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jollyswan

    華人歷來認為孩子聽話是件好事,但是對於寶寶的自身成長來說,過於“聽話”的孩子真的就是一件好事嗎?其實有關的兒童教育專家解釋說,本身孩子是有自己的天性的,如果孩子天性中的意願被過早的抹殺,那麼對於孩子未來的個人發展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

    這樣的活法並不是說要鼓勵孩子不聽話,這裡所說的不聽話也不是調皮搗蛋,不懂人情道理,這裡說的不聽話是讓孩子有自己的主見,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知道如何為自己喜歡的東西而努力。在這一點上家長應該給於孩子更多的引導,和孩子平等的溝通,讓孩子擁有話語權,這樣孩子才能夠跟家順暢的表述自己的意願,當然在孩子有無理要求的時候,家長也要懂得適當的拒絕。

    在孩子的教育引導問題上,家長不要一味的給孩子安排自己認為對的事情,要讓孩子自己選擇喜歡的事情做。比如說有的家長喜歡唱歌,就給孩子報音樂班,讓寶寶向著歌唱家的方面發展,有的家長喜歡畫畫,就給孩子報美術班,其實這樣的報班培養並不是錯誤的,但是最好在報班之前要和孩子商量一下,這樣孩子有被尊重的感覺,學起來也會有良好的動力。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允許孩子適當的不“聽話”,是培養孩子自主權的一種形式。讓孩子自己學會解決問題,讓他自己尋找解決方案,這樣才能夠讓孩子在未來的個人發展中擁有更多的個人空間,家長的過多幹預只能是激化孩子的叛逆,或者讓孩子感覺到壓抑。

  • 2 # 伊寧玄雪

    中國有句老話,“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個“早當家”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這些體貼父母兄妹、早早承擔起家庭重任的孩子,他們內心的委屈和隱忍有誰來關照?看到這篇文章,不由地對那些過早懂事的孩子感到心疼,咱們做父母的,還是儘量把無憂無慮、沒心沒肺的天性還給孩子吧。

    “懂事”是個中國式詞彙。大人誇誰家孩子,常用的一個詞就是:這孩子真懂事!

    這個“懂事”的含義大致如下:孩子對父母體貼,守規矩,主動為家庭承擔部分責任,父母甚至還未明確表達出自己對某件事的態度,孩子可能已經用行動去代為表達,十分的讓父母開心、放心。

    果真可以就此放心了嗎?未必。

    從心理學的角度解讀,如果一個本該無憂無慮、沒心沒肺地瘋玩的小孩,他過多表現出了上述“懂事”行為,那孩子的“懂事”,不過是“壓抑自己,隱藏自己的真實需求,迎合父母和別人。”

    從這個角度說,這不是懂事,是害怕。怕什麼?怕不討好父母的話就不被愛,怕自己做錯了說錯了什麼就被拋棄,怕自己稍微一點兒任性行為就會破壞殘存的安全感。

    換句殘酷的話說,選擇“懂事”,是孩子的生物本能。當“做自己”的後果很危險的時候,他必須要選擇壓抑自己的方式求生存。

    所以,我寧願要一個愛發脾氣、喜歡瘋玩兒、適當的自我中心、敢於說不……的熊孩子,而不願意養一個過於懂事的孩子。作為一個母親和教育工作者,我對孩子僅有的期待就是,讓他安心做個孩子,也安心做自己。

    我相信,每一個真心愛孩子的父母,也一定會同意我的看法。既然如此,那麼下面這些容易養出過於“懂事”的孩子情形,父母們還需慎重處理。

    切忌一:

    父母過於強勢,心中有一個“理想小孩”

    孩子愛玩是天性。但是有一些孩子卻早早地就像個小大人一樣,別人玩的時候他選擇乖乖呆在家裡,衣服永遠保持整潔,這樣的孩子往往父母很強勢。他們對孩子的期待很高。心理早早地就有了一個“理想小孩”的模樣。

    很多懂事的乖孩子,就是這樣長大的。他們唯有滿足父母的要求,成長為父母期待的樣子,才能獲得更多父母的關注和關愛,換來更多的稱讚和誇獎。現在的應試教育環境下,很多一味只知道學習的懂事的孩子,並非出於對學習的興趣,而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一旦他們進入大學,失去了來自“父母”的推動,就會失去繼續學習的動力,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感。

    這一點,也許恰是很多高考優秀的學生,為何後勁不足的原因。

    所以,做父母的,請隨時留意,你的孩子是否在努力變成你想要的樣子,為此不惜改變自己的意願、收斂自己的天性?如果孩子在這樣討好你,那麼他正在喪失自我,包括真正的自我力量,包括自信和自尊。

    切忌二:

