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4
回覆列表
  • 1 # 若青華

    要簡明地介紹一位偉人,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作為中國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先行者,孔子是偉大的,是富有首創精神和做出巨大貢獻的。他的教育思想之完備深刻,教育實踐之卓有成效,教育經驗之豐富多彩,教育個例之特色鮮明,哪怕每一小塊內容,都不是“簡明”的文字和講說所能全面呈現的。因此,限於時間與篇幅,請原諒我只能做如下的擇要的介紹。

    第一,孔子的教育創舉及其意義

    據《孟子》記載,古代地方官府興辦的教育機構是很早就有的,“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但作為私學,孔子之前是沒有的,或者說是沒有特別成型和成氣候的。直到孔子,才興辦私學,開此一歷史先河。作為創始形態的私學,無疑是一隻難搞的螃蟹,而孔子設於杏壇,招聚門生,口誦心傳,講習不輟,硬是把這隻張牙舞爪的教育螃蟹吃得嘎嘣有聲,滋味十足。

    今天一提起古代教育概念,常讓人聯想到兩個文氣與詩意兼而有之的詞語。一個叫“杏壇”,《莊子·漁父》上說,“孔子游於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絃歌鼓琴”,據此,孔子45代孫孔道輔監修孔廟的時候,就在正殿舊址“除地為壇,環植以杏,名曰杏壇”。所以,後世所謂“杏壇”,既特指孔子建立的最早的私學課堂,也泛指廣義教育機構和場所。

    第二個詞叫“木鐸”,它本是古代的一種器樂,外圍用瓦銅作桶腔,中心以活動木槌為舌,搖晃發聲,鏗鏘響亮。《論語·八佾》上就說:“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意思是社會混亂已經很久,上蒼要以先生的學說為號令啦!雖然這是在周遊列國路途,一個地方邊境官員有感而發的讚歎,但也說明孔子當時因為興私學,傳播儒家之道,聲名與威望已經很不一般。孔子作為師者,也常以木鐸自比,認為自己就是上天派來教化民眾的一個鈴鐺,我以為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教育使命的自覺。為什麼後來“木鐸”成了教師的別名?為什麼後世又有“金鐸為武,木鐸為文”的說法?為什麼今天的北京師範大學有一標誌雕塑以及它的校徽上有一主體圖案也叫做“木鐸金聲”?其源頭都因為孔子創造性地開辦了私學。

    孔子首創私學,建立了屬於那個時代的新的教育平臺與模式,更廣泛更平民地推動了教育發展。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曆八月二十七日,大約30歲左右,他就開始設壇收徒,而且沒有特別的太難跨越的門檻限制。他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這是啥意思?通行的傳統解說是:學生主動繳納一捆乾肉(如同今天的燻肉臘肉),他就收作弟子。比較翻新的解說是:學生能主動約束省察自己,有進取心,他都會好好地教。這兩種理解,一則表明孔子收徒在物質報酬方面的門檻設得不高,二則表明他重視並強調學生主觀精神方面的自修態度,因此,這兩說都不影響我們體認孔子創辦私學出發點的偉大。

    他還主張“有教無類”,就是說不因為籍貫、個性、天賦、貧富、貴賤、老少等而拒收人家入學(當然,好像性別還是有顧忌的,我沒發現過孔子招收女同學呀),或者看人下菜碟兒,分等級有區別地待人。千萬別小看我剛才講的“自行束脩”和“有教無類”這兩點,在春秋末期那會兒,作為第一傢俬學,可是新鮮事,帶有教育拓荒的意義,不僅建立了新的辦學模式,更是從貴族到平民大大拓寬了教育物件的吸納範圍,而這兩條廣告詞簡直就是一份平民教育宣言,一縷投射給新興地主階層改變命運的曙光!

