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女性運動瘦身雜誌
-
2 # 文都肉多多
孩子的一些不良習慣,看著很小 ,其實慢慢的越積累越大,就成了難改的習慣了,比如打斷別人講話、別人說話當作聽不見、說話態度輕浮、喜歡撒謊、喜歡揭別人短處、動手打人等等。怎樣督促孩子改正呢?
方法/步驟
打斷別人講話。
有的孩子總是纏著父母說話,在和母親交流時,不等媽媽說完,他就搶著說話,一點不顧及媽媽的想法,或者在外人面前也是這樣,隨便打斷他人的講話。這樣的習慣很不好,容易讓孩子感覺他有權利隨時打斷別人講話,而且這樣發展下去,會讓孩子感覺以自我為中心了。
因此父母應該告訴孩子,需要等別人說完話才能自己說,或者示意別人自己要說幾句了,隨便打斷別人是不禮貌的,會讓人產生煩感。
別人說話當作聽不見。
有時候父母教育孩子,給孩子講道理,孩子裝作聽不見,自己幹自己的事情。這樣容易讓孩子養成傲慢的脾氣性格,對他們成長不利。這樣的孩子也不會讓別人喜歡的,所以父母對待這樣的孩子,應該近距離和他說話,並且要讓孩子看著自己的眼睛,不時的透過點頭等動作迴應自己。
說話態度輕浮。
有的孩子在回答父母的問題,或者和別人交流時,經常口氣生硬,做鬼臉、翻白眼、或者扯著嗓子喊,這都是不禮貌的表現,會讓別人不再喜歡和你接觸了。所以要幫助孩子改掉說話輕浮的不良習慣,可以用換位思考的方法,讓孩子知道,別人也是這樣同他說話,你心裡好受嗎?
喜歡撒謊。
很多孩子都會有撒謊的經歷,這是難免的,很多時候是因為孩子害怕被父母懲罰,比如摔了杯子說是妹妹或者弟弟打壞的。但是就怕孩子養成了撒謊的習慣,所以父母應該靜下心來跟孩子說清楚撒謊的壞處,讓他明白大話講多了,別人可能會不再相信他說的話。可以給孩子講講“狼來了”的故事,讓孩子自己領會領會。
喜歡揭別人短處。
俗話說,罵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臉。說的就是不要隨便 揭別人的短處,在教育孩子時,也要注意孩子的這種習慣。很多小孩子總是拿班裡的某個行動不便的孩子說笑話,這樣對他人的自尊心傷害很大,父母一定要告訴孩子,傷害他人等於貶低自己。說話做事,不能揭別人短處。
經常動手打人。
對於經常動手打人的孩子,父母要注意及時糾正他的錯誤,不要不聞不問的,或者反而稱讚孩子有膽量。這樣縱容孩子,今後孩子長大了就不好管了,很多犯罪的人,都是小時候的不良習慣導致的,這不是危言聳聽。所以父母應該懲罰孩子,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比如向對方道歉。
-
3 # 貼心媽媽
戒掉孩子不良的習慣,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要報孩子馬上能戒掉不良習慣的奢望!首先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應該做好孩子的榜樣。比如用完的東西要歸位,今日事今日畢,待人接物講禮貌,見了長者要打招呼。我們可以和孩子做一些標籤,做到了就貼小紅花。還應該多看孩子的優點,及時的具體的鼓勵孩子:“寶貝,你今天按時完成作業了,做的不錯!”而不是簡單的說,你真棒!
-
4 # 田小妞愛生活
孩子在學生中會養成各種壞習慣,有些習慣是普遍性的,讓我們看看孩子普遍都存在哪些壞習慣,面對孩子這些壞習慣,家長應該幫孩子糾正。
不良學習習慣有哪些?
