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桃子成長記
-
2 # 香港辣媽思思生活vlog
坐月子這個說法只有華人是這樣講的。42天,是指產後42天,也就是我們的產褥期42天,我們這個時候機體幾乎就可以恢復到我們孕前的這種水平,不管是子宮大小還是我們的身體的一些體液都已經完全恢復到孕前的狀態了。這個30天是指我們產後30天,是滿月的說法,就是產後30天,寶寶滿月了,這是我們一個傳統的觀念。所以說我們還是傾向於42天,是一種產褥期的結束,也就是說分娩結束了42天以後就是和正常的女同志是一樣的,她有可能會來月經,然後子宮恢復的比較好,身體的狀態也基本上恢復到了孕前的水平。
-
3 # 思茉Simo
以前坐月子都以30天為準叫“滿月”。現在有些產婦坐月子需要42天,42天是根據子宮的恢復時間來定義的。分娩後,子宮是女性受創傷最大的部位,所以子宮的恢復時間稍長,一般需要6周左右才能基本恢復,所以有句話說一個月的分娩需要42天。
四講究都是老輩人傳下來的。
1、多注意休息
2、多吃有營養的食物
3、不能受風著涼(得捂汗)
4、心情愉快別生氣
現在科學坐月子生孩子,是女人一生之中最重要的事情。自古以來,中國就有產後坐月子的習俗,可見坐月子對一個女人多麼重要。現在,80後年輕媽媽成為坐月子的主流人群,她們對於坐月子的關注與以往媽媽們不同。她們追求的是科學、專業、精細的坐月子方式,她們會主動尋找資訊,和網友們交流,會說服婆婆或媽媽們帶孩子的方式不對,她們會關愛孩子的同時,更加關注自我的產後健康投入。總體來說,80後新媽媽坐月子呈現出“四最”特點。
01、最講究月子裡的膳食營養
產婦坐月子,科學的膳食營養最關鍵,月子裡要根據產婦和嬰兒的身體情況,精心製作科學、營養、美味的月子餐,既要保證產婦和嬰兒身體所需營養,又要利用產婦產後形體恢復。
02、最專業的寶寶護理
權威專家指出:寶寶出生後的28天內為危險期,需要專業、用心、細緻的呵護。新生兒父母都不是專業護理人員,而且剛實現角色的轉變,很難為新生兒提供專業的護理。面對新生兒出現的溢奶、嗆奶等各種不適,或者面對新生兒黃疸、溼疹等症狀時,不能正確判斷並進行即時處理。這時就需要護理人員為新生兒提供專業護理。
03、產後心理調節最重要
女性懷孕生產對身體和心理都有巨大影響,新媽媽要學會排除產後抑鬱。有資料表明,中國產後抑鬱症的發病率正在逐漸遞增,而且近五分之一的女性患有嚴重產後抑鬱。這對嬰兒的健康和產婦產後恢復以及重返工作崗位都是十分不利的。因此,不論是產婦還是親屬都要關注產婦的心理狀況,加強心理調節。
04、最精心於“漂亮媽媽”
產假過後,新媽媽很快就要投入工作,形體恢復對工作是至關重要的。因此,產後的形體恢復成為每個新媽媽產後的必修課。從面部護理、妊娠紋修復到乳房護理、纖體塑身等等,新媽媽們每日忙的樂此不疲。
-
4 # 厚臉媽媽育兒說
如果條件允許最好是做42天月子,因為女性生產之後子宮復舊的週期是42天,產後做完月子到醫院複查的時間也是產後42天。如果產假時間規劃和家裡照顧月子的人員時間允許,坐42天月子,產媽媽產後身體會休養恢復得更好,新生兒在月子期間的生長髮育基礎也能打得更好呢。
相關內容
- 坐月子只有一個月嗎?有人說科學坐月子需要42天,月子病真的是病嗎,具體指哪些?
- 坐月子是女人的二次回春,為了不留月子病,哪幾點要注意?
- 坐月子趕上熱伏天無奈,如何輕鬆應對?還需要注意哪些問題不留月子病?
- 產後想遠離月子病,產婦坐月子的時候,要護理好這3個部位,是哪3個呢?
- 坐月子為什麼狂出虛汗?三伏天坐月子哪幾點要謹記,月子病繞路走,媽媽、寶寶少遭罪?
- 產科醫生叮囑:產後寶媽坐月子應儘早做好這5件事,有助於子宮下垂,預防月子病,哪五件?
- 坐月子30天與坐滿42天月子的女人有什麼差別?如何預防月子病?
- 意外“中獎卸貨”正好遇上大夏天,如何清爽坐月子避免月子病纏身不遭罪呢?
- 夏季坐月子,最難熬的42天怎麼度過不留月子病,不得馬虎的三大事項。是指哪三件?
- 坐月子期間的哪幾個注意事項做好了才能不得月子病?千萬別忽視?
