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智囊智囊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聰明不聰明的,其實並不能解釋偶然的昏招。

    咱們也有句俗語,“豬油蒙了心”。

    但是,我覺得,韓信志不在當皇帝。

    因為韓信是有機會有能力有實力選擇當皇帝這條路的。

    但是他沒走這條路。

    我覺得,齊王大概就是他的最終追求。

    他這種情況,和我們說不想當皇帝是不一樣的。

    我們不想當皇帝,大多是出於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韓信是有機會嚐嚐葡萄到底是酸還是甜的。

    他選擇了不嘗。

    雖然以後他可能會後悔,但是,這也能說明一部分問題。

    所以我說韓信的個人追求就是齊王。

    但是沒想到劉邦不讓他當王,直接把他擼成了淮陰侯。

    這個時候,其實,韓信就已經非死不可了。

    造反不造反的意義都不太大了。

    我個人對史料裡面說韓信意圖謀反的事持懷疑態度。

    不過這件事是不是真的都不重要。

    是真的他固然該死,是欲加之罪的話那就是更加的該死了。

    另外,韓信是被呂雉幹掉的。

    不過,這裡面要說沒有劉邦的意思我是一點也不相信的。

    我覺得殺韓信就是劉邦日程表上的一件大事。

    只能嘆息,時也命也了。

  • 2 # 了凡下凡

    劉邦不殺韓信主要是不想做那種:兔死走狗烹,鳥盡良弓藏的不義之君。其實對韓信的防備已經是銅牆鐵壁之勢。既使韓信有點風吹草動,劉邦也瞭如指掌。

    有句諺語雖不恰當,但卻說明韓信當時形勢。虎落平川被狗欺。戰爭時期擁兵自重,是展現才能的時候。過了那個時期,迴歸都城。既使分封地域,已失領兵之權。司馬懿不是也有那種裝瘋賣傻的經歷嗎。時不同,勢亦異。想造反,已沒那個能力。

    雖能亨受榮華富貴,但和受胯下之辱的勢,是相同的。

  • 3 # 興海亭

    這就是韓信之為韓信了,在他看來,總體來講,劉邦對自己還是有恩的,知遇之恩嘛。對自己這樣一個曾受“胯下之辱”的小子,登壇拜將。而自己也是有大功的,“十面埋伏”滅了楚霸王。後來劉邦收了他的兵權,但是他自以為罪不至死,而且當時劉邦並不在京城,所有欣然接受蕭何的邀請,被呂后所殺。

  • 4 # 道家者流

    第一,性格問題。韓信早年奔波流離,唯蕭何劉邦給予重用,登臺拜將,授權三千兵獨立作戰,一舉收服韓信內心。韓信沒太大野心。

    第二,團隊掌控問題。韓信北上滅趙魏,獨立一方仍屈居劉邦之下,卻沒有建立好獨立團隊,名義不順,掌控力度非常差。劉邦有兩次被項羽全軍殲滅,靠對韓信偷襲奪軍翻盤。

    第三,戰略眼光差距。韓信軍事戰略眼光高人一等,但政治眼光太差。實際上劉邦嫡系團隊根本吃不下項羽,中期全靠韓信彭越英布周旋抗衡項羽,靠裂土封王的承諾,合夥敲掉項羽這個大boss,最後一次劉邦終於勝利了。

