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明哥自媒
-
2 # 黃藏起航
一個國家和民族要有希望和強大,基礎設施和科技是必不可缺的,社會要發展,各層次人的參與是主要的決定因素,改革開放歷經了三十多年的程序,低端密集的生產力再不能以主力軍股服務過現代化建設的程序了,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國家要提出要生產力結構轉型和中國製造2025年的奮進目標。中國要實現這些目標,科技和生產力是必須要提高的,提高勞動者的技能,普高應該是必走的途徑!
-
3 # 果滿山妖
大家都知道,現在的高中職業學校的教學質量,實在是浪費青春,但上高中,至少給孩子一個公平考大學的機會。高考復讀也是允許的,就多了一個機會。
-
4 # 布衣卿相1123
首先,我要說一下什麼是“高中”?廣義的“高中”是“高階中學”的簡稱,包括了普通高中、職業高中、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等。
在現階段,只要堅持讀完初中,並願意繼續讀書,基本都能進入高一級的學府,區別就在於進入普通高中還是職高、中專或技校。看下圖,是筆者所在地的高中段段招生計劃,請注意我打方框的這句話,全市中考報名11262名,“高中段學校計劃招新生11262名,初升高比例達100”。說明高中已經普及。
在以前高中不普及的情況下,成績差的孩子一般都會在初中畢業之後去打工或學手藝,女孩子會去服裝廠,男生會去學瓦匠或木匠,有的去汽修廠做學徒等。現在這些孩子可以進入職高或技校,邊學習文化知識邊學習技能,一舉兩得。等到畢業走上社會的時候,既有文憑又有技術,比單純的拜師學藝要強很多。
問題在於,現階段,國內的技術教育水平相對比較落後,管理上也存在欠缺。同時,由於普通高中將初中生中資質較好的學生選拔掉以後,剩下的一批生源相對較弱,在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上相對欠缺,導致了我們職業技術水平處於低位。甚至在華人的印象中,讀中專或職高就成了差生的代名詞。這種觀念是錯誤的。我工作的學校邊上就有所職校,裡面的學生有參加全國技能大賽得到一等獎,多家企業爭相開出高薪聘請其畢業就去工作。
在說完廣義的高中之後, 我們來說說狹義的“高中”,就是指“普通高中”,我估計題主所說的“普及高中”就是指普及普通高中!
普及“普通高中”,需要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包括增建學校、增加老師等,最重要的還是增加大學的招生計劃。江蘇自2018年起,普高招生有所擴招,招生比例由45%逐步提高到55%,並計劃要向60%邁進。但是,在高校招生計劃不變的情況下,這些擴招的高中生,最終也很難進入真正的高等學府。其中的絕大部分人,還是會去讀大專,這個和初中畢業讀七年制大專沒有根本的區別。
我在今年高考期間遇到了一位前輩,是我們當地一所排名較低的四星級高中的老師,她就很感嘆地說,原本她們學校的生源排全市四千名以後,而全市能考取的本科人數是三千多四千不到,透過全校老師的努力,每年也能有一兩百個同學考上本科,甚至本一。但是現在擴招以後,她們的生源下降到五千名以後,這樣的話按照當前的大學招生情況,八九百個學生能達到本科線的估計就是幾十個而已。政府在一所高中上一年的投入幾千萬,只能培養幾十個本科生,其實是巨大的浪費。
很多人建議國家普及高中,理由是職校管理不好校風差,孩子容易學壞,高中所學對將來很重要,最後就是隻有讀高中走高考進入大學,才是讀書的正統大道,其他都是旁門左道。一句話,沒有經歷高考的人生是有缺憾的。
個人的看法是假設高中普及了,會發生什麼?
1就上海而言中考攔下了一半學生的高中路,高中普及的話他們也只能去普高,就近入學可能性極小。而普高吸納大量的劣質生源,會大幅降低教學水平,最終會分裂出次高,差高這種層次的高中,以後就不再是市高,區高,普高三分天下了。
2既然上了高中,家長就會想孩子逆襲和衝刺。本來進職校,補課這種事是幾乎為零的,現在讀高中補課太常見了,三年補課能省得了?初中補過課的都知道,高中的一對一可是相當貴的,一年十來萬不算多,老師和校外機構很喜歡這種普及,生源多了,價格又可以漲漲了。
3高考誰會去考職校,那原來的職校怎麼辦?都是地方教育局下屬的,那就升級成高職高專或轉型高中,否則滿足不了那麼多學生嘛。最終努力三年,圓了父母的高考夢。這些本應進入職校的學生順利進入了高職高專,瞭解學校前生今世後,發現原來只是晚了三年來到這裡,該來的還是要來的。
個人理解不成熟,文明回覆 ,嘴上留德。
回覆列表
普及高中,應該改成普及高中階段的教育,它包括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
就是說初中畢業生不能直接就業和走向社會。
實現兩條腿走路,學力較強的學生可以讀普高,考大學,讀研、讀博,搞研究。其他學生讀職業高中,掌握一技之長,成為現代化生產的主力軍。
德國早已實現了這樣的教育體制,20%的學生讀普高,80%的學生讀職高,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德國的科技和工業現代化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因為他們是真正的設計得出,真正地做得出!
普及高中階段的教育無疑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
不僅可以提高國民整體的文化層次和技術水平,還可以提高國家的工業化應用水平和工業生產能力,提高國家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