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藤樹先生

    從世界歷史角度來說,華人是最敢於革命、敢於砸爛舊秩序的民族。畢竟,早在三千八百年前,全世界還堅信君主是神族不能廢黜的環境下,一個叫天乙的大酋長,就敢於起來造夏朝的反,併成功把大禹的後人——夏王桀廢黜,建立了新王朝:商朝。

    當然天乙這個名字很多人比較陌生,而他的另一個名字,很多人都熟悉:湯。這算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例成功謀朝篡位的案例(按:夏朝初年,有窮氏大酋長后羿廢黜過太康,導致夏朝一度滅亡,但由於夏朝在少康手裡成功復辟,因此後羿的這次廢黜屬於失敗案例),這種案例在中國歷史上形成了一種慣性,歷史上,將這種習慣稱之為“湯武革命”。

    可以說在中國歷史上,幾乎歷代開國皇帝都是“亂臣賊子”——即便是鐵木真,也曾是大金的朝廷命官,努爾哈赤則是大明朝的邊將,但是,唯獨晉朝的司馬家族遭到人鄙視,這其中,原因何在?

    黑料

    西晉王朝的實際締造者,並非晉武帝司馬炎,而是其祖父司馬懿。

    司馬懿創立西晉根基,和其他朝代有所不同:曹操靠著真刀真槍打下半壁江山,創立曹魏根基;五代朱溫雖然殘暴,但是後梁的根基,卻是朱溫一刀一槍搏來的。

    而司馬懿建立西晉根基,是建立在巧取豪奪的基礎上:曹魏國運不濟,曹丕、曹睿兩代帝王死得很早,曹睿的繼承者曹芳是個孩子。曹睿起初叮囑司馬懿輔佐曹芳,等曹芳長大後再還政。

    而曹芳沒等親政,先被司馬懿廢黜,緊接著,司馬懿的繼承者先後殺死了曹髦,廢黜了曹奐——可以說曹魏的五位皇帝裡面,兩個被司馬家族廢黜,一個被司馬家族殺害。

    一方面不是靠軍功得來而是靠欺負孤兒寡母得來的天下,一方面又不斷傷害故主的後人,因此不論是按照傳統歷史觀念來說還是按照現代的道德觀來說,司馬家族都黑料十足。

    政績

    當然,黑料多不要緊,畢竟政績好,可以“一好遮百醜”:比如李世民把哥哥和弟弟殺了,還霸佔了兄弟媳婦,這種惡行也該被唾棄,但是,李世民口碑卻很好,原因無他:李二雖然得位不正,但好歹政績不錯。

    其實這個道理古代君主也深深知道:宋太祖趙大死後,皇位到了趙二手裡,這在奉行父死子繼的華夏,這種帝位傳承引起很多人不認同。趙二於是先是北伐北漢,之後又北伐契丹,目的就是希望用政績來服眾;金朝的完顏亮篡位後,迫不及待對南宋發動征服戰爭,目的也是想給自己搞點政績。

    而司馬家族的兩晉,又有哪些政績?白痴天子?八王之亂?還是永嘉之亂?總之,沒什麼拿得出手的政績。

    因此,司馬家族不被後世待見。

  • 2 # 小小嬴政

    司馬懿本身就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但是這個人也很陰險,在《三國演義》裡,他是諸葛亮的一個強勁對手,諸葛亮為了消滅這個司馬懿,也想了很多辦法,從反奸計再到人格侮辱激將法都用了。

    最後使了一個誘敵深入的計策,在上方谷準備燒死司馬懿及其統帥的軍隊,結果上天有意放司馬懿一馬,下了一場大雨,把諸葛亮放的大火給澆滅了,司馬懿父子得以全生。

    後來司馬懿家族繼續掌握曹魏大權,當諸葛亮死了以後,司馬懿迅速被奪去手中的兵權,成為一個投閒置散的太傅。但是司馬懿並不慌張,而是繼續潛伏、繼續隱藏自己的實力。

    曹氏家族的後繼者曹爽等人,對司馬懿有一定的戒心,但是沒有司馬懿這麼老謀深算。司馬懿假裝自己年老體衰、眼花耳聾、思維混亂,上演了一出好戲,把曹家的人都給騙過了。

    其實他精神很好,身體也很好,而且還暗中控制著最少有3000人的軍隊,於是他就趁著曹爽他們去城外打獵的機會,突然發動政變。曹爽等人也確實無能,被司馬懿看透了他們內心的虛弱和無能,把大將軍印交出來了,就等於把命交出來了。