    第四,韓信基本無反意,劉邦都不好意思哈下手,最後被野蠻農夫呂野雞弄死了。

  • 5 # 關東俠客

    韓信並不知道劉邦要殺他,劉邦聽說韓信收留了項羽部將鍾離昧又擁有很多兵力尾大不掉,想收回他的權力又怕打不過韓信。最後陳平獻出偽遊雲夢澤之計。劉邦下令要到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獵場雲夢澤打獵,天下諸侯必須到場。韓信殺了鍾離眜來見劉邦。結果彼兩個力士擒住扔到劉邦的車上。韓信發了一番勞騷:"高鳥盡,良弓藏。狡兔死好狗烹。今天下已定我當烹”。後來,劉邦並沒捨得殺他,只是奪去楚王爵位降成淮陰侯。韓信當初為什麼不造反呢?原來韓信是一個落魄的南韓貴族。秦末農民起義後投到項羽帳下,只當個執戟郎中。韓信又投奔劉邦。在夏候嬰舉薦下做治粟都尉。又在蕭何推薦下做大將軍。韓信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垓下之戰滅項羽統一天下。可以說漢朝天下大部分是韓信打下來的。韓信是一個軍人不是政客,懂得知恩圖報,當初他只不過是一個窮光蛋。投到劉邦門下後才開始發跡。劉邦信任他,給他好吃穿,言聽計從又任用他為大將軍,才有今日韓信的威名。蕭何稱讚他是“國士無雙”,韓信懂得感恩和知恩圖報,所以韓信不會反,只不過在孤獨的時侯發些勞騷。

  • 6 # 歐的巴62686141

    韓信是一個軍事家,而不是政治家。政治家最大的兩個優點:1.極懂人性,2.情商極高。俗話說得好,伴君如伴虎,韓信犯了這兩大忌。再說了都是武將,周脖也是武將,也不是政客,為什麼周脖後來做了丞相,因為周脖和文臣有密切的來往,在他不懂得時候,經常請教陳平,所以很多事情處理的比較得當,不會輕易惹皇帝生氣,更不會有政治壓力,所以可以善終。韓信既不懂人性,又不懂人情世故,還不和文臣交往溝通,這是他得罪漢高祖的原因。最最重要的一點是,他的軍事才能已經威脅到了高祖死後漢室基業的穩定性,因為在當時,韓信的軍事才能可是天下無敵的。不是劉邦不想殺韓信,而是不忍殺和找不到合適的理由和機會殺。呂雉殺了韓信向劉邦稟報時,劉邦也沒有很生氣,只是很驚訝,很意外而已。況且劉邦也不願背千古罵名,索性呂后殺了韓信也算是除了他的心病。劉邦死後,漢惠帝在位8年,呂雉執政7年,其實在這15年間,大漢朝廷的政治權利全都在呂雉一個人的手裡握著。呂雉掌權期間,直接和間接害死了很多劉姓王,可以說是心狠手辣慘無人道。而且還違背高祖遺旨,大肆分封呂姓為王,致使滿朝文武大為不滿。大家平心而論,如果當時不殺韓信,韓信會眼睜睜看著呂雉實施殘暴的政治手段而置之不管嗎?以韓信的性格來講,不管,他就不是韓信,管,會有什麼樣的後果,誰都不好說。總之,如果韓信沒死,很可能就沒有後來的——文景之治,七國之亂,晁衣東市,大滅匈奴,巫蠱之禍。

  • 7 # 史鏡唐

    首先韓信對於劉邦想要殺他只是道聽途說,韓信自認為自己為劉邦打下萬年基業,劉邦不會像其他君王一樣“狡兔死,走狗烹”,他還抱有這種僥倖的心理。

    其次就是韓信是一個比較重情義之人,從他輝煌騰達後對待漂母的事情上就可以看出,他覺得這樣做對不起蕭何、劉邦的知遇之恩!

    最次,韓信只是一個打天下的高手,但他不適合坐天下,守天下,也就是大家所說的軍事天才,政治白痴!或許他自己也很明白這一點吧!再說天下好不容易從戰亂中定下來,百姓、士兵都飽受戰亂之苦,再或許是他個人的捨生取義吧!

