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驪山樵夫
-
2 # 乾坤書書
蘇東坡究竟懂不懂音律,這個問題爭論很大。從蘇軾出生古琴世家,從小接受音樂薰陶來看,蘇東坡可能是懂音律的。
蘇軾的父親蘇洵,酷愛經籍和古琴藝術,是當時一位較有影響的音樂鑑賞家和音樂愛好者。《歷代琴人傳》引張右兗《琴經·大雅嗣音》:“古人多以琴世其家,最著名眉山三蘇。”少年的蘇軾,對音樂有極濃厚的興趣,三蘇都是彈琴的能手,父親蘇洵琴技最高,家中還珍藏了著名的唐代“雷琴”。
由於從孩童時就受父親演奏古琴的薰陶,蘇軾一生對古琴有著特殊愛好。
為了研究古琴的發聲原理及特點,他不惜把自己家中珍藏的唐代名貴“雷琴”拆開來觀察、分析其奧妙。為此他還專門撰寫了《家藏雷琴》一文。蘇軾的這張唐代古琴,琴面佈滿蛇蚹紋,上孔裡(龍池處)寫著“開元十年造,雅州靈關村”,下孔裡(鳳沼處)寫著“雷家記八日合”。“嶽”也叫“嶽山”,它的製作恰到好處,是一張好琴的標誌之一,當時只有唐代雷氏家族製作的“雷琴”才具有這樣的優點。
另外他還發現琴的聲音是從孔對面的木頭稍微隆起,好像薤菜葉的形狀處發出,由於聲音的出口處很狹窄不能馬上出去,留在琴內徘徊成餘韻,這就是雷琴的奧妙之所在。為此蘇軾作詩讚曰:“我有鳳鳴枝,背作蛇蚹紋。月明委靜照,心清得奇聞。”(《次韻奉和錢穆父、蔣穎叔、王仲至詩四首,見和西湖月下聽琴》)
除此之外,他還很讚賞名士李委的吹笛藝術,說:“嘹然有穿雲裂石之聲。”蘇軾對所吹的《鶴南飛》曲頗為知音,竟連曲中帶有西北邊疆少數民族風情的音調,都聽得十分清楚。曲終,他贈詩一首,題《李委吹笛》:“山頭孤鶴向南飛,載我南遊到九嶷。下界何人也吹笛,可憐時復犯龜茲。”
嘉祐四年,父子三人進京時,蘇軾在船上細心凝聽父親所彈的琴曲,產生了許多感受,寫出了《舟中聽大人彈琴》一詩:“彈琴江浦夜漏水,斂衽竊聽獨激昂。風松瀑布已清絕,更愛玉佩聲琅璫。自從鄭衛亂雅樂,古器殘缺世已忘。千家寥落獨琴在,有如老仙不死閱興亡。世人不容獨反古,強以新曲求鏗鏘。微音淡弄忽變轉,數聲浮脆如笙簧。無情枯木今尚爾,何況古意墮渺茫。江空月出人響絕,夜闌更請彈文王。”
-
3 # 淮安軍子
有人總拿蘇軾個別不協律的詞來指責蘇軾的詞,實際上,歷史上很多名家其實都有不協律的詞,絕非蘇軾一人。只是蘇軾的詞在當時突然讓人耳目一新,是一種新鮮的現象,很多人便十分關心蘇軾的詞是不是合乎規則了。 況且蘇軾詞的音樂性也能找出一大堆例子,這些前人都論述過。蘇軾還能自度曲,如歷代最著名、填的人最多之一的詞牌“賀新郎”,前人就認為是蘇軾的自度曲。如果不懂音律,是不可能自度曲的。
蘇軾在海南,經常在田邊唱自己的《哨遍》;蘇軾曾取用不少古人詩句改寫成詞,就是為了使音律便於演唱,櫽括詞就起源於蘇軾;好像是在中山,歌伎們在宴席上圍著蘇軾,請他當場作詞,“意將索老人(指蘇軾)之才於倉卒,以驗天下之所向慕者。”於是蘇軾即席填了篇幅超長的《戚氏》……如果不懂音樂,能做到嗎?能在宴席上即席填詞嗎?