    第二,孔子的師道主張與實踐

    作為先師至聖,孔子樹立師道,並身體力行。他把師道的原則一條一條地確定並貫徹到底,絕不為辦學而辦學。從性質上講,他辦的是私學,可是從育人方式與效果上看,最可貴的恰恰在於它彷彿並非在辦私學,並非在傳導狹隘的人生觀念,兜售偏執的文化貨色。孔子有自己高標準的教師自定義,他一生樹立並忠實踐行著“以身作則、言傳身教、誨人不倦、無私無隱”等可貴的師表風範。

    孔子強調君子人格,主張教育要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官員和人生榜樣。在孔子影響下,《論語》中形象鮮明的如顏回、子路、子貢、宰予、曾參等人,雖然秉性天賦不同,能力才情迥異,得道深淺不一,但人格精神皆化一於孔子。兩千多年以來,多少後學漸染他們的德澤,仰慕他們的品節,這與孔子首輪教育的成功是密不可分的。辦學之初,孔子的學生並不多,只有顏回、子路、曾皙等幾個,但後來如同“桃李無言,下自成蹊”那樣,魅力和影響漸漸擴散,最終達到了數量與質量兼眾並優的高度。

    孔子辦學,傳道為先,非常重視德育教化。透過《論語》我們能系統地瞭解到孔子對“仁、義、禮、孝、忠、信”等道德觀念的闡述。他的道德概念是系統而清晰的,內容是明確而豐富的,構成是初具規模的,這為後世的孟子完成儒家思想體系的整合奠定了寬廣而牢固的基礎。

    孔子還是課程開發與自編教材的高手。他拓展了教育課程的門類和內容,史稱孔門四教的“文、行、忠、信”,孔門四科的“德行、政事、文學、言語”,以及孔門三化育的“禮教、詩教、樂教”等,在中國教育史上都極具開拓性和獨創性。孔子整理典籍,重視並推進了以《詩》《書》《禮》《樂》《易》《春秋》為主體的系統教材建設,這對於人生成長與人才培養的意義也是深遠而普遍的。

    孔子親自培養了一大批德才兼備的社會棟樑之材。孔子有多少門徒?民間的說法是“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他早年的學生,或隨之奔走周遊,或受聘做官,參與社會活動的較多。他晚年的學生,如子游、子夏、子張、曾參等,很多人繼承孔子衣缽,講學授徒,成為重要的文化繼承人和傳播者。諸子百家之後的好多歷史階段,儒家學說與思想得以成為中國學術主流,這些弟子功不可沒。在春秋末期的生產力水平和教育風習影響下,孔子獨立杏壇,教得門生滿堂,英才輩出,足見其教育魅力之強大,教學方法之高妙!

    毫不誇張地說,是這幾方面的存在與積澱,奠定了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礎,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教育文化發展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德國有位哲學家叫雅斯貝爾斯,把中國的孔子、老子與古希臘的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印度的釋迦牟尼、以色列的猶太教先知們相併列,稱他們都是公元前500年左右、各自文明大演進區域裡最偉大的精神導師。美國版《人民年鑑手冊》列出世界十大思想家,孔子排名第一。這充分說明孔子作為萬世師表的教育先行者,是偉大的,永垂不朽的。

    第三,孔子的教育理念與範例

    孔子創立了系統的教育教學原則,總結出師道尊嚴、有教無類、誨人不倦、為人師表、言傳身教、教學相長、立志有恆、因材施教、啟發誘導等等豐富的教育經驗。這些經驗及相關理念闡述,有如古老的空谷之音,稱得上啟發後世直至今天的師道研究和學習的寶貴說教。

    說到這裡,假如現在要求你圍繞“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的基本內涵及其關聯性,從《論語》中舉例,介紹孔子的教育境界或教學藝術,可以做到嗎?