    父母總當著孩子的面大吵大鬧

    我曾經有一個打小就非常“懂事”的朋友。她最大的困擾是,無法對別人說不,總會下意識地討好他人,害怕自己不能讓別人滿意。別人的任何一句話或者一個眼神都可能影響到她,就像一隻驚弓之鳥。

    她有過怎樣的一個童年呢?父母經常吵架,而她是家中的老大。為了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父母高興起來,她從不會哭鬧,主動照顧妹妹,有玩具自己想要也會忍著。因為父母感情不好,她生怕自己哪裡不夠好,再給這個家添亂。

    由此看來,父母的“不懂事”養出來的“懂事”孩子,太讓人心疼!而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出現心理問題的機率也非常高。他們的自我價值感非常低,很難自在地與自己、與他人相處。人際關係、乃至親密關係都會受到極大的影響。

    所以,為了孩子,請做好自我成長,不要把孩子牽扯到父母的婚姻關係當中。即使偶爾吵架,也需要當孩子面和好,並且明確告知:這是父母之間觀點不和引起的,跟孩子沒關係,不影響爸爸媽媽都很愛孩子。

    切忌三:

    單親家庭中,向孩子哭訴自己的遭遇,或者始終對另一半有怨恨

    一位媽媽,離異,有一個8歲的女兒,女兒很懂事。在媽媽情緒低落時,女兒總是百般安慰,不僅學習上不用媽媽操心,連做飯、洗衣等簡單的家務事都努力去做……女兒成為孫女士離婚後最大的精神安慰。

    雖然女孩兒人前人後受盡表揚與憐愛,但她真的快樂嗎?

    這個8歲的女孩兒不僅要承受家務及學習方面的壓力,還必須在情緒上照顧、安撫媽媽。而她自己卻把所有的害怕和心理需求深藏內心,竭力在外表上裝得很“懂事”、“堅強”。像這樣心理過早“成熟”的孩子,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成人化的孩子”。“成人化的孩子”現象是指基於某些特殊原因(生病、酗酒,父母衝突等),致使父母一方或雙方“形同虛設”,其子女被迫去扮演原本父母應當扮演的角色,產生明顯的“角色錯位”現象。

    有研究報告顯示,過早成人化的孩子在成年後有較多的酒精和藥物濫用現象,患抑鬱症的比例較高。孩子無論如何都只是孩子,切莫讓孩子承受父母的情緒困擾和精神壓力。他們也不喜歡和談論自己的家庭。這樣的表現,會讓旁人誤以為他們的狀態還好,本想給的過多關懷,因自認為沒必要而取消。這些孩子對於人生的態度多是消極的,身心長處於戒備狀態,不會輕易信任他人。

    當然,並非所有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都如此。關鍵是父母自己要成長,要有擔當。一個家庭,總要有人去擔當的。如果父母總是處於退行的狀態,像個孩子,難道真的要孩子去承擔不屬於他的責任,扮演一個“大人”嗎?

    切忌四:

    過早將孩子送進寄宿學校

    有的父母對孩子上寄宿制幼兒園很滿意,一個原因是因為他的孩子很乖巧,學會了自立,平時上床睡覺都不用父母管。有的父母還到處誇耀自己孩子每天晚上睡覺前都會給媽媽端杯水,很懂事。其實,這有可能是一種假象,或者這並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情。學齡前的孩子不需要和父母的交流互動,不需要在睡覺前聽媽媽講故事,從不撒嬌、任性,這本身就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過早將孩子送去“寄宿”是很殘忍的,孩子年齡越小所受的傷害會越大。在寄宿學校中,孩子的物質需求不缺乏,但情感的需求是缺乏的,老師再好,也不能替代父母,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是無人能夠替代完成的。父母兩人照看一個孩子與一個老師照看多個孩子,其情感的投入也不一樣。很多父母並沒有看到“寄宿”將有可能給孩子帶來的心靈上的傷害,還自認為“寄宿”對孩子有利,甚至是最好的方式。

    6歲前是孩子安全感發展的黃金期,只有安全感建立的紮實、穩固,其他諸如目標感、意志力等好的品質才會逐漸發展起來。而孩子的安全感建立來源於家庭,如果過早地把孩子拋向社會,對於孩子來說,不亞於末日降臨。因此,我極為不主張學齡前孩子上寄宿學校,如果一定要讓孩子寄宿,請放在高中或以後的階段再考慮。

