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月光先生看世界
-
2 # 神秘羅密歐
印度如果起義成功就會恢復本土文化和教育。恢復自治。成為名副其實的超級大國。稱霸印度洋,超越英國法國國民生產總值。
-
3 # 宇宙塵埃
這裡先反問一下,起義的指導思想是什麼?都是什麼人在領導起義?對於印度本身的文化傳統,思想體制有何影響?既得利益群體是那些?他們會有哪些訴求?等等這些都是可以探究的問題。
-
4 # 海凝清光
恐怕沒什麼大的改變
印度最大的問題是畸形的印度教義與偽西方式民主的交融
說實在的,無論是溼婆還是真主都解決不了.
-
5 # 舉人剛正
如果印度當年反殖民成功,自此以後印度一定會成為一個堅挺的國家,甚至會成為一方霸主。可惜,那只是如果。
印度給世界人的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形象的告訴世人:你來啊,打我啊,我保證不反抗,打死也不要你償命。一種賤賤的,感覺很有骨氣的英勇。
印度是個城邦林立的國家,當年英國撤離的時候,還留下了著名的“蒙巴頓方案”,讓那些自治邦自由選擇,印度差點就解體,淪為無數個小印度了。
讓無數個習慣接受宿命論的印度城邦團結對外,拿起武器流血犧牲,反殖民,那一定是一件神蹟,如果能成功,估計現在沒俄羅斯什麼事了,五常也有他們一席。
-
6 # 衝出絕境
1857年印度起義的失敗是因為義軍後勤供應部足、內奸出賣、貴族妥協造成的。起義的導火索是宗教矛盾,是因為英國僱傭的印度軍人中穆斯林軍人感到被褻瀆殺死三個英軍之後被鎮壓引起起義,並不是民族對殖民反抗的認同。所以,很快就被鎮壓。當時的英華人僱傭的印軍有20萬,而英軍只有5萬。就是印度軍隊取得起義勝利,也豪無意義,因為這不是反殖民運動,不是一場革命戰爭,所以就是取勝印度也沒有希望。就從甘地的不抵抗運動就可以看出,你打我左臉,我就把右臉給你讓你打,這是印度人幾千年以來養成的佛繫心態,這是印度幾千年來不斷被爭服的原因,所以,印度是沒前途的!
-
7 # 重陽201314
首先,起義不可能成功。
其次,成功了也不可能建立統一的政權。再次,在當時的環境下,會再次被殖民。
結論,肯定不如現在。
-
8 # 鄭經一本
印度哪裡有成功反抗外族侵略者的歷史?
就算印度反抗英國成功了,法國呢?德國呢?日本呢?
工業國對農業國,有絕對的力量優勢。這已經被歷史證明了。大清印度等農業國都沒有在那個年代成功戰勝已是工業國的英法……
退一萬步說,印度就算那年成功了,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工業化?跟上時代潮流?
這個努力,中國走得何其艱難,推翻帝制,打倒軍閥,對內對外整整奮鬥了多少年啊!
印度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解決種姓制度、土地制度、語言分邦、邦權過大等諸多沉痾,1857年那會就能解決?
中國封建王朝的千年大夢,破於甲午。印度至今尚在夢裡,誰能喚醒之?
-
9 # 做個逆襲的高富帥
1857年,印度爆發了大規模反英起義。而女王葩依率領章西起義軍攻佔軍火庫,英國在章西的最高指揮官鄧洛普在戰鬥中被擊斃,重新奪回了章西。一個月後佔領章西的英軍投降,葩依女王登上王位。
英國為了鎮壓這次印度的大起義,調兵遣將,圍攻起義軍。英國將軍羅斯來到印度作戰,他的目標就是章西女王葩依。雙方在章西城下打了一場惡戰,但是羅斯畢竟是位經驗豐富的職業軍人,英軍雖然傷亡慘重,但他從對手頑強抗擊中發現城牆的南門是個弱點,隨後下令集中炮火攻擊南門。外有強敵不斷加強進攻,而趕來的援兵也中了英軍的埋伏而損失慘重,最後,寡不敵眾的章西女王只能棄城而出,英軍重新佔領章西。
兵敗之後,女王葩依帶領其餘部隊來到印度中部一個重要城鎮瓜遼爾,她與其他起義軍一道推舉薩希布為起義軍的領袖。羅斯立刻率軍前來瓜遼爾圍剿起義軍。年輕美麗的女王葩依縱馬戰鬥。她身著戰衣,手執鋼刀,坐跨戰馬,縱橫馳騁於戰場中。女王如此驍勇,令起義軍士氣高昂、倍添信心,他們多次打退了英軍的進攻。
但是6月18日,英軍決定對瓜遼爾發起致命一擊。由於英軍在武器裝備上佔據絕對優勢,起義軍只有少量的槍炮,主要還是以冷兵器為主。女王葩依左劈右砍,喊殺聲不斷,英軍紛紛喪命倒在了她的刀下。英軍看到英勇的女王都膽顫心驚,不敢上前與之對戰。英軍一名軍官認出了身著男裝的女王葩依,立即大聲喊道:“快活捉她,她就是女王葩依。”英軍紛紛把女王作為重點目標。
英軍騎兵從側面殺來,女王的一隻眼睛都被砍掉。但她仍騎在馬上,另外一個英軍又把刺刀捅向了她的胸脯。她仍然咬緊牙齒,一刀砍死這名英軍,自己也從馬上摔了下來。由於傷勢太重,失血過多,女王葩依最後停止了呼吸。年僅23歲。美麗智慧勇敢的章西女王葩依戰死,這場以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大起義,最終還是失敗了。
雖然說印度此次起義的結果是失敗了,但是此次起義也是極大的鼓舞了印度民族的反抗意識,也是印度最後取得獨立埋下了伏筆。
如果印度1857年起義成功,那麼現在的印度將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貧弱的小國。
之所以會小國林立,主要是有兩方面原因:
第一,在莫臥兒王朝末期,帝國其實已經分崩離析了。地方上不是割據就是半割據狀態,根本不聽中央政府的號令,而中央政府的皇子和大臣們還忙著在內鬥,這就導致皇權進一步衰弱。正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帝國的分崩離析是歷史必然規律。
第二,起義時,各地的義軍是各自為戰的,並沒有統一的組織,這就導致在起義之時已經形成了一個個獨立的政權。
整個印度歷史,就從來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真正第一次統一印度的是英華人。
印度分為27個邦、6個聯邦屬地及1個首都轄區。印度雖然有13億人口,但是印度斯坦民族就只佔40%。其他比較大的民族有,安德拉人8.6%,孟加拉人7.7%,馬拉地族7.6%,古吉拉特族4.6%,還有加拿達族3.87%,旁遮普族2.3%.....
