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道中道道而道
-
2 # 雪花講史
導讀
《宋史·富弼傳》中關於富弼救災的描寫只是寥寥數行文字,還都是些災後的應對措施,天災前和天災後的應對措施無從知曉,完整的救災政策應該有災前預防,災時抗禦,災後恢復三大部分,所以從這方面來講,富弼救災措施不是創造並且規範了封建王朝應對天災的基本模式。
另一方面,天災的應對措施在唐朝已經比較完善,宋朝只會在繼承的基礎上更加完善,因此“創造”一說更是無從談起,但值得讚揚的地方是富弼災後的應對措施在當時還是比較全面且富有歷史傳承意義,特別是救濟流民和災後恢復這塊至今都具有借鑑意義,我將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說明。
1. 糧食賑濟天災會引起饑荒,為了不產生了流民餓死街頭的現象,糧食就是頂重要的物資。當時發大水,導致黃河以北地區的百姓四處流亡討飯吃,當流民到了青州,正在青州當知府的富弼當然得責無旁貸的想好應對措施,除了官府能夠免費供給的糧食外,富弼還勸說青州的百姓們貢獻糧食,所以流民們都能夠得到短暫的溫飽。
一般來說,災區的糧食賑濟都是由國家直接供給,但國家公糧有限,富弼能想到並且能做到讓百姓捐贈糧食,就這一點可以看出富弼作為知府在當地的權威以及他的手段。
富鄭公知青州。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勸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廩-《宋史·富弼傳2. 安置住所第二重要的便是為流民安置住所,一方面可以穩定人心,另一方面也阻止了流民四處蔓延,而且流民數量眾多,風餐露宿很容易導致疾病傳染。富弼也是很給力,公房和私房加在一起,一共找到了十餘萬處供流民居住,值得一提的是他讓流民分開居住,“散處其人”,這樣的做法可以有效避免眾多流民聚集容易引發瘟疫等傳染病,還可以避免流民對糧食的哄搶,富弼不光有較高的公共衛生安全意識,而且思慮周密。
得公私廬舍十餘萬區-《宋史·富弼傳》3. 官員獎勵制度雖說救助災民人人有責,但適當的獎勵可以讓手下的人更加賣力,也吸引更多的人前來幫忙。富弼就深諳此道,他把能用的官吏,包括已經去職的,等待任命的,還有寄居的官員都給與了俸祿,讓他們去流民聚集的地方給年老體弱和有病的人發放糧食,而且記載他們的功勞,以後為他們求得賞賜,不光如此,他還每隔五日就帶著好吃好喝的去慰問辦理事務的官員,這使得手下的人都不光全心全意的辦事,還對富弼感恩戴德。
官吏自前資、待缺、寄居者,皆賦以祿,使即民所聚,選老弱病瘠者稟之,仍書其勞,約他日為奏請受賞。率五日,輒遣人持酒肉飯糗慰籍,出於至誠,人人為盡力。-《宋史·富弼傳》4. 開放公共資源任流民隨意獲取,自給自足糧食總有食用完的一天,從這一方面考慮,富弼就想出了讓大家自給自足的辦法,山澤,森林,池塘都開放讓大家自行取用。
山林陂澤之利可資以生者,聽流民擅取-《宋史·富弼傳》5. 流民長期安置措施-引流民還鄉,招募流民為兵一旦災情緩解,那麼怎麼安置流民便成了急需解決的問題,因為流民需要立足之地,開始自己幹活賺錢養活自己,國家也需要他們從事生產,進而納稅,出徭役。於是在第二年,正好農作物麥子成熟了,富弼便分給流民糧食,讓他們回家,共救活五十餘萬人,也算是大功一件了,而且招募流民為兵的就達萬人,流民為兵不僅為流民提供長久的謀生之道,而且還為國家提供了大量的兵力,真正的一舉兩得。