在小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都存在哪些“錯誤”的學習習慣?作為家長和學生,該如何避免?黃堅定校長還介紹了現今小學生學習習慣上存在的普遍問題,並提出相關對策。
1.自我管理能力差
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在家經常需要家長陪著學習,相當部分孩子不會整理自己的學習用品。現在家庭中只有一個孩子,家長想辦法騰出時間來陪著看著孩子學習。孩子依賴習慣了,獨立性差了。
2.學習效率不高
相當一部分學生要花費很長的時間才能完成作業,有的甚至作業速度慢且效果又不好,更不用說自己檢查作業了。
3.課外閱讀太少
學生課外閱讀興趣不濃厚,家中書籍數量少。有相當一部分孩子閱讀面窄,過於關注課內學習,如優秀作文選或者叢書指導類,這與家長的引導有關係。
4.寫字姿勢不正確
新課標明確指出,低年級學生就要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但有的孩子過早練字,家長缺乏正確的指導,養成了不正確的書寫姿勢,形成習慣後到了學校老師很難把他糾正過來。低年級學生,年齡小手也小,小肌肉不發達,為了寫字時使得上勁,往往握筆離筆尖太近,以致眼睛離本子太近,久而久之還會影響視力。
四招消滅壞習慣
如何幫助孩子克服學習上的壞習慣,養成好習慣?建議從以下四點入手。
1.與老師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關係,保持聯絡,及時溝通,瞭解孩子在學習上取得的成績及遇到的困難。聽從老師建議,積極配合指導與督促,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
2.讓孩子認識到壞習慣對學習的影響,陪孩子一起面對。比如孩子學習比較拖拉,就要讓他知道這樣做的後果,一是浪費了寶貴的學習時間,二是不能很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在孩子學習的時候,要提醒並督促改正。
3.注意把握好改正壞習慣的時機,要求由近及遠,目標循序漸進,當孩子的壞習慣一露頭,家長要毫不留情地指出來。引導改進時要慢慢來,提的要求要孩子力所能及,然後耐心等待,過程要注意表揚孩子取得的點滴進步,以鞏固成效。
4.找到養成壞習慣的原因,對症下藥。總是講些大道理,孩子聽得多了會厭煩。家長在家庭教育中要學會反思,幫助孩子找到壞習慣養成的原因,然後指出努力的方向,並分階段達成目標。
-
5 # 黛玄眉之琰琰
其實不難發現,你留心觀察就知道。從孩子的言行舉止,和其他孩子玩耍的時候,孩子們有哪些不良的都能看出來。
幫助孩子改正,還是千篇一律的"以身作則""以身施教"孩子們也會更能接受,孩子覺得公平也就不會有逆反心理。
首先發現問題要當即指出,比如孩子亂丟玩具和書本,就要馬上讓他不要亂丟並收拾好。
其次孩子完成後要給予表揚,讚賞孩子的行為。
最後跟孩子說明亂丟玩具和書本會造成損壞,也會讓想要找到玩具和書本時而難以找到。要愛護好屬於自己的東西。
再比如孩子會動手打人,要先看看自己有沒有做好,孩子摔跤了有沒有說"打它,誰讓他把你弄摔跤的。"如果有類似這樣的情況,那麼就要家長自己先改正並且幫助也改正。
等等很多事例,都是要你細心觀察。
-
6 # 潼寶兒育兒記
孩子小的時候,總是愛玩,很多行為都是無意的,但有些行為卻像孩子故意的,那些不良的行為習慣怎麼改正呢?
