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柔城居士
-
2 # 森林之王no1
原文: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
譯文:道是永恆存在的,是沒有名字的;樸實而無華,雖然渺小,可是天下卻沒有人能夠讓其臣服……。
-
3 # 早安丶少年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出自道德經第32章,意思是,大道通常無法說明白,樸素而微觀;但是天下無人能夠左右它;帝王將相若能遵守大道,世上的萬事萬物都會各自相安,和諧相處
-
4 # 小郭818
換個方法說,釋迦摩尼講法無定法。
釋迦摩尼剛開悟時的覺悟和49年後的講法覺悟是不一樣的。
同一件事,羅漢果位和如來果位理解是不一樣的。
-
5 # 木槿讀書
這是老子的《道德經》中第三十二章的內容“守道”。
原文節選如下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老子認為“道常無名”,我們說不清他到底是什麼東西,“樸雖小”看起來還很渺小,但是“天下莫能臣也”,天下萬事萬物沒有任何東西能支配它。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就算是了不起的侯王也只能守道而行,才能讓國家安寧。天地只有依道而行,才能有甘霖降臨,人民才能處於均衡狀態。
道德經的第一句就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裡老子強調了“道”的重要性。在他的意識中,道是最大的。
其實這裡面隱藏著老子的哲學思想,樸素的辯證法和無為而治的思想。簡單來說就是世間萬物都要守道,而“道”就是規律,這個規律之一就是要順應自然規律,否則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這個春節,我們被一場病毒性肺炎包圍,其實不僅僅是這次,在我們人類漫長的歷史中,遇到過很多次瘟疫災難,這些災難總起來說是由病毒、細菌引起的傳染性很強的疾病。
而這些傳染病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和野生動物有關。
其實一些野生動物體內一直有這些病毒存在,病毒跟隨野生動物進化了好多年。或者這也是它們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這些病毒不是衝著人類來的,它是為了自己的生存不斷進化繁衍而成的。
如果我們人類遵循自然規律,不去招惹這些野生動物,就不會有後來的這些事情發生。
如果我們不去食用野生動物,病毒從動物到人的傳播鏈就不會形成,病毒就不會透過這樣的方式在人與人之間感染傳播,事實再一次證明,每一次傳染疫病災難都是自然對人類的懲罰。
雖然我們的醫療水平高度發達,我們的綜合國力已經很強大,我們都相信我們有能力戰勝這次疫情,但是代價也是相當巨大的。敬畏大自然,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和野生動物保持距離,各自安全才是人類的幸福之本。
老子給我們留下了很寶貴的財富,這個世界有它的自己的執行規律,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我們人類要在自己的合適的軌道上,即便要改變,也是要遵循世界執行的規律來改變。
-
6 # 微道助您創造終生價值
老子曰:“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接下來說的是:“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這幾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三十二章,聯絡起來理解,方能全面、完整、準確:
其一,“道”這種物質沒有名字,原始形態即使很小,但天下沒有人能信服。
其二,“道”這種物質有其固有的運動、變化和發展規律。例如“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意即天地的相互作用,以降下甘露,人民沒有令它均勻而它卻會自然均勻。這就闡明瞭宇宙間物質運動變化發展規律。
其三,侯王治理天下,若能遵守這一客觀規律,萬物將會按照自身固有的規律轉化,全體人民就會普遍享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
嚴正宣告:
-
7 # 顏小二述哲文
老子的“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這句話,一來表明了“道”的“無名”、“微小”、無法操縱的特點;二來,由這句話的後半段,我們能夠得知“道”的妙用,即“得之可得天下”,先姑且這麼說吧。
這句話出自道家經典《老子》,也叫《道德經》,我們來還原一下這句話完整模樣: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候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先來看看這句話的意思,不做聯想,直接翻譯便是說,道是沒有名號的,真樸的道雖然幽深細小,但是天下沒有什麼可以讓它臣服。如果君王們可以順道而為,那麼天下將不召自來,歸從於他。
