事實,為何他就不可以。我們將在本文來探討其問題本質,首先要從三個問題入手。 一、周亞夫的性格 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入邊,周亞夫被任命為將軍,軍細柳,隨時防備匈奴的進犯。當時文帝來視察,順便犒勞一下將士們,當時與周亞夫共事的還有其他三位將軍,分別是駐守在霸上宗正、劉禮將軍和駐軍荊門的祝茲侯徐厲將軍。 按照常人的規矩,天子來巡察必定會恭恭敬敬的,三叩九拜高呼幾聲萬歲,這三位將軍就是這一類“常人”,也都本本分分的,可週亞夫這小子也太不上路子了,皇帝視察細柳軍,竟軍士吏被甲,銳兵刀,轂弓弩,天子先驅提前來通報:“天子且至。你猜守城的軍門都尉怎麼說,只聞他道:“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詔。” 根據當時軍中的規定,所有車輛馬匹是不可通行的。於是周亞夫請求皇帝說:“介冑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文皇帝也為之動容,不但不責怪他,還對他讚許有佳:“噫!此真將軍也。” 周亞夫恪盡職守,在他今後的各大戰役中起到決勝的關鍵,萬事有利也有弊。可見在對待軍事上,剛毅的性格的確得到有優勢。但是圈外交際真的也應該如此嗎? 二、戰功卓著不是傲慢的資本 漢朝自開國以來實行的是分封制度,擯棄了秦朝的郡縣制度。皇帝身份尊貴,納后妃是無可厚非的事兒,后妃一旦多了起來,子嗣也隨之跟著多了起來了。於是就引發了領土上糾紛,漢孝景帝上臺就大搞王室上的裁員。 吳王劉濞就是他們當中最典型的代表,當時景帝還是皇太子的時候,和劉濞兒子下棋,最後因為發生了口角,景帝一失手就將吳太子殺了。好嘛!這下樑子算是結成了,劉濞因此就記恨上景帝了。 漢廷臣方議削吳。劉濞當然不幹了,畢竟削減了好多的郡城,好吧,皇帝小兒你不仁義就休怪我無情,反了你了怎麼滴。 於是乎:膠西群臣或聞王謀,諫曰:“承一帝,至樂也。今大王與吳西鄉,弟令事成,兩主分爭,患乃始結。諸侯之地不足為漢郡什二,而為畔逆以憂太后,非長策也。”王弗聽。遂發使約齊、菑川、膠東、濟南、濟北,皆許諾,而曰“城陽景王有義,攻諸呂,勿與,事定分之耳”。 不日七國的軍隊大舉反叛旗幟,先從廣陵起兵出發,而後西渡淮河,最後與楚軍匯合。周亞夫率三十六位將士破敵,一直到二月吳國才被剿滅,不久後就被封為太尉,後又過了五年就被升職成了丞相。然而,就是從時起他的心境就發生了改變。 話說有一日,皇帝要廢除慄太子(劉榮),他非要作死要勸阻,以至於皇帝都嫌棄他,我是皇帝想廢誰就廢誰,你也來參合一腿,小心我先把你廢了。 不經如此,他還得罪了梁孝王劉武,當時七王叛亂,吳楚聯軍合力攻擊梁國,當時梁國糧草短缺,梁王向景帝尋求幫助,景帝就讓周亞夫前去支援,可週亞夫性格剛強,擺出天下第一的架勢,憑你是皇帝老子,就是不奉旨。 這樑子算是結成了,以後日子裡,只有梁王得空就到母親竇太后跟前打小報告,周亞夫這個人人品低劣,各種屎盆子往他身上扣,久而久之名聲臭了,竇太后也就嫌棄他了。 用現在的話,美其名曰:“社會性死亡。” 還有一次,竇老太后想封王王后兄弟信為侯,於是就像自己的兒子打個招呼。 周亞夫就是這般執拗,也太不上路子了,還說:“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約,天下共擊之’。今信雖皇后兄,無功,侯之,非約也。”呵呵,我就想說這又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誰說異姓不能封侯,那韓信、趙佗、張良又是什麼。 前文說到,周亞夫是因為私買兵器而被冠以謀反的罪名的。其實不然,早在這之前景帝就已經給他警示了。一日皇帝召集他,賞賜他一塊肉,但是沒有刀具和筷子,因此不滿就叫管宴管要筷子,吃過扭頭就走,皇帝目送他離去,暗自說道:“這個人將來絕對不能輔佐我的兒子。” 所以,說他私買兵器只是藉口,他自己也說作為自己隨葬品的。皇帝要你死管你出於什麼原因。剛毅性格的人往往在交際圈裡會被孤立掉,因為是觸犯了諸多權貴者的利益。 三、不知隱忍而失德,最後遭至禍患 有才能的人往往不自恃逞強。你有大才別人當然會重用你,可依仗自己才幹卻目中無人的話,很容易遭別人的嫉恨的。這裡有一個問題;雖說職位的大小必須是匹配上自的能力,但是所擔當責任卻被忽略掉。平定六國之後,漢景帝覺得功勞甚大,就拜他為丞相。 處理政務那是無可厚非的事兒,若間接的干涉皇帝私事這便有問題了。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我是領導,你是下屬,下屬應該做好份內事兒,但我傢俬事你最好別管。” 隱忍,隱忍,就是讓你當個隱形人,份內意見隨便提,封內之外要審時度勢,不該問的別問。 四、總結 一昧的的墨守成規只會讓自己封閉在黑暗地帶,而且還會得罪其他人利益,有主見固為重要,要想謀大事必定時候要妥協。有些時候功績並不是衡量一個人最佳標準,謙虛知禮往往是更得到別人的關注。 察言觀色交際必不可少的技能,俗話說得“見風使舵”就是這個理兒。
-
5 # 素黎9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這是大漢開國功臣韓信臨死說的。
周亞夫因平定七國之亂有功於景帝七年被封為丞相,但由於為人耿直,堅持正道,故而得罪了漢景帝、王皇后等人。主要有以下幾件:
一、周亞夫反對漢景帝廢太子劉榮。這件事不僅招來漢景帝之恨,還招來了王皇后、皇太子(漢武帝)以及景長公主之恨。
二、周亞夫反對漢景帝封王皇后的兄長王信為侯。這件事使王信的巨大實際利益受損,同時涉及到王皇后本人的面子與尊嚴,所以她對周亞夫懷恨在心。
三、周亞夫在平定七國之亂的時候,幫著漢景帝貫徹“一石擊二鳥”的方針,使梁國蒙受的損失很大,因此梁王劉武每次上朝,都在母親竇太后和兄長景帝的面前數說周亞夫的壞話。
以上種種原因致使周亞夫在朝中的地位相當孤立、相當危險了,而他卻不自知。另外,也正是在周亞夫已經招致漢景帝如此憎恨,而周亞夫的功勳、威望又如此之高的情況下,當年他那種“軍中只聞將軍令,不聞天子詔”的話,就被漢景帝又恨又怕,成為周亞夫必死無疑的原因了。
-
6 # 經典守望者
“非幼主之臣”是周亞夫最大的罪名。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可以說是力挽狂瀾。但是其為人太過於桀驁不馴,專橫跋扈,短短數年已經喪失了皇帝的全部信任,甚至成為了皇帝的對立面,最終的下場只能是被皇帝清除。
1.目無君主的跋扈將軍
