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1916655178

    趙國優勢是騎兵,在山地和秦國作戰本身就很難贏,誰去都一樣!趙國也是打不下去了!才換將領和秦國決戰,本身就是廉頗不行,就不該和秦國打消耗戰!自己國家有多少資本不知道,還和人家耗時間!

  • 2 # 胡白蘿蔔頭兒

    想一想他當初是怎麼黑的?

    不就是輿論黑的?為什麼定論不允許別人質疑?

    我並不是單純說趙括這件事,而是指所有歷史,我們都有權利透過自己的理解和切身處理的思考,來表達自己的觀點。

    所以,那些總是問為什麼現在人總是質疑以前的定論,為什麼要為已經黑化的人辯白。

    我只想對你說,你認為他黑也是別人宣傳給你的,並不代表你的立場有多麼正確,只能代表你有多麼死板。

    另外說一句,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尊重你的發言權。

  • 3 # 傑羅力莫

    讓你帶人去打 後勤不如人還守 ?二戰德國 日本 你的意思是 不去進攻了 等美國猥瑣發育 打上門? 安心死守? 有閃電戰不打非要打成陣地戰消耗戰 ?好比你打蘇聯 打的正嗨 美英給你開闢第二戰場 還怎麼打 死戰到最後 一刻還不行?打偽軍和打美軍是一個概念 殺神白起不是吹的吧

  • 4 # 商君衛鞅

    看看秦國聽說趙括出戰,換上更厲害的白起就知道趙括厲不厲害了!諸君要清楚,王紇當時也是名將!而他如果有一點信心打敗趙括,我相信秦王也不會換白起吧?畢竟臨陣換將是兵家大忌,秦王不會不懂吧?

  • 5 # 度勢

    事實就是事實,不用洗白,首先,趙國的地盤在山西地區,糧食產量少,趙國綜合國力遠不如秦國,加上秦國可以透過黃河走水運糧,而趙國只能走陸運,而且山西有太行山脈,呂梁山脈,五臺山脈,地形複雜,交通不便,運糧更是麻煩,打持久戰,趙國最終結果會沒有糧食而退兵。趙國在的政府當時也認為需要儘快的結束戰爭,所以即使不換趙括也會換李括楊括來代替廉頗

  • 6 # 布衣之子08

    說洗白之人,無腦,只不過是現在的人,看問題更全面,更客觀,而非單純的以自古以來的宣傳為準,而且,很多古籍的發現,為很多人和事物提供了更祥實的資料,讓更多的人從不同的視角去看問題

  • 7 #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長平之戰,紙上談兵被說了幾千年,思維早成定式,即便能證明是假的,一時半會兒也接受不了!

    這裡我就不詳細說原因了,大致分析下。

    形勢:上黨在南韓北方,白起打的是南韓中部,橫著由西向東打,公元前262年,把南韓打通關了,於是上黨就成了孤島,一個很大的孤島!馮亭把上黨獻給趙國,趙國必須接手,讓秦國拿到上黨,趙國隨時捱打!秦的終極目標是一統天下,得到上黨下一個要收拾的就是趙國。

    趙國內部不團結:一派是藺相如和廉頗,打壓趙奢樂毅,另一派是平原君趙勝,扶持趙奢對抗廉頗藺相如,還有一些中間勢力,趙奢和廉頗是老戰友,結果趙奢是靠趙勝推薦,而不是廉頗!

    簡單敘述:公元前262年,趙國按照藺相如的要求,錯誤地派廉頗駐守長平,廉頗的沒有膽量攻擊秦軍,錯過了最佳時機,公元前260年,廉頗丟失所有前線陣地,損失1校6尉,損失太大,被撤職處分。趙括領軍,先打敗王齕,再分割包圍白起聯軍,馮亭出賣趙軍獻故關百里石,趙括殲滅半數以上秦正規軍,4路突圍又拼掉十幾萬秦王增援的少年軍團!長平之戰趙軍亡20萬,秦軍亡50萬!白起殺投降的上黨軍民湊數,造成秦王誤判,錯誤發動邯鄲之戰,公元前257年,子楚逃回秦國,告知秦王真相,於是白起和副將司馬靳一起被賜死。

    這個司馬靳是司馬遷先祖,藺相如的後人是司馬遷的外孫媳婦!