首先,父母要正視孩子已經養成的一些不良行為,既說是習慣,那麼必定不是一日養成,當然也不能一起改正。父母要正視在改變孩子的時候,需要時間和耐心。
其次,多陪孩子,瞭解孩子這個行為的背後是要做什麼?多和小朋友玩,從身邊的小朋友來影響他。也可以透過一些書籍來引導孩子。
最後,自審家庭環境和家人的日常行為。如果家裡的環境如此,那麼孩子的不良行為習慣只是順其自然學來,需要父母做好榜樣,自身作責。
-
7 # 不期如期
要看是哪方面的壞習慣,如果是吃飯不端正,或者走路不規矩,或者對長輩沒禮貌等只有家長管轄範圍內的,那就只能家長用心了。
首先需要家長言傳身教,從自身做起,影響孩子。
其次,如果孩子很頑固,不聽勸阻,無動於衷,那就需要採取一些手段,獎懲結合,依孩子性格不同,制定不同的規範守則。
如果是學習上的壞習慣,那麼家長,學生,老師就三者缺一不可了,只有透過老師的教導,家長的督促,學生的積極主動,才能形成一個穩固的三角形。
想要改正孩子的壞習慣,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是字型不端正,潦草,家長可以跟老師進行溝通,由老師先在學校教導孩子,提出要求,然後家長配合老師在家裡對孩子的家庭作業進行督促,最後再由老師在學校改作業時予以檢查,慢慢糾正。
習慣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壞習慣也不是一天就養成的,所以改變壞習慣也一定急不得,慢慢的正確的引導很重要。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
8 # 啟畫教育
言傳身教
要說怎麼教育孩子,那莫過於家長的言傳身教了,家長以身作則的為孩子做出榜樣,這樣教育孩子的時候也就更加有說服力,並且日常生活當中,家長的所作所為,對孩子來說是有非常大的影響的,孩子處在什麼樣的成長環境,他的成長方式也就會隨之改變。
做好監督工作父母的工作忙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父母也同樣愛孩子,所以多花一些時間在孩子身上,你會發現這個投資是最好的。
很多父母都是看到孩子的某些問題,才想起來教育,而不是在生活當中經常關注孩子的問題,能夠及時的發現並給予改正。
看到了說一句,並不能讓孩子徹底改掉不良習慣,而是要花時間去監督,說過一次,還要繼續關注孩子的問題,是不是還在繼續發生。
多和老師溝通很多時候孩子在家裡和在學校的表現是不同的,有時候在學校表現出來的問題回到家之後,父母是看不到的,所以父母需要多和老師溝通,這樣老師才有機會把孩子的問題及時的反饋給家長。
而老師說到什麼問題,家長回家後不要著急質問孩子,而要先仔細想想孩子可能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然後再問問孩子是為什麼,慢慢的來解決,對孩子也有好處。
-
9 # Li媛119
家長是孩子的監護人,起到榜樣和監督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榜樣:
通常在孩子沒有做到家長所期待的樣子時,比如成績沒有提高;沉迷於網路遊戲等等,家長就會批評孩子。那麼家長們是否想過,自己是不是每天大部分時間在玩手機,有空就去打牌呢? 自己並沒有做出一個很好的榜樣,又怎麼能讓孩子心服口服呢?
要想讓孩子改掉不良的習慣,首先家長自身要做好榜樣。
其次,孩子培養良好習慣是一個長期不斷鞏固的過程,家長在這個過程中還起到監督的作用。孩子的自控能力還不是很強,需要家長的督促與提醒。好習慣需要慢慢養成,家長和孩子都需努力。
-
10 # 明明微白
1.切記不要上綱上線,把孩子偶爾的行為,直接定位成不良習慣。
首先,家長朋友要經過一段時間觀察,確定孩子已經在該方面形成不良習慣,再採取措施。
2.發現孩子的不良行為後,要盡力探究孩子不良習慣的形成原因,這樣才能儘量地從根本上改變不良習慣。
比如:有的孩子愛吃手,有時候是因為年齡段的特殊,孩子正處於口欲期,這是他生理上所決定的,如果一味的強制孩子不吃手,甚至惡言相向,非常不利於孩子的發展。如果家長朋友能努力探究原因,發現這一原因,就能更好的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再如:有的孩子中午就不睡覺,究其原因竟然是怕自己上學遲到,多加交談才知曉,他的爸爸媽媽有幾次送他上學遲到了,所以他不信任家長,靠自己索性不睡覺了。
3.知道原因後,就要採取相應措施了。杜絕一個壞習慣,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好習慣填滿。
比如:孩子愛看電視,總吵著要看電視。那就每天定時陪孩子出去運動,或者讀書。剛開始好習慣的培養,孩子可能有一些不情願,家長朋友就需要不經意間誘導孩子堅持,其中,父母的陪伴與榜樣往往是極好的辦法!