周亞夫出生於將門,他的父親就是大名鼎鼎的漢初名臣周勃,所以他在軍事上的造詣非常出色。但是,從小出生高貴的周亞夫自然也沾染了貴族的盛氣凌人,囂張跋扈的脾氣,在文帝時期,周亞夫的營寨駐紮在細柳,文帝前去慰問。守門的說:“將軍有令,軍中只聽將軍命令,不聽皇帝詔令。 ”這件事情雖然傳為佳話,但是實際上深究起來,也可以說周亞夫目無君上,狂傲無禮,公家的軍隊成為了周亞夫的私兵。但這種情況要看皇帝是否賢德,是不是要和周亞夫計較。很幸運,這次周亞夫見到的是漢文帝。但到了景帝時期,他就沒有這樣的運氣了。他在景帝時期擔任丞相,卻屢屢與景帝爭執,反對景帝的決策,加上他的居功自傲,性情粗魯,自然就會遭到君主的猜忌。周亞夫的結局可以說是景帝有意識的排除異己,但也是為後世的君王拔除一根毒刺。
2.有過反叛前科的周家後人
讓景帝忌憚周亞夫的還有他的家庭出身。他雖然是周勃的兒子,但是,周勃在呂后去世以後發兵剷除諸呂,維護了劉氏政權。從正常的角度上看來是保護了劉家的江山社稷,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來,周家在軍中的威望和能量也可見一斑,他今日可以助劉攻呂,卻難保日後另有二心。所謂君臣之間的囚徒困境就在於此。有周勃這樣的前科,還有周亞夫這樣的性格,君主很難不升起猜疑之心。
3.幼主之臣不需要才高八斗,但一定要耿耿忠心
景帝的身體其實一直不好,幼主繼位基本上已經是確定的事實(劉徹16歲登基)。正所謂主少國疑,前朝遺留下來的大臣自然會受到重用,可以年幼的君主卻難以駕馭周亞夫這樣桀驁不馴的臣子。春秋戰國時期,重臣弒君,田氏代齊的例子還殷鑑不遠,周亞夫很有可能成為一顆定時炸彈,奪取劉氏的江山。所以漢景帝必須在自己死前,將一切異己分子排除。只有老成持重,忠心耿耿,心存仁厚的大臣才能夠真正輔佐幼主成長。而且當時的諸侯國已經被削弱,國家經濟也相對繁榮,可以說是蒸蒸日上,在這種局面上不需要才華橫溢,勇於創業的天才,只需要勤勤懇懇,按部就班的周公,才可以保證國家才能保障國家安全的執行。也因為如此,周亞夫只能是悲劇收場。
-
7 # 武漢博哥說房
梁孝王死後,地方藩國對西漢皇權的威脅已經解除,功臣武將頁因此失去了用武之地。
此時居功自傲的周亞夫成了漢景帝心中最大的隱憂,為了試探他的忠心,一桌“鴻門宴”隨即在禁宮裡擺開了。
功臣末路
梁孝王劉武在公元前144年黯然離世。
就在他死去的第二年,戡定七國之亂的最大功臣——條侯周亞夫也步了他的後塵。
周亞夫的死同梁孝王劉武前後相繼並非偶然,因為他同樣是令孝景帝忌憚的政治對手。
憑藉著在戰場上橫掃吳楚叛軍的蓋世武功,周亞夫在在七國之亂平定後的第五年坐上了首輔宰相的位置。
這時的他,同當年誅滅諸呂、迎立孝文帝的父親周勃一樣,在皇帝面前具有舉足輕重的分量。
司馬遷說:
景帝甚重之。
——《史記·絳侯世家》
這彷彿是周勃當年政壇輝煌的迴光返照:
絳侯(周勃)為丞相,朝罷趨出,意得甚。上(孝文帝)禮之恭,常自送之。
——《史記·絳侯世家》
相權的強勢必然會對皇權形成壓迫,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宰相抑制外戚勢力的崛起。
在西漢,外戚始終是皇權最親密的政治同盟。從高祖劉邦到孝景帝劉啟,對外戚都是一如既往地信任和重用。
劉邦當年之所以把皇位傳給孝惠帝劉盈,很大程度上是要藉重呂后及其家族的支援。
外戚勢力的膨脹必然會對朝中輔政的列侯功臣形成威脅,因此在呂太后駕崩之後,以周勃為首的功臣集團發動政變,清洗了呂氏,並選擇了外戚勢力最弱的代王劉恆繼承皇位。
可繼位的孝文帝劉恆為了要對抗周勃過分強勢的相權,仍是必須藉助外戚。在他從代國帶來京師的舊班底中,舅舅薄昭第一個封侯就是最好的證明。
在文帝朝,皇權與周勃的相權之爭焦點也在外戚身上,具體的說,是在竇皇后的兩個兄弟身上:
在孝文帝冊立竇姬為皇后之後,她的兩個弟弟竇長君和竇廣國都因此獲得了豐厚的金錢、田宅的賞賜。
可對他們哥倆,周勃、灌嬰等功臣武將保持著高度的警戒與敵視,就像看待當年的呂產、呂祿一樣。
周勃同灌嬰等人商量說:
“這哥倆出身寒微,沒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必須慎重地為他們聘請師傅、賓客。否則讓他們效法呂產、呂祿,你我都會死無葬身!”
周勃的言下之意,是要在竇長君和竇廣國身邊安插眼線,把他們監視起來。
正是因為功臣集團的壓制,終孝文之世,二人都沒能夠獲得封侯的爵賞。
直到孝景帝上臺以後,功臣集團式微,外戚竇氏才等來了封侯的機會。
而這時
-
8 # 岳家山人說春秋
周亞夫,漢初開過國功臣周勃之子,西漢明名將。從漢景帝的父親漢文帝細柳營觀兵留下遺囑“國有難找亞夫”到景帝時代掌管兵權平定吳楚七國之亂立下首功,位極人臣,到逐漸不受漢景帝喜愛,導致後來漢景帝請客試探後望著周亞夫拂袖而去的背影斷言“此泱泱者非少主臣也”到最後被逼迫下獄,絕食而亡,他究竟犯下了哪些錯誤呢?為什麼漢景帝非要治他於死地呢?
1.漢文景帝父子兩代細柳營觀兵埋下的禍根。
景帝繼位之初不顧大臣反對在軍事毫無準備之下重用晁錯強推行消番策略,導致諸侯激變,發生了西漢歷史上有名的“吳楚七國之亂”。此時的漢景帝想起了父親的囑託“國有難找亞夫”。準備起用周亞夫的景帝也去周亞夫的軍營勘察了一番,這一勘察發現了一個和他爹當年一樣的問題“軍中聞將令,不聞天子詔”,當年漢文帝沒有責怪他,反而說“此真將軍也”。但這次的漢景帝呢,雖然此時急需求將平叛不好發作,但是一向刻薄寡恩(至少殺晁錯體現他刻薄寡恩)的漢景帝心裡不會不記下這一筆帳的!
2.平定吳楚七國之亂時,為了拖住吳楚叛軍主力,插入叛軍後方斷其糧道,把作為京畿屏障的梁國拋給叛軍。梁王劉武在梁國被叛軍輪番急攻危急關頭數次向周求援,景帝也下詔讓周亞夫進兵增援梁國,周以“將在外不受君命”為由不為所動。按照周亞夫的部署三個月就平定了來勢洶洶的吳楚七國叛亂,景帝心裡也不好太計較(有說法說這是景帝和周亞夫事先約定好的)。但是這次卻深深得罪了梁王劉武——竇太后的小兒子她的心頭肉,竇太后曾一度脅迫劉啟百年後傳位他這個兄弟,可見這位竇太后對梁王的百般寵愛。此後梁王劉武每次進京朝見常在太后面前說周亞夫的壞話。
其後周亞夫再一次得罪了這位在西漢政治中有很大話語權的竇太后。一次竇太后向景帝提出要封王皇后之兄王信為侯,周亞夫又首當其衝站出來拿出當年高祖“非劉姓而王天下共擊之”的白馬盟約來極力反對,最後封侯之事不了了之。這一次連同王皇后竇太后一併得罪個底朝天!
3.兩次得罪皇帝本人。一次匈奴五位首領投降漢朝,漢景帝打算給他們封王以做標榜利誘更多的匈奴貴族投降漢庭,結果周亞夫提出質疑,認為此行為乃助長叛國求榮之風,當場否決,弄得漢景帝下不來臺。又一次漢景帝要廢掉太子劉榮,和大臣商議,周亞夫百般阻撓,此時漢景帝對慄妃以及太子劉榮的厭惡之情根深蒂固了,此時的勸阻不僅不能讓漢景帝回心轉意反而加劇了對周亞夫的憎恨!