    司馬懿的權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權傾天下,整個曹魏政權就被控制了,就聽司馬懿的了。

    司馬懿死後,司馬師和司馬昭對曹家皇帝逼迫的更加嚴重,最後甚至把皇帝都給殺死了。但是司馬昭殺死了皇帝之後,把替他殺皇帝的人也給殺了。可以說,司馬氏家族,他們爭奪政權的過程的確不光彩,充滿了殺戮和血腥。

    曹丕雖然篡漢,他也沒有殺死漢朝的皇帝,司馬氏奪權後就把曹奐給殺了。到了後來的晉朝,又出了一個何不食肉糜的昏庸皇帝,而且這個晉朝本身也是一個比較混亂的朝代,發生了歷史上影響深遠的八王之亂。

    這次八王之亂導致了西晉的滅亡,也引起了五胡亂華,引起了長達將近300年的中原王朝的內亂、混戰,還有北方少數民族趁亂入侵中原的慘烈歷史,所以一直延續到隋唐時期,這個混亂才結束,這給中華民族的發展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所以說,司馬氏政權,它來路不正,後世子孫的昏庸無能,導致整個國家走向衰敗分裂,皇族內部又爆發了嚴重的流血衝突,嚴重的消耗了國家的國力,造成北方少數民族的趁火打劫,這一切都是可以追溯到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的。

    晉朝司馬氏的所作所為,等於是給中華民族埋下了巨大的災禍的根源,所以說,司馬氏家族,在人類歷史上的評價很低,也很負面,司馬氏家族對於權力的貪婪,和為人性的陰險狡詐,的確是在歷史上都是罕見的,手段之殘酷暴虐,在歷史上也是罕見的。所以說,司馬氏政權,不受大家歡迎,遭到了歷朝歷代的批判和貶低。

    曹爽,他們貪戀自己眼前的富貴,不敢放手一搏,不敢和司馬懿正面對抗,害怕失敗,結果真的徹底失敗,這也可以看出即便曹操這樣的英雄,後代也是一群草包,完全不能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和司馬懿血戰到底,所以曹魏政權丟了。

    這也是歷史程序當中物競天擇的結果,另外,司馬懿與諸葛亮長期為敵,也是司馬氏政權名聲不好的原因之一。

  • 3 # 我是趙帥鍋

    歷史上謀權篡位的人很多,為什麼晉朝的司馬氏最讓人鄙視呢?其實主要有五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晉朝的開國皇帝司馬炎太過平庸,在他之前的曹操、劉備、孫權,甚至是曹丕、曹睿,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比司馬炎更像英雄人物,可結果呢?最後統一天下的竟然是司馬炎,所以在很多人心裡,都覺得晉朝完全是瞎貓碰上死耗子,因而對司馬炎乃至晉朝不感冒。

    第二,晉朝的奠基人司馬懿,因為和諸葛亮形成鮮明對比,所以其名聲一直非常不好。在大多數人看來,司馬懿之所以能混成後來的司馬懿,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魏文帝、魏明帝信任他、重用他,如果沒有魏明帝信任他、重用他,司馬懿能力再強,也無法爬到後來的位置。

    在這種背景下,司馬氏後來取代曹氏,人們自然比較難以認同。因為先帝對你這麼好,先帝死後,你就欺負先帝的孤兒寡母,這叫什麼事呢?反觀司馬懿的老對手諸葛亮,人家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樣一對比,人們就更加覺得司馬懿太不堪!