明年,麥大熟,民各以遠近受糧歸,募為兵者萬計-《宋史·富弼傳》 總結富弼救災內容雖是短短的幾行,但短小精悍,幾句話就道盡了流民救災及災後恢復的有效措施,難怪世人認為“弼立法簡盡,天下傳以為式”,《宋史·富弼傳》中還對比了之前把災民聚集在城裡煮粥供應的救災措施,這種措施一方面不光容易使流民生病導致瘟疫,另一方面一旦對流民發放糧食,很容易引起流民哄搶,導致人員傷亡,而富弼的應對措施都有效規避了這些後果,值得傳承和借鑑。
-
3 # 小影觀史
勸君留一步,小影有話說。
富弼的賑災模式的確是古人賑災的一個縮影,而與其同時代的范仲淹,在賑災方面也是一把好手。古人賑災,其實遠非我們在電視劇所看到的官府開倉放糧或以官府搭建粥棚施粥那麼簡單。那麼封建王朝是如何賑災的呢?且聽小影分解。
古人賑災那些事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平民是生活在金字塔最底層的,而封建統治者的統治基礎也恰恰是最底層的農民,沒有農民就談不上稅負、談不上徭役、朝廷沒有稅銀,就無法增加軍事投入,更談不上統治階級的自身花銷。而平民賴以存在的農耕和土地常常受到自然災害等多因素的影響,或澇或旱、或蟲或戰。先說旱災、水災這種自然因素。在靠天吃飯和依水生活的農耕時代和河域文明,最怕的就是無水灌田和洪淹田,不論是旱災還是水患,對底層平民來說都是滅頂之災,沒有收成,自身難以果腹,如果朝廷再不加體恤,不減免稅負,那麼流民聚集,官逼民反。而蝗災、戰火、瘟疫等也都是可以摧毀一個地方甚至一片地域的生活秩序的。
朝廷為了佈施仁政、安撫災民,減少逃荒和人員遷徙,確保一個區域甚至整個國家的統治穩定,往往重視賑災。而賑災工作也多為皇帝和中央朝廷考核地方官吏行政的重要佔比,但是在以糧為本的中國古代,糧食也是硬通貨,如果朝廷開倉放糧,而不派軍隊監護、任由地方和災民領糧自賑,預期是好的,效果卻大大折扣。往往糧放出去了,但糧食轉運從國庫糧倉到州縣層層盤剝,放到災民米袋和口中的賑災糧食少之又少。所以古人賑災,多動用軍隊,由地方行政官吏為主導,採用不同的方式賑災救民。
富弼如何賑災先說富弼是如何賑災的。富弼採用的方式並不能列為新奇。但富弼賑災講求經濟實效,治標治本。何出此言?因為他懂得換位思考,災民最需要什麼,就先滿足什麼。災民有流民和治下之民之分,在對待流民上,不僅要滿足其基本食物供應,還需要安置住所,對流民的大量湧入,驅趕是不行的,容易激化矛盾,激起民憤,但長期救濟,對當地經濟負擔較重,也非長久之計,所以富弼就根據事態的輕重緩急,按步驟安撫災民:
他先廣徵廬舍,不僅對於老百姓,而且富紳官吏也在徵納範圍之內,將流民安置下來,流民不流竄,救助起來才能有的放矢;接下來他又返聘官吏,委以薪酬,以官治民在古代永遠是最行之有效的,而鑑於民眾官寡,把退休的,外地的官員集中召回,增加人手,此舉足見富弼的善治;當然富弼也會因地制宜,除卻對災民進行安置和集中管理,吃大鍋飯等方式,他也對流民自救採取最大限度的包容,凡是山林河谷,流民自身能夠生存下去的地方,他都不加襲擾;此外,富弼是古代以工代賑的代表,他將流民招募到軍隊中,由軍隊給養,確保流民不慌、不閒、減少社會的不安定因素;最後,將流民遣返,當然“路費”是要給的,視歸家路途遠近,分發糧食,遣返災民。在富弼的努力下,河朔災民五十餘萬救活。
