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找啊找朋友
-
2 # 超級育兒媽
怕結婚大致分為三種情況:
第一種是不想承擔責任,屬於那種談戀愛玩玩,根本沒有責任心的那種人,我們稱之為人渣,這樣人大家一定要擦亮眼睛,連朋友也不能做,基本上交往幾次從細節和行動上判斷出。
第二種是目前沒有足夠的財力和信心去結婚的,因為結婚要面對很多現實的問題,比如房子、車子、彩禮等,不是不想結而是沒辦法結婚(裸婚的除外)
第三種是真的從內心懼怕結婚,這種人基本上都是從小受到心靈的創傷,比如父母經常吵架,感情非常不和,出軌等,讓孩子從小見識了婚姻是真正的墳墓,所以已經對結婚有恐懼。
所以為了我們的子孫後代我們做父母的一定要嚴於律己,即使吵架也要避開孩子,永遠記住家和萬事興。
年輕人的日子好像越來越艱難了。向外有經濟危機,向內還有感情危機。
一方面,是親人和社會不斷逼婚;另一方面,卻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懼怕走進婚姻。常言說“愛情是婚姻的墳墓”,看似是一句調侃,如今卻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嚴肅地思考起婚姻制度的缺陷。
他們普遍認為,真正相愛的人不需要一紙婚約的保證;不相愛的人靠婚姻捆綁在一起也不會幸福。而即使找到這個真正相愛的人,走進婚姻也令他們心生疑慮。你有婚前恐懼症嗎?如果你遇到了想要共度一生的人,是否準備好了走入婚姻?如果就是不想結婚,就是害怕結婚,又有什麼錯呢?今天,書評君跟大家聊聊婚姻制度的前世今生,以及如何在其中(或者不在其中)安放自己的人生。
撰文|李迪
“結婚是一件大事,你得考慮了,也不小了。”
“這事可大了呢!我一定慎重考慮一輩子!”
前不久的熱播大劇《人民的名義》裡,有一個小人物鄭勝利,說不上大奸大惡,卻幾乎讓所有網友感到鬧心,甚至看到就想快進,可他偏偏擁有了大圓滿的結局。曾經恐婚的他,最終也選擇和戀人扯了證。
《人民的名義》劇照,鄭勝利被塑造成一個典型的恐婚男。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婚姻家庭是傳統華人頗為重視的一點,所以有了劇中起早貪黑賣早點為兒子掙下結婚錢的母親,和死活非要兒子先結了婚才肯給錢的父親。
現實生活中,對結婚感到恐懼、逃避結婚者也大有人在。恐婚族所恐懼的究竟是什麼?
矛盾
傳統婚姻家庭觀遭遇強勢挑戰
“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有天地,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有所措。”《易繫辭》將男女之事和天地萬物放在同等高度,而《易序卦》則將夫妻關係作為倫常禮制的基石,足可見婚姻在中國傳統文化裡,具有神聖而重要的意義。
所謂“婚姻”,根據《禮記》和《說文解字》的記載,一字釋為“婦”,一字釋為“婿”。在傳統觀念中,未結為夫婦的男女之間“授受不親”,而婚姻實則為兩性關係劃定了範圍和界限,構成家庭是男女圓滿交往的必然歸宿。也因此,古時的鳳冠霞帔、今日的婚紗鑽戒,無不洋溢了濃濃的幸福和喜慶。而在恐婚者眼裡,婚姻和愛情並非渾然一體,他們並不恐愛,卻認為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婚姻和家庭對於他們來說不再是人生大事,反而避之不及,這無疑對傳統婚姻家庭觀構成了強勢挑戰。
婚姻當然並非全然美滿喜樂。錢鍾書先生曾將婚姻比作一座圍城,裡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進來。培根說:“有妻子兒女的人就等於給命運作了抵押;因為他們是偉大事業的障礙。”以辛辣諷刺著名的美國記者、短篇小說作家安布羅斯·比爾斯在其諷刺小說《魔鬼辭典》中,對婚姻的定義則為“婚姻,名詞。一個群體的狀態或情形。這個群體由一個男人,一個主婦和兩個奴隸構成,總數為兩人。”著名的社會學家李銀河則頗為直接地指出,“從愛的形式上看,未來的愛情將會在更大程度上掙脫婚姻制度的束縛,婚姻制度有可能走向消亡。”
《魔鬼辭典》
譯者:文慧靜、楊丹
版本:東華大學出版社 2006年10月
我其實難以理解恐婚族們的立場:若覺得婚姻苦,未親身經歷如何體會得箇中滋味;若說婚姻制度必然消亡,以社會學的理論作為個人生活選擇的理由也未免牽強。
然而萬萬沒想到,和男友第一次正式約會時,話題進行到他與前女友們分手的原因,他毫不避諱地回答:“因為她們太想結婚了。”當時雖然心頭登時警鈴大作,卻還是抱著水到渠成的僥倖,義無反顧地處起了物件。如今我們已各自見過對方家長,幸福甜蜜不必說,但每每談起結婚,談起未來,總免不了一番糾纏。
對話
你為什麼害怕結婚?