一般來說,從新媽媽生完寶寶,胎盤娩出那一刻開始,到全身各個器官(除乳腺外)基本恢復到孕前狀態,所需的時間大約為6周,醫學上把這段時期稱為產褥期。
我們所說的科學坐月子,其實就是新媽媽的產褥期護理,是指在新媽媽產後6周的時間內,透過一些科學、系統的護理手段,幫助新媽媽儘快、順利地恢復到孕前那種良好身心狀態的過程。
所以,理論上說,坐月子的週期不是30天,而是42天。
產後足跟痛
產後足跟痛,是一個產後常見的問題。
可能是由於坐月子期間,新媽媽沒有做好足跟部位的保暖,比方說,經常赤腳不穿襪子、穿涼拖,等等,足部受到涼風侵襲,或者穿了鞋底較硬的鞋子,足跟部位的組織長期受到外力刺激,都可能會誘發足跟部位肌肉、筋膜等組織發生急性炎症。
患產後足跟痛時,新媽媽下地行走會感到足跟非常痛,建議新媽媽儘可能地減少足部活動,包括走路、爬樓梯等,同時做好足部保暖。如果仍感到疼痛難以忍受,或一段時間內沒有好轉,就要尋求醫生的幫助。
如何預防產後足跟痛
· 做好足部保暖
坐月子期間,新媽媽要穿襪子,不要赤腳;要穿能夠全部包裹腳趾和腳後跟的家居鞋;特別是洗澡或者洗腳之後,要儘快擦乾,以免著涼。
· 選對鞋子
不管是家居鞋,還是外出鞋,建議新媽媽選擇鞋底較柔軟的鞋子。另外,產後三個月內,新媽媽要避免穿高跟鞋,儘量穿舒適的平底鞋。
產後關節痛
產後關節痛,也是一種常見的產後病。
產後和哺乳期間,新媽媽體內激素分泌有所變化,導致韌帶和關節有一定程度上的鬆弛,如果不注意保暖,受到涼風侵襲就可能會引起腕關節痛。
另外,如果新媽媽照顧寶寶過於操勞,可能會造成手指和腕部肌腱和神經損傷,引起伸腕肌腱炎和腕管綜合徵,出現手指和手腕疼痛的情況。
如果疼痛難忍,或者持續時間較長,建議新媽媽去看醫生。
如何預防產後關節痛?
· 注意保暖
產後新媽媽平時洗手、洗腳和洗臉注意使用溫水,避免接觸涼水,更不要使用涼水做家務。
· 不要過於勞累
產後媽媽如果出現手腕、手指疼痛時,一定要注意休息。一些不是必須由媽媽來做的事情,如換尿布、洗寶寶衣服,可以讓家人幫忙分擔。要知道,媽媽坐好月子,關係將來的身體健康,千萬不能大意。
產後腰痛
產後腰痛,一般是因為背部及腰腹部肌肉負荷較大,或者肌肉長時間處於緊張狀態,過度疲勞後,肌肉產生損傷造成的。
而造成腰部肌肉負荷較大、長期緊張的因素非常多,大多數新媽媽長期持久的腰痛,都是由多種共同因素共同作用,相互疊加造成的。比方說,餵奶姿勢不正確、長期彎腰照顧寶寶、體重過重等。
有些剖宮產的媽媽產後腰痛,可能是因為腹部傷口疼痛,痛感遷延到腰部導致的,傷口痊癒後就能緩解或消失,新媽媽不必擔心是麻醉造成的後遺症。
如何預防產後腰痛?
· 適當鍛鍊
腹部贅肉太多,會增大腰腹部肌肉的複合,時間長了,腰就會痛。建議新媽媽在月子裡,身體允許的情況下,做些仰臥起坐運動,來減少腹部脂肪,鍛鍊腹部肌肉。當然,剖宮產的媽媽一定要在傷口癒合後再做運動。
· 改變不良姿勢
換尿不溼時,把寶寶放在床上、沙發上,彎著腰換;給寶寶洗澡時,蹲在地上或彎著腰給寶寶洗;餵奶時,抬高一側肩膀扭著腰喂……這些姿勢,或多或少都會傷害腰背部肌肉,長期用這些姿勢照顧寶寶的話,很可能造成腰肌勞損,患了產後腰痛。
所以說,建議新媽媽在照顧寶寶時,能不彎腰就儘量不彎腰。比方說,把寶寶放在尿布臺上換尿布,坐在小板凳上給寶寶洗澡,採取正確的餵奶姿勢,等等。
產後牙齒鬆動
牙齒鬆動是一種常見的產後病。
主要是由於媽媽在孕期和分娩後不注意飲食衛生,導致牙齦處聚集了大量細菌並鈣化形成牙石,而牙石中的細菌會分泌毒素和代謝物,腐蝕牙齦。這導致牙齒慢慢失去了牙齦的保護和固定。久而久之,情況嚴重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出現牙齒鬆動的情況。另外,孕期缺鈣也會導致牙齒鬆動。
所以說,從孕期開始,媽媽就要注意保護牙齒的健康,一旦出現牙齒鬆動就要引起重視,去尋求牙科醫生的幫助。
如何預防產後牙齒鬆動?
· 正確刷牙
建議媽媽使用軟毛牙刷,順著牙齒縱軸上下刷,把牙齒每一面都刷乾淨,注意動作要輕柔,時間以3分鐘為宜。這樣才能起到良好的清潔牙齒的作用,還有助於按摩牙齦。此外,飯後要注意溫水漱口,及時清理牙縫殘留的食物殘渣。
· 定期更換牙刷
產後媽媽要養成定期更換牙刷的習慣。因為牙刷長期使用後,會積留大量細菌,細菌進入牙齦與牙齒的縫隙,會導致牙釉質受損,出現牙齒鬆動的情況。另外,最好選擇產婦專用的無氟牙膏,可以減少對口腔的刺激以及對牙齒的磨損。
· 護牙飲食
不要食用過硬的食物,避免造成牙齒的使用過度,如肉類食物要煮爛,避免吃些脆骨等不易嚼爛的食物等。可多吃些軟爛的麵條、餛飩、粥、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