  • 3 # 星空成長課堂

    但是孩子過分懂事卻是一件壞事。過分懂事的孩子會讓人心疼。

    俗話說,會哭的孩子有奶吃。

    正常的孩子都是追隨本我的,他們以快樂為主,要自己開心。

    孩子過分懂事時,他就會謹小慎微,做事小心翼翼,害怕出錯,不符合這個年齡應該有的特點。

    他會看人臉色行事,可能會養成討好型人格。

    他會受了委屈自己默默扛,怕麻煩別人,有時候自己難受還會安慰別人,自己的感受情緒往後靠。

    他不會表達自己的需求,甚至壓抑自己的需求。

    像我鄰居家的一個小孩,他是哥哥,從小就很懂事,去超市也不像其他孩子要這要那,買玩具衣服也是給買就要,不買也不要求。他媽媽經常說養這個孩子真的是太省心了,從來不會有過分的要求。

    不過他有一個妹妹,和他性格是正相反,是他媽媽眼裡特別不懂事的孩子。這個小女孩很強勢,想要什麼東西就要,父母不給買就哭,哭的父母最後往往是遂了她。

    可能是因為家裡有這樣一個小魔女了,時時刻刻都吸引著父母的關注,家裡的哥哥越來越成透明人兒了,父母覺得他啥都不需要,想起來就給他買,想不起來就忽視他,反正他很懂事,不會像妹妹一樣鬧騰。

    但是這個哥哥真的不需要關心嗎?真的如此懂事嗎?他的內心也是需要被關注的,因為小時候父母常抱怨家裡沒錢,他有一次想買玩具被父母批評了好久,從此以後害怕拒絕不敢說。

    有一次去超市正好撞見他們,妹妹在一個玩具那走不動了,非要買。哥哥的眼睛裡其實也透露著渴望,他的眼睛一直盯著那個玩具,不過同往常一樣,他什麼都沒說,他爸爸最後同意給妹妹買下來,他還是安安靜靜的。只是爸爸只給妹妹買,他的眼神還是露出了一絲失望。

    孩子為什麼會過分懂事?

    可能是家裡有控制慾強的家長。孩子一提出和大人相悖的要求,就會被批評打罵。時間久了,孩子為了不受傷害就會壓抑自己的慾望,迎合家長。

    還有可能是孩子沒有得到過尊重。家長把孩子當做自己的附屬品,孩子的心理邊界被侵犯,孩子不能有自己的想法,不能有自己的需求。這樣的孩子已經在打壓的環境下丟失了自我。他一切都按照家長的意思做事,在成人眼裡當然是懂事的。

    那怎麼找回孩子丟失的自我呢?

    孩子一般都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家長的教育出了偏差。家長要反思自己,把愛和自由還給孩子,給予給孩子愛和信任,尊重他,鼓勵他表達自己的想法。孩子會慢慢地迴歸天性,父母可能會覺得孩子不好管了,但這對孩子未來的成長大有裨益,會讓孩子受益一生。

  • 4 # 丫丫球球

    沒有什麼事是絕對的,所以對於孩子過分懂事這件事,也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

    你說,孩子非常懂事,有時候感覺他有些拘謹。因為沒有更具體的描述,所以,我只能猜了。我猜他是個有些敏感內向的孩子。敏感就能更早覺察出大人的意圖和情緒,所以顯得懂事,內向的孩子大多喜歡安靜,不淘氣,很乖巧,同時人多的時候有些放不開,所以顯得拘謹了些。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特點,所以不必糾結死好是壞,如果想讓他活潑些,就多帶他接觸接觸同齡孩子,多去遊樂場玩玩,如果想讓她在人際交往方面更放得開,可以帶她參加一些親子活動,多見些陌生人,同時,做好孩子的榜樣,讓他可以跟你學習學習怎麼和陌生人交往。

  • 5 # XIAO米椒

    孩子過分“懂事”的行為,還需要親舉出一些具體的例子。如果孩子表現出和年齡不相符的“懂事”、“禮貌”、“關心”等現象表明這個孩子已經嚴重丟失自己了。其本質是兒童對自己的扭曲,是孩子長期不被尊重,心理邊界被長期侵犯,個人意志被長期踐踏的後果。表面的“懂事”不過是討好,是儘量讓別人舒服,以憋屈自己來迎合別人。你的孩子好可憐,事實是,她不但不懂事不成熟,且心理已經開始殘破——你知道嗎,人生的終極目的就是找到自己,一個人在多大程度上找到自己、成為自己,就在多大程度上獲得了幸福——你的孩子在本該“率真自我”的童年時期就被迫放棄成為自己,她生命的能量無法用於正常成長,過多地消耗在了應付他人上。這種痛苦極為深刻,可能會成為攜帶一生的厄運和詛咒。

  • 6 # 繁華消盡

    不同的孩子性格不一樣,有些孩子就是非常的懂事。不過作為家長還是得觀察孩子的行為,孩子這個年齡本就是該無憂無慮的,充滿天馬行空的想象的。如果孩子不僅是懂事,還非常的拘謹,那麼家長就該反思了,這是否與父母對他的教育過於嚴厲有關?