  • 8 # 鄒子喻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漢族,淮陰(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安市淮陰區)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軍事家,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與彭越、英布並稱為漢初三大名將。在韓信成名之前大家都知道發生在他身上的一個成語“胯下之辱”。一個沒落的貴族,為了生存把這個恥辱硬忍了下來。滿懷信心來投奔當時起義軍中最有實力的項羽。

    來到項羽麾下,在老鄉鍾離眛的引見下,來到項羽賬前,他在項羽面前滔滔不絕說起治軍之道,談到正濃的時候,項羽問他如何取得天下。韓信自信的說“得韓信一個,殺宋義一人”就可以做到。誰知道宋義線人把情況告訴宋義後,在宋義來到軍營中盤問項羽,項羽怯於他的威勢竟將韓信棍打驅逐。後來在鉅鹿之戰後因為救了虞姬一命,韓信本以為可以能賞封一官半職,誰知道項羽讓他做了一個執戟郎。

    在此之後,他整天鬱郁悶悶,牢騷滿腹。後來在張良和陳平的幫助下,從陳倉小道進去蜀中。在蜀中期間,他遇到了改變他一生命運的人——蕭何。在蜀中蕭何月下追韓信,幫劉邦找到一個能出蜀中並平定天下的大元帥。從此以後,韓信帶領漢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在九華山垓下之圍困住項羽,以項羽自刎烏江結束楚漢之爭的帷幕。

    在這裡我想說一首自己寫的打油詩。“昔日蕭何月追韓,拜將出蜀天下安,三足之計終不納,命送末央悔太遲。”在項羽攻打滎陽時候,如果韓信叛漢自立,形成三足鼎立之勢,說不定能平定天下。可是這裡參雜太多複雜的情感,我個人有以下幾點認為韓信不忍心叛漢的原因:第一個項羽把韓信的自尊心傷到谷底,所以他絕對不會聯手項羽打劉邦。第二,蕭何對韓信有知遇之恩,並且劉邦放手讓韓信盡顯軍事才能。第三,他是有大功之人,料劉邦不會誅殺這樣子的大功臣。第四,軍事上的巨人,政治上的矮人,對於政治形式看不清楚。

    當劉邦假意遊雲夢澤的時候將桀驁不馴的韓信貶為淮陰侯並囚禁在首都。韓信想透過舊部造反的訊息給呂后和蕭何在末央宮殺了韓信。一代將星傳奇從此隕落。

  • 9 # 日慕鄉關

    先亮答案,韓信想過造反,不止一次,但一次猶豫了,一次晚了。

    第一次源於濰水之戰後,韓信以沙袋堵塞濰河上游,待援救齊國的楚軍渡河擊其半渡,擊殺項羽麾下大將龍且。此戰過後楚漢戰爭局勢徹底逆轉,項羽所佔據的西楚國北方門戶大開,戰敗只是時間問題。不可一世的項羽開始感到害怕,他派盱眙人武涉前去拜會韓信,希望他能在即將帶來的決戰中保持中立,形成劉邦、項羽、韓信三分天下的局面。

    韓信的部下蒯徹也勸韓信三思而行,他還用相術規勸韓信:相君之面,不過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貴乃不可言。

    但韓信思慮再三,還是拒絕了謀反的建議,作為當世兵法大家,韓信不是不明白這個道理,他對蒯徹說道: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

    從字面上看,韓信是感念劉邦知遇之恩,不忍心謀反。至於這是否是他內心真實想法,無從知曉,但他確實錯過了翻盤最好的機會。

    第二次源於韓信失勢被貶為淮陰侯以後,此時的韓信雖然還是侯爺,卻已經被軟禁在長安,一舉一動都在劉邦眼皮底下,但他卻一反常態,想到造反。他對前來辭行的老部下陳豨說道:吾為公從中起,天下可圖也。

    這無疑是個愚蠢的做法,後來也成為韓信被殺的罪名之一。但筆者高度懷疑這種說法存在的可能性,謀反是大事,斷然不會為第三者知道,很有可能是呂后蕭何殺韓信編造出的理由。

    那麼韓信為什麼不造反呢?難道他真的不明白鳥盡弓藏的道理嗎?