某個凌晨兩點,伸手不見五指。黑夜給這個艱難的話題鍍上了保護色,讓它變得不那麼難以啟齒,開口雖然不易,但我還是終於下定決心戳上了兩人之間的痛點。
“你為什麼不願意結婚,怕嗎?”
“怕,當然怕。因為你我從來沒有結過婚,誰知道以後會發生什麼呢?而我能確定的一點就是,結婚意味著接受來自其他人的期望。比如你的父母可能會希望我有房子,或者能給盛大的婚禮掙足面子;比如我的父母可能會希望你工作體面而清閒。這都不只是兩個人的事情。”
“可是人總要面對各種各樣的期望。如果我的女兒決定不結婚,那我肯定會更多說服自己。如果你只是顧忌這個,我只能說它根本無法避免。”
“但結婚就是一個很衝動的事情,每個人都不能把握自己未來會想什麼,會做什麼,卻因為此時此刻的情感給自己做下一生的承諾。我認識很多老人,活了很久,和妻子在一起很多年,卻我說結婚是他們這輩子做過的最差決定。倒不是說他們已經不愛自己的妻子了,而是覺得自己本來可以更自由一些。”
“更自由一些?”
“人的本性就是這樣,如果你和一個人被夫妻關係這條紐帶連在了一起,你就會覺得對方屬於自己,會把很多愛和關懷當作理所當然。這是很自然的想法,因為你們是夫妻。‘夫妻’其實是拋去一部分自己的兩個人的合體,但這不符合常理,每個人都是獨立的。”
“當然,每個人都是獨立的,但這和結婚並不矛盾。人總是因為各種各樣的關係被聯絡在一起,對愛的熟視無睹並非只能發生在夫妻之間。朝夕相處可能會讓人感到厭倦,對美好的一面感到麻木,缺點放大,但只要兩個人真心相愛,這都不算什麼不是麼?”
“可真心相愛是什麼,又能維持多久?這就回到了之前的話題,即便你我此刻真心相愛,就可以結婚了嗎?結婚就是一種束縛人的承諾,它利用你此刻的激情強迫你做下永遠相愛的保證,但事實是沒有人能保證未來。”
“所以你害怕結婚,因為你對自己的感情沒有信心,你覺得愛情是短暫的,而人生還很長,需要給自己留退路。你所謂的婚姻限制了自由,其實並不是作為個體的獨立性被打破,而是沒有了隨心所欲追求下一段愛情的權利。”
“其實我們的看法是一樣的,你同樣也不相信兩個人會長久地真心相愛,只不過採取的應對方法不同。平心而論,結婚更自私一些,因為它想利用法律和制度來維繫本該消失的關係,或者從這段關係的消失中謀求利益。你不妨告訴我,除了來自父母和他人給你的壓力,你自己到底是為什麼想要結婚呢?或者說,你覺得結婚本身的目的是什麼?”
尷尬的沉默。我意識到自己似乎沒有認真地思考過為什麼結婚,自始至終,我不停追問反駁不婚主義,將結婚當作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如果跳離這個社會,譬如來到一個崇尚不婚的社會,我能不能拿出堅持結婚的充分理由呢?謹慎地組織著措辭,我還是緩慢地開了口。
“結婚就是雙方都意識到兩個人要比一個人更好,並且為了讓這種更好的狀態更穩定,自願犧牲一部分利益而締結契約。但是因為得到法律承認和保障的關係總是更給人安全感,他們所能從中收穫的總比讓步的更多,夫妻就是生活的戰友,雙方都可以放心地將後背交給對方。也正是因為存在讓步和犧牲,雙方會更努力地維持這一份情誼,在做出一些可能破壞雙方關係的行為之前也會考量得更多。所以,結婚雖然並不就意味著愛情能牢不可破,但至少能幫助兩個人處在一種更穩定的關係裡,這對孩子也是有利的。”
“你考慮得太簡單,不過有一點你提得很對,穩定至關重要,尤其對於孩子的成長而言。如果要孩子,為了給孩子一個穩定的家庭環境,應當要結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