    第三,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叫做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因為這句話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亂臣賊子的代言詞,所以人們一想到篡位謀權,都會第一時間想到司馬氏。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大家對司馬氏的厭惡。

    第四,晉帝國拉開了五胡亂華的序幕,於是中國開始了三百年分裂動盪的歷史,在這種背景下,自然自然對晉帝國有更多負面的評價,因為人們常常有一種錯覺,那就是如果不是司馬氏篡權,就沒有後來的事情。在這種背景下,人們自然對晉朝的司馬氏充滿鄙視和不屑之心。

    第五,從某種意義上說,司馬氏的晉朝也是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因謀朝篡位而建立的王朝。雖然在此之前,有王莽的新朝和曹丕的魏國,問題是,王莽的新朝曇花一現,很快就走向覆滅,以至於很多人都只知道王莽這個人,卻並不知道他建立的新朝,並且在史書上,他建立的新朝也沒有被承認。

    至於曹丕的魏國,雖然也是逼迫漢獻帝禪讓過來的,問題是,魏國的江山社稷,卻是人家曹家人自己打拼出來的,並不是因為漢獻帝的信任和重用才獲得的。所以從情理上來說,大家並不會把他們與謀朝篡位聯絡在一起。這樣一來,司馬氏的晉朝就成為第一個謀朝篡位的王朝,大家對它的批判和諷刺自然也會更多一些。

  • 4 # 跟著腳走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我要糾正一下你的題目。晉朝司馬氏被後人鄙視,不在他處心積慮謀奪了曹魏的政權,而在於他司馬氏昏庸無能導致的,持續接近300年的(五胡亂華)亂世。這使得北方的漢民族幾經滅族。

    下面我就來扒一扒的西晉歷史吧!

    一、西晉的歷史(公元265年—公元316年)

    公元265年,司馬炎廢掉曹魏皇帝曹奐,自立為帝,建立晉朝(史稱“西晉”),定都洛陽。

    公元279年(咸寧五年)十一月,司馬炎下令攻打孫吳,晉軍水路並進,直取吳都城“建業”,次年三月,吳主孫皓投降,吳國宣告滅亡,至此全國宣告統一。

    公元308年,匈奴大單于劉淵稱帝,建都平陽,從此加速了滅晉的歷程。公元316年(建安四年)新都,長安被圍,孝愍皇帝司馬鄴出城投降,西晉宣告滅亡。

    二、西晉政治之八王之亂

    司馬炎在晉國建立之初,學習古制,大封宗室諸王,並給與了諸王封地內的軍政大權。然而從這一刻開始,就給後面的八王之亂埋下了隱患。

    司馬炎在統一全國後,就開始了享樂。他乘坐羊車到處遊玩,宮女為爭寵,爭先在門口撒鹽吸引武帝的羊車前來。在民間更有像石崇這樣的,為了炫富,建立金谷園。整日的高朋滿座,日夜宴飲。太傅何增每天飯前要花掉一萬錢,卻仍然感嘆沒有什麼值得我下筷子。

    從此晉朝社會變得,達官顯貴盛行清談之風,都以勤於正事為恥。皇帝荒淫,官場糜爛,清談盛行。

    公元290年,晉惠帝司馬衷繼位。皇后賈南風乾涉朝政,大肆挑撥司馬氏家族之間的關係,甚至於元康九年廢太子司馬遹,幽禁於金墉城,次年殺之。賈南風的暴行立即引來了諸位外王和朝臣的不滿,公元300年,趙王司馬倫率先起兵攻入洛陽,殺死賈南風。至此拉開了“八王之亂”的序幕。

    自公元291-公元306年,先後有八個封王參與了權利爭鬥,嚴重削弱了西晉王朝的力量。這場八王之亂導致晉朝經濟破敗,民不聊生。最終造成了農民起義,提供給了北方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有了可乘之機。

    大量胡人入主中原,致使中原漢人大規模南遷,而對沒有逃亡的中原漢人,胡人實施了殘暴血腥的統治,慘無人道地進行殘殺掠奪野蠻的統治讓華夏民族的人口數量急劇銳減,大量農田荒廢,各地宗廟被毀,史籍文物大肆損毀,社會文化驟然倒退。在歷史上這是漢族的一次世紀性災難幾乎面臨文化斷裂。

    三、小結

    自三國分裂來,西晉短暫統一,僅僅維持了37年,隨後中國又陷入了長達300多年的大分裂,直至隋朝再統一。連年的戰亂致使中原漢人大規模南遷,“衣冠南渡”名門大族遠走江南,中華民族的文化中心隨之南遷,中原之地逐漸成為北方遊牧民族牧場。未來得及南逃的中原漢人,被胡人成為“兩腳羊”隨意的殺戮,搶掠。

    對於造成“五胡亂華”這一事件,西晉要付主要責任。所以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去鄙視沒有逃亡的中原漢人了

