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旅行中國
-
2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隋煬帝造的大運河現在還在用,並且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水利交通紐帶!
眾所周知,隋文帝楊堅登上皇帝的寶座後,大搞土木工程建設,先修建了新都大興,然後又在江南弄了個"一國二都",在洛陽修了個新都,並且任命丞相楊素擔任營建東都的“施工總監”。很快,東都洛陽就奇蹟般建成了,其規模是“前直伊闕,後據邙山,洛水貫其中”,被稱為千古第一都!
為了使洛陽成為隋朝全國的政治、軍事、文化中心,加強與江南各地區的聯絡,就在東都洛陽建設期間,楊廣的第二大業馬付諸行動—開鑿運河,具體策劃是:運河以東都洛陽為中心,北起涿郡、南到餘杭(今浙江杭州),貫穿長江、黃河、海河、淮河、錢塘江等五大水系,分為通濟渠、永濟渠、邗溝、江南河四段,全長兩千多公里。透過運河,將東西南北緊密聯絡在一起。
楊廣是個雷厲風行的人,很快舉全國之人力物力財力修運河。從公元605年開始,經過5年的艱苦奮戰,到公元610年基本完工。
這條水上"高速通道"動用了上百萬百姓,死亡傷無數,河裡流的是他們的血和淚,為了生存,民眾的反叛之心被徹底激起,天下開始暴動,這也是最終使大隋王朝成為曇花一現的主要原因之一。
當然,拋開政治因素,大運河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工程,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個中國第一個南水北調工程,極大地繁榮了江南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唐代著名詩人皮日休甚至將楊廣修鑿運河與大禹治水相提並論,客觀公正地評價了大運河的功與過。
總之,隋煬帝開鑿的這條大運河,我們現在仍在沿用,並且依然是極其重要的水利交通通道。
-
3 # 長青79719157
今天我們看到的,在用的顯然不完全是隋朝修築的那個了,但至少隋煬帝時代的運河確在其中,至元代,運河有所修整(改),主要是經山東達北京(大都)從此,江淮一帶的糧食沿著運河源源不斷地運往北京,直至清代晚期改海運之前莫不如此。是為漕運,從業者抱團形成了漕幫,後來演變成青幫。附帶一句,今天用的,申遺的叫京杭大運河,上述回答皆為道聽途說,歡迎指正,不喜莫噴。謝謝合作!
-
4 # 六道149408452
在這裡我研究了大量的野史和史記對兩位皇帝陛下的功績卓著而不可磨滅:。 隋煬帝楊廣,生於公元569年,於公元581年,被冊封為晉王,更是在公元600年坐上了太子之位。 ¥(“ 其後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弒父殺兄,在公元604年,登基稱帝”)¥。這個我翻閱了大量的野史和史證。 這些莫須有的罪名是被那些反對的大世家。 還有豪強。 最主要的就是關隴世家和南方的幾股大世家。 贏得天下之後對楊廣極大的貶低、詆譭、汙衊。造謠。 來愚弄百姓。 來鞏固自己的李唐江山的正統。 合法性! 不管你們怎麼辯解。 怎麼詆譭。 怎麼誣陷。 楊廣的功績那是不能磨滅,新開創科舉,人工開挖運河。 尤其是大運河對中國大地。 華夏民族可謂是互惠與民。 可以這樣說。 沒有楊廣開挖運河工程。 就沒有大唐聖世。 (後來得了天下的李家人給民間傳說楊廣修建運河是為了尋花問柳。 找江南的美女)。 我想現在的華人沒有理由相信這樣的愚弄百姓的荒唐話了吧。 在我看來。 秦始皇堪稱華夏民族的始皇帝。 真正的英雄。 對華夏民族可謂是開創出一個新時代。 其二就是這個。 楊廣皇帝。 被歷史黑的最慘。 最慘。 楊廣皇帝可謂是帶領了華夏民族有一個又一個高度。 我對始皇帝陛下。 和。 楊廣。 極大的認可。 他們兩人對華夏民族作出的貢獻不可磨滅。 就連毛主席也對始皇帝陛下和楊廣的肯定。 這兩位皇帝對華夏民族作出的卓越的貢獻。 不能磨滅。 不能讓封建社會。 封建制度。 封建王朝的統治一度的抹黑始皇帝陛下和隋煬帝陛下的抹黑和磨滅。 相信華夏民族有良知的人們都會對。 兩位皇帝陛下的肯定! 謝謝大家。 絕對說的對的朋友贊一下。 我翻閱了大量的野史和史記不容易!
