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筆落驚鴻LVZ
-
2 # 陽光的佳佳妹
抒情是除了一般應用文之外各類文體常用的一種表達方式。尤其是文學作品,需要去抒發作者個人的情感去感染讀者、打動人心,所以抒情也就成了文學作品最重要的表達方式之一。
抒情方式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幾種:借景抒情法、觸景生情法、詠物寓情法、詠物言志法、直抒胸臆法、融情於事法和融情於理法等。古人云:情動於中而形於言。下面就結合一些具體的例子,談一談幾種較為常見的抒情方式,僅供大家參考。
一、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主要是指作者帶著強烈的主觀情感去描寫客觀事物,透過景物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如: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詩人透過對花鳥草木的描寫抒發亡國的憤恨、離散的感傷。
二、觸景生情
觸景生情,是指觸及外界景物而引起自己的情緒,進而感嘆抒懷的方法。這種可以先寫景物再抒情,也可以先抒發對景物的感受,然後再去描寫景物。如唐代詩人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詩人就是透過描寫床前的景色來抒發自己濃濃的思鄉之情。
三、詠物寓情
詠物寓情,是透過描寫客觀事物來表達自己思想情感的一種超現手法。
四、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就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任何別的手段,直接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此來感染讀者,引起共鳴。如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中:“朋友們,用不著多舉例,你已經可以瞭解我們的戰士是怎樣的一種人,這種人是一種什麼品質,他們的靈魂是多麼美麗和寬廣。”
-
3 # 葉子故事園
抒情方式是指抒發情感的形式,大致可分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類。
一、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直接對有關人物和事件表明自己的愛憎態度的抒情方式。很多詩歌都採用這種直抒胸臆的方法,《詩經》和後來的樂府民歌、詩歌等大都採用直抒胸臆,比如《周南·關雎》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現代詩歌《祖國啊,我的母親》《我愛你中國》,僅看題目便一目瞭然。
直接抒情的特點是感情強烈、直接,可以使感情表達得樸實真切,震動人心,一般適用於抒發強烈而緊張的感情。
二、間接抒情由於詩歌創作需要,詩人在處理有些情感時講究含蓄,言此意彼,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借景生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寫道:“一切景語皆情語,一切情語皆景語。”當詩人對某種景物有所感觸時,就會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融入到景物中,透過描寫景物來予以抒發。也可以是因為心裡有了某種感觸,看到某些景物時,就會生出某種情愫,比如心情好的時候會覺得雨中散步非常浪漫,心情差的時候又會覺得下雨非常憂傷。 寫作方法大多是樂景寫樂情,哀景寫哀情,也有樂景襯哀情。比如:鑼鼓喧天,鞭炮齊鳴,街上一派熱鬧的景象。(樂景寫樂情);天灰濛濛的,遮住了太陽,看不到一點光亮(哀景寫哀情);樂景襯哀情(六月的天氣異常炎熱,我的心卻拔涼拔涼。)
2、詠物言志古人大多都比較含蓄,不好意思直接誇讚自己,這時詩人就會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象徵,來表達自己某種志向或者情感。比如王冕的《墨梅》: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虞世南的《蟬》:居高聲自遠,非是借籍秋風;于謙的《石灰吟》: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3、詠史抒懷又叫詠史懷古,一般是以古代歷史事件或者古代人物為題材,或借古諷今,或寄予個人懷才不遇的感傷,來表達昔盛今衰的興替之感。比如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李清照的《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4、因事緣情都說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有些情感源自於事件,有所觸動後,因而有感而發。比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如獨破受凍死亦足!再如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情因人因事而起,自然流露,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抒情方法是寫作的一種技巧,不應死板,可靈活地綜合運用,願用你的生花妙筆,寫出錦繡華章。
回覆列表
寫作中常用的表達方式有:記敘、描寫、議論、抒情和說明。其中,抒情是除一般應用文之外各類文體常用的一種表達方式。尤其是文學作品,需要抒發作者個人的情感去感染讀者、打動人心,所以抒情也就成了文學作品最重要的表達方式之一。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詩歌的國度,而詩詞曲賦等文體常常都以抒情為第一表達方式。至於戲劇、小說類作品,雖說一般不會以抒情為主要表達方式,但其抒情部分卻往往都是作品中最打動人心的地方,是每部作品的精髓部分。所以不管是為了閱讀還是寫作,學習抒情、學會抒情很重要。