  • 5 # 清水空流

    生於不恥。死於不義。應該是對兩晉最好的評價,西晉立國時間太短,西晉從立國266年,到亡國316年。不過50年,而東晉自打立國,司馬氏就是傀儡。兩晉就從來沒有一個好皇帝,好的時代,根本就沒有任何一點值得誇耀的事情。

    正如題主所說自古權臣篡位不少。王莽篡漢,曹操篡漢,後面就是南朝劉裕篡晉南朝宋齊梁陳都是篡前朝,再到五代梁唐晉漢周也是相繼篡位。到最後趙匡胤篡位。這裡面最無恥。最無德的就是 兩晉。得國不正,天必遣之。

    兩晉之所以立國時間短。國家凝聚力不強,關鍵是西晉門閥制度已經形成、世家門閥已經控制了國家各個階層,再就是西晉的民族政策出現重大失誤。西晉讓大量的的少數民族內遷中原腹地,各個遊牧民族內遷就成為西晉一個火藥捅。原本習慣了遊牧的少數民族,但由於西晉以漢族為主的思想,各個少數民族對於繳納租調,服徭役。,這些內遷的各個少數民族西晉統治者充滿了怨恨。又加上西晉濫封宗室、各地藩王擁有巨大的權力。而西晉二代皇帝司馬衷又是一個傻子。最終引發八王之亂,在內地少數民族又藉機造反、西晉就此滅亡。

    立國時間短,就喪失話語。更不可能對歷史加以篡改。所以造成西晉歷史的不堪。而 東晉徹底的是個氏族制度的國家。皇帝完全是個傀儡和擺設,兩晉都屬於立國太容易。根基不穩。所以才有才會使得兩晉是封建時代最無能的朝代

  • 6 # 四川達州人

    與其他篡位者相比,司馬懿很無恥。

    作為勝利者沒有基本的寬容,而且以戲老鼠的方式來宣洩仇恨。

    與曹操不一樣,曹魏天下那是曹操自己打下來的。司馬懿獲得勝利,不是因為他有多大戰功而完全是因為活得足夠長,熬死了曹操曹丕曹睿三代主子,積累了比其他人更多的人脈、經驗,最後裝瘋賣傻等機會。

    所以,司馬懿奪取政權,完全是竊取。

  • 7 # 潯陽鹹魚

    在司馬氏之前還有王莽,在東漢的史書和社會輿論中,他就是屬於被抨擊的物件。道理很簡單,他完全是靠陰謀詭計、政治手腕,欺負孤兒寡母,篡了漢室帝位。

    再看其他帝王,如劉邦、劉秀、曹操他們都是靠在亂世混戰裡刀尖上舔血才成就帝業的,王莽跟他們完全不是一個套路的。

    後世後趙皇帝石勒曾經在一次吃飽喝足之後,問中書令徐光:“朕與那些開創基業的皇帝比是什麼水平啊?”

    徐光回答:“陛下神武籌略超過高皇(劉邦),雄藝卓犖超絕魏祖(曹操),自三王已來無可比也,其軒轅之亞乎!”

    這一通馬屁真是震耳欲聾啊!

    但是石勒的頭腦還是很清醒,他笑著評價道:“人怎麼會沒有自知之明呢?愛卿誇過頭了!朕如果和劉邦在一起,我就做他的臣子下屬,與韓信、彭越爭先;如果我遇到劉秀,我一定會和他爭奪中原,到時候還不知道鹿死誰手。大丈夫行事就應當光明磊落,如日月那樣光彩照人,終不能跟曹操、司馬懿父子那樣,欺負孤兒寡母,靠著手段取得天下……”

    在這個故事裡,石勒把曹操與司馬懿父子並列,這真是冤枉了曹操。

    曹操在建安元年(196年)入朝時,漢獻帝已經成年了,絕對不是孤兒寡母,他身邊還有董承、伏完這些外戚勢力。

    為了爭權,董承還想謀害曹操,反被曹操除掉,伏完不願意與曹操為敵,則讓出兵權,安心養老。因為董承案與劉協也有牽連,曹操於是不再去見劉協,從而架空劉協,奪取冀州後又建立霸府制度,把天下俊傑收為己用,平定河北,建立魏國基業。

    這終究是自己從無到有的創業經歷。雖然曹操比不上劉秀“先稱帝,再平天下”這般磊落,但也不至於跟司馬懿父子並列啊!