-
5 # 初秋霜
大運河是隋煬帝下令開鑿的,目的是加強南北的經濟運輸,和秦始皇修長城一樣可謂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隋煬帝著實是被冤枉了,被扣上了個昏君楊廣,欺娘戲妹的稱號,這頂大帽子是李唐給的,畢竟是推翻了人家的江山,當然得把人家說的壞一點,所以統一天下後記錄隋朝歷史時明明是為了經濟運輸而開鑿大運河,偏偏說是為了看瓊花,兩種意義可就截然不同。
大運河到如今有的河段還在用。
隋煬帝並不像史書上說的那麼昏庸,隋煬帝曾經率軍三徵高句麗雖然都打敗了但也足以看出他還是有一絲明智,不然怎麼會親自御駕親征呢,出征打仗不管是勝是敗畢竟還是有生命危險,自己是皇帝,每天在宮中多好飲酒作樂,美女歌舞。還管什麼高句麗,建什麼大運河,。
隋朝也是一個很富裕的國家,不是還有人提出,據文字記錄,就算是唐朝最鼎盛的開元盛世,依然趕不上隋文帝開創的開皇之治,都過去這麼久了真實否也無從考證,就算大致相當吧,也說明了自隋末混戰經濟的一落千尺。
-
6 # 北京民俗
京杭大運河全長1797千米,公元前486年開始建造。春秋末期,吳國為北伐齊國爭霸中原,在江蘇揚州附近開鑿了一條引長江水入淮的運河(稱邗溝),以後在這基礎上不斷向北向南發展、延長尤其經隋朝和元朝二次大規模的擴充套件和整治,基本上完成了今日京杭運河的規模公元605年隋場帝為促進經濟的發展通遭運下令開鑿運河。
隋朝的運河以洛陽為中心,連線了海河、黃河、長江等五大水系北達琢郡,南抵餘杭,流經河北、山東、河南、浙江等八個省市生長兩千七百餘公里。隋朝大運河共四段由通濟渠、邢溝、永濟渠、江南河組成。
目前,京杭運河的通航里程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為877千米,主要分佈在山東濟寧市以南、江蘇和浙江三省。京杭大運河流經北京市通州區,天津市武清區,河北省廊坊市、滄州市、衡水市、邢臺市,山東省德州市、泰安市、聊城市、濟寧市、棗莊市,江蘇省徐州市、宿遷市、淮安市、揚州市、鎮江市、常州市、無錫市、蘇州市,浙江省嘉興市、湖州市、杭州市20個市區。
近些年,舉世矚目的大運河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20世紀60年代,江蘇在運河與長江交匯的江都利用運河河道向北調水,將長江水調入運河,建設了亞洲最大的抽水站。在蘇北大平原大運河仍然是重要防汛渠道,它不僅承擔著防汛任務,還灌溉著萬頃良田。
-
7 # 似相曾識
萬艘龍舸綠絲間,載到揚州盡不還。應是天教開汴水,一千餘裡地無山。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
8 # 傲嬌不是我的錯
這是宿遷段古鎮皂河!有世界文化遺產龍王廟行宮等諸多與運河息息相關的景點,只可惜因為遠離市區,而越來越沒落!
-
9 # 常青159708115
當然在用現在濟寧段至浙江還在航運,說到大運河我重點講一下濟寧。
濟寧位於大運河中心位置,明清兩朝是山東第一大城市因河而興。明清在濟寧設河運總督官至一品,清代名臣林則徐在濟寧坐過河運總督。
說到大運河濟寧人不得不說明代汶上民間治水老人白英,戴村壩引汶濟運,南旺分水嶺三分朝天子七分下江南等等很多故事。
-
10 # 為你踮起腳尖
大運河由於現在的交通運輸方式的發達,有很多河段、河道淤積,已不能發揮其運輸的作用。也有不少地方另作他用。
在北京通州通惠河流域,大運河森林公園成為當地人週末休閒的好去處。當地花了不少精力進行整修,尤其是大運河遺產小道,由柏油路、木棧道等組成,幾乎見不到垃圾。
天津市區的運河也非常漂亮,位於市中心的三岔河一帶風光旖旎,不少市民沿河垂釣。運河旅遊也很火熱。天津在此段運河兩端攔壩蓄水,為市民創造了這片充滿魅力的水域。
-
11 # 歷史君主
中國的主要河流大都是從西向東滾滾流向大海,但在隋煬帝時期,中國大地上出現了一條北南流向的大運河。現在,提起大運河,在世界上可以說是沒有人不知道的。貫通南北的大運河的出現,決不是隋場帝一拍腦袋就出來的,而是因歷史的客觀需要,由中國勞動人民歷盡千辛萬苦開鑿出來的。
隋朝統一中國後,中國南方的經濟發展逐漸趕上北方。南北經濟交流,尤其是南糧北運,單靠工具簡單、運量有限的陸路運輸已遠遠不能滿足需要了。另外,隋朝統治者為要鞏固其對南方和東北地區的統治,為要巡遊享樂方便,都迫切需要一條貫通南北的水路,於是就動用國力、民力,開鑿起大運河來了。
隋朝開鑿的大運河,並不是開挖一條全新水道,而是溝通和擴大原有的天然河流和舊有渠道,把它們連線而成的。大運河是以洛陽為中心,北起涿郡,南到餘杭。其工程可分為四段。
