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戲說歷史的貓

    “奸商”一詞從何而來呢?相傳,財神爺趙公明原本是賣米的。古代賣米是用鬥裝的。財神爺是個十足的好人,他賣的米從來不會缺斤少兩,由此,他還把米高高地堆起來,形成一個尖,為的是不讓別人吃虧。他死前,曾囑咐子孫,賣米一定不能偷工減量,無尖不商。後來,隨著時間和歷史的演變,“無尖不商”就成了無奸不商。這原本應該是個褒義詞,硬生生給後人弄巧成拙,改成了貶義詞。

    從宋元開始,中國的商業文明就十分發達,“市”的出現,打破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商業活動得以大規模發展,不再受到官吏的管制。明清的商幫尤其發展,隨之出現了大量的商業名鎮。古代中國是傳統的農耕文明,資本主義的萌芽,對君王的統治起到了威脅的作用。歷史上有名的商鞅變法就是最早提出重農抑商的舉措。因為歷朝歷代都有重農抑商的政策,商人的地位被打壓,商人被歧視,被批判和貶低。這樣的歷史格局,使得商人變成了所謂的“奸商”,這其實是對商人勢力的打壓,對資本主義的歧視和抗拒。

    為什麼常有人說,十個商人,九個奸商?商人追求的是經濟利益最大化。在某種意義來說,商人隸屬於剝削階級,也屬於被剝削階級。因為各種政策的打壓及超負荷的繳稅,商人不得已抽取民膏,各種計謀賺取百姓的錢財。奸商同樣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如果商人不奸,不會使用小聰明,商業貿易就無法正常執行,就會造成資金短缺。其次,就是角度的問題,古代中國,農民是佔據主導地位的剝削階級,而所謂的商人卻只有極少數的人。農民出於嫉妒的心理,賺不到傷人的便宜,就變著法兒地抹黑商人,使其名聲敗壞,從而達到心理安慰。

    雖說“奸商”一詞是被人們惡意貶低商人的最終產物,但真正的奸商也是存在的。呂不韋是戰國時期著名的商人,因為扶持秦國質子異人,異人繼位後封他為文信侯,賞賜田地食邑萬戶。再後來,呂不韋又成為相邦,尊稱為“仲父”,一時間權傾天下,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其次,呂不韋最為人道的是他奸商的形象。呂不韋常年在各地往來,多以低價買進貨物,然後又以高價賣給平民百姓乃至皇親國戚,最終得到家產萬貫。有人說他是天下第一奸商,也有人說他是個偉大的政治家,《呂氏春秋》就是最好的佐證。總之,關於呂不韋的評價各有千秋,在我眼裡,他就只是個想賺錢的商人罷了。除了呂不韋,范蠡也是一個赫赫有名的奸商,在范蠡看來,功勳和財富一個都不能少。范蠡為了錢,甚至棄政從商。可想而知,奸商都是極其聰明和極其有才能的人。

  • 2 # 小樹的世界觀

    “無奸不商”在今天看來都是用來形容商人的精明和狡詐,認為商人都是唯利是圖,是一個貶義詞。可其實在古代,“無奸不商”的“奸”是由尖利的“尖”演變而來。

    從古代的米商做生意開始演變過來的:除了要將鬥裝滿之外,還要再多舀上一些,讓鬥裡的米冒尖兒。因此無“尖”不商。後來隨著時代發展,逐漸演變成了“無奸不商”,意思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奸詐就不能作商人。

  • 3 # 小檸檬講歷史

    商人從古至今一直被冠有“奸商”的稱號,總說他們唯利是圖,為了賺錢不擇手段。以至於每每提到商人,大家總是投去鄙夷的眼光。也有俗語:無奸不商,無商不奸

    “奸商”一詞從何而來呢?傳說,財神爺趙公明原本是賣米的。古代時賣米都是用鬥來裝的。財神爺是個實誠的商人,賣的米從來不會缺斤少兩,他還把米高高地堆起來,形成一個尖,為的是不讓別人吃虧。他死前,曾囑咐子孫,賣米一定不能偷工減量,無尖不商。後來,隨著時間和歷史的演變,“無尖不商”就成了無奸不商。這原本應該是個褒義詞,硬生生給後人弄巧成拙,改成了貶義詞。

