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雅格布jacob
-
2 # 川妹患癌餘生
17年透過微博認識了杭州的銅板街P2P平臺,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投了1000元,感覺平臺操作起來也簡單,利息也可觀,就慢慢地將資金轉入進去,還介紹給同事加入。三年下來每天簽到、看收入,我也是他們的優質客戶,打電話給我讓我參加他們的幾週年活動,因我生病沒有去。其他平臺發信息給我要加入,我都沒有加入。覺得玩了三年銅板街也挺順利的,每個月增加我的收入以減少我藥費支出。這樣不好嗎!然而去年12月突然全國P2P暴雷,銅板街也在其中,放在銅板街的錢不多也不少,生病的我也很坦然,也擔心錢幾年沒了或者回不來?銅板街給了我們兩種方式,一種有利息資金分5個月返回,利息按國家銀行利率,一種不要利息資金分3個月返回,我選擇了要利息的,因為我的資金也不少。這樣分不同的百分比將本金返回給我,到如今本金已經快返回來完了,我覺得選擇銅板街還算幸運的,如果是幾年回本金的話,我都不知道能不能活到那個時候。如今只相信銀行、支付寶、微信等理財產品啦!
-
3 # 香菇姐姐
P2P平臺你可以理解成是一個三角債,ABC,平臺作為B連線A和C,A是你,那麼C就是借款人,平臺借你的錢,然後給你支付一定的利息,平臺又把你的錢借給申請借款的C,那麼又收取C高一些的利息,平臺賺一個利息差
-
4 # 威媽
說來心酸啊,我借了幾萬出去給寶象金融平臺資訊服務公司,透過同事介紹給我的平臺,平臺2018年10月份暴雷了,都是看到理財收益比較高就投入進去,一開始是幾千塊投大概投了一年多收益比較準時,所以到了2018年8月份就投了幾萬進去,準了一個月的利息,10月份就暴雷了。被騙的人千千萬,頭腦簡單四肢發達貪心看中別人的利息。平臺關閉了,實控人被抓了,經偵查了一年多提交到檢察院審查現在沒有太多下文。也不知道什麼情況了,出借人投的錢等於全部打水漂了。
-
5 # 幸福相伴fairy
所謂P2P是對民間借貸平臺的一個統稱。其實和我們老百姓把錢存銀行的形式是同出一轍。
銀行監管嚴,且給老百姓利率低一些,給企業放款也比較嚴格,所以銀行資金鍊斷裂風險會小很多
民間P2P平臺具有貸款放款快,貸款利率高,存款利率也高的特點。在過去企業經濟發展快速時期,P2P平臺還是很賺錢的。不過現在大家都知道經濟放緩了,之前企業覺得貸款能夠透過運營賺取到更多的錢且可以還清利息,但是大家看看疫情就知道答案了。
換句話說,高收益背後就是高風險。與其把錢存P2P平臺,不如定投基金。這是我個人觀點
-
6 # 退休老媽愛學習
我自從出借點融網之後就一直關注p2p的排名,後來在cctv上看到湖南電視臺的汪涵在為愛錢進代言。感覺這個平臺也很安全。就在2017年出借愛錢進。可出借到期了錢也取不出來了。
回覆列表
我來和你說說某一天,你在銀行辦理業務,臨走時櫃檯工作人員建議你下載他們銀行的app,上面有很多理財產品可以選擇,這個時候你好奇去看看,於是來到應用市場搜尋app下載。這個時候或許就在該銀行app的附近,你會看到很多P2P產品的下載引導,而這些P2P的收益大都在8-20%之間,比銀行理財高出一大截,這個時候,你很有可能就被吸引住,點選進去了解並下載。到這一步為止,都是P2P平臺數字營銷組同事的功勞,他們透過各種CPC/CPT/CPA的方式投放渠道廣告,為的就是吸引你的點選、下載、註冊甚至是投資。諸如此類的還有很多營銷渠道,例如不同行業的異業合作、應用市場投放、電梯電視劇廣告投放等。當你順利被安利進來後,你就會被引導註冊、開戶甚至是投資,途中你會遇到很多次風險教育以及平臺實力的宣傳,為的是讓你在投資的時候決策鏈能更短一些。假如你有1萬塊想試一下,在完成所有前置操作後,2-3分鐘你就可以把這筆錢投出去了,體驗比任何的交易平臺和銀行App都要好。