605年,徵發河南、淮北一百多萬民工,開鑿通濟渠。就是先引谷、洛水入黃河,再引黃河入汴水,又經泗水故道入淮河。
605年,徵集淮南十幾萬民工,疏通、擴大溝。就是由山陽引淮水經揚子進入長江。
608年,調河北一百多萬民工開永濟渠。就是引沁水,南達黃河,北到涿郡。
610年,修挖江南河。就是由京口(今鎮江市)引長江水到錢塘江邊的餘杭。
人們通常所說的隋朝大運河,就是由永濟渠、通濟渠:邢溝和江南河相聯結而成的。隋朝大運河,史稱南北大運河,水面寬30~70米,全長五千多里,沿河修築了平坦的堤道,栽種了榆樹、柳樹。
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土庫曼運河等,都是外國著名的大運河,但它們都比隋朝大運河短得多,而且開鑿的時間也都晚了一千多年。所以,南北大運河是中國,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里程最長、河道最深最寬、航運能力最大的通航運河。
南北大運河的通航,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用巨大的犧牲換來的成果。開鑿太運河前後動用數百萬民工,男子不夠,又抽調婦女,約有半數死於工地。開挖永濟渠的督工將軍,名叫麻祜,非常殘暴,人們一聽到他的名字就害怕。沿河人民常用“麻祜來了”這句話來嚇唬小孩子。
南北大運河的通航,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偉大力量的體現和高度智慧的結晶。這項巨大工程,從設計、施工到管理,要牽涉到測量、計算、力學等各方面的科學技術知識,要解決許許多多的科學技術上的難題。
大運河的通航,對祖國的統一和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重大的促進作用。至今還發揮著巨大的航運作用
回覆列表
眾所周知,隋文帝在位期間,雖然在疆域上實現了天下一統,但是北方與南方事實上仍然是貌合神離。畢竟南北兩地已經分裂隔絕了三百多年,歷史刻下的傷口雖然已經停止了流血,但是橫亙在它們之間的那道無形而巨大的裂痕卻難以在短時間內被表面上的統一所縫合。這種裂痕不可避免地表現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風尚、民間習俗等各個方面,嚴重削弱了一個統一國家所應具有的凝聚力和穩定性。而京師長安則地處帝國的西北一隅,“關河懸遠,兵不赴急”,一旦山東(崤山以東)或江南地區發生叛亂,等到中央得到訊息作出反應時,不但已經貽誤了戰機,而且地方上很可能已經遭到破壞。所以,為了加強中央政府對四方疆域尤其是江南地區的控制,為了南北兩地能夠消除歷史隔閡,完成從形式到精神的真正統一,在地處南北結合部的洛陽營建一座新都,把帝國的權力中樞從西北一隅遷移到中原地區,就是勢在必行之舉,是隋帝國的長治久安之計。一旦遷都洛陽,則“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陸通,貢賦等”,不但在政治上意義重大,而且對促進南北地區的經濟和文化交融也有深遠的作用和影響。
所以楊廣才會在營建東京的詔書中稱:“我有隋之始,便欲創茲懷、洛,日復一日,越暨於今。念茲在茲,興言感哽!朕肅膺寶曆、纂臨萬邦,遵而不失,心奉先志!”(《隋書?煬帝紀》)這段話的意思是:“有隋一朝自肇始之日起,便欲以河、洛地區為創業之地,日復一日,直至於今。由於長久思慮掛念此事,所以一講起來就令人激動哽咽!朕敬承大寶、君臨萬邦,一意遵行而不忘卻,一心奉行先帝之志!”
說遷都洛陽是楊堅的遺志顯然是不足為憑的,但是我們最起碼可以從楊廣的自我表白中看出一點,那就是——營建東京、遷都洛陽是他長久以來深思熟慮的一個政治構想和戰略決策,絕非聽信術士胡言亂語的結果,也斷不是一時心血來潮的產物。而“開鑿大運河”與“遷都洛陽”一樣,也是楊廣包羅宏富的戰略構想中至關重要的一個有機部分。
繼大業元年開鑿“通濟渠”後,楊廣又於大業四年(公元608年)下令開鑿“永濟渠”。這第二期工程同樣徵發了河北諸郡的一百多萬民工,先疏浚沁水下游,使之與黃河貫通,再利用一些天然河道北上直貫涿郡(今北京),全長一千公里。
大業六年(公元610年),大運河的第三期工程“江南河”又破土動工。以京口(今江蘇鎮江)為起點,引長江水經太湖流域,直達餘杭(今浙江杭州),入錢塘江,全長四百多公里。
至此,這條世所罕見、全長二千五百多公里的大運河終於完整地出現在帝國臣民和無數後人面前。
至今依然發揮著作用;大運河不會消亡的。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