周亞夫在這幾次事件中既反對漢景帝廢長立幼,又反對皇后兄長封侯,離間皇室骨肉惹惱了王皇后等,加上自己耿直的性格,凡事對事不對人的處事態度幾乎把王室的實力人物得罪的乾乾淨淨。
此時的周亞夫又是手握兵權,當年的細柳營“只聞將令不聞皇帝詔”的畫面在漢景帝腦海裡再一次浮現,誰能擔保權臣周亞夫不會一聲令下踏平漢室換了江山?加上他孤傲的性情居功自傲,仗著七國之亂的赫赫戰功傲慢的不成人形,讓漢景帝又恨又怕,所以在他酒席試探受辱憤然離席而去時,景帝望著他遠去的背影說出了那句狠話“此泱泱者非少主臣也”。繼而當年為保皇位連自己恩師都能狠心滅族的漢景帝做出了那個決定:駕馭不了就只能毀掉他!
-
9 # 戀上賢魚的貓
周亞夫,漢初名將、丞相,太尉周勃之子,平定吳楚七國之亂,功在社稷。但是最後卻落得含冤下獄,絕食而死。
周亞夫的悲劇,可以說是漢景帝一步一步逼出來的。身為丞相的周亞夫,性情耿直,不會揣測漢景帝的心思,經常和景帝“對著幹”,嚴重挑戰了景帝的權威。
1、漢景帝要廢掉長子劉榮的太子位,找周亞夫商量,周亞夫堅決不同意。並且搬出漢高祖欲廢劉盈立趙王劉如意的故事來反駁漢景帝。景帝因此很不高興,但是又不好發作。
2、兩個封侯事件,讓景帝更加惱火。一是竇太后想讓景帝封王皇后的哥哥王信侯爵,漢景帝找周亞夫商量,周亞夫又搬出漢高祖的“白馬盟誓”。漢景帝無話可說,只能作罷。可能更加討厭周亞夫了。二是匈奴有五位匈奴將軍歸順漢朝,漢景帝很高興,準備封他們為侯。周亞夫又堅決反對:這樣反叛國家的人都能封侯,以後遇到大臣不收節操該怎麼辦?景帝更惱火了,就要發作了。周亞夫為了逼迫漢景帝接受自己的建議,稱病辭職。景帝正利用這個機會罷了周亞夫丞相職務。
3、周亞夫畢竟有大功於國家,漢景帝還是有點不捨,想考驗周亞夫是不是改了脾氣,服從皇帝的權威。於是,景帝在宮中設宴招待周亞夫,但是不給周亞夫餐具。周亞夫來了之後,發現沒有餐具,很生氣的向管事的要餐具。景帝問周亞夫:請你吃飯,你還不滿意嗎?周亞夫很羞憤的謝罪,沒有得到景帝的允許,便走了!景帝感慨:這樣的人能輔導少主嗎?實際上已經對周亞夫動了殺心!
4、找到藉口。古代大多數人依然健在的時候,就開始準備死後的物品了。周亞夫縱橫沙場、戎馬一生,最希望死後能夠等到“軍、馬”做陪葬。他兒子購買了五百副鎧甲,等死後做陪葬被告發。景帝知道以後大發雷霆,下令徹查。廷尉故意誣陷周亞夫要謀反,並將其下獄。周亞夫感到極大的侮辱,絕食五天,吐血而死。廷尉這樣對待周亞夫,肯定是得到了漢景帝的授權或者默許。
5、電視劇《漢武大帝》裡面還有一個情節:漢景帝讓太子劉徹去軍營調研,劉徹邀請周亞夫陪同。劉徹很重視:穿著、打扮精心準備,而周亞夫卻很隨便(以罷丞相後賦閒在家為由)。在軍營中大小軍官都對著周亞夫高呼:大將軍威武。很少有人注意到太子劉徹。回宮之後,太子劉徹向景帝彙報此事,景帝問:你能鎮得住他嗎?這句話,實際上就是交代了周亞夫死亡的原因了。
綜上:周亞夫的死,實際上是漢景帝為漢武帝統治掃清障礙。漢朝時期,丞相的地位很高“三公坐而論道”,漢武帝年幼,而景帝身體不好。漢景帝擔心自己死後:主少臣強,漢武帝的江山坐不穩,所以為武帝的統治奠定穩定的基礎。
-
10 # 文史哲趣味談
周亞夫被殺,主要是當時形勢和周亞夫個人的性格。
1、周亞夫治軍
公元前158年(漢文帝二十二年),匈奴進犯北部邊境,文帝急忙調邊將鎮守防禦。河內太守周亞夫守衛細柳。文帝為鼓舞士氣,親自犒勞慰問,到灞上,再到棘門,兩處都不用通報,見到皇帝的車馬來了,軍營都主動放行。而且兩地的主將直到文帝到了才知道訊息,迎接時慌慌張張。送文帝走時也是親率全軍送到營寨門口。
文帝到了周亞夫的營寨,前邊開道的被攔在營寨之外,在告知皇帝要來慰問後,軍門的守衛都尉卻說:“將軍有令,軍中只聽將軍命令,不聽皇帝詔令。”等文帝到了,派使者拿自己的符節進去通報,周亞夫才命令開啟寨門迎接。守營計程車兵還嚴肅地告訴文帝的隨從:“將軍有令:軍營之中不許車馬急馳。”車伕只好控制著韁繩,不讓馬走得太快。到了軍中大帳前,周亞夫一身戎裝,出來迎接,手持兵器向文帝行拱手禮:“介冑之士不拜,請陛下允許臣下以軍中之禮拜見。”文帝聽了,非常感動,欠身扶著車前的橫木向將士們行軍禮。
勞軍完畢,出了營門,文帝感慨地對驚訝的群臣說:“這才是真將軍啊!那些霸上和棘門的軍隊,簡直是兒戲一般。如果敵人來偷襲,恐怕他們的將軍也要被俘虜了。可週亞夫怎麼可能有機會被敵人偷襲呢?”好長時間裡,文帝對周亞夫都讚歎不已。
這是漢文帝入細柳營的故事。南宋的洪邁著有《容齋隨筆》,當時剛寫出來就風靡朝野,連當時南宋皇帝都想先睹為快,歷代帝王和領導人也是愛不釋手,毛主席不知道讀了多少遍,死前最後讀的一本書就是它。洪邁在《容齋隨筆》中有短話:
周亞夫距吳、楚,堅壁不出。軍中夜驚,內相攻擊擾亂,至於帳下。亞軍堅臥不起。頃之,復定。吳奔壁東南陬,亞夫使備西北。已而果奔西北,不得入。《漢史》書之,以為亞夫能持重。按,亞夫軍細柳時,天子先驅至,不得入。文帝稱其不可得而犯。今乃有軍中夜驚相攻之事,安在其能持重乎?
歷史上是這樣記載周亞夫軍中擾亂的:一天晚上,營中突然發生混亂,嘈雜聲連周亞夫的大帳裡都能聽見,但周亞夫始終躺在床上不動。一會兒,混亂自然就平息了。幾天後,叛軍大舉進攻軍營的東南,聲勢浩大,但周亞夫卻讓部下到西北去防禦。結果在西北遇到叛軍主力的進攻,由於有了準備,所以很快擊退了叛軍。
周亞夫持重不持重大家可以自己評價哈。
《雍正王朝》電視劇中,年羹堯西北平叛後來北京受賞,雍正讓年羹堯計程車兵卸甲,說了幾次士兵們都不聽,雍正窩了一肚子的火,年羹堯說士兵在外打仗久了,只聽將領不知道皇帝的命令,這個細節可能就預示年羹堯後來的下場。
楚漢戰爭的時候,漢高祖趁著韓信早睡,馳入他的軍營,分派諸將,難道文帝不知道他爸爸事蹟嗎?難得漢景帝不知道他爺爺的做法嗎?