1、“道”的特點:無名、微小、天下莫能臣也老子僅僅透過三言兩語,就向我們展現了奇妙的“道”,而“道”的特點,這裡我們姑且就總結成三條吧。第一個是無名,第二個是微小,第三個是天下莫能臣也。下面,我們分別分析一下這三條特點的合理性,以期能夠理解“為何得道可得天下”,也就是所謂的“萬物將自賓”。
(1)為何道“無名”
理解道之“無名”,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首先是“道”的自然性,二來則是人對於“名號”的追求。
首先,“道”是讓天下萬物得以成為天下萬物的存在,雖然不能直接將“道”等同於“自然”,但是這個世界,最接近“道”的,大抵便是“自然”了。或者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是“道”讓萬物成為萬物,也就是說,“道”賦予了萬物身份。
什麼樣的存在可以“賦予”萬物身份?我們無從得知,但是我們能夠知道一點,這賦予萬物身份的存在,肯定不是“萬物”。既不是“萬物”,又怎麼會有名?所以不是萬物的“道”,自然沒有萬物的名。大家可以理一理其中邏輯的合理性。
我們再從人對於“名號”的追求來說吧。人追求名號,無非為了面子,或者再文縐縐點說,無非就是為了“虛榮”,虛榮的背後,是利己的“私”。道是沒有“私”的存在,所以它成就萬物是不為“名號”的,因此,它也沒有“名號”。
(2)為何“道”微小
“道”的微和小,我們大抵可以看成“道”的一種姿態。首先,就具體事物而言,小到細菌,都有讓其之所以是細菌的道,或者比細菌更小的東西,無限小的存在,都有讓它們之所以是它們本身的道,這樣的“道”能不“小”嗎。
至於“微”,“道”給人的感覺便屬於“不居功自傲”的存在,謙遜是其的表現之一,其次呢,“道”也精細、或者說給人精緻之感,“道”的這種謙遜而精細的姿態,大抵便是其“微”的表現之一了。
當然,上面對於“道”的描述,亦如老子一般,也僅僅為了方便理解,找到更貼近的詞語“強行形容”。畢竟,就發現“道”的老子而言,這個“道”也是強行命名的。
(3)為何天下莫能讓“道”臣服
天下自然是不能讓“道”臣服的。首先,天下沒那個能力,天下之所以能成為天下,是因為“道”的存在,以此,天下還有什麼讓成就天下的“道”臣服?其次,道無偏私,就意味著道不存在因為“私”而被任何存在所把持的可能。所以,天下不可能有能夠“操縱”道的存在。
“操縱”二字可能比較突兀,但是這裡用“操縱”這個詞語,大抵是我能夠想到比較貼近的表達了。
2、為何得“道”能得天下?在“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這句話後面呢,還有一句話,就是“候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這句話比較有意思,實則也是老子在號召天下諸侯們,要順“道”而為,可謂用心良苦,這便是後話了。
我們言歸正傳,按照老子話語裡面的邏輯,大抵就是,“得道者可得天下”,而且還是讓天下心甘情願歸順,為什麼?其中有老子強大的邏輯合理性,我們來分析看看。
首先,“道”成就萬物,讓萬物成為萬物,那麼人順“道”而為,則要繼承“道”的特點,也就是要以無偏私之態去成就萬物。
而“道”成就萬物不說,還“微小”,還“無名”,也就是說,君王要順“道”而為,就要謙遜,要無私,要有成人之美等美德。
如果一個君王無私,能夠讓天下萬民在最適合的狀態下安居樂業,關鍵是還謙遜得不行,十分低調,一點私心都沒有,一點都不愛慕虛榮,這樣的君王,能不眾望所歸嗎?天下百姓可不就“不請自來”嗎?
所以,“得道者得天下”中,也有老子的邏輯合理性,同時也暗含老子的呼籲,就是要君主無偏私,謙遜、低調,要有成人之美的德等等。
3、結語最後,我們來個小小的總結,“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這句話是老子展現了道的特點,也就是說,“道”是沒有名號的,道十分微小,而且天下沒有什麼可以操縱“道”。而“道”之所以會具備這樣的特點,與其成就萬物、無偏私、柔靜處下等特點有關。
同時,如果侯王能夠順“道”而為,也就是說,侯王能夠成就天下萬民、無偏私、柔靜處下等等,當屬眾望所歸的存在,天下萬民將“不請自來”。
雖然老子的想法比較理想,但是其中的道理,和老子的用心良苦,可是實實在在的。
回覆列表
這一段是《老子》第三十二章裡面講的
【原文】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注】
“道常無名樸”,歷來有兩種斷句:一是“道常無名樸”;一是“道常無名,樸雖小”。第二種斷句法是將“樸”字屬下讀,但三十七章有“無名之樸”一句,所以在這裡仍以“無名樸”斷句。
【白話譯文】
道永遠是無名而樸質狀態的。雖然幽微不可見,但天下卻沒有人能臣服他。侯王如果能守住他,萬物將會自然地歸從。
天地間(陰陽之氣)相合,就降下甘露,人們不須指使他而自然潤澤均勻。
萬物興作就產生了各種名稱,各種名稱已經制定了,就知道有個限度,知道有個限度就可以避免危險。
道存在於天下,有如江海為河川所流注一樣。
【引述】
《老子》用“樸”來形容原始無名的狀態,侯王若能守住無名之樸的道(也是持守他那自然無為的特性),人民當能安然自適,各遂其生。
道德功用,均調普及,“民莫之令而自均”。這具有一往平等的精神。
這是原始樸質的道,向下落實使萬物興作,於是各種名稱就產生了:定名分、設官職,處身行事就有著適度規範了。
【摘自臺灣陳鼓應先生《老子註譯及評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