    所以讓我說,司馬懿父子奪取曹魏基業,是真的“狐媚以取天下”的案例。如果非要建立一條鄙視鏈的話,可以這樣:劉邦、劉秀>曹操>司馬懿父子>王莽。

    劉邦是創業完成後稱帝,

    劉秀是稱帝后平天下,

    曹操是一邊創業,一邊架空漢室,

    司馬懿父子是先架空魏室,再以魏國基業平天下,

    王莽則完全是靠玩弄權術篡位。

    最後說說司馬懿的事。

    客觀一點說,司馬懿在曹丕、曹叡兩朝,算是瀝膽忠心,勞苦功高的功臣,在曹芳執政時,司馬懿和曹爽併為託孤重臣,當了快十年,司馬懿在自己年紀一大把的時候搞了一把高平陵政變,奪了權。

    在奪權過程中,司馬懿的表現可謂是卑鄙無恥。因為在政變之初,他拉著太尉蔣濟的手,對著洛水發誓:不要曹爽兄弟的性命。蔣濟便寫信給曹爽兄弟,做中間擔保人,保證曹爽兄弟的生命安全。結果,曹爽兄弟投降後,司馬懿馬上翻臉,把曹爽及其親信同黨都誅滅三族。

    司馬懿這種言而無信的無賴行為,直接把蔣濟給氣死了。

    司馬懿之後,其長子司馬師執政也頗有父風,殺起政敵來也毫不含糊,例如李豐、夏侯玄等人就死在司馬師手裡。

    到了司馬昭執政時,他在父兄的經營之下,也沒有回頭路可走,直接效仿曹操,建立霸府,架空魏室,“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最終為兒子司馬炎禪代登基奠定了基礎。

    真要說有點功績的話,司馬昭有平蜀,司馬炎有平吳,算是兩點加分吧,但是大家都知道,他父子兩人所能建立功業的實力終究是來自於曹魏帝國的,這一點,和曹操自己創業帶隊伍壯大,是比不了的。

  • 8 # 青年史學家

    司馬氏之所以為後世所鄙視,主要原因或許就在於素來以“伏膺儒教”自我標榜的司馬氏,乾的卻都是大肆違背儒家倫理,尤其是儒家大力倡導的“仁”、“義”、“禮”、“智”、“信”所謂“五倫”,破壞、突破了人類情感的基本準則和底線,司馬氏的所作所為,在其他朝代篡位者幾乎是沒有如此敢公然冒天下之大不韙,肆無忌憚的全做或做部分事情的。

    首先,司馬懿父子的所作所為,根本就談不上“忠”、“義”。司馬懿發動政變,剷除了曹爽為核心的曹氏集團,將少帝曹芳視為傀儡加以控制和擺佈。魏明帝曹叡臨終前,反覆變更輔政大臣,最後選擇宗室曹爽和異姓大臣司馬懿,也是出於平衡各種勢力的考慮。尤其是曹叡臨終,多次督促司馬懿火急入京,“忍死以待君”,當面託付。還讓曹芳抱住司馬懿的頸項,殷切之心,雖比不上劉備臨終託孤諸葛亮,但也算得上是情真意切了。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表面上看似乎事起倉促,屬臨時起意,但實際上卻是暗中密謀已久:先是詐病騙過曹爽及其黨羽,放鬆了對他的警惕,繼而讓司馬師等暗中積蓄力量,以待有利時機,放手一搏。《晉書》卷2《景帝紀》:“初,帝陰養死士三千,散在人間,至是一朝而集,眾莫知所出也。”他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廢黜曹芳,司馬昭弒殺曹髦,可謂惡到極致了。所謂“忠”、“義”無從談起了。

    “禮”是儒教的核心思想之一。司馬氏既標榜“伏膺儒教”,自然應以禮法自持。然司馬氏一方面將自己粉飾為禮教衛道士,聚集大量的禮教衛道士,另一方面卻大肆敗壞禮教,“竹林七賢”等魏晉之際的名士們所謂“越名教而任自然”,阮籍等種種看似違背禮教的舉動,恰如魯迅先生所說,實則是真心皈依膜拜禮教的名士們,對敗壞禮教的司馬氏無言的嘲諷。