    其實,每一個穩定理念,《論語》中都有許多事例支撐和內涵闡述。“有教無類”是孔子的自白,表示對於求教者一視同仁,不會因了對方的出身、地域、天資等而有所區別,打個比方就是施教不挑食。“因材施教”是程頤、朱熹幫孔子總結出來的,表示孔子的執教方法因人的材質特徵而有所不同。前者指教育情懷與態度的等同,後者指教育策略與技巧的區別,前者是“道”,後者是“術”,二者因為觀察點不同,教育教學講究也有所不同,互為要素,相輔相成。

    舉一個例子吧:《論語•先進》記載著孔子對學生的一段點評——他說,“德行好的: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會說話的嘛:有宰我、子貢。政事領導力執行力強的干將:有冉有、季路。熟悉古代文獻、擅長《詩》《書》的文藝範兒呢:有子游、子夏”——好傢伙,對一個個得意弟子孔子真是門兒清啊!這是充分了解學情,也是“有教無類”的理念得到了成功實施的佐證。

    再舉一個例子: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意思是說:有一次,子路問先生:“聽到一件合乎義理的事,就要立刻去做嗎?”孔子說:“父親和兄長都還在哩,怎麼能一聽聞就去做呢?”言外之意,就是應該先請示,或者先遜讓。另一次,冉有也問:“聽到一件合於義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嗎?”孔子說:“聽到了就立馬去做唄。”這讓公西華弄不明白了,說:“同樣的問題,先生的回答卻不同。我被搞糊塗了,冒昧請教於您。”孔子解釋說:“冉求遇事畏縮不前,所以我要鼓勵他敢於進取;仲由好勇過人,所以我要提醒他退讓一些。”這便是因材施教。

    史載孔子三千門生,七十二賢能,性情不一,卻各有其長。單從《論語》中出現的三十多位來看,他們之中,富、貧、狂、狷、愚、魯等樣樣都有,但在孔子的春風化雨之下,最終都成了助益於人生和社會的有用之材,不能不說這是“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的理念付諸實踐的成功範例。

  • 2 # 半個南山人

    "萬世師表”是怎麼來的?

    孔子作為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因為他為教育事業和教育精神而被後世所景仰。魏黃初二年,魏文帝在發詔策封孔子後裔時,稱孔子是“億載之師表”。

    到元朝時,元朝至大元年武宗在加封孔子狗“大成至聖文宣王”的詔書中又稱孔子為“師表萬世”。到了清代,方泰熙皇帝又於康熙五十二年在孔廟大成殿親自題匾“萬世師表”。

    孔子為什麼被稱為“萬世師表”?

    後世皇帝之所以多次追封孔子,並將其奉為“萬世師表”。主要是因為儒家學說向來尊崇王道,尤其是倫理學說和所提倡的“忠孝”思想也有利於統制者維護他們的統治與社會的穩定,因此歷代帝王才會都有意識地尊奉孔子。尤其是元、清兩代皇帝,因為是少數民族統治漢族,特別需要在精神方面取得漢族人的認同,所以才熱心於透過尊三年孔子來取得漢人的心理認同。

  • 3 # 為學者說

    這是因為後世統治者十分尊崇孔子的思想學說而對孔子的尊稱。孔子被稱為萬世師表最早出自《三國志·魏志·文帝紀》:“昔仲尼大聖之才,懷帝王之器,……可謂命世之大聖,億載之師表者也。”(從前孔子有聖人的才能、帝王的本領,……可以說是順應天命而降世的人才,他可以稱得上萬世師表啊!)

    這篇古文稱讚孔子是千秋萬代人們的表率。到清朝時,康熙皇帝又親自寫了楷書的匾額“萬世師表”下詔掛在孔廟大成殿樑上,從此,人們便稱頌孔子是“萬世師表”。

    首先,從學習教育方面來說,孔子以前學習知識是貴族的專利,學校(私學、私塾)是孔子創立的.而且,他提倡的大學之道,

    孔子開創私學,並建立完善的教育體系,提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影響中國幾千年的教育主張。並且道德高尚,是人的典範.