  • 8 # 無憂的胖子

    首先,敗軍之將一定是無能嗎?白起就一定沒有打過敗仗?趙括最起碼盡了軍人之責,沒有讓士兵衝鋒,自己躲在後面享樂,兵敗時棄眾逃跑。世上沒有畢勝之仗,同理也沒有畢勝之將。對一個戰死沙場的將軍進行侮辱,謾罵並要傳承千古,是不恰當的,不公平的。

  • 9 # 霜刃守望

    趙國可以輸,趙括也可以輸,假如給個養豬的統領這40萬人,他啥也不懂,就是平推了,都拼光了也算,關鍵壞就壞在,用了這麼個理論知識比誰都厲害沒吃過虧的人,我想趙括死的時候心裡想的最後一句話就是,白起這個坑貨,怎麼不按套路出牌啊。

  • 10 # 高維度時空

    不是洗白,戰役失敗要算廉頗身上,趙國騎兵是六國最厲害的,胡人卻不敢犯,而廉頗居然攝於秦國威風,拒不出戰,結果主動避戰讓秦國形成合圍,也慢慢將後防補給線建立起來,趙國被圍無法動彈,最有利的戰局應該是利用趙國騎兵襲撓衝擊秦國防線,沖斷秦人的隊形,主動出擊迎敵於國門之外!而趙國一開始採用了廉頗自殺式的方式,後面換誰都無能為力,如果在戰役早期用上趙括,秦人可能得不到任何便宜,甚至可能大敗而歸,因為即使趙括彈盡糧絕時也殲滅秦人近二十萬,所以為了消滅趙國力量白起坑殺了趙國降卒,秦人如果攻入趙國也許趙國會滅,但秦國估計也會滅亡。歷史沒有定論,歷史功過也不能把一個失敗的英堆踐踏得一無事處,因為歷史的評論有時候是以成敗論英雄的!