    “智”似乎是司馬氏唯一可以正面說的一項。司馬懿頗有謀略,在三國謀士如雲的時代中,司馬懿的種種謀略,確實有值得稱道之處。然若將這些智謀用於邪道上,則反而有害了。晉武帝司馬炎雖堪稱一代明君,但私心過重,明明同母弟司馬攸堪稱才智雙全,可承擔大任;自己的兒子司馬衷(後來的晉惠帝)不過是白痴。

    然而司馬炎不顧江山社稷萬年大計,出於私心,硬是拒絕了大臣們紛紛提出的由司馬攸繼承帝位的主張,甚至逼死司馬攸,立司馬衷為皇太子。司馬衷即位後,治國無方,先是賈后亂政,繼之以“八王之亂”,愣是把好端端的大晉毀於一旦。

    “信”,司馬氏更不具備了。先是答允曹爽,只要交出權柄,可報姓名無虞。甚至司馬懿還對著元老重臣蔣濟,以洛水起誓,絕無異心。蔣濟信以為真,極力勸說曹爽放棄抵抗,大則避免國家內訌分裂,中則可保民眾無戰火塗炭之苦,下則保全曹氏支脈性命無虞。本來就無大志的曹爽,亦信以為真,拒絕了桓範提出的仿效當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先例,憑藉少帝曹芳,號召全國,討伐逆臣司馬懿的建議,只求保全性命和富貴。曹爽殊不知,權柄在手,司馬懿尚心存忌憚。一旦放棄權力,則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了。曹爽最終被司馬懿捏造的謀反大不敬等罪名,整個宗族被滅絕。

    司馬氏奪權過程中的種種令人不齒的作為,即便司馬氏後世子孫,亦羞愧難當。東晉開國皇帝晉元帝司馬睿曾和丞相王導談論歷史往事,王導歷數司馬氏奪權過程中的種種血腥殘暴的殺戮,晉元帝亦羞愧難當,稱西晉覆滅,五胡亂華,實在是上天對司馬氏胡作非為的嚴厲懲罰了。

  • 9 # 地產鄧S

    因為使得中華進入前所未有的大災難中,五胡亂華的局面出現,可謂是有著不可推卸的重大責任!少數民族政權入主中原的情況開始出現,中原地區的文化,經濟,各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毀滅!

  • 10 # 不再0094了

    得位不正,治國無能,自己挖空心思搶來的政權,又挖空心思的怕別人搶去政權,最後卻落了個後代身死族消的境遇,看看曾經統治中華的漢族姓氏當中,司馬姓是留存最少的,竟然沒成為漢族大姓,這也算是一種人心所向吧!也是一種報應吧!

  • 11 # 而知而行的歷史

    作為大一統王朝,本來是有著天選之命。然而晉朝卻屢屢被後人詬病,是因為他們終結了一個時代,卻沒有能力開啟一個新的時代,他們在制度方面的探索和試驗是失敗的,造成的後果也是十分慘重的,五胡十六國三百年亂世,北方連年戰火,漢文明飽受摧殘,如不是衣冠南渡儲存了文明火種,華夏衣冠可能在晉就為之一燼了。

    以儒家倫理的“三綱五常”、“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等核心價值觀,司馬氏篡奪魏國政權,是為正史難容,留下了一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是唐朝代隋立國,趙匡胤篡位北周,本質上與司馬氏建立晉朝相同,他們在歷史上風評就要比晉朝好的多。可見,儒家的標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所謂“為尊者諱”。晉朝顯然在短短的幾十年歷史中,沒有成為“尊者”。

    (晉朝時的文明世界)

    晉朝司馬氏臨國,到司馬炎篡魏時,已歷三代四世。司馬家族是河內郡計程車家大族,宗族人口眾多,僅僅是司馬懿這一輩就有“司馬八達”的說法。司馬氏能夠取代魏國,與他們宗族勢力密不可分。除了司馬氏之外,當時的中國有很多世家大族,他們佔據著大量的社會資源,在地方形成了龐大勢力,與中央的利益截然相悖,很多時候已尾大不掉了。曹操徵召司馬懿,其本意即是想借此來籠絡河內士族之心。

    這種世家大族是如何形成的呢?