  • 4 # 80後騰騰媽

    首先,孔子的思想確實有優越性,理想很美好,做事很踏實。

    其次,他首創私塾,將教育從貴族專屬變成有教無類,可以說他是教師的始祖,對後世影響深遠,如果沒有他開創的民間教育,那後世的科舉制也無從談起,中國歷史將完全是另一個樣子,擔得起“萬世師表”中的“萬世”。

    還有,他品德高尚,因材施教,對弟子很好,所以弟子們很多成材了,也正是子路這些成材當官的弟子們感恩孔子,所以一直幫孔子宣傳,在孔子去世後把他塑造成一代聖人,可見他教育的成功,擔得起“萬世師表”中的“師表”。

    孔子人格偉大至公無我,是教育家、哲學家亦是政治家,是古今全世界教師的表率。清聖祖曾以「萬世師表」四字題孔子廟的匾額,後世遂以此專稱孔子。 讚美孔子乃千秋帝王之師,萬世人倫之表。

  • 5 # 給我來碗片湯

    萬世師表就是永遠都是老師的表率,那孔子都有哪些言行值得如此稱讚呢?言,說了好多教育的至理名言比如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溫故而知新等等。大都被孔子的弟子記錄在論語當中。行,是當時最大的私塾,三千弟子七十二賢能!最終開創了儒家學派被後代帝王所尊崇。這應該是最主要的成就!一家之言多多指正!

  • 6 # 與寶寶共同長大

    1、學習態度方面

    孔子是自學成才的典範,勤奮不倦的學習是貫穿孔子一生的主題。正是透過刻苦的學習,孔子才掌握了淵博的知識,並授徒講學,成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如《論語·學而》中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習並且經常去溫習它,這不也是一種快樂嗎?)

    2、核心思想方面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 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3、文化傳播方面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入東周向老子請教。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七十二賢士”,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賢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為各國高官棟樑,又為儒家學派延續了輝煌。

  • 7 # 北原南川

    1、學習態度方面

    孔子是自學成才的典範,勤奮不倦的學習是貫穿孔子一生的主題。正是透過刻苦的學習,孔子才掌握了淵博的知識,並授徒講學,成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如《論語·學而》中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習並且經常去溫習它,這不也是一種快樂嗎?)

    2、核心思想方面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 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3、文化傳播方面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入東周向老子請教。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七十二賢士”,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賢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為各國高官棟樑,又為儒家學派延續了輝煌。

  • 8 # 商標法回答者

    孔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譽為“萬世師表”的主要有3方面的原因。

    1、學習態度方面

    孔子是自學成才的典範,勤奮不倦的學習是貫穿孔子一生的主題。正是透過刻苦的學習,孔子才掌握了淵博的知識,並授徒講學,成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

    2、核心思想方面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 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3、文化傳播方面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入東周向老子請教。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七十二賢士”,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賢士。

  • 9 # 顫動的丹田

    所謂師表,領域內學術頂級並能為後來人起模範表率的人。大白話講就是,世世代代得以享用供桌之上冷豬頭待遇的先人。

    孔孟之道廓清了春秋戰國以來華人五花八門、千奇百怪的各種奇思妙想,把所有意識形態、思想文化、道德精神的流派正本清源,相容幷包到自己一家,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的執行準則。

    這個行為準則一旦形成,就將一個民族或者是鄰近民族文化圈的所有人們,對社會、人類、世界的認識歸併到一個圈子裡,人人都不得越矩,誰要是想跳出這個圈就會碰的頭破血流,不得不再次灰溜溜折回圈內。不管你願意不願意,這就是你思維思想存在的維度,無法逃逸,對這個環境認識到位了,會越活越好,反過來說抵制只會自討苦吃。

    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 10 # 猛哥厲史

    因為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同一個問題,變換字眼出現無數多次了,蠕家信徒真是會炒作。那我偏不讓出話語權,非要揭穿孔子的真面目!

    孔子是蠕家的師,不是人民的師,不配作人民的師。世界上最渣的老師是孔子,最偉大的老師是毛澤東。下面我用事實來證明,如果你想反駁我的觀點,也請用事實說話。

    一、孔子毀了中國早期的平民教育。

    子產不毀鄉校之事可以證明,孔子之前有正腐創辦的各級義務教育制學校,連百里奚這樣的奴隸都能學知識當上宰相。

    但孔子辦高價培訓班,開了教育產業化的先例之後,教育成了收費專案,平民再也上不起學了(舊中國的文盲率能說明一切)。

    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掃盲三億多人,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才有了普惠人民的教育!毛澤東才是真正的大成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二、孔子的所作所為不配為人師表。