2、周亞夫平亂
周亞夫主要的功績是平叛吳楚七國之亂。漢文帝病重彌留之際,囑咐太子劉啟也就是後來的景帝說:“以後關鍵時刻可以用周亞夫,他是可以放心使用的將軍。”
景帝升周亞夫為太尉,領兵平叛。這時的叛亂軍正在猛攻梁國,但周亞夫並不想直接救援,他向景帝提出了自己的戰略計劃:“楚軍素來剽悍,戰鬥力很強,如果正面決戰,難以取勝。我打算先暫時放棄梁國,從背後斷其糧道,然後伺機再擊潰叛軍。”景帝同意了周亞夫的計劃。這次叛亂經三個月就很快平定了,戰爭結束後,大家這才紛紛稱讚周亞夫的用兵之道。但梁王卻因為周亞夫沒有及時救援,和他結下了仇。
周亞夫說“願以梁委之,絕其糧道”。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希望把梁王劉武作為誘餌,牽制住楚兵,再斷絕楚兵的糧道,就可大破之。梁王是漢景帝的親弟弟,一個爹一個媽的,他媽竇太后天天哭著要兄終弟及,讓漢景帝傳位給梁王呢,雖然漢景帝心裡不樂意,但是畢竟是親弟弟。危急之時,漢景帝聽了周亞夫的,過後可能就回過味了。
要是以後再有緩急之時,周亞夫將兵的時候,還會不會將劉氏子孫當做誘餌呢?
3、周亞夫當宰相
在公元前152年(漢景帝五年),丞相陶青有病退職,景帝任命周亞夫為丞相。開始景帝對他非常器重,有一次,漢景帝要廢掉劉榮,劉榮是慄姬所生,所以叫慄太子。但周亞夫卻反對,結果導致景帝對他開始疏遠。還有和他有仇的梁王,每次到京城來,都在太后面前說周亞夫的壞話,對他也很不利。
後來,有兩件事導致了周亞夫的悲劇。一件是皇后的兄長封侯,一件是匈奴將軍封侯的事。這兩件事周亞夫都反對,理由也是很充分。但是漢景帝還是封了匈奴將軍為侯。
我們知道,古代立太子可是大事,周亞夫反對廢劉榮,但是還是廢了。那麼新的太子劉徹,肯定和周亞夫有隔閡,有隔閡沒關係,政治任務就要有跟隨主要潮流的能力,識時務者為俊傑,但是像周亞夫這樣有本事扭轉潮流的人物,那不是很可怕嗎?他爸爸就親自立了一個新皇帝(漢文帝),親自握著天子玉璽給漢文帝。
漢武帝被立為太子後,我們看《漢武大帝》就知道,漢景帝提前給漢武帝加冠的,15歲的時候,加冠典禮上漢景帝已經病得很重了,知道自己不久於人世,所以舉辦盛大的典禮,給漢武帝造勢。封皇后的兄弟為侯,也是為了外戚的勢力能夠幫助漢武帝,穩固劉徹的皇位。
漢武帝生於漢景帝前元年(前156年),是漢景帝中子。後元三年(前141年)正月,景帝逝世。甲子,太子劉徹即皇帝位,尊皇太后竇氏曰太皇太后,皇后王氏曰皇太后。直至建元六年(前135年)五月竇太后去世,漢武帝才得以掌握大權。這時候漢武帝已經21歲了。
別看漢武帝后來雄才大略,想想剛繼位的時候一個十五六歲的孩子,怎麼穩固皇位,也是很兇險的。漢武帝的奶奶竇太后靠著外戚的勢力如竇嬰、田蚡等才可以保持穩定,但這也導致外戚勢力太大,漢武帝親政首先要解決的問題,這是後話了。
4、一雙筷子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漢景帝知道自己的身體不好,漢武帝又年輕,有雄心壯志難免思慮不周,性格強勢,和朝中重臣衝突怎麼辦?不知輕重想幹掉朝中重臣逼反了怎麼辦?那就要試試朝臣的忍耐力如何。
景帝又把他召進宮中設宴招待,想試探他脾氣是不是改了,所以他的面前不給放筷子。周亞夫不高興地向管事的要筷子,景帝笑著對他說:“莫非這還不能讓你高興嗎?”周亞夫羞憤不已,不樂意地向景帝跪下謝罪。景帝剛說了個“起”,他就馬上站了起來,不等景帝再說話,就自己走了。景帝嘆息著說:“這種人怎麼能輔佐少主呢?”
嘗鼎一臠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
鄭靈公煮了一大鍋鱉羹,分配到公子宋時剛好分完,鄭靈公就大笑說:“這回你的食指不靈了吧!”沒想到公子宋竟然走到鄭靈公的座位前,把食指伸到鼎裡,沾湯來嘗一下,並說:“誰說我的食指不靈,我不是嚐到美食了嗎?”
鄭靈公看到公子宋在文武百官面前竟敢如此膽大妄為,藐視國君的權威,非常生氣。此時,鄭靈公已心生殺意。後來藉著一些理由,鄭靈公想要派人把他給殺了,沒想到公子宋先發制人,殺了鄭靈公。
一個相反的故事就是秦穆公亡馬。
秦穆公丟失了一匹馬,岐山下的三百多個老百姓捕獲了這匹馬並且把它分吃了。官吏追捕到這些人,準備繩之以法。秦穆公說:“有道德的人是不因為牲畜的緣故而傷害人,我聽說吃馬肉不喝酒會傷身體的。”於是就給他們酒喝。後來秦穆公攻打晉國,那三百個人聽說秦穆公被晉國軍隊圍困,個個拿著武器,為秦穆公拼死作戰,用來報答秦穆公當初讓他們食馬飲酒的恩德。於是,秦穆公俘獲了晉侯,回到秦國。
吃飯是小事,但從來都不是小事的。後來周亞夫謀反就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了,“地上不反地下也反”,讓人唏噓不已。
5、附加
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和李泰斗爭,最後李世民立了儒弱的李治。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臥病,對李治說:“你對李勣沒有什麼恩惠,朕現在準備貶他為外官。朕死後,你應當授給他僕射之職,他就蒙受了你的恩惠,必定為你盡死力。”於是派李勣出任疊州都督。李治即位當月,召他入朝拜洛州刺史。接著又加封開府儀同三司,命李勣任同中書門下,參與執掌機要事務。同年,冊拜為尚書左僕射。
派李勣出任疊州都督,先降級再看錶現,表現好當然要用,表現不好,殺個地方領導比殺個朝中大臣容易多了。
-
11 # 炒米視角
不是漢景帝氣量狹小不能容人;也不是周亞夫功高震主,賞無可賞,原因卻是為了後來的漢武帝劉徹,箇中原因容炒米慢慢道來。
漢景帝和周亞夫“賢君良將”,曾經共築了一段歷史佳話。
漢景帝是歷史上有名的賢君,在他的治下,漢朝繼續執行休養生息政策,恢復並積蓄了國力,為漢武帝的功績奠定了強大的物質基礎。他和他的父親漢文帝兩朝被稱為“文景之治”。
周亞夫是歷史上有名的護國勳將,在危急之際,受命統帥平叛的漢朝中央軍隊,力挽狂瀾之下,平定了“七國之亂”,維護了漢朝的統一和穩定以及長治久安。