    應該說,這與科舉制度興起之前中國的官僚政治有關。古代社會飛黃騰達,少有路徑可走,當官是一條終南捷徑。可是官位是國家公器,不能隨意授予,因此就有了“察舉”制,由社會上的賢達推薦品學兼優的人來做官。與此同時,地方上還興起了豪強勢力,在西漢朝屢屢被中央打壓,然而到了東漢已是勢大,皇權不得不與之共存。這些地方豪強掌控著地方的人才上升通道,又擁有大量的田產私宅等財富,在各地形成了“四世三公”這樣的名門望族。一個比較有名的例子,是琅琊(今山東臨沂)的諸葛家族,在魏蜀吳三國政府中都有人出任政要。

    這種勢力的存在,使得官僚集團成為地方利益在朝廷裡的代言人,與皇權不是一條心。皇權想要集權,就意味著要從地方上徵收更多賦稅,必然會遭到抵制。情節輕微的軟抵抗,偷工減料;情節嚴重的,甚至公然武裝割據,反叛朝廷。這也是三國兩晉時期反叛叢生的原因之一,並不僅僅是為了所謂的儒家大義。

    曹操時期打壓的世家大族勢力的努力,在曹丕篡漢時被否定了。如果曹家不向這些地方豪強讓步,魏國的建立就不會這麼順利。曹魏的九品中正制,實際上是中中央向地方妥協的表現。繼而曹魏借鑑了漢朝“七國之亂”的故事,打壓曹魏宗室,世家大族構成的的官僚集團形成了曹魏的政府班底。

    前文說過,隨著地方勢力的坐大,官僚集團此時已經成為地方勢力的代言人。曹魏皇權逐漸被司馬氏架空後,由於魏國宗室都被打壓,外地藩王沒有辦法前來勤王,使得司馬氏篡魏成功。

    司馬氏不過是地方豪強之一,他們上位後也會面臨與曹魏政權同樣的地方勢力尾大不掉的問題,他們本身也是一個地方勢力逆襲中央成功的。因此,晉朝立國之後,就面臨著統治基礎和政治制度設計的問題。

    魏國與世家大族妥協,出讓了官僚任命權,結果被世家大族拋棄了,擁立了司馬氏,所以,司馬炎為家國長久計,他只能依靠自己的宗族兄弟。於是,在司馬炎在世時,三次大行分封,一共封出去26個大大小小的封國。

    (八王之亂)

    分封作為一種政治制度,設計時首先要考量的是平衡。晉朝的都城在洛陽,與漢朝劉邦佔據關中地區據關守河不同,洛陽腹地太小,只有伊洛平原可以提供物產。同時,晉朝的核心區有河北(鄴)、河南(許)、關中(長安),這三個地方是洛陽都城的外圍,也在曹魏時期就形成了地方勢力。司馬炎將這三個地方都分封給諸侯王了,而且是實封。上馬治軍,下馬治民,在朝廷上還給這些宗王官職。司馬炎有多不信任官僚集團,就對他們宗族有多信賴。

    這種情況下,這些宗王出鎮地方,雖然可以壓制原有的地方勢力,可是世家大族的利益在地方,不可避免要與這些宗王形成利益共同體。世家大族的官僚勢力、經濟勢力與宗王的兵權結合後,皇權對地方的影響就微乎其微了。更為重要的是,司馬炎把核心區域都分封出去了(河北、河南、關中),導致中央直轄的地區太過弱小,造成了強枝弱乾的局面,中央難有足夠的實力去壓制宗王的不臣之心。這樣的政治設計是嚴重失衡的守外虛內,唐王朝設定的十大節度使最後造成了“安史之亂”,也是基於同樣的原因。

    晉朝中央政府一旦發生變故,這些宗王即使無心皇位(虛君的位子沒人想做),卻擁有改變朝政的能力,以清君側的名義兵發洛陽,攝政天下,政由己出。其他藩王起而效之,不是反叛(不是反皇帝,是清君側),打來打去16年,比反叛的後果還嚴重,中原虛耗,國力大損,給了蠻族可乘之機。

    晉朝的政治制度是失敗的,失去了權力制衡的初衷,造成的後果也是嚴重的。司馬炎沒有可資借鑑的模板:秦朝不立公室,15年亡國;漢朝立宗室,七國之亂;曹魏不立宗室,45年亡國。不能小看古人的智慧,在決定這樣分封時,司馬炎肯定思考很久,而且跟他的智囊團也做過分析,他們會發現所有的問題集中在世家大族,而他們也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只能以宗王力量先行壓制,緩緩圖之。