這個時候對於大部分的使用者來說,他們是不明白這其中的原理的,眼裡只有那8%-20%的年化收益,心理嘀咕著到期後回收回來的利息有多少。這當中大部分的使用者對於風險的認識是模糊的,所以我感覺有必要詳細說一下這些錢到底是怎麼被投出去的,這過程是如何形成風險的。當你順利把1萬塊投出去的時候,你就成為了尊貴的投資者了,根據你出借的金額多少,平臺會給予你對應的等級和特權。為什麼說是出借呢?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個是個借貸的過程,你有資金,你把你的資金透過平臺借給有資金需要的人,在規定期間內,這些有需要的人就要還本付息。你心理嘀咕著的利息,正是借款人還的錢,平臺抽取一定的手續費和管理費後,就返還到了出借人的賬戶裡,你可以提現,也可以選擇繼續出借。這是出借人的情況,我們俗稱為資金端,因為這裡是提供資金的地方。但在同時也存在著另外一個人,他需要借款,在另外一套流程裡,他提供身份證明,借款用途等資訊,經過層層風控稽核,最後在平臺裡拿到借款,這裡我們俗稱為資產端。資金端對應的就是我們所說的理財,拿錢換收益,資產端對應的就是借貸,拿利息換錢。實質上,我出借的錢會被另外一部分人借走,伴隨著不同的資金用途,為什麼說是一部分人?因為這裡存在著資產錯配的問題:作為投資人,我出借了1萬塊,期限是1年,如果這個時候,剛好有人需要借錢,他借了1萬塊,借款期限是1年,那麼這樣子的債權匹配是最完美的,借款人到期後自動還錢給出借人,平臺就是個中轉的作用而已。但實際情況是很多人借款人借不了這麼多,大部分都是幾千幾百塊的樣子,一是他們的借款用途限制了他的金額,二是他的信用程度也不支援他借那麼多。當然,風控也不傻,單筆借貸金額越大,催收難度也會增大,壞賬率也會水漲船高。再說,很多借款人的借款用途是為了去還舊債、做生意,一借就是半年後或者一年後才能還款,很少說一兩個月就能及時償還。總得來說,資產端這邊就是單筆借得少,但週期長。而資金端這邊剛好反過來,作為投資人,大家至少能拿出一兩萬來出借(畢竟太少收益也太少),後續在活動的刺激下,可能會投入更多,幾十甚至幾百萬的都有。但是投資人都是厭惡損失和風險的,為了控制好風險,他們大多喜歡期限短的標的,越短越好,畢竟夜長夢多,現在的市場情況大部分都是想撈完一筆之後全身而退,抽身走人。所以市面上那些30天短期的專案,基本一出售就被搶光。可以看出,資金端這邊的使用者偏好是投得多,但是週期短,和資產端剛好相反。這個時候,如果一個人出借人選了30天短期的標的出借,他的出借金額會被好幾個借款人瓜分掉,而這些借款人的借款期限均值都在半年以上,那麼30天過後,當出借人標的到期時,需要提現走人了,就需要提前把這份債權轉讓出去,為這班還款週期還有5個月的借款人尋找新的債主。而新加入進來的投資人,就把他的這份債權接了下來。如此一來,迴圈反覆。這當中因為借貸期限不同就形成了資產的錯配。而一旦有錯配,就容易滋生流動性風險,這是整個平臺乃至整個市場都畏懼的地方。為了應對流動性風險的產生,平臺不得不hold住一筆站崗資金,這筆錢不被資產端所用,就是單純拿來“站崗”用的,為了能保證非常時期的擠兌壓力。當然這筆錢無論是平臺的還是使用者的,都是一筆資金成本,也算在了運營成本里面,再加上平臺為了引導新使用者首次投資,只能推出一些短期限的標的虧本吆喝。投資者對P2P的態度越緊張,就越不喜歡投期限長的標的,而大量短期限的標的又為平臺埋下了深深的地雷,畢竟這是造成資產錯配的“罪魁禍首”。以上,就是整個P2P交易的核心流程,當你熟知核心流程後,風險點自然就顯而易見了。這當中衍生出了不少的矛盾,正是這些難以磨滅的衝突,給原本就不被看好的P2P行業注射了一劑毒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