有的家長自己不讀書,卻要求孩子多看書,認真看書,這種情況讀書習慣的培養往往是不現實的。一個習慣的培養往往需要21天的持續階段,請家長朋友先從自己做起,陪孩子21天。
4.在孩子有出色表現或進步表現的時候,給予恰當的獎勵。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和努力,孩子更是如此,所以,家長朋友不要吝嗇你的表揚!當孩子的壞習慣有所改變的時候,一定要及時鼓勵和表揚,這樣就強化了他好的行為,增加了他好的行為出現的機率。
同時,答應的事情一定要兌現。這樣孩子會相信你的守諾,並且因為你的獎勵不斷進取。
當然,我說的獎勵一定是恰當的獎勵。不能一味用物質激勵,否則容易讓孩子形成只有有獎勵的時候才會努力,沒獎勵就不動,唯利益是圖。
獎勵可以多種多樣,除了禮物還有其它,比如:爸爸或媽媽,抽一天帶他去玩兒;一次“免責權”,下次他不小心犯錯的時候可以使用;一次“維護權”,當老師問責的時候,家長儘可能的幫助孩子;等等。
好習慣不是一天養成的,壞習慣也不是一天養成的。家長朋友要及時監督孩子,避免壞習慣的形成。
-
11 # 賣煎餅的小夥
孩子並不清楚自己為什麼會有不良行為,因此,我們有必要跟他們討論他們的不良行為。但是,在揭露他們並未意識到的行為目標時,我們要尊重他們,我們可以問他們知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有那樣的行為。我們應該以友好的語氣問“會不會因為......”等諸如此類的問題。
我們可以透過以下幾點建議來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的習慣:
1、糾正尋求關注的不良行為:
忽視不良行為,但要重視積極行為。
給孩子一個選擇。
做出孩子意料不到的反應。
制定一個時間表,專門抽出時間跟孩子在一起,跟孩子一起活動。
2、糾正爭奪權利的不良行為:
不要對孩子的挑剔做出反應,拒絕進入一場權利鬥爭。
不要斥責,也不要表現出任何野蠻行為,先退讓冷卻一下。
不要說話,行動親切但不失堅定。
決定你該做什麼,並跟孩子講講你的決定。
3、善於抓住機會
引導和教育孩子擺脫壞習慣要適時,很多小孩的壞習慣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一般情況下,父母可以在孩子壞習慣出現後立即進行糾正。
4、及時表揚,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父母在糾正孩子不良習慣行為中,要發現孩子的點滴進步,及時進行表揚,使孩子在愉快的心境中增強改變不良習慣的信心。這樣孩子就比較容易改掉不良習慣。
5、寬容的態度
最好不要拿孩子與同齡的孩子相比較,重要是孩子過去的表現和現在的行為。對孩子偶爾的退步不要表現出失望,要相信孩子可以解決問題。
-
12 # 莊生曉夢586
我想說,既然不能幫孩子改掉壞習慣,那就去給孩子培養一些好習慣,當好習慣多於壞習慣時,那些壞習慣就會自然而然的消失了。
那麼又如何給孩子培養一些好習慣呢?
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以身作則,我們要想孩子有好習慣,首先我們自己得有好習慣。因為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老師,父母日常一些不起眼的習慣都會影響孩子。試想如果父母都沒有拿得出手的好習慣,那麼怎麼好去希望孩子能有好習慣呢?更不用談去幫孩子改掉壞習慣了。
總之,與其花時間幫孩子改壞習慣,還不如去給孩子培養好習慣。
-
13 # 皮蛋愛吃魚
著名的心理治療師薩提亞說,“孩子沒有問題,如果孩子有問題,那一定是父母的問題。”