    (1)韓信是個將才,不是帥才

    早年的韓信在淮陰老家落魄潦倒,連飯都吃不上,卻整天揹著把劍在街上晃悠,洗衣服的漂母看他可憐幫他一把,他竟然在別人家吃幾十天的飯,被小混混欺負鑽褲襠卻不敢反抗。雖說“胯下之辱”成為後世忍辱負重的典型,但也從側面說明韓信是個缺乏血性的人,他有才華,卻沒有俾睨天下自立為王的霸氣;他有志向,卻天生依附型人格,註定做不了領袖。

    (2)劉邦防範甚嚴

    不同於沛豐邑一起起兵的老兄弟,劉邦始終把韓信當做外人。當年在蕭何的推薦下,劉邦啟用韓信為大將軍,但遲遲沒有給他兵權。彭城之戰後,劉邦意識到開闢第二根據地的必要性,委任韓信率軍北上攻打魏國,剛剛勝利就把精兵全部調走。城皋之戰失敗後,劉邦又忽然竄入韓信軍營,把剿滅趙國得到的軍隊全部搶走,就連井徑之戰收降的大將李左車也調走了。雖然後續韓信招兵買馬打下齊國,但其實並沒有培植出個人勢力,如果起兵反叛,士兵的忠誠度都是問題。

    (3)韓信醒悟太晚

    項羽戰敗後,韓信被封為楚王,封地涵蓋項羽西楚故地,此時的韓信要兵有兵,要糧有糧,加之年輕力壯,如果如英布一般起兵反叛,勝算至少對半,但劉邦早早把他騙到雲夢澤,剿了兵權,不給他改變主意的機會。

    兩個機會,三個原因,註定了韓信悲劇的命運,可惜他天縱英才,卻死在一個恩公和村婦的手裡,實在令人唏噓!

  • 10 # 臣妾沒空

    千古帝王事,得失尺牘間,大家好,我是歷史真鑑。

    劉邦是中國帝王史上很傳奇的一個人物,他出身低微,卻戰勝西楚霸王,成了漢朝的開國皇帝。不過歷史上從來沒有個人英雄,他的成功離不開身邊人的扶持。特別是張良,蕭何,韓信這三人,為漢朝的建立的付出言不盡,雖然他們三人都跟隨劉邦,但卻有一人是被迫的,這個人就是韓信,究竟是為何呢?

    韓信的才能是不用懷疑的,南宋文學家陳亮誇他用兵是古往今來第一人,蕭何說他是一國獨一無二的人才,明代學者茅坤更是將他評為兵仙;《人物誌》中也說他是膽力絕眾,才略過人;可見韓信的才華之高,但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的一生也是極其可悲的。

    韓信有過人之才,作為漢朝的開國大將劉邦其實對他很不信任,所以他最後的下場很悲慘。韓信也知道劉邦心裡的真實想法,但卻一生都追隨劉備,不曾有過其他想法,其實是他不敢,為何不敢?是因為有一個人讓他不敢做出。這個其他動作人就是劉邦身邊的李左車。

    可能這個名字大家很陌生,但他也是劉邦身邊一個志勇雙全的能人,他的祖父是趙國名將李牧,李左車從小就熟讀兵書,對用兵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寫了很多兵書,產生很大的影響。前面說了李左車的祖父是趙國的名將,那李左車自然原本也是在趙國,韓信去攻打趙國時,李左車本來給趙王出了好的應戰對策,如果按照李左車的計劃,趙國肯定能打敗韓信的軍隊,但趙王卻專斷獨行,沒有執行李左車的計劃,故而戰國戰敗。

    後來韓信將被俘的李左車請了回去做謀士,後來韓信請李左車出策略去攻打燕國和齊國,李左車都一一作答,韓信果然大敗齊燕二國。

    李左車跟了劉邦,成了劉邦的左膀右臂,為劉邦出了很多的計策,深得劉邦的新人信任和喜愛,當時的韓信心裡已經有了謀反的想法,但卻礙於劉邦身邊的李左車,不敢有所行動。韓信見識過了李左車的厲害,就把李左車調去輔佐太子,但是他一直對李左車不放心,最終都沒有造反,不過最後還是因為劉邦的懷疑丟了性命,其實要是韓信真的有所行動,結果可能會不一樣。都說萬物相生相剋,可能李左車就是韓信的剋星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藤縣和滕州是什麼關係?哪個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