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笨耕牛

    你的孩子已經超越你N個數量級了!不要逼孩子了,小心把孩子通瘋了。你現在要做的是要搞好親子關係,與孩子共同成長。

    抽時間與孩子去參加一些公益活動,學會無償地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和事,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結識一些有愛心又充滿正能量的朋友和家庭。

    如果你看不明白我在說什麼,證明你的層次太低,洗洗睡吧!

  • 2 # 雄182958832

    家長教育孩子,應該是引導,培養他的興趣,讓他明白學好鋼琴的重要性,將來多一樣手藝,多條就業門路,而不是批評和罵,建議你改變教育方法,多溝通。

    學彈鋼琴屬於藝術類,學藝術是要看孩子的天份,不是你希望他成才,他就一定成才。九三年期間,我帶女兒去學電子琴,共有八九十個學生,但彈得好的只有三個學生,所以家長不要期望過高,如果孩子彈不好或不想彈,不要強迫他彈。那臺鋼琴留著家長彈吧,廣州市有些退休人員,過去想彈沒有機會,現在退休了,買臺鋼琴去老年大學學彈鋼琴。

  • 3 # KDC家庭教育

    看到上面這個媽媽的問題,其實,孩子能說出來,至少,孩子長大了,邏輯思維已經健全到讓他們逆反父母了,哇塞,聽到這種話,難道不該慶幸孩子成長了嗎?

    逆反的孩子,父母跟他們較勁,他們會更來勁,父母該怎麼去引導孩子呢?

    換種方式帶孩子拓寬體驗

    父母陪孩子看更多優秀鋼琴大師的彈奏,帶孩子參加比賽,帶孩子去聽音樂會,用不同的方式拓寬孩子的體驗,慢慢的孩子覺得自己還需要努力,讓她自己剛到差距感,從而更加努力的去學習。

    父母給予孩子更多自主選擇權

    當孩子能夠自己做決定了,他們會覺得自己是被尊重的,於是心裡會有成就感,就更願意也更想和父母交流和分享。父母將也能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給出建議。

    父母多與孩子交流互動

    孩子不想好好練鋼琴的時候,一定有原因,父母可以嘗試讓孩子說出來,一起想辦法解決。

    溝通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最有效辦法,只要多交流,很多問題都可以避免,父母也可以將孩子的問題防患於未然。除了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外,彼此還是朋友關係,更加需要交流了。

  • 4 # 暖暖媽育兒

    題主感覺把自己繞進去了,掉進了兩個坑。

    一是,如果養兒育女的路上,每一樣事都要“我能來”的話,估計每個父母都要成為全能了。所以“我來不了”這是正常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長,用孩子的長處跟自己的短處比,那肯定輸了。

    二是,孩子作業沒有練好,你使用的是“批評”兩個字,再加上孩子的回懟,非常有畫面感,相信平時這樣批評和回懟應該不少見。是時候要反思這樣的教育方式的問題了,長期這樣,只會令孩子更反感,更拒絕練琴(其他事情也是一樣),更嚴重的是親子關係越來越冷漠。

    面對孩子沒有好好完成作業或者是表面的“壞行為”,應該如何應對,我有幾點建議:

    1、控制自己的情緒,保持冷靜。

    孩子越是調皮,越是發脾氣,越是有壞習慣,做父母的越要冷靜,儘管其表,如果情緒被孩子帶著走的話,只會讓自己看不清楚局面,被孩子牽著走,不利於解決問題。

    2、共情關注:理解孩子“壞行為”背後的原因

    曾經看過一個這樣的故事:

    一小朋友拿著兩個蘋果,媽媽問:給媽媽一個好不好?小朋友看著媽媽,把兩個蘋果各咬了一口。此刻,母親的內心有種莫名的失落,孩子慢慢嚼完後,對媽媽說:這個最甜的,給媽媽。

    如果上述這個媽媽當時沒有忍得住,直接就批評寶寶說:你怎麼這麼自私。那麼久不會出現以下那麼溫馨的一幕了。忍耐有時很疼,但結果會很甜蜜;懂得傾聽,才會瞭解真相;愛,有時需要等待。

    你家孩子為何鋼琴作業沒有練好?背後的原因是什麼?你清楚知道嗎?

    是因為那天遇到什麼不開心的事?是因為對自己要求過高導致水平發揮不佳?還是純粹地不喜歡鋼琴了,背後肯定有原因的,只要你能發現這些原因,並能跟孩子一起解決,你們之間的親子關係肯定能更近一步。

    關注孩子的需求,認真傾聽孩子的訴求,給予孩子適當的迴應,讓孩子知道父母是關心和在意他的。父母的共情關注會給孩子提供更多的安全感,孩子會更加容易向父母敞開心扉。

    3、充分而有效的雙向溝通,而不是止於互懟

    雙向溝通是親子對話的重點,父母在與孩子對話的時候,不能只光顧著自己一個人在講,應該引導孩子開口說話,讓孩子有發言權。

    父母批評孩子,如果是年齡小的,還可能是一味的承受,沒有能力反駁。但是當孩子長大一點,有能力反駁的時候,這樣的以為批評可就不管用了,就會出現題主說的這種情況。

    在充分溝通的基礎上,才能與孩子一起解決問題,這樣親子關係也會更進一步。

    4、多說正面的語言。

    《父母的語言》一書中有研究顯示,兒童每天使用詞彙的86%~98%都與父母一致。父母的每一句話,漸漸變成了孩子未來的模樣。

    書中有研究結果顯示,在兒童4歲之前,高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之間,就已經積累了高達3200萬的詞彙學習差異。

