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一類人,好像一直在很認真的做著自己的事,普通溝通沒什麼問題,但卻有的孤僻不合群,朋友也沒幾個,好像更多的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如何看待這些不合群甚至有些情商低不上進的人?
回覆列表
-
1 # 紫花地丁
-
2 # 夢動心動行動
他們只是需要更多的時間思考,或者他們自己的時候更有安全感,能做自己樂意做的事情。沒必要都變成見面熟,有一部分人高談闊論就行了,還要有一部分人當聽眾,還要一部分人安靜些,襯托這些口才出眾者。僅此而已,沉默是金,不是變態,沒什麼的。
-
3 # 境由心生Wwm
心中坦然,所以自在。人生的大自在,是心無拘絆,身無藩籬。坦然是一種瀟灑,一種淡然。活得坦然的人,凡事但求無愧我心,盡心盡力就好。事,成與不成隨天意。人,聚還是散看緣分。少計較,少爭執,因果迴圈,誰是誰的誰,人在做,心在看。
-
4 # 非吸菸者
其實我不合群的原因是,我認為所有的人都不如我,而且我工作能力一直遙遙領先!而且我認為合群無用,他們只在自己的世界裡溝通,被所謂的人情捆綁,根本沒有改變任何現實。一開始他們也孤立我,後來我一直用優異的成績表現,後來是他們尊敬我,變得客氣起來了。
心理學,特別是心理諮詢領域一直強調這樣一個觀念,那就是人類自古以來就是群居動物,所以每個人都有與人交往的願望和衝動,每個人都應該發展出自己的社交圈,應該發展出一種能夠主動與人交往、溝通的能力。按照這樣的說法,只有那些合群的、健談的、外向的人,似乎才夠得上心理健康的標準,而那些不善言辭,不喜歡與人交流的人,常常被扣上“孤僻”、“社交焦慮”甚至“心理有問題”等等標籤。
然而,這樣的觀念在近十年來越來越受到心理學家的抨擊。很多人指出,這樣的看法看似正確,但其實模糊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那就是不同的人,對於人際需求的程度和方式是很不一樣的。有些人天生就對人際互動有更高的需求,更喜歡人際交流,對於獨處特別難以耐受;而另一些人,也許也有與人交往的願望,但是需求沒有那麼強烈,偶爾的交流就可以滿足他們,相對來說,後者更安靜,更能享受獨處。我們不能理所當然地認為,後一類人是存在心理障礙或者問題的,他們必須變得像那些天生的交際家一樣才能幸福。事實上,根據心理學的調查結果顯示,能夠享受獨處和孤獨的人,反而幸福感會更高。
因此,回到樓主的問題,也許你眼中那些“孤僻不合群的人”,並不是情商低不上進,而只是選擇了讓他們更能夠獲得寧靜和幸福的生活習慣。對此,除了尊重和祝福,我們不該有任何苛責或是鄙夷。順便說一句,在《英國心理學雜誌》上,曾經刊登過這樣一篇論文,進化心理學家Satoshi Kanazawa透過大樣本調查發現:“對於高智商的個體而言,他們與朋友交往的越頻繁,他們對自己的生活滿意度就越低。”也就是說,聰明人和朋友打交道的時間越長,他們就越不開心!如此看來,也許樓主你周圍那些“孤僻”的人,就是傳說中的高智商分子,那我們還是給周圍那些不喜歡和人相處的天才們留一點幸福的空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