    對於孩子,家長還是應該寬容一些,允許他們犯些錯誤,孩子嘛!就是在不斷的探索,不斷的犯錯中成長的,如果過早的剝奪了他們的天性。那麼就有可能讓孩子做什麼都束手束腳,不敢去探索,更有甚者還得迎合別人的臉色行事,對孩子來說這是悲哀的。

    所以父母還應該對孩子多點耐心,多交流,多帶著孩子去戶外運動,多與其他小朋友玩耍,釋放他們的天性,那麼小的孩子,本該就是玩耍的年紀,沒必要有那麼重的包袱。

  • 7 # Phoebecl

    “懂事”是個中國式詞彙。大人誇誰家孩子,常用的一個詞就是:這孩子真懂事!

    這個“懂事”的含義大致如下:孩子對父母體貼,守規矩,主動為家庭承擔部分責任,父母甚至還未明確表達出自己對某件事的態度,孩子可能已經用行動去代為表達,十分的讓父母開心、放心。

    果真可以就此放心了嗎?未必。

    從心理學的角度解讀,如果一個本該無憂無慮、沒心沒肺地瘋玩的小孩,他過多表現出了上述“懂事”行為,那孩子的“懂事”,不過是“壓抑自己,隱藏自己的真實需求,迎合父母和別人。”

    從這個角度說,這不是懂事,是害怕。怕什麼?怕不討好父母的話就不被愛,怕自己做錯了說錯了什麼就被拋棄,怕自己稍微一點兒任性行為就會破壞殘存的安全感。

    換句殘酷的話說,選擇“懂事”,是孩子的生物本能。當“做自己”的後果很危險的時候,他必須要選擇壓抑自己的方式求生存。

    所以,我寧願要一個愛發脾氣、喜歡瘋玩兒、適當的自我中心、敢於說不……的熊孩子,而不願意養一個過於懂事的孩子。作為一個母親和教育工作者,我對孩子僅有的期待就是,讓他安心做個孩子,也安心做自己。

    我相信,每一個真心愛孩子的父母,也一定會同意我的看法。既然如此,那麼下面這些容易養出過於“懂事”的孩子情形,父母們還需慎重處理。

  • 8 # 船兒媽媽

    我也堅定地認為“過分懂事”不是什麼好事。最近在學習兒童發展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我想從這個方面來簡單談一談“過分懂事”的不好之處。

    根據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的自我自尊理論,

    1 孩子最初自我感的產生是來自父母的迴應。如果成長中的孩子不斷接收到的是否定的,質疑的,負面的迴應方式,那麼孩子就會認同父母對他的態度,產生低自我和低自我評價:我是不好的,我是不值得被好好對待的;或者我滿足了父母的需求我才會被好好對待,我做“聽話懂事”的孩子,父母才會高興……

    2 過分懂事其實是孩子過度滿足大人需求的一種呈現,孩子最真實的自我是埋藏在他心靈的“黑洞”裡面,被深深壓抑住了。

    3 過分懂事孩子的自我是假自我,那個真自我在長大之後可能會覺醒,會和假自我做痛苦的鬥爭,這是一種爆棚的痛苦。

    “如果一個人的情緒感受被否定,在體驗層面上,這個人就是被否定的。一個經常被否定情緒的孩子,是很難建立真正自信的。”

    沒有不想孩子好的大人,只是在孩子成長過程裡,我們怎麼迴應孩子各種愛的需求無比重要。一個被父母滿足的孩子才會使得孩子產生高自尊高自我價值感。而這是需要我們父母不斷去夯實的!

    最後跟大家分享羅傑斯本人的一句話:把孩子的感受,態度,信念作為真實而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如實接納,才是在協助他變成一個人。

  • 9 # BettyZhou

    孩子懂事這是一件好事。但是有時候我們家長認為的“懂事”是從我們個人感受出發的,並不一定有利於孩子的發展。

    如果孩子是禮貌的

  • 10 # BettyZhou

    孩子懂事這是一件好事。但是有時候我們家長認為的“懂事”是從我們個人感受出發的,並不一定有利於孩子的發展。

    有些孩子的懂事是無條件聽從家長的話,遇事自己沒有主意,全憑家長指導,這樣只是讓家長有更多的控制權,並不利於孩子未來獨立走向社會。

    有些孩子的懂事讓他們失去了自我,完全以取悅父母為目標。這樣孩子最終過得不是自己的人生,而是父母所期望的人生。而自己的內心又會感到無比的壓抑。

    所以作為家長,我們還是應該理智地看待孩子的懂事,站在孩子的角度出發去反問自己:這種懂事是為孩子好還是方便自己控制孩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真的有可以把糖尿病患者的藥物停掉,把胰島素停掉的產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