功成之後,周亞夫的耿直個性和不善阿諛更顯突出,結果劇情反轉。
然而“七國之亂”平定之後,周亞夫領丞相職,後因實在過於實誠,得罪人太多,景帝只好把他免了。一日景帝飲宴眾臣,周亞夫遲到,漢景帝故意命人撤去餐具。周亞夫到宴,因無餐具,大呼小叫。景帝笑著對他說:“莫非這還不能讓你滿意嗎?”,周亞夫覺得受到羞辱,拂袖而去。
此後君臣嫌隙頓生,不久周亞夫在給自己修陵墓準備陪葬的時候,令兒子購買了幾百付兵甲,因而被誣告謀反入獄,周亞夫憤怒之下,在獄中絕食而亡。
很多人拿周亞夫和文景兩帝之間的交集來做對比,認為當初在灞上細柳營時,文帝慰軍而不能入,只因周亞夫有言“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軍中只有將令,而無君命)”。文帝能容周亞夫,還誇讚其“真將軍也!”而景帝卻無容人之量,趕出了“狡兔死,走狗烹”的事情。
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因為就在那頓宴會上,周亞夫走後,漢景帝說了一句話才是真正的問題癥結所在。
“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這個不高興就拂袖而去的人,絕對適合不能做少主的臣子的。”
而少主者,是漢景帝的太子劉彘,也就是後來的漢武帝劉徹。當時劉彘很小,但是因為漢景帝喜歡王美人,所以為了這個劉彘做太子,可謂付出的代價非常大。因為原來的太子是劉榮,他的母親慄妃也是漢景帝的寵妃。但是漢景帝為了給劉彘鋪路,逼著劉榮自殺,軟禁逼瘋了慄妃。
所以可以想見漢景帝在劉彘的身上傾注了多少心血,花費了多大的代價。而如今自己的身體越來越差,為日後考慮,景帝必須要替這個孩子拔掉權柄上扎手的刺。
實際上這就和後來的朱元璋殺藍玉是有共通之處的。漢景帝知道周亞夫這個人其實是忠心耿耿的,唯一的缺點就是為人過於剛直,不懂變通,在朝中容易得罪人。但是他那囂張跋扈的性格以及不懂得給別人臺階和麵子,自己在的時候,可以千方百計去遷就。
但是他這種性格是完全不適合去輔助少主的,他不懂得維護少主的面子,樹立少主的權威,久而久之,只能適得其反。如果再受奸人蠱惑,後果簡直不堪設想。
所以很多故事裡我們都會看到的一個結局,有識的君主,發現一個能人,但是不能為己所用,那就只能將其殺之,避免他投入到敵對陣營。而景帝為了撫保少主劉彘的上位,剛才也講過了,代價極其巨大。因而劉彘實際上暗中的敵人也就非常多。而周亞夫雖然功勳卓著,能力突出,但是還能留嗎?不過也是代價而已。
-
12 # 縹緲峰下一粒沙
周亞夫之死,死於他的直。
漢孝景帝劉啟殺周亞夫,是帝王的本能。
站在周亞夫的角度,他很冤,站在劉啟的角度,周亞夫威脅到了漢室的威嚴,不能不殺。
周亞夫是漢初周勃的兒子,周勃可是劉家的大功臣,在楚漢之爭中立下戰功,後又平叛韓信、陳豨、盧綰等,誅殺呂氏諸王匡扶漢室江山,劉邦對他有很高的評價:“安劉氏天下者,必勃也!”
父輩這麼牛,按理來說他躺在功勞薄上也能吃喝玩樂一輩子,但他可不是隻會享樂的二代。
可能是家族遺傳,周亞夫非常有軍事才華,練兵有術,軍紀嚴明,深得劉啟他老爸文帝劉恆的喜愛,讓他掌管京城的兵權,保衛京師。
當年劉邦打下江山,一點也不虧待自己的子子孫孫和親戚們,幾乎人人都是王,一代代發展下來朝廷都快被他們擠得沒有生存空間了,於是劉啟即位後準備削藩。
諸王這可不幹了,高祖分給我們的土地,你憑什麼要回去?遂造反。
周亞夫領兵平叛,三個月就把那幫子宗室打趴了!能打仗的大臣哪個皇帝不喜歡?劉啟理所當然的重用他,不過,接下來就為他的“倔”大感頭痛。
平定七國是周亞夫最大的功績,但在此戰中他得罪了一個人:梁王。
怎麼回事呢?七國造反,就近攻打梁國,梁王是忠於朝廷的,一邊堅守一邊求援。
難得有個親戚還向著自己,劉啟當然得救,一再下詔讓周亞夫前去增援,但周亞夫根據戰局需要沒有先去救梁國,梁王就恨上了周亞夫,動不動就在劉啟面前說周亞夫的壞話。
這雖然比不上枕頭風,但殺傷力還是挺強的。這事兒能被史書記載,說明是被很多人知道的,那周亞夫為此做出什麼應對措施了嗎?沒有,他什麼都沒做,就像沒這回事兒似的。
可能在他想來人正不怕影子歪吧。問題是,他站得太直了點兒,在皇帝面前都不想低頭,屢次反駁劉啟。
現代職場中我們都知道,你不給領導面子,領導當然也不給你面子。當這個領導是皇帝時,事情就更嚴重了。
整個漢朝,幾乎都在和匈奴打打打,某次忽然有五個匈奴大將歸順漢朝,這是天降之喜,劉啟很開心,準備封他們為侯,好讓更多的匈奴將領投靠過來,這是種很實用的政治措施。
可週亞夫反對,他的意思是“這些人背叛自己的國家,你要是給他們封侯,那不是鼓勵背叛嗎?此風不可長!”。。。。。。這話太光明堂皇了,咱們不能說他說得不對,但理論是理論,實際是實際。
劉啟一顆歡歡樂樂的心啊,就這麼被他戳了一下,當時就罵他迂腐。要是個腦子能轉彎的,站在皇帝的立場想一想也就明白過來了,但周亞夫不是,他直接託病辭職了。
這種“老子不幹了愛誰誰”的態度,當然惹怒了劉啟,管你是不是功臣之後,管你有多大功勞,跟敢朕叫板,你是不是想上天?想辭職是嗎?行,那你走吧!不信沒了你我就不行了!
這一走就是四年,劉啟估摸著他的脾氣應該是有所改變了,詔他回京賜宴,畢竟這是個有功勞也有能力的大臣,只要他不那麼倔,對自己多些尊重,那還是個好大臣嘛。
也不知誰想出來的法子,吃飯時特意不給他筷子,只能用手抓著吃,其實這不是什麼大事兒,他大可一笑置之,可他自尊心太強,感覺受到了天大的侮辱,當場大怒!
此時劉啟還不是太生氣,還想和他推心置腹的聊一聊怎麼當好一個臣子,說說心裡話,結果他站起來就走了!走了!
眾人目瞪口呆,大概都沒見過敢這麼不給皇帝面子的人,劉啟心中的惱怒可想而知。
據說下一任皇帝劉徹也在,說“此人面目可畏,必能作賊”,劉啟氣過了頭,說“此怏怏非少主臣也!”
劉啟的身體一直不大好,特意將周亞夫叫回來,很可能存著託孤之念,但周亞夫的表現讓他覺得此人不但不可託孤,還非得除之不可,對自己都這麼囂張,等兒子接位的時候更得跋扈到什麼程度?說不定都能篡奪皇位了!
之後就找個理由治周亞夫的罪,此時他還有最後一線生機:向劉啟服軟,表現出自己的忠誠!可他認為自己受了天大的冤屈,絕食抗議吐血而死!