  • 11 # 我欲修仙帝國凌天

    具體那一戰的細節,以上幾位都說得很清楚了,我就不重複了。我這裡說一下這現象出現的一個根本原因,那就是如何忠於歷史。歷史本身是沒有觀點也沒有屬性的,觀點和定性都是後人的。所以,如果要談論歷史,就必須從公正的、正常的角度去,而不能一開始就採用別人的觀點。 我們來說說,什麼叫“洗白”。歷史人物本身不是平面的,而是立體的,每個人都有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或者說有好的很多面和壞的很多面。不是六歲兒童童話裡那樣簡單的說誰是壞人誰就完完全全壞,沒有一點好的地方。這完全不符合現實。因此,從歷史的觀點,沒有“洗白”這一說。看待每個歷史人物,都必須站在後世的角度和當事人生存時期的角度出發,也必須從宏觀大局和當事人的經歷這麼一個微觀的圈子出發。時間和空間的四個角度都經歷了,才能做到比較瞭解這個人。因此,舉個例子。從這四個角度講,秦檜為了一己之私壞了民族大義,又促進了中國統一,又對官場文化產生了負面影響,等等,總之,縱觀他一生所為,功小過大,所以他被定性為罪人。這不否認他的好。如果有人打算將他的惡行說成善舉,那麼這叫洗白。單純公正地說出他的好而不否認他的惡,這就不叫洗白。所以,你現在說秦檜是混蛋,沒人會覺得你不公正。這是他自己給自己定的性,這很公正。 但是單純說趙括是庸才,這就不公正了。我們除了以上四個角度,還可以從邏輯的角度,這五個角度出發來看他。但是我就不細說了,只簡單說一下我的結論和原因。 首先,“趙括是庸才”這個觀點是誰提的?趙奢?不不不,是“《史記》裡的趙奢”而不是“歷史上的趙奢”。這二者的區別是,《史記》裡的“趙奢”是司馬遷寫的一個角色,作者司馬遷想讓他說什麼,他就會說什麼。因此,司馬遷很可能借趙奢的名義說自己的觀點,這是假設一。假如,司馬遷是個正直人,是照實寫的,假設一不存在,那麼,司馬遷寫《史記》所依照的“實”是什麼?他的親身經歷?當然不是。是他父親留下的書籍資料以及他父親採集的別人的口述,還有司馬遷自己聽到的別人的口述。那麼,這些書籍的作者真的可信嗎?這些講故事的人真的可信嗎?他們說的就沒有可能僅僅是自己的觀點嗎?如果他們所說所寫的不是事實而是道聽途說加上自己的發揮,那麼《史記》依然是不實不可信的。這是假設二。 拋棄以上兩個假設,我們假設《史記》是可信的,裡面每一個事都是真實發生過的。那麼我們開始分析趙括應不應該被評價為庸才。 第一,趙國成為春秋之後戰國時期僅存的七國之一,而且是一個大國,難道完全是憑運氣、別國的憐憫和他國的主動投誠?南韓代代國王和文武大臣都是傻子?這從邏輯上根本說不通。南韓君臣統治那麼大的國家,還要抵禦外敵,肯定需要智慧人士。就算不是天才,也絕對不會是庸才。既然不是庸才,他們會把國家的存亡交到一個庸才手上嗎?這從邏輯上也說不通,除非他們主動想敗給秦國成為秦國的一部分。事實當然不可能如此。也就是說,用趙括之前,他們最起碼會分析一個各種結果,包括趙括以前的言行舉止。就算南韓君臣再笨,十個人分析出一條結論,也能將此戰利弊分析得差不多了。肯定也是趙括之前的事蹟得到了大家的認可,所以最終才會用他。一個反間計就能糊弄一華人,尤其還是七國混戰時期,那隻可能是在故事裡。你看看三國志,沒有哪個勢力是傻的,傻的勢力都活不過十章回就滅亡了,根本撐不到最後。因此,結論是,趙括的才能得到了一群最起碼是人才級別的君臣的認可,並且這份才能足以使他們下決心用他代替名將廉頗。邏輯上說完了,我們看看具體情況。七國之中,趙國的軍事實力是最有可能和秦國一較高下的。原因眾所周知。但是,打仗打的是什麼?是後勤!是經濟實力!是人! 這三方面,趙國拿什麼和秦國耗?秦國得到了巴蜀,糧食不用愁,三年絕對耗得起。可是趙國呢?那是山區。耗一年,趙國就要饑荒。耗一年半,趙國就要人吃人了。廉頗想耗,可是趙國君臣知道,後勤,他們耗不起。 經濟?秦國得到義渠,後方無憂,得到巴蜀,鹽鐵不愁,得到墨家,那就是得到了第八國。趙國呢?一個不小心,就被後方幾國吞了!經濟不能獨立,糧食也要買,談什麼耗? 人呢?就更不行了。秦國商鞅變法不用多說。人家十幾歲不成親就犯法,還一夫一妻,一身精力白天又不許發洩,因此年年大批後備兵源出生。趙國我就不說了。 所以,廉頗的戰術結果就是等死。趙國君臣不是傻子,不會自殺。他們又不想滅亡。最好的辦法就是和秦國和平共處。但是,我們都知道,趙國是唯一一個軍事實力可以和秦國相提並論的國家。偏偏他又攔在秦國東出的路上。秦國又誓死東進。解決了他,剩下幾國都好辦。因此,這一戰不可避免。既然耗不起,這一戰又不得不戰,換成你,你怎麼辦?只能打,還得儘快打。不然,這幾十萬士兵萬一鬧個瘟疫,國家就完了。 這個時候,趙括就是唯一的人選。理由?不好意思,沒有人清楚。《史記》上只提到他辯論兵法從來沒輸過。但是除此之外,他對戰過哪些人?有沒有實戰經驗?他憑什麼才能征服了所有人?《史記》沒說,我們都不知道。如果要說,那肯定又是幾千字。不然不可能讓一國君臣都信服。 所以說,趙括是不是庸才?他的一生,我們只瞭解這一戰,憑此斷定他是庸才,肯定不公正。但是從邏輯上推理,他肯定不是。要不然,李牧等人之前都是傻的?趙國的軍事實力就靠兩個將軍支撐而沒有別的將才?別的將才都是傻的?因此,從邏輯上講,他的才能肯定足以代替廉頗。但是《史記》上沒有事例。重用趙括,是一次事關國運的豪賭。很不幸,對手悄然變成了白起。趙國賭輸了。但是,打仗不是大家都拿著刀上去見人就砍。戰爭是一種藝術。一場戰役包含許多小的戰場,每一次交鋒,如何行軍佈陣,如何揣摩對方,如何進退,等等,都需要深思熟慮。那幾個月的鬥智鬥勇,肯定不是像《史記》那個幾句話就能帶過的。一次失利,戰役就結束了。從邏輯上講,好歹趙括和白起走了幾百招,也不算差了。 因此,公正的講,趙括應該是一個不錯的將領。後世憑《史記》幾句話就斷定他無能,是武斷。這就好像,你吃火鍋不喜歡吃蔬菜,吃了一口發現是蔬菜,就斷定這一鍋都是蔬菜,決定都倒掉。其實,這一鍋可能除了這一根蔬菜,剩下的都是肉。可惜,你已經沒有機會嘗第二口。 所以,我們否認一個不公正的評價,並不是洗白,反而是讓歷史迴歸真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Running Man》2019哪集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