孩子出生的時候是白紙一張,他的思維模式、行為習慣都是後天養成的。所以,當父母意識到孩子的某些行為是失當的,首先要自我反省——是不是在日常生活中,自己給孩子做了錯誤的示範,或者,自己的某些行為,讓孩子發生了誤解?正人先正己,身教大於言傳,這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準則之一。
其次,對於什麼是不良習慣,每個人的衡量標準是不一樣的。比如,1歲多的寶寶喜歡扔東西,到底是不是壞習慣?這個動作的確是不當行為,卻算不上是不良習慣。因為這個月齡段的寶寶,開始探索手部的動作,他在確認,是不是每一次鬆手,物體就會掉下去?改變方向,會不會有不一樣的結果?每一次東西掉下去,聲音是否相同?當家長明白孩子動作背後的意義後,自然也就知道該如何應對了。比如上例,你只需要換一些摔不壞的物品,陪孩子確認幾次後,他就對這個“實驗”失去了興趣,也就再也不會摔東西了。很多看上去“壞”的行為,不過是孩子在探索和實驗,他們天生充滿好奇。
最後,經過深思熟慮後,當確認孩子的行為是不良習慣後,父母需要對其進行干預和糾正:
1、制止錯誤:
明確地告訴孩子,他做錯了,並且停止孩子的錯誤行為,必要時,嚴正警告。溝透過程中,語言和非語言的資訊要一致,不要嘴上說錯了,臉上卻笑眯眯。家長執行規範時,也要言行一致,前後一致。不能只是口頭說說,卻沒有制止行為,也不能高興時視而不見,不開心時就借題發揮。
2、指明方向:
為孩子給出替代方案。既然此路不通,孩子需要知道,究竟應該往哪裡走。
3、安排練習:
大腦資訊科學認為,人類的大腦發育,最關鍵的一個環節,是神經元之間的建立的連線。連線的部位叫做“突觸”,突觸的作用是交換資訊。這些連線路徑,就好比森林中的道路——一旦被開闢出來,就會被人經常使用,並不斷強化。這些大腦裡的神經連線路徑,在外的表現,就是人的習慣——思考的習慣和行為的習慣。
要養成新的習慣,就得建立新的神經元連線,並且一再使用,才能固化成型。所以,家長要為孩子安排機會練習。步驟複雜的,要進行分解,逐步進行。不要寄希望一次解決問題。每次改進一點,循序漸進,多鼓勵,多表揚。
就好比游泳,你熟背每一個動作要領,也不代表你就能會了。進到水裡,重複去練習每一個動作,然後再連貫起來。當一個人學會了游泳,他腦子裡反而可能不太記得,所謂的要領。因為,身體的每一個關節,每一塊肌肉,已經自己安排好了順序,誰先來,誰在後,根本不需要大腦下達指令。這就是習慣的形成。
知易行難。對於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孩子。
-
14 # 少先隊員的夢想
中國有句老話:棍棒底下出孝子。當然這是打個比方,但是道理沒錯。最近經常看一些影片,用打玩具的辦法嚇唬,效果不錯。這其實跟教育孩子一個道理,讓孩子明白這麼做是錯的,會受到懲罰,幾次下來就改過來了,也許他們現在不理解,但長大以後會感激一生。作為家長,關鍵時候要狠的下心。
-
15 # 會魔法的帥熊
題主是“改掉”不良習慣,也就是孩子已經養成了不良習慣的前提下,如何糾正!
個人覺得,分兩個層次,①在孩子還不太懂事,沒有好與壞/是與非的主動分辨能力階段,以正面的語言引導和正確動作示範為主,這個階段用帶有講道理性質的質問批評和兇狠打罵作用不大或者適得其反,要“改”得自然而然,“改”得潛移默化,“改”得循循善誘才好,在愉悅的過程中反覆模仿正確的做法形成習慣,是最有效的方法。