歐陽修為《醉翁操》琴曲寫的詞句不合音律,後來蘇軾為了便於合律演唱,專門另寫了一曲《醉翁操》,清末著名詞人、詞論家鄭文焯評價: “讀此詞,髯蘇之深於律可知!” 《醉翁操》是一首絕妙的詞章: 琅然,清圓,誰彈,響空山。 無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月明風露娟娟,人未眠。 荷蕢過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賢。 醉翁嘯詠,聲和流泉。 醉翁去後,空有朝吟夜怨。 山有時而童顛,水有時而回川。 思翁無歲年,翁今為飛仙。 此意在人間,試聽徽外三兩弦。 這首詞彌補了琴曲有聲無辭的缺陷,如果蘇軾不懂音樂能做到嗎?
蘇軾的詞,如“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等,“缺”“合”相諧,“去”“宇”相諧,其實這些暗韻很多人都不押,但蘇軾在這首名篇中卻能做到,不懂音律,不尊重音律,能做到嗎? 柳永的詞要二八女郎來唱,而蘇軾的詞哪怕就是關西大漢來唱,也說明能唱啊;而且他的《江城子之密州出獵》讓一城“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他的《永遇樂之燕子樓》讓守夜計程車兵一夜間傳唱開來;蘇軾晚年自己經常在野外唱《哨遍》;對了,他的《江城子之夢中了了》完全是脫口而出唱出來的一首詞,草稿都不打……!
蘇軾不管是對當代還是對後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不光在詩詞,在文章、書法、繪畫、政治、哲學,甚至美食等領域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蘇東坡是中國歷史上千年難得一遇的文學奇才,更懂音律!
-
4 # 簡學話題
行文中有出律的作品很多,不能因此判定作者不懂音律,這是狹隘的判斷。研究詩詞的人都知道,很多著名的詩人和詞人都有出律的作品,這既不影響作品質量,也不影響傳播,更與懂不懂音律無關。真正的高人,不會以詞害意,詩文字身永遠是排在第一位的。
李白精通音律,這是大家共識的,但李白不合律的詩很多,失粘的也很多,能因此就說李白不懂音律麼?風格追求和作品要求不同而已。
-
5 # 亦有所思
莫道東坡誤音律,只緣豁達總無拘。
三人成虎,以訛傳訛耳。
此種說法多見於歷代詩話之中,比如李易安《詞論》“然皆句讀不葺之詩爾。又往往不協音律,”(不加修飾的詩歌罷了,而且還不符合音律),李易安用了一個“協”字,這協可以解釋為不按照規矩出牌,不符合規則,但從未說過蘇東坡不懂音律。
詩人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也記載了這樣的論述,翻譯過來就是,世人都說蘇東坡不懂歌唱,所以他做的許多樂府詩都不協音律。有一個叫晁以道的人,曾經和東坡作別於汴京時,東坡喝醉了,唱了一首《陽關曲》。由此可見,東坡懂音樂,而且嗓子也不錯。在文後作者做了一個評價“但豪放不喜翦裁以就聲律耳。”
古代有一首曲子叫《瑤池燕》,東坡聽到後便認為這首曲子的配詞是錯誤的“琴曲有瑤池燕,其詞不協,而聲亦怨咽”(《侯鯖錄》),由此可知,蘇東坡不但懂音樂,而且還懂如何按曲子填詞。
由此可見,不是不懂,而是不做,因為不符合自己的灑脫性情。
古人所創作的詩,一開始就是音樂的一部分,因為有些文人不懂音樂,所以其詩詞往往不能和曲子相融合,所以稱之為詩。詩歌和樂府就是從那時開始有了區別。
樂府由詩變成歌是經過音樂專家(高級別的伶人)按音律標準進行增刪,調整和修飾,然後合成一個曲調。但是古調多散佚流失,所以傳下來的樂府只有文字,而與之相配合的樂譜卻流失了許多。
《唐詩三百首》裡的許多樂府詩都是用來唱的便是明證。
音樂人所寫的是歌,詩人所寫的是詩,詩就是樂曲的歌詞。