做為旁觀者的我們,自然很容易看出周亞夫就是個耿直的軍人,半點政治頭腦都沒有,更沒有不臣之心,但做為封建帝王的劉啟,當然要把任何一絲不利王朝統治的苗頭給掐了。
最後,在君權至上的年代,能出這樣一個既不想造反、也不把皇帝放在眼裡的人真是種奇蹟。
-
13 # Mer86
漢景帝殺周亞夫,不是私人矛盾。歸根到底來說,這是以漢景帝代表的皇權與周亞夫代表的西漢軍功集團的結構性矛盾。
簡單言之,漢景帝要借周亞夫的人頭,掃除軍功集團對皇權的制約。
開說之前,先先捋一下漢景帝和周亞夫的輩分關係。如果說劉邦和周勃分別是皇一代和官一代,那麼漢文帝和周亞夫就分別是皇二代和官二代,而漢景帝則是皇三代。
也就是說,如果論輩分算,漢景帝要叫周亞夫一聲“周叔叔”。而漢武帝這個皇四代,則要叫周亞夫一聲“周大爺”。
看輩分就可以看得出來,周亞夫這個叔叔輩的存在,肯定會讓漢景帝感到不自在,感到總有一股勢力在牽制著他。
這是輩分關係,再說他們之間權力矛盾。
西漢早期的政治結構,是典型皇權與相權並存的二元政治。皇帝和丞相誰的權力大,主要取決於皇帝和丞相誰的威嚴大。如果皇帝沒有威嚴,分分鐘被擼下臺。
比如說後少帝劉弘,他是皇帝,然而以周勃和陳平為代表的軍功集團壓根看不上他,居然扯了一個理由就把他搞下臺了(以少帝不是漢惠帝之子為由廢黜)。
搞下臺後,這事還沒完。就在漢文帝住進未央宮的當晚,軍功集團居然把劉弘和他的四個兄弟全給宰了。
是的,你沒看錯。軍功集團扯了個理由,居然就把皇帝廢了,並且宰了。
雖然以旁觀者的角度來說,周勃、陳平這是為漢室鞠躬盡瘁,維護劉邦的正統血脈。但是在漢文帝看來,這是特麼人乾的事嗎?假如哪天他們看我不爽了,是不是也會扯了理由把我也給宰了?
所以,漢文帝繼位後,第一時間就擠走了參與誅殺諸呂的皇親派代表劉章和軍功集團的代表周勃。讓他們哪涼快哪待著去。
不過,擠走周勃只是權宜之計,對於漢文帝來說,功臣集團加皇權,這才是中央朝廷的完全體,沒有功臣集團的支援,朝廷不可能壓制藩王。所以,漢文帝擠走周勃後,仍然留任了老丞相陳平,以示皇權對功臣集團的繼續信任。
陳平死後,文帝為了穩定大局,又從封地請回周勃。不過周勃這次復職也沒待多久,僅僅十個月就被漢文帝又送回了封地。
周勃二次卸職後,灌嬰出任丞相,不過灌嬰年紀也大了,出任丞相一年,也死了。
灌嬰死後,同樣是軍功集團出身的張蒼出任丞相。由於他身體硬朗,所以他當了十四年丞相才被漢文帝以政見不合為由罷免。
說到這裡,漢文帝的政治結構就一目瞭然了——漢文帝時期,依然是皇權與相權並存的二元政治結構。軍功集團盤根錯節,丞相這個位置其實就是他們的專屬。
也就是說,西漢自立國開始,從劉邦一直到漢景帝,相權始終把握在功臣集團手上。
漢文帝后期,隨著開國老將紛紛去世,文帝開始提拔重用老將的兒子們,其中之一就有周亞夫。
好,問題來了。文帝那麼怕軍功集團,他為什麼還要用軍功集團的二代們呢?
原因是這樣的:一方面,當時藩王已然是尾大不掉之勢,文帝縱然忌憚軍功集團,他也不能得罪這群人。該重用還是得重用,否則會傷了人心。
另一方面,漢文帝和這些人都是二代,都是平輩。當時皇權已經穩固,文帝論地位已經能碾壓這些官二代了。所以,漢文帝對這些二代就格外敬重。認為他既是功臣之後,既有會帶兵打仗的,又有會治國的,都是不可多得的國之棟樑。
也就是說,在漢文帝看來,周亞夫這些官二代威脅不到他的皇權。
不過,漢文帝死後,歷史又重演了。
由於,漢景帝論輩分是“皇三代”,他比這些二代要矮了一輩;論年紀呢,又比他們都小了一圈。他們在漢景帝眼裡,又都是一個一個的飛揚跋扈的老臣。
比如周亞夫,他比漢景帝大十多歲,他在景帝眼裡,就是一個“周勃”。
漢景帝既要用他這個“周勃”,同時又要防著他這個“周勃”,心理極度扭曲。
所以,當週亞夫在平定七國之亂後,景帝看他是橫豎都看不順眼。不僅剝奪了兵權,讓他當丞相,接著又故意找茬,讓他有自知之明的向自己“繳械”,意在提醒世人,自己才是一國之主,都別跟自己甩臉子。
這個時候的周亞夫如果仿效他老爹周勃,其實是不用死的。可惜周亞夫脾氣大,整天就是一副“天老大、地老二、老子排老三”的模樣。讓景帝實在無法容忍他。
在景帝看來,周亞夫不是少主之臣。我劉啟還活著,他周亞夫不敢造次。假如哪天我死了之後呢?誰能保證周亞夫不造次?孫兒輩的劉徹能壓住他?
既然如此,那就只能讓他先走一步了!惡人我來當,壞事我來做,文帝沒搞定的事,由他來搞定。他只要搞死了周亞夫,那麼相權威脅皇權,軍功集團威脅皇權的情況,也就不復存在了。
PS:景帝之所以敢“過河拆橋”,是因為藩王在七國之亂後,已經不成氣候了,皇權不需要再借助功臣集團遏制藩王了。
漢景帝中元三年(公元前147年),周亞夫提出辭職,景帝想都沒想,直接准奏。
周亞夫下去後,劉舍繼任丞相。這個劉舍是項羽的堂弟,項燕的孫子。他父親因為投靠劉邦被賜姓劉,也屬於開國功臣,但是他們一族在功臣集團中的地位其實很低。
所以漢景帝讓他當丞相,其實就是過渡。當劉舍下臺後,非功臣集團出身,在政治上完全依附於皇權的衛綰出任丞相。
衛綰的上臺,即表明西漢功臣集團壟斷相權的歷史終結了。此後上臺的丞相,都是皇帝的馬仔。(霍光除外)
至於周亞夫,此時的他已經完全沒有存在的價值了。就在衛綰上臺後沒多久,他即被景帝逼死在了廷尉大牢。
漢武帝繼位後,再接再厲,他以藩王諸侯所獻的助祭黃金品質不佳為由,罷免了一大批諸侯王的爵位,其中就有周亞夫的侄子,當時的絳侯周建德。
PS:不僅是周家的爵位被剝奪,蕭何、陳平、樊噲、夏侯嬰、曹參、灌嬰等開國功臣的爵位在漢武帝時期也都因為各種原因被奪爵除國。
總的來說,周亞夫作為軍功集團官二代的代表人物,他的作用就是制衡皇權,維持軍功集團在朝廷中的政治地位。所以周亞夫和漢景帝的矛盾說到底,這是劉邦時期遺留的軍功集團和皇權的矛盾。當藩王不存在了,皇帝要獨攬大權時,周亞夫也就沒有活著的必要了。
-
14 # 大白白野