賑災也有學問其實如果對古代賑災有所研究的朋友不難發現,富弼賑災的方法也無新奇之處,只是各種方法配合得當,輕重緩急把握精準,從而最大限度的救活災民,最大限度的降低災民風險,最大限度的降低政府負擔,按這三個最大限度的標準去賑災,效果顯而易見。那麼古代賑災有什麼不同的模式和方法呢?小影加以歸納,古代朝廷賑災不外乎也採取以下幾個方向:
-
4 # 安定郡小書生
一、河朔救災的影響
富弼在知青州期間,兼任京東路安撫使。在河朔發大水後,瘟疫蔓延,百姓開始前往河東逃荒到富弼轄區。
富弼開始接納流民,進行救災,共救活流民五十餘萬人,招募流民為兵今晚人。這次救災的成功,富弼受到宋仁宗的嘉獎。
在富弼之前的救災模式是採用集中收攏流民的方式,這樣就存在三個困難:一是集中安置導致疫病防控更不上,增加了瘟疫蔓延的速度;二是糧食供給跟不上,即使集中施粥也供應困難;三是集中安置,導致地方困難,造成災民發生踩踏事件。
富弼河朔救災創造了後世救災的樣板,改變了之前救災模式存在的短板。
二、河朔救災的模式富弼的救災歸納起來主要有五個方面:
①物資保障方面。主要表現在糧食方面,富弼在拿出政府府庫中糧食同時,向民間徵集糧食,這樣就保障了糧食的供給;其次富弼開放山澤森林池塘,鼓勵流民自食其力。
②流民安置方面。富弼採用官府和民間兩種方式,共準備房屋十餘萬間,將流民進行相當分散安置,然後官府供給日常生活必需品(柴水等)。
④疫病防控方面。對於去世的災民,富弼採用集中安葬的方式;透過挖大坑進行合葬,這樣一定程度上杜絕了疫病的蔓延。
⑤災後安置方面。災後第二年,隨著麥子等糧食的成熟,災情度過;富弼將流民按照家鄉遠近供給糧食,進行遣返,以最快的速度恢復了災後生產。
三、富弼其人富弼,字彥國,洛陽人。北宋名臣,歷侍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兩度為相。
仁宗時期,富弼曾任樞密副使,與范仲淹共同主持慶曆新政;新政失敗後,被外放鄆州、青州等地。河朔救災就是富弼在青州時期的事蹟。
英宗時期,富弼被啟用為樞密使,之後以“足疾”被解職,進封英國公。
神宗時期,富弼再度為相(樞密使),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再次被外放亳州;後以司空、南韓公致仕。元豐六年,因病去世,享年八十,累贈太師,追諡文忠。
哲宗時期,富弼配享神宗太廟,為昭勳閣二十四工程之一;哲宗親自為富弼撰寫碑首為“顯忠尚德”四字。
回覆列表
河朔發生大水,老百姓到處流浪討飯。富弼規勸所部屬的老百姓拿出糧食,加以政府的糧食,獲得公私廬舍十餘萬棟,將流民各地安排,以供給柴水。官吏中前資、待缺、寄居的都給予俸祿,讓他們在老百姓聚集的地方,對老病衰弱者給予糧食,記載這些官吏的功勞,約定到時候替他們上奏請求賞賜。一般五天,就派人拿著酒肉飯菜進行慰問,出於最大的誠心,人人都盡力而為。山澤森林池塘之出產有利於老百姓生活的,都聽任流民自行獲取,死了的人用大坑合葬,將它叫作“叢冢”。第二年,麥子成熟,老百姓依路的遠近接受糧食回家,共救活五十餘萬人,招募流民為兵達萬人。
宋仁宗聽說後,派遣使者嘉獎慰問,授禮部侍郎。富弼說:“這是守臣的職責。”辭謝不予接受。在此之前,救災的都將老百姓聚集在城中,給流民煮粥吃,結果導致疾病,以及互相踐踏,有的等待救濟數天都不能吃到粥而餓倒,名義是救濟災民,實際上是殺死災民。自從富弼立法簡便周到詳盡,天下相傳來作為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