抒情,即表達情思,抒發情感。是指以形象化的、富有感染力的語言,直接或間接地表現個人的內心情感的一種表達方式。它與敘事、說明、描寫和議論相對,具有主觀性、個性化和詩意化等特徵。抒情方式具體可分為借景抒情法、觸景生情法、詠物寓情法、詠物言志法、直抒胸臆法、融情於事法和融情於理法等等。古人云:“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在抒情類作品中,抒情是主要表達方式,是作品打動讀者、感染讀者的重要手段;而在敘事性的文章中,抒情常與敘述、描寫、議論結合運用,以增強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下面就結合一些具體的例子,談一談幾種較為常見的抒情方式,僅供大家參考。
一、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指作者帶著強烈的主觀感情去描寫客觀景物,透過景物來抒情。其主要特點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渾然一體。在文中只寫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寫代替情感抒發。如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詩人透過對花鳥草木的描寫抒發亡國的憂憤、離散的感傷。在詩中,抒情而不直寫情,繪景而不止寫景,借景抒情,情以景興,作品含而不露,蘊藉悠遠,情豐意密,深切動人。
二、觸景生情
觸景生情,是指觸及外界景物而引起情思,進而感嘆抒懷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先寫景再抒情;亦可先抒發對景物的感受,然後再描寫景物;還可以二者相交織,一邊寫景,一邊抒情。寫景是為了抒情,名為寫景,卻應當“字字關情”。如李白膾炙人口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詩人先寫夜間床前如霜的月色,繼而抒寫被皎潔的月色觸發起的濃濃的思鄉之情。作品觸景生情,情景交融,自然蘊藉。
三、詠物寓情
詠物寓情,是透過描寫客觀事物來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種表現手法。詠物寓情的關鍵在於“寓”。它的特點是:只描寫意象,不直接抒情,而將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寄寓在對物象的具體描繪之中,透過比喻、擬人、象徵等手法,委婉曲折地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流沙河的《藤》,就是運用了詠物寓情的手法:“他糾纏著丁香,往上爬,爬,爬,……終於把花掛上樹梢。丁香被纏死了,砍作柴燒了。他倒在地上,喘著氣,窺視著另一株樹……”這裡寫的是“藤”,但影射的是那種趨炎附勢、踩著別人的肩膀向上爬的人。作者把對這種政治投機商的憤恨與蔑視的感情寄寓在對“藤”的描寫之中,達到了形象性與抒情性的高度和諧與統一。詠物寓情,將思想感情化作生動的形象和具體的畫面,不僅可使讀者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作者的思想觀點,而且文章也因此而顯示出情意深邃、意味雋永的藝術魅力。
四、詠物言志
詠物言志,是指有感於外物而述志抒懷的方法。它與詠物寓情的區別是:詠物寓情只狀物,不直接抒情;以狀物代替抒情;詠物言志既狀寫事物,也直接抒懷,因物生情,有感而發。如許地山的《落花生》就是詠物言志之作。文章先“詠物”,描寫花生的可貴品質:“它只把果實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拔出來。”然後“言志”,說明做人的道理:要做務實、低調、有用的人,不做表面好看而對別人沒有益處的人。詠物言志,既有意象,又有情志,情志因物象而顯得具體,物象因情志而饒有韻味。二者相融相匯,相映生輝。
五、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就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於任何別的手段,直接表白和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讀者,引起共鳴。其特點是:不借助任何“附著物”,而是思想感情直截了當地宣洩;不講究含蓄委婉,而是思想感情毫無遮掩地袒露。這種直陳肺腑的抒情方式,往往顯得坦率真摯,樸質誠懇,很能打動人心。如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在介紹志願軍戰士的幾個英雄事例後,寫下了這一段抒情的文字:“朋友們,用不著多舉例。你已經可以瞭解我們的戰士是怎樣的一種人,這種人是什麼一種品質,他們的靈魂是多麼美麗和寬廣。他們是歷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戰士,第一流的人!他們是世界上一切偉大人民的優秀之花!是我們值得驕傲的祖國之花!我們以我們的祖國有這樣的英雄而驕傲,我們以生在這個英雄的國度而自豪!”作者飽含深情,直抒胸臆,表達了對志願軍戰士的崇敬和熱愛之情。
六、融情於事
融情於事,指透過敘事來抒發感情,讓感情從具體事件的敘述中自然地流露出來,感染讀者。這種滲透著感情的敘述,讀者品味起來就更覺得真誠可親。如朱自清的《背影》,寫父親給兒子道別時買橘子的那一段敘述性文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這一段敘述文字,樸實無華,把慈父的愛子之情和兒子對父親的感激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七、融情於理
融情於理,就是把感情寄寓在說理之中,理中含情,既可以使“情”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厚度,又可以使“理”閃爍出充滿個性色彩的情思和詩意,撥動讀者的心絃。如林覺民的《與妻書》就是這樣一篇融情於理的美文。在向妻子最後一次表白自己的心志和愛憎時,作者並非情意纏綿,淚語柔情,而是以理代情:“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就死也……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於啼泣之餘,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汝其勿悲!”作者將愛妻之情與“勇於就死”之理熔於一爐,以含情之筆說理,以明理之言訴情,感人肺腑,催人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