    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詩經·魏風·伐檀》的入選表明孔子似乎以白吃為恥的。但是當他的弟子樊遲請學稼,孔子回答不了,卻在樊遲出去之後,痛罵:“小人哉,樊須也!“

    在孔子眼裡,勞動人民就是小人,不用說,經商等其它行業的更不算人,只有當官的人才算君子。讓學生看的《詩經》裡提倡勞動光榮,有學生真想學勞動技能了,又背後大罵學生是小人,應該只學禮義等為官之道。

    說的一套,做的一套;當面不說,背後罵人,這樣的人配作老師嗎?

    宰予晝寢本是小事,孔子不反思自己的課為什麼不吸引人,反而罵人家“朽木糞土”。這樣的老師合格嗎?

    在《論語·陽貨》中,孔子提出:“唯上知與下愚不移”,水平高低不能透過學習轉換嗎?那要你這樣的老師幹嗎?

    子曰:“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即,告你挖一個牆角你不會挖其他三個牆角,就不在你身上浪費時間了。對於不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學生,孔子是一絲耐心也沒有的,不去白浪費唾沫星子。這樣的老師是好老師嗎?

    如果人們不把餓了吃飯,困了睡覺叫偉大,因材施教就稱不上偉大。因材施教不是孔子的創意。中國古代男耕女織本身就是因材施教,還沒看到過哪個歷史故事中的父母讓男孩學針線,女孩學耕田。現在高中分科、分班,到大學分專業,個人報志願就都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也不可能把每個人都培養成材。

    三、孔子的水平不配當老師。

    宰予在守喪幾年的問題上把孔子的臉打腫了,孔子無話可對。宰予出去後,孔子背後又罵開了:“予之不仁也!……”

    這種當面不說,背後罵人成癮的人渣是誰稱為聖人的?。

    而且堅持喪期三年的新儒家有嗎?爹三年娘三年,老婆三年兒三年,你這輩子只剩哭喪了!

    子路讓子羔去作費地的長官。孔子說:“這簡直是害人子弟。”子路說:“那個地方有老百姓,有社稷,治理百姓和祭祀神靈都是學習,難道一定要讀(你選的)書才算學習嗎?”孔子(理屈詞窮,只好)說:“所以我討厭那種花言巧語狡辯的人。”

    當代的蠕蛆們繼承了孔蠕不會擺事實講道理的基因,只會空口亂噴,或者說人家沒看完

    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

    孔子說:“顏回的學問道德接近於完善了吧,可是他常常貧困。子貢不聽我的教導,去做買賣,猜測行情,往往猜中了。”

    最聽孔子話的顏回窮困潦倒早早就死了,不聽孔子安排的子貢發財了。孔子教的東西只能反著聽嗎?這樣的老師,你怕了嗎?

    世道變壞,是從把孔子當師表開始的。

  • 11 # 儒者讀書

    第一點我放在後面談,先談第二點。

    眾所周知,孔子的眾多諡號裡面有一個是“至聖先師”,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萬世師表了。那麼這個稱號怎麼來的呢?

    孔子的第一個諡號與他的教育實踐沒關係,而是“尼父”,也叫“尼甫”,是當時的諸侯王魯哀公追加的。“尼”是仲尼,“父”是敬稱,“尼父”是為了表達統治階級對孔子作為知識分子的敬意。 要注意的是,此時孔子的諡號並沒有“聖”“師”的字眼,這是因為孔子的政治思想並不為統治階級所需要,所以沒有出於政治目的的追封,只有對有知識的人的敬意。

    儒家的地位開始上升,並不是因為大家所熟知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是從劉邦就開始了。大家都知道劉邦往儒冠裡撒尿,但是劉邦也是第一個祭祀孔廟的帝王,儒家也因此逐漸發展。

    而第一個給孔子加封的漢帝王也不是漢武帝,而是漢平帝,諡號是“褒成宣尼公”,意義大略等同第一個,但也說明儒家在西漢晚期已經佔據了大部分政治力量。 也就是在這之後,才有越來越多的追封。