蘇東坡有一首《次韻子由彈琴》,詩中第一句就是“琴上遺聲久不彈”,他還寫過《聽僧昭素琴》有一句“至和無攫醳,至平無按抑”這明明是彈琴的指法,由此可見東坡是會彈琴的。更寫過《聽賢師琴》“大弦春溫和且平,小弦廉折亮以清。”這一句顯然也是在說指法。
東坡寫過一首很有名的《行香子》,其尾句是“對一長琴,一壺酒,一溪雲。”可見東坡家裡是有琴的。
東坡在《醉翁操》序言中說“既去十餘年,而好奇之士沈遵聞之往遊,以琴寫其聲,曰《醉翁操》,節奏疏宕而音指華暢,知琴者以為絕倫。然有其聲而無其辭。翁雖為作歌,而與琴聲不合。又依《楚詞》作《醉翁引》,好事者亦倚其辭以制曲。雖粗合韻度而琴聲為詞所繩約,非天成也。”
在這一段話我們不難看出,東坡何止是懂音樂,還肯定知道關於節奏,音色,音律,韻度,意境等等。
由此可見,他未必是音樂大師,但一定是音樂達人。之所以詩詞不協音律,只是詩就是詩,詩只是詩而已。
-
6 # 靈玉一休
蘇軾是豪放詞派的開派作家,其詞有不協律處,由是產生蘇軾不懂音律之說。但自宋以降,也有不少關於蘇軾通曉音律的記載。他能自度曲,能改不協律之作為合樂之作,他善於鑑賞樂曲,東坡詞有很好的音樂效果。其不合律依腔處,正是不僵守故壘使然。
-
7 # 凡人記憶
在古代,詩詞歌賦往往要和琴瑟相鳴,作品一出,往往會被唱出來,所謂唱詞,就是形容詩人興起按節唱詞的狀態。作為詩詞大家,蘇軾對音律有著深刻精熟的把握和認識,不僅體現在創作詩詞上,也自覺運用到政治活動中,重要的表現就是對儒家禮樂的運用,以達到教化民眾、移風易俗的目的。這一點,在其被貶到海南後,表現的很明顯。他在《策問六首古樂制度》說聖人之治天下,使風淳俗美者,莫善於樂也,就是在那個時期的論述,很鮮明地提出音樂能夠移風易俗,教化民眾,並且身體力行。所以,蘇軾是精通音律的!
回覆列表
李清照在她的一篇論述性文章——《詞論》裡面指名道姓地指出:
“至晏元獻(晏殊)、歐陽永叔(歐陽修)、蘇子瞻(蘇軾),學際天人,作為小歌詞,直如酌蠡水於大海,然皆句讀不葺之詩爾。又往往不協音律,何耶?”
意思是說:晏殊、歐陽修、蘇軾這樣的大文豪學問自不用說,填詞更是猶如在大海里面取水一樣容易,但是,所填的詞都像詩,缺乏真正的詞那樣的韻律。
李清照這樣說是有依據的,她提到:
“詩只分平仄,而詞卻分五音、五聲、六律、發音的清、濁、輕、重。如果聲韻不準,這首詞寫得再漂亮都沒法唱了,如果非要唱,定然論為笑柄。”
這就是李清照批評蘇東坡不懂音律的論據,可以看出:李清照對詞的研究是非常深的,特別是韻律這一塊兒,此外,李清照對蘇東坡的詞也是背得滾瓜爛熟的。
那麼,蘇東坡真的不懂音律麼?
如果真這樣,他就不是坡仙了。
蘇東坡是一個豪放派詩人,他的詩詞豪邁奔放、不拘一格。時而: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念奴嬌·赤壁懷古》
時而: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江城子》
時而又: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水調歌頭》
這就是天馬行空的蘇東坡,如果非要用一種格式去束縛他,那無異於捨本逐末,抹殺了一個創作天才。
李清照“依聲填詞”自然有她的道理,這是詞作的基本原理,但那是對於一般人而言,而對於蘇東坡,為何不反其道而行之?“依詞創腔”呢?
好的音律應該配好的詞,反過來,好的詞也應該有好的音律來配,這不光是誰服從誰的問題,而是誰更優秀的問題。如果都按照固定的韻律去作詞,那麼,世界上又哪來的那麼多唱腔呢?
事實上,蘇東坡出身名門世家,從小接觸琴棋書畫,對於音律也是非常精通的,只不過,這個世上還找不到任何能束縛蘇東坡的東西。蘇東坡的才華,就像道家的“無為而為”,儒家的“皆由心生”,釋家的“不修則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