最主要的是,印度人還分為五大種族,尼格羅,地中海,迪娜拉,土著和原始澳洲等五大人類種族。如果論民族,那印度有100多個民族。
更加混亂的是,印度還存在著四大語系,從印歐語系,漢藏語系,南亞語系一直到德拉維達語系都有。官方語言,印地語,就只有30%的人口使用。印度除了印地語,還有22種其他的官方指定語言。
而整個印度有2000種語言,還有55種文字。同時,印度還是印度教,錫克教,佛教,伊斯蘭教,拜火教都非常興盛的地方。因此,宗教矛盾在印度非常突出。
同時,在印度內部還有很多游擊隊和武裝組織,特別是東北部的部落地區,西北部的錫克族區域,克什米爾地區,以及一度在四分之一個印度活動的納薩爾運動。如果將國家比作人,那麼,今天的印度已經成長為一個朝氣蓬勃、躊躇滿志但卻患有嚴重的先天疾病的青年——雖然已經沒有了夭折的危險,但是否能夠健康地發展下去、成就一番事業,仍然難以預料。
回覆列表
如果印度1857年起義成功,那麼現在的印度將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貧弱的小國。我這麼說並非憑空猜測,而是根據起義時印度次大陸的情況來推斷的。
小國林立,無法大一統的印度之所以會小國林立,主要是有兩方面原因:
第一,在莫臥兒王朝末期,帝國其實已經分崩離析了。地方上不是割據就是半割據狀態,根本不聽中央政府的號令,而中央政府的皇子和大臣們還忙著在內鬥,這就導致皇權進一步衰弱。正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帝國的分崩離析是歷史必然規律。
第二,起義時,各地的義軍是各自為戰的,並沒有統一的組織,這就導致在起義之時已經形成了一個個獨立的政權。
其中較有名的是德里、坎坡爾、勒克瑙以及詹西的義軍,他們在起義初期便擁立當地的王宮,成立了各自的政權。而除此之外的其他一些小城市,甚至是農村也有大量義軍存在,作為獨立的組織,他們在慢慢發展中必定也會逐漸形成一定規模的政權,這些政權如果發展下去,就會形成一個個國家。
其實這個情形可以參考一下中國元末起義的時候,當元朝不足為慮之後,義軍們便開始爭奪天下。但是印度的情況可要比這亂上幾倍甚至是幾十倍。勢力實在太多了,而且民族成分複雜,還有宗教信仰問題,再加上文化落後,因此沒有任何一個勢力有能力統一全印度。最多就是出現一個西周那樣的強國,來領導其他的弱國罷了。
工、農業十分落後,民眾生活很原始雖然英國殖民者對印度進行了一些現代化的改造,但是都還止步於起始階段,畢竟當時的統治者是東印度公司,其本質就是一群商人罷了,他們追逐的只是利益,對於治理國家毫無心得也不在乎。
沒有先進的技術工、農業落後是必然,而且這兩個行業都需要大量的土地,但是這些小國土地有限。由於技術落後,想要餵飽全國百姓就需要佔用大量的田地。至於工業用地,很難騰出足夠的地方,因此工廠應該還是會存在,但是數量肯定非常稀少,無法形成規模。
而且由於國小民窮,就更能完成原始積累,發展工業基本不可能。具體情況其實可以參考一些非洲國家,這些印度小國的情況和那些非洲國家沒有得到援建專案的時候差不多。
加上民族和宗教上的矛盾,各國之間必定會經常發生戰爭,這樣其發展就更加滯後了。估計到了21世紀,其國家文明程度還不如北韓。
教育落後,國家貧弱,只能依附大國也許有人會說,既然經濟發展不起來,那麼就應該先發展教育,這個難度低一些。但是實際上這個難度更高。
我們都知道印度人大多信奉印度教,即使現在印度引進了民主以及各種西方思想,然而印度教的種姓制度依然在印度根深蒂固。那麼可想而知,在100多年前,印度教的影響力必定更大。那些佔大多數低種姓的人是沒有資格接受教育的。
民眾文化水平低,加上資源貧乏,經濟又搞不起來這些小國的貧弱是必然的。而小國弱國的生存之道只有一個,就是認大哥。因此這些小國必定會依附某些大國,成為這些大國在印度次大陸上的代理人,為大國爭奪利益。其實也就是直接殖民變成了間接殖民罷了,印度的情況其實並沒有好轉。
正所謂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其實印度起義成功,趕走了英國殖民者,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印度人就可以過上好日子了。窮困戰亂將一直伴隨著他們,最終的結果只能淪為大國博弈的棋子。畢竟不是每個國家都能像中國一樣,革命成之後各方面飛速發展,我們能有現在的幸福生活,是先輩們付出了巨大代價換來的,是一代代人努力才能取得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