周亞夫是周勃次子,周勃是江蘇豐縣人,和劉邦是老鄉,是吹鼓手出身,厚重少文,劉邦臨終前說將來安劉氏天下是周勃,確實應驗了,周勃陳平等在呂后死後剷除諸呂,把政權還於劉氏,劉恆能當上皇帝,周勃貢獻很大。 周亞夫和漢文帝,漢景帝關係也是不一般的密切。 周亞夫是漢文帝劉恆發現的人才,周亞夫細柳治軍表現出眾帶兵管理水平,劉恆去世前也告訴自己兒子景帝劉啟,危機時刻可用周亞夫,漢景帝劉啟削蕃引發劉濞等七國之亂時,劉啟就讓周亞髮帶兵平叛。劉濞等叛亂蓄謀很久,剛開始聲勢很大,是來勢洶洶,周亞夫採取避其鋒芒,斷其糧道策略,等劉濞叛軍進攻梁國劉武時,周亞夫沒有帶兵支援,而是帶兵迂迴去斷叛軍糧道,這無意中得罪劉武,劉武是漢景帝同母弟,是竇太后所生,竇太后就劉啟劉武兩個兒子,竇太后是強勢女人,劉武也就不說周亞夫好話。 周亞夫帶兵三個月平定叛亂,挽救了漢王朝,功勳卓著,當上了丞相。丞相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力很大,就由丞相權大,明朝朱元璋為了加強皇權把丞相官職取消了,丞相管理政務,一般文人擔當做的比較好,周亞夫是武將出身,有耿直遺傳基因,不一定適合,劉啟想廢掉太子劉榮,周亞夫反對,最後劉啟還是廢掉劉榮,讓劉徹當太子,劉徹就是漢武帝,成為歷史上有作為皇帝之一,實踐證明劉啟選劉徹是對的,周亞夫反對,牽涉皇帝家事,讓劉啟有反感了,岳飛同樣關心皇帝家事,遭到趙構嫉恨,尤其武將更讓皇帝害怕,趙匡胤好像曾說過這樣的話,不怕文官貪汙,就怕武將造反。周亞夫作為當時軍事家,有影響力的人,言語更能引起皇帝猜疑。竇太后想讓劉啟封王皇后哥哥為侯,王皇后和漢景帝劉啟是二婚,是離過婚的女人,劉啟又把周亞夫搬出來,把這事擋住了,把皇太后,皇后都得罪了。漢景帝想封匈奴歸順五位將軍為侯,周亞夫不同意,跟皇帝唱反調,皇帝沒有聽,到底把這幾個人封侯了,周亞夫託病辭職了,這下皇帝心裡也不會高興的。皇帝故意找周亞夫的小腳,請周亞夫到宮中賜宴卻不給配筷子,周亞文向宮人要筷子,皇帝還說風涼話,刺激周亞夫,周亞夫謝罪走了,也是不軟不硬的,漢景帝擔心周亞夫不能好好輔助少主的。種種矛盾交織在一起,產生了周亞夫的悲劇。從周亞夫兒子周陽那裡找到迫害周亞夫的突破口,周陽考慮周亞夫年齡大了,私下偷偷買了五百甲盾,準備周亞夫去世時發喪使用,但甲盾是國家當時禁止個人買賣的,以此說周亞夫要謀反,周亞 夫事先不知道買甲盾的事情,就絕食抗議五天後死亡了,對 維護西漢政權做出貢獻的軍事家就這樣走完自己一生。仔細分析,造成周亞夫的悲劇有多種原因,功高震主,耿直,說話直來直去,得罪太多皇親國戚,說話分寸把握不好等等。歷史上像周亞夫這種事情時有發生,是人間悲劇。歷史是公正的,對周亞夫評價很高。
-
15 # 漫閱書語
文景帝劉啟(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41年),諡號“孝景皇帝”。與父親漢文帝一起開創了“文景之治”;又為兒子劉徹的“漢武盛世”奠定了基礎,完成了從文帝到武帝的過渡。
周亞夫(公元前199年-前143年),沛郡豐縣人,是名將絳侯周勃的次子,軍事才華卓越,西漢時期的軍事家、丞相。
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爆發了以吳王劉濞為首的 “七國之亂”。景帝決定派中尉周亞夫為太尉,以武力平息叛亂。周亞夫統帥漢軍,三個月平定了七國之亂,拯救了漢室江山。
周亞夫在七國之亂平定後的第五年坐上了首輔宰相的位置。功成之後,周亞夫過於執拗、耿直和不善阿諛奉承的個性更顯突出。
早在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舉入邊,周亞夫軍隊駐防細柳。孝文帝前來慰勞軍隊,天子先驅至,卻不得入。先驅說:“皇帝馬上就到。”
軍門都尉說:“將軍令‘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
稍後,皇上來亦不得入。於是,皇上乃持節詔將軍:“我是欲來慰勞將軍的。”
周亞夫傳言,皇帝方從壁門進入。壁門士吏又對車騎說:“將軍有規定,軍中不得驅馳。”
於是,天子轡徐緩前行。到了營房,周亞夫持戒說:“介冑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
勞軍之後,孝文帝不由得感嘆說:“嗟乎,此真將軍矣!” 這位非凡的將軍寧可得罪皇帝,
也得講軍理,結果得到皇帝的重用。一個多月後,周亞夫被提升為中尉。
孝景帝三年,周亞夫升為太尉,受命平定吳王濞聯合楚王的反叛,向景帝獻計:“楚兵剽輕,難與爭鋒,願以梁委之,絕其糧道,乃可制。”意思是,楚兵強悍,難以直面對抗,我請求梁孝王委屈一下,在他的地盤上斷絕吳兵的糧道,這樣就能制服叛軍了。景帝允之。
太尉按計劃行事,梁孝王遭到吳兵的攻擊,向太尉求援,太尉不理,皇帝出面要求援梁,仍然不理。吳兵缺乏糧草,飢餓至極,疲憊撤離,太尉出精兵追擊,大破吳軍。
竇太后和景帝說,希望讓太子劉徹的舅舅王信做侯爺,景帝滿口答應。但是在進行廷議程式時卻被周亞夫直接反對,說什麼沒有貢獻的人是不可以封侯的,景帝只能把這件事情壓了下來。
匈奴五位將軍投降於漢朝以後,景帝透過封侯分化他們,廷議之上再次被周亞夫反對,景帝覺得周亞夫總是同自己作對,然後依舊給他們封了侯。周亞夫深感失落而申請辭官,景帝很快的就批准了。
一日,景帝宴請眾臣,故意命人事先撤去周亞夫餐具。周亞夫到宴就坐後,怒氣喝令侍者上餐具。景帝笑著對他說:“這是我的安排,將軍有什麼不滿意的嗎?”,周亞夫覺憤而離席。望著周亞夫離去的背影,孝景帝意味深長地說:此鞅鞅者,非少主臣也!
少主即太子劉彘,也就是後來的漢武帝劉徹。先太子劉榮的母親慄妃原本也是孝景帝的寵妃。後來,孝景帝喜歡上了劉彘的母親王美人,為了給劉彘鋪路,孝景帝逼著劉榮自殺,軟禁逼瘋了慄妃。可見,孝景帝在劉彘的身上傾注了太多心血,為了讓劉彘做太子,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此鞅鞅者,非少主臣也!意思是說“這個不高興就拂袖而去的人,絕對不適合做少主臣子的。” 周亞夫的性格本就完全不適合去輔助少主,一旦再受奸人蠱惑,後果簡直不堪設想。想當年,周亞夫的父親周勃就是因不滿“呂太后壓制功臣的政策”而發動政變,血洗了駕崩之後的呂氏,並且還把後少帝劉弘等四位孝惠帝的庶子全部殺死。劉彘尚小,孝景帝的身體卻越來越差,眼看著就要油盡燈枯,孝景帝需要當機立斷。
不久周亞夫在給自己修陵墓時,令兒子購買了幾百付兵甲準備用於陪葬,被誣告謀反入獄,絕食而亡。
-
16 # 天問魚
一、周亞夫之死。
實際上,周亞夫比不上漢景帝派人殺死的,而是絕食五天後,活生生的餓死。
而周亞夫之所以絕食,導火索來自兒子為他準備陪葬品上。
考慮到父親是功勳卓著的武將,他兒子就為他準備了五百套盔甲、以及五百盾牌。
另外,周亞夫還喜歡和民間的俠客在家裡比武、喝酒等。
因為這兩個原因,周亞夫被以意圖謀反的罪名抓進監獄。
周亞夫受不了這種冤枉,感覺到活下來的希望很渺茫,就選擇了絕食而死。
二、周亞夫的死因。
1、功高震主。
周亞夫出自名門之後,是被漢高祖劉邦欽定為第四功臣的周勃的兒子。
周勃除了是開國元勳外,還以最高軍事長官,也就是太尉的身份,和陰謀家兼丞相陳平一起,殺光了劉邦的皇后呂后一家,從而恢復漢室,結束了後宮外戚亂政八年的局面,並擁立劉邦的四兒子劉恆,做了西漢第五任皇帝,即漢文帝。
父親英雄兒好漢!