    從宋朝開始,中國的商業文明就十分發達,“市”的出現,打破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商業活動得以大規模發展,不再受到官吏的管制。明清的商幫尤其發展,隨之出現了大量的商業名鎮。古代中國是傳統的農耕文明,資本主義的萌芽,對君王的統治起到了威脅的作用。歷史上有名的商鞅變法就是最早提出重農抑商的舉措。因為歷朝歷代都有重農抑商的政策,商人的地位被打壓,商人被歧視,被批判和貶低。這樣的歷史格局,使得商人變成了所謂的“奸商”,這其實是對商人勢力的打壓,對資本主義的歧視和抗拒。

  • 4 # 提起昨天換明天

    我感覺吧,‘’尖‘’在我們這裡有吝嗇小氣的意思,正常的商人的利潤都很薄,所以要精打細算斤斤計較不然就可能虧錢。所以才有了‘’尖商‘’的說法,才有了俗稱‘生意尖’的稱呼。

    但是有的商人在追求利潤的路上越走越遠,已經到了不擇手段,缺斤短兩弄虛作假作奸犯科的地步,所以‘’尖商‘’就逐漸變成了‘’奸商‘’。

    另外我覺得明朝之前的商人地位沒有那麼低,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從小窮苦,見慣了富人的為富不仁和姦詐陰險,商人的唯利是圖。所以在朱元璋的眼裡所有的商人就從‘’尖商‘’變成了不勞而獲盤剝窮人的‘’奸商‘’,這種偏見一直延續到現在,根深蒂固。

    不過現在的個別商人相比古代有過之而無不及,已經到了為賺錢而鋌而走險傷天害理、拿健康和生命當兒戲的地步。打擊這種毫無道德的‘’奸商‘’一定不能手軟,要一棒打倒然後再踏上一隻腳,讓其用不翻身,以儆效尤。

  • 5 # 小丙哥

    一、商

    商族是商朝的祖先,傳說為帝嚳的後裔,居黃河下游,有著悠久的歷史。 舜時,商部落出了一位傑出的軍事首領契。後來商人把他稱作“玄王”,作為始祖,並編出了“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的頌歌來讚美他。

    蘭尼斯特--有債必償

    商部落的社會發展情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夏代時間範圍內的先商文化先公時代。這是一個遊牧流動時期。第二階段,是以鄭州二里崗商文化為代表的商代前期。第三階段,是以安陽殷墟文化為代表的商代後期。這時,方國聯盟發展到十分成熟的階段,商部落居於中商大邑商之內,成了方國聯盟的真正共主。

    二、商人

    商人是指以一定的自身或社會有形資源或無形資源為工具獲取利潤並負有一定社會責任的人,或者是指以自己名義實施商業行為並以此為事業的人。

    中國歷史上雖然長期處於落後的農業社會,比西方國家進入商業社會晚了數個世紀,但中國商業其實早在奴隸制時期的商代和西周就已經產生,夏以後的商朝,逐漸建立了奴隸制國家。

    米國大商人--本傑明·富蘭克林

    隨著生產力不斷提高,商朝的商業貿易也得到發展並出現了水陸運輸行業化和專門從事商品交換的人,在商朝繁盛時期,一部分商朝人經常到周邊民族地區開展農貿產品互換方式,公元前16世紀時,商朝在一個叫亳的地方(今天的河南商丘北)建都,後又遷往殷地,即今天的河南安陽小屯村,史稱殷商。後來,武王伐紂,商朝滅亡,商朝人以國為姓,即今日商姓的由來,商朝王族被封於宋國,商民善於經商,周初將這些生意人通稱為商人,雖然後來隨著歷史的發展,生意人已不再以商朝人為主體,但人們卻習慣仍把商人作為生意人的通稱。東周時代著名商人如范蠡。