    然而晉武帝之後的變故實在太多了,司馬衷即位,賈南風亂政,太子被殺,這給了地方宗王絕佳的口實來勤王,比之於“七國之亂”還要慘烈的“八王之亂”持續了16年,中原盡成坵墟。如果嗣位之君是個雄主,能延續皇權的壓制能力,再效仿漢武帝,行“推恩令”緩緩削之,可能會有一樣的結果。

    (後宮有10000宮女的晉武帝)

    晉朝是之後的五胡十六國、南北朝300多年亂世中最有可能開創一個新制度、新時代的朝代,然而晉朝的政治試驗是失敗的,直到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原有的世家大族大多被戰亂消滅,政府可以沒有太大政治包袱地進行了“均田制”、“府兵制”、“班祿制”的改革,在經濟、軍事、政治都加強了中央集權,才使得分裂的趨勢得到扭轉,開啟了隋唐盛世。

    處在晉朝立國的環境,除非雄才大略的君主才能駕馭的了,而且還要經過不止一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中央集權和統一。然而晉武帝只是中人之資,而他的繼承人連中人之資也達不到。可嘆華夏家國,一旦淪為夷虜腥羶之地,中原士民,百不存一。

  • 12 # 平沙趣說歷史

    其實在古代,最先篡位的那幾家,如王莽、曹丕等,都是被鄙視批判的,直到民國對他們的形象才有所好轉。司馬氏以後,南北朝亂世政權交替頻繁,篡位已成家常便飯,大家也就習以為常,那些篡位者也沒收到什麼抨擊。

    唯一例外的是司馬氏,在古代跟曹氏等一起被批判,到了現代更甚,被很多人鄙視,究其原因,也很簡單。這個終結了漢末三國亂世的大一統王朝,又親手將天下送入了五虎亂華、南北對戰的更加混亂的局面,使得漢族遭受了巨大打擊。

    西晉一共有四位創業者,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和終於當了皇帝的司馬炎。其中司馬懿是常被拿來跟曹操對比的,畢竟兩人分別是兩個朝代的奠基者,不過司馬懿獲得的評價遠遠低於曹操。

    這當然是有原因的,司馬懿和曹操所處的局勢完全不一樣,曹操處在軍閥混戰時期,他是憑藉個人能力,統一北方,定鼎中原。而司馬懿則是透過軍功累積、威望疊加、受命重臣發動政變奪權的,所以同樣是自己的後代透過禪讓取代前朝,司馬懿相比曹操在歷史地位上來說真的是相差甚遠。

    西晉的建立有點容易,但也不是吃飯喝水那麼簡單,晉武帝司馬炎肯定是有能力的,但他犯了兩個非常大的錯誤。一是選錯了繼承人,選了個智力低下的司馬衷;二是恢復分封,允許諸王擁有軍隊。

    主弱臣強,司馬炎去世後,那些擁有重兵的司馬氏諸侯們,誰也不肯心甘情願地受制於一個平庸的皇帝。八王之亂從汝南王司馬亮開始到東海王司馬越為止,共歷時二十年,給西晉社會造成了非常嚴重的破壞,也使西晉政權到了岌岌可危的境地。

    八王之亂後的西晉,晉懷帝司馬熾是個書呆子,晉愍帝司馬鄴純粹是個替死鬼,國家破滅已成定局,而他本人也才十幾歲,被殺時也只有十八歲。

    晉朝錯誤的政策最終導致了綿延數百年的戰火不息,華夏大地民生凋零。

  • 13 # 文玩678

    兩個原因:其一,奪取的手段卑鄙,以欺騙曹爽交權再殺害,再欺騙何駙馬審曹爽黨羽再殺何駙馬。其二,結局很負面,兩晉腐敗墮落,北方五胡十六國是中國歷史最黑暗時期。

  • 14 # Socrateszha

    篡位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馬上打天下,一種是不勞而獲的竊取,很顯然,司馬氏是後一種。馬上打天下靠的是自己千辛萬苦,歷盡艱難地取得的,是有汗水的,而竊取,就是在挖別人的牆腳,撿現成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的孩子如果遭遇老師體罰,如何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