因為治軍嚴明,加上父親功勞太多太大,周亞夫被漢文帝重用。
漢文帝后,兒子漢景帝上位。
因為漢景帝吸取了晁錯的削藩的建議,得罪了七個諸侯王,並導致七王之亂。
接到漢景帝的率軍平叛命令後,周亞夫僅僅用三個月的時間,就成功的平息了戰亂,並讓漢景帝坐穩皇位。
因此,周亞夫的功勞太大。
考慮到這個原因,為防止周亞夫對下一任皇帝,也就是漢武帝不利,漢景帝就產生了殺心。
2、性格脾氣不好,太高調。
周亞夫在漢文帝面前,都大大咧咧的人。及至漢景帝上位後,更是不大尊重他。
3、得罪的大人物太多。
平叛七王之亂時,周亞夫以漢景帝的弟弟梁王為誘餌,伏殺了叛軍主力,因而讓梁王很不痛快,也得罪了梁王的母親竇太后。
在選擇太子的時候,周亞夫參與太多。
他主張繼續讓漢景帝的大兒子做太子,而不是讓第十個兒子劉徹做太子。
因此,周亞夫再次得罪了竇太后等人。
4、父親周勃有反叛前科。
在殺光呂后家族的時候,實際上,周勃相當於以下犯上。
功是功,過是過。
另外,自持有恢復漢室的功勞,周勃有點飄。
好在,漢文帝大度,加上週勃迷途知返,因而得以善終。
在漢景帝看來,周亞夫雖然有點狂傲自大,對自己不怎麼尊敬,但也算得上架重臣。
可惜的是,漢景帝嚴重懷疑,周亞夫會更看不起繼位的漢武帝。
甚至,在奸人的挑撥離間下,周亞夫完全能輕鬆篡權。
因而,深思熟慮後,漢景帝以周亞夫意圖謀反為由,將其抓獲,並考慮殺掉他,從而讓漢武帝順利坐穩皇位。
三、對我們的啟示。
在工作生活當中,應該尊敬領導。
就算是有功勞,也不能志得意滿。
為人處世要適當的圓滑一點,以免引起外人沒必要的反感。
綜上所述,周亞夫之所以死亡,有漢景帝的原因,他本人的責任也很大,值得我們每個人吸取經驗。
回覆列表
周亞夫為漢景帝平定了吳楚七國之亂,功高蓋主,然後漢景帝執意要殺周亞夫,這聽起來似乎又是一起君臣相忌而晾出的慘禍啊!但實際上這是大謬,漢景帝確實後來對周亞夫非常不滿,但是周亞夫並不是漢景帝所殺,而是絕食自盡的!那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呢?今天小祁給您講講漢景帝和周亞夫的那點事兒。(平定七國之亂示意圖)
周亞夫是西漢開國功臣絳侯周勃的次子,都說將門虎子,在治軍統兵這方面確實遺傳了周勃的才能。想當年吳楚七國之亂是來勢洶洶,嚇得漢景帝都把智囊晁錯腰斬了希望來平息這場叛亂,但是卻什麼用也沒有,七國之戰反而更加。眼看著大漢江山就要易主了,危急存亡之際周亞夫出馬了,結果僅僅花了三個月就把這場叛亂平定了,由此也可見周亞夫的軍事才華是非常卓越的。
七國之亂後,漢景帝任命周亞夫為丞相,可以說漢景帝還是很器重周亞夫的。從政以後,周亞夫的性格缺陷就暴露出來了,那就是不懂察言觀色,蘇轍稱其“及其為相,守正不阿。”漢景帝要幹這個,他說不同意,漢景帝要幹那個,他又說不同意。
漢景帝最初立的太子是劉榮,後來漢景帝以其母慄姬不大度為由要廢了他,周亞夫表示反對,從這裡開始君臣就不和了。現在想想還好漢景帝堅持將劉榮廢了,要不然就沒有後來的漢武帝了!(周亞夫影視形象)
後來匈奴有五位將軍歸順漢朝,漢景帝非常高興,於是就想封他們為侯以鼓勵其它匈奴人也歸順漢朝,但周亞夫再次站出來表示反對說:“如果把這些背叛國家的人封侯,那以後我們如何處罰那些不守節的大臣呢?”漢景帝聽了這話那是非常的不高興,直接否決周亞夫說:“丞相的話迂腐不可用!”然後就將那五個人封侯了。周亞夫一看漢景帝如此堅決,好吧,那我就辭職不幹了,接著一封辭職信就交了上去。按照正常的套路,皇帝這個時候肯定是要挽留一下的,結果漢景帝偏偏就不,直接就批准了他的辭職,這氣的周亞夫差點一口老血沒吐出來。
過了一段時間後,漢景帝就把周亞夫召進宮中設宴款待,想試探他的脾氣到底改了沒有,因此在宴會上故意沒有在周亞夫的面前放筷子。周亞夫見沒有筷子就非常不高興,於是擺著個臭臉就去找管事的要筷子,這時漢景帝卻笑著跟他說話了:“莫非這還不能讓你高興嗎?”周亞夫一聽這話是羞愧不已,於是就不樂意的向漢景帝跪下謝罪。但漢景帝剛說了一個“起”,他就立馬站起來了,然後不等漢景帝再說話就直接走了。沒錯,他就這麼走了,只剩下漢景帝一個人在風中凌亂。漢景帝是極為尷尬啊,無奈的嘆息道:“這種人怎麼能輔佐少主呢?”原來漢景帝本來打算讓周勃輔佐太子的,但是遺憾的是他沒有透過漢景帝的考驗,因此失去了這次機會!(漢景帝影視形象)
本來事情到這也就結束了,周亞夫雖然說和朝廷再沒關係了,倒也不失在家做一個安樂公吧,就這樣安度晚年也是一個不錯的結局,可是他的兒子卻在這個時候跳出來作死。咋回事兒呢?原來他的兒子周陽偷偷買了五百甲盾,準備在他老爹周亞夫去世的時候發喪用。要知道這個東西在古代可是禁品,關鍵你買就買吧,周陽既壓縮製作週期,又不想早點給錢,結果搞得傭工心裡也是一肚子怨氣,一氣之下就告發他私自買賣違禁品,意圖謀反。這個周陽真的不知道怎麼想的,幹這種事兒就不能低調點嗎?也不知道腦子怎麼想的。
反正這件事兒就捅到漢景帝那去了,謀反案那當然要查了,於是漢景帝就派了人去調查。調查的人就問周亞夫了,結果周亞夫就是不開口。這調查的人認為是周亞夫自視功高不肯應答呢,就報告到漢景帝那去了。漢景帝一聽這人還這麼倔呢,那就交給廷尉來審理吧。(周亞夫影視形象)
這廷尉可是當時的最高司法審判機構的長官,自然是不怕他周亞夫的。廷尉直接就開門見山的問周亞夫:“君侯為什麼要謀反啊?”周亞夫答道:“兒子買的是喪葬品,怎麼說是謀反呢?”廷尉諷刺他說:“你就是不在地上謀反,怕是也要到地下謀反吧!”周亞夫一聽這話,你這啥意思啊?合著我不論是活著還是死了都要造反啊?這周亞夫本來就是氣性大,受了此侮辱,那氣是不打一處來,於是就絕食抗議。絕食五天後,一代名將吐血而亡。
說到這還給大家提一提周亞夫年輕時候的一個故事,當時他找一個很會看相的老婦人許負給他看相,這個老婦人還給薄姬看過相,說她會生天子。許負說周亞夫是富貴相,三年後可以封侯,然後再過八年就可以做丞相了,但是再過九年,他就會因為飢餓而死。當時他就有點想不明白,他既然都當了丞相,怎麼還會飢餓而死,但是事實他真的最後就餓死在了獄中!
周亞夫雖然不是漢景帝殺的,但是和漢景帝也是脫不了關係。周亞夫的悲劇也告訴我們,和領導相處脾氣還是小一點的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