    而這些差距不僅僅是詞彙量的差距,還有詞彙性質的差異。

    低收入家庭的小孩會接收到很多消極的單詞和粗鄙的俚語。而高收入家庭的孩子聽到的包含積極、正面意義的單詞數比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多56萬個。

    “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並不是他們家境富有,或者報了多少課外班,而是他們一出生,就能夠在語言豐富、積極正面的環境中薰陶。

    換位思考,誰不喜歡聽正面的、積極的的話語?誰不喜歡在正面的、積極的環境中成長?孩子也是一樣。

    與其糾結這一件事中應該怎麼回覆孩子,不如審視親子關係中出現的問題,想想以後應該如何應對,如何才能建立更好的親子關係。

  • 5 # 雪山孩子王

    你的身份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師”,而是一起學習成長的陪伴者。

    家長承認自己做不到,承認自己沒本事,很難嗎?

    真正會和孩子交流做朋友的父母,並不是靠強勢去壓倒,或者反覆去嘮叨。他們懂得:會對孩子“示弱”,才是家庭教養的利器。

    所有父母肯定都和我一樣,希望孩子是這樣:

    1、自己主動完成自己所有作業,毫無拖沓;2、完成作業的時候非常投入,專心認真,不會分心;3、作業中出現問題時,反覆研究,尋找解決方法;

    如果把上述所有“作業”換成“工作”的時候,估計咱們做家長的也很難一直做到吧?!

    從小養成非常好的習慣,專注力得到很好的培養,興趣到了,就能達到上述的情況!

    因為習慣好了,興趣到了,這就成了孩子自己的事情!

    我們家長就不需要去幹涉啦!我們不需要批評,也不需要表揚,他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盡力去幫助就好了。

    教育孩子難啊!

    不要事後評價孩子的好壞。第一是好壞的標準太人為、太主觀。第二是事後評價特別挫敗孩子的體驗。第三是這種評價對孩子沒有幫助。

    你的身份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師”,而是一起學習成長的陪伴者。

    強勢的父母常見,懂得示弱的父母卻罕有。對許多人來說,父母意味著必須強大,甚至必須保持威嚴。

    向孩子示弱,這種近乎“認慫”的行為,無疑會帶來強烈的衝擊。

    更何況,父母應該是孩子的榜樣和引導者,怎麼能向孩子低頭呢。其實,示弱並非是軟弱,也不是對孩子無底線的讓步。

    示弱的本質,是一種養育的智慧,是用柔軟化解衝突的技巧

    小時候,父母是孩子的全世界,他們心甘情願地跟著父母的腳步走。可當慢慢長大,他們的視野變得越來越遠,個性越來越強,主見也越來越多。

    此時,如果父母依然用身份和權威,拽著孩子走,拼命施壓,自然會出現激烈的衝突。

    從心理學上來說,逆反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所謂叛逆,只是走向獨立的宣言。

    相互較勁,只會讓親子關係的天平徹底失衡。一個內心不認同父母的孩子,又怎麼會聽從父母的教導呢?

    父母學會示弱,意味著看見和傾聽,這種尊重才是溝通的唯一有效方式。

  • 6 # 張鐵軍158

    第一,揪錯、批評、懲罰、懟孩子,都是厭學的條件。

    第二,儘量少的作業而又有趣,則激發內動機。

    第三,包容錯的,錯的減少;讚美對的,對的放大。從而,構建最佳的心境,這是“學習”的本質與核心要素。

  • 7 # 月影的小視界

    這個問題我深有體會,因為我兒子也學習鋼琴,他也曾說過這樣話:你總說我練的不好,要不你來彈?你就會光說不練!

    當時我真的被他這句話給刺激了,我心想,我理論知識可比你強多了,不就是上手彈嗎?這有何難?我說:彈就彈,沒準我還比你彈得好。兒子說:那你就試試。

    於是我在他休息時自己練了起來,實際的感受是,一隻手彈怎麼都行,兩隻手同時彈就真的手忙腳亂了,能彈對就不錯了,還哪裡顧得上拍子和強弱?更不要說要彈得有感情。

    然後我決定跟兒子示弱,我說:兒子,這個彈琴我還真不行,兩隻手想配合好了不是那麼容易的。要不你教教我?

    兒子立刻面露喜色,小腦袋一揚,帶著點小驕傲地說:你看,我就說吧,這個真沒有那麼容易!

    事後,我開始思考這件事,作為家長其實我們不用時時展示出強悍的一面,偶爾示示弱也挺好的。我們的威嚴會在給孩子造成一種無形的壓力,讓他感覺自己總是弱小的,時間久了不利於孩子自信心的培養。

    偶爾和孩子示弱,展示出我們也是有做不到事情,我們也是會脆弱的,反而可以增進親子關係,拉近我們與孩子的距離,家長越強,孩子越弱;家長時不時地示弱,孩子會超乎想像地把他強大的一面展示也來,難道這不是很好的事情麼?

    家長的示弱可以讓孩子自信,自立,自強,培養他的同理心和樂於助人的品質,想想還真是好處多多。當然家長的示弱也要適當並恰到好處才可以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說池本畫的《博人傳》徹底毀了岸本畫的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