②在孩子懂事明理的階段,要就事論事多講道理/多講文化優良傳統(待人接物言語談吐很適用)/多讓孩子自己分析利弊(衛生習慣作息習慣適用)/有條件的可以輔助警示教育的途徑和方法(法制節目對行為約束的作用就很不錯),幫助建立正確的辯證看待問題的思維方式,避免極端思維,多問問“為什麼要這麼做/做了以後會有什麼結果/有沒有別的辦法達到同樣的效果”,啟發孩子用好習慣“替代”壞習慣,實現“改掉”的目標。因為每一個所謂的壞習慣,都必然是孩子想去達到某種結果或者效果,在他有限的認知裡自認為可行的唯一辦法而已,並不是初始狀態就有十惡不赦的想法,只是他還沒找到正確的途徑和方式,而暫時想到或者模仿別人學會了某種壞的辦法來實現目的,幾次成功以後養成壞習慣。這個階段因為孩子可以有效交流,所以對“改掉”的要求是立竿見影,及時止損,即時見效,避免重複犯錯。。。。如果成年人還叫“孩子”,法律會給他上一課,“授課”質量有保證。
-
16 # 曉曉18154
就不知道你這小孩是多大,如果是五六歲的小孩的話,一個習慣你只要堅持個21天吧,一般都會養成一個很好的習慣吧。
回覆列表
改變習慣的四個步驟(只要付出時間和努力,幾乎所有習慣都是可以改變的):
第一步:找出慣常行為。
習慣運作的迴路是:暗示→慣常行為→獎賞。比如我們吸菸的人,煙癮爆發就是一個暗示,吸菸過程是慣常行為,吸菸後得到尼古丁的刺激就是獎賞。那麼我拿現在我們年輕人中最常見的一種壞習慣來進行四個步驟的陳述,這個習慣就是睡前臥床玩手機,我就有這屁好,第二天早上起來頭巨暈,據說還有把視網膜玩飛的。接下來我們依照習慣迴路對比這個壞習慣,很容易就找到“睡覺前躺下玩手機”這個行為就是一個慣常行為。完成最簡單的一步,接下來就是找出暗示和獎賞分別是什麼,這兩個問題既隱蔽又關鍵。
第二步:用獎賞做實驗。
獎賞的影響力巨大,它可以滿足人的渴求感。但是我們往往意識不到是哪些渴求在驅動習慣,所以你就要把自己想象成科學家,用不同的獎賞做實驗。如第一天,你不玩手機,調整下你的慣常行為,這樣你會得到不同的獎賞,比如你睡前看了一張報紙。第二天,你睡前上了會網。第三天,你睡前和家人進行了半小時聊天。所以你用什麼行為取代玩手機不重要,重要的是測試各種假設,確定哪種渴望驅動你的慣常行為。你是想得到資訊,上網際網路看會影片,還是排解睡前的孤獨感?等等很多種渴求。等你試了4-5個獎賞之後,記下來你睡覺之前頭三樣想到的東西,可以是你的情緒或思維,也可以是對感覺的看法(如放鬆,充實,愉快)。然後計時10-15分鐘,隨後問問自己是否還有想玩手機的衝動。記錄頭三樣東西是為了迫使你此刻意識到自己在想什麼或感覺如何,並且實驗結束後可以喚起你當時記憶。記錄15分鐘是幫助你找到渴求的獎賞是什麼。如果你和家人聊天半小時後還想玩手機,那驅動你習慣的不是對排解孤獨的渴求。如果你睡前看一張報紙,然後就不那麼想去玩手機了,那麼你就找到了驅動你習慣的是對獲取資訊的渴求。一旦你找出慣常行為和獎賞,剩下就是找到暗示了。
第三步,分割出暗示。
科學家這次真給力,經實驗發現,幾乎所有的習慣性暗示都可以歸為以下五大類中的一類:地點,時間,情緒狀態,其他人,之前緊挨著的動作。所以你想找到玩手機的暗示,那請在你臥床玩手機時,把這五項列個表,依次填寫。基本列三天的就可以找到暗示了,比如你連續三天都是在晚上10點到11點(時間項)的時候臥床玩手機,這就是此習慣的暗示。之所以很難發現誘發習慣的暗示,是因為我們行為包含了太多資訊量,遠遠超出了我們的處理能力,這五類使它變得很清晰。
第四步,制定計劃。
找到了習慣迴路,下面就是行動。為了調整舊的習慣,我們需要對習慣迴路三個步驟重新選擇,研究表明,最容易的方式是制定計劃。比如我以前的舊習慣:晚上10點臥床玩手機直到睡著。現在新定製的計劃:晚上10點鐘看一張或兩張報紙直到睡著。這個看起來簡單,做起來很難,這樣你就要在每天你完成計劃的時候給自己點鼓勵和獎勵,也可以和愛人朋友互相監督。這樣,每當你成功一天,內心都有一種細微但是真實的成就感。
以上就是四個步驟,萬事知易行難,以後我也會不斷總結改變習慣迴路的輔助方法,掌握了這些方法,就擁有了超越習慣的力量。翻滾吧,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