    第一個給孔子冠上“聖”的,是北魏孝文帝。原因無他,利用儒家完成自身的漢化,鞏固統治。令人吃驚的是,他給孔子冠上了“文聖”的名號,自此之後,“文聖孔子”再未變過。

    先聖,指周公;先師,隋以前不一定是孔子,但隋以後,就只有孔子了。

    這個現象發生的原因,是儒家已經完全掌控了政治力量,儒家熬死了諸子百家,完全掌控了政治話語權。

    隨後唐太宗乾脆把周公也廢了,“先聖”和“先師”集中於孔子一人,隋唐之後,孔子就成了名副其實的“至聖先師”。

    這樣的一個政治脈絡,其實和孔子本人沒什麼關係,而完全是封建政權同儒家勢力的緊密結合。注意這裡不是說儒家思想,而是儒家勢力。 沒錯,隋唐時期面對佛道的充斥,儒家自身也聯合起來,成為實質上的“儒教”,它自身並沒有太嚴肅的規定,完全可以看作是一個鬆散的儒家內部各個派系的聯盟。這個聯盟把握了國家主要的教育途徑,與佛道一同爭奪話語權。所以佛家尊達摩,道家尊老子,儒家尊孔子,他們本身的道統可能是三位大佬的其他弟子開創的,但是要聯合起來,都需要一面旗幟。而孔子,就是儒教的旗幟。

    政治上的孔子已經被樹立了起來,而實際上的孔子,為什麼會被稱為“萬世師表”呢?

    一言而為天下師

    孔子雖然被譽為“萬世師表”,但並不代表他就不用拜師了。眾所周知的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學問,向師襄請教學樂器,向萇弘請教韶樂和武樂,還請教過郯子等人。單這一份求學的態度,就足以令人學習。

    孔子不僅自己善於學習,還把這份學習的態度傳給了弟子。

    1.孔子的學習態度

    子曰:“博學而篤志,切學而近思”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孔子自己十分喜歡學習,樂於學習。關於孔子還有兩個小故事,一個是“韋編三絕”,一個是孔子學琴。

    韋編三絕是講孔子晚年讀《易》,看了太多次,以至於串聯書簡的牛皮帶多次斷裂。

    孔子學琴是在孔子向師襄學琴的時候,反覆練習《文王操》,從不知曲到完全融匯其中。 學習之道,在於專注和堅持,孔子自己做到了,給學生們樹立了一個榜樣,僅這一點,孔子當別人老師足夠了。

    2.孔子的教育方法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不學《詩》,無以言”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孔子是一個十分擅長教育的人。平常的時候,鼓勵學生多複習、多做延伸思考、多問,這和現代教育理念並無二致。“不憤不啟”的“啟發式教學”,更是孔子領先世界兩千多年的獨創。

    3.孔子的教育實踐

    建立私塾。和孔子同時代進行教學的人不是沒有,但是把教學作為一種職業的恐怕孔子是頭一個。孔子門下,只要交了學費,就能跟隨其學習。這對於當時的人來說不啻於福音。畢竟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年代,知識本身是很珍貴的東西,在魏晉甚至是階層的象徵。而孔子的行為,就是盡力傳播知識,這個行為,被儒家弟子延續下來,成為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傳統。

    啟發式學習。所謂啟發式學習,就是在學生學習達到一定程度,給予恰當的指導。這種學習方法並不神秘,最普遍的形式,是討論。孔子經常與弟子們坐下來討論學習、人生理想、時事政治,在這個過程中,考察弟子們的學習情況,予以恰當的指導。這方面顏回最有發言權。

    多方法、多內容教育。比如督促學習,如總是被批評的宰我;教弟子唱詩,就是《詩經》;鼓勵弟子們強身健體,如射箭、駕車;督促學生學習算數等。孔子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體系,對後世教育影響深遠。

    總的來說,孔子被譽為“至聖先師”,一半是封建統治的需要,把孔子從地下拉上來,念死人經;一半是孔子本人的學識、修養和能力足以銘記史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娶到“野蠻女友”,做老婆,婚姻生活將會是什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