    三、無尖不商

    ​無尖不商也叫作“無商不尖”,出典為舊時買米以升斗作量器,故有“升斗小民”之說。

    賣家在量米時會以一把紅木戒尺之類削平升斗內隆起的米,以保證分量準足。銀貨兩訖成交之後,商家會另 外在米筐裡氽點米加在米鬥上,如是已抹平的米表面便會鼓成一撮“尖頭”,儘量讓利。量好米再加點添點,已成習俗,即但凡做生意,總給客人一點添頭。這是老派生意人一種生意噱頭,這一小撮“添頭”,很讓客人受用,故有“無商不尖”之說。

    財神爺

    “無商不尖”還體現在去布莊扯布,“足尺放三”、“加三放尺”;拷油拷酒都有點添頭;十里洋場的上海,在王家沙吃小籠饅頭免費送蛋皮絲開洋清湯,“老大昌”稱糖果奉送兩根品牌三色棒頭糖。總之,商家儘量讓利,以博得回頭客,獲得客人的讚許和肯定,這些行為和做法都可以叫做“無尖不商”。

    四、無商不奸

    市場經濟初期,市場法制法規不健全不完善,加上不法商人為暴利所驅,出現很多偽劣產品,消費者就大罵奸商;在現在的經濟制度下,許多合法商人仍然可鑽一些法律的漏洞以牟取暴利,這時旁觀者也會說奸商;在正常的經濟行為中,商人也會想很多辦法賺取最大的利潤,其中就必然就會採取很多技巧以減小成本,消費者看在眼裡口中也會說“無奸不商,無商不奸”。

    成功商人--馬雲

    經濟行為是生意人牟取合法利潤的正當行為,利潤是商人的唯一目的,在合法的前提下商人的“奸”其實是一種聰明,但是製造偽劣產品以牟取利益的商人就是真正的奸商了。

  • 6 # 候塞雷的歷史手札

    所謂的"無商不奸",原本是"無商不尖"

    古代老百姓賦稅負擔較重,普遍家中沒多少餘糧,口袋裡錢也不多,因此需要經常出去買糧食,現買現吃。

    為了防止某些不良商家做手腳缺斤短兩,因此老百姓經常會自己帶升或者鬥這種容量比較小的容器去買糧食,因此普通老百姓也被稱之為"升斗小民",而“升斗”一詞也被經常拿來比喻微薄的薪俸、少量的米糧和口糧。

    而商家在量米的時候,通常會以一把紅木戒尺之類削平升斗內隆起的米,以保證分量準足童叟無欺,意思就是我給你的是足稱,你可不能說我缺斤短兩壞我名聲。

    做生意總是為了賺錢,顧客越多自然生意越好。為了吸引更多人來自己這裡買米,買賣完成之後,商家會另外在米筐里加點米在米鬥、米升裡頭,這樣已抹平的米表面便會鼓成一撮"尖頭",也就是“尖”

    除了買米會再給點“尖”,買布的時候"足尺放三"、"加三放尺",意思就是量足尺之後會再給你放個三寸;買油買酒的時候,人家也會特意在足兩之後添個幾錢;像在買菜的時候攤主給你袋子里加一把蔥;吃炒飯送一碗紫菜湯;買鞋送襪子,算賬的時候抹掉後面的零頭之類的;網購好評返現之類的。

    總之就是在你應得的之外再給你點好處,讓你嚐點甜頭佔點便宜,讓你下次再去他那裡買,這就叫“添頭”

    但凡做生意,總給客人一點添頭。這是大部分生意人一種生意噱頭,這一小撮"添頭",很讓客人受用,故有"無商不尖"之說。

    不過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進步,剩餘價值越來越多,商業得到迅速發展。

    只不過商人肩上的賦稅負擔也不小,有的人為了多掙點就開始動起了歪腦筋,開始製造假冒偽劣產品,或者在秤桿子、秤砣、秤盤上做手腳,以次充好、缺斤短兩,自己是掙到錢了,卻也實打實坑了消費者和同行。

    而“尖”與“奸”同音,傳著傳著,本來是好事的"無商不尖"也讓人傳成了"無商不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孩子三歲前怎麼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