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超人小航航

    文學作品中經常會有大戶人家的小姐,到了一定的年紀,家人就會用搭綵樓拋繡球的方式來讓她選擇自己的夫婿。

    雖然現場的描寫都是十分熱鬧的,綵樓下熙熙攘攘的人群全都期待這個可以改變自己命運的“繡球”可以砸中自己。

    但是,這樣的情景其實十分的悲哀,即使已經是大戶人家的小姐,依然沒有自己選擇婚戀的權利。

    《西遊記》中唐僧的母親拋繡球,賣油郎獨佔花魁等,都是文學作品,這種浪漫的婚俗存在著藝術誇張,如同比武招親一樣,是一種相對極端的行為,偶然很性強,不會成為封建社會主流的成親方式。

    古代到底有沒有拋繡球這種婚俗方式呢?

    應該是存在過的,據說,拋繡球與壯族民俗有關。壯族拋繡球的習俗,宋、元時代就已有之,最早記載於二千年前繪製的花山壁畫上,但當時用以甩投的是青銅鑄制的古兵器。

    宋人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記述:“男女目成,則女愛砣而男婚已定”。就是說如果女子看中這個男子的話,就會把自己的彩囊拋給男生,表示他們的婚事就可以定了。

    宋代詩人朱輔的《溪蠻叢笑》中記載:“土俗歲極日,野外男女分兩朋,各以五色彩囊、豆粟往來拋接,名“飛砣”。飛砣就是後來的繡球。

    古代階級森嚴,怎麼會有拋繡球選夫婿這麼隨意的婚俗?

    大家都知道,古代男女七歲便不會同席,青年人的婚事自己是無法做主的。不少人都是進了洞房,掀開新娘子的蓋頭時,他們才能見到對方。這才是主流的,真正古代的婚姻生活。

    為什麼這種婚俗漸漸消失了呢?

    古代封建社會講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大事是不容草率的。這樣的婚俗,自然是不會被封建主流社會所接受,故而逐漸消失。

    “拋繡球”還代表著一些男人想要不勞而獲的促狹趣味。幻想自己雖然只是一介窮酸書生,但是一旦被殷實的大戶小姐的繡球砸中,就可以依附豪門青雲直上。

  • 2 # 暮登天子堂

    我是杭州刺史,我來回到。

    拋繡球是壯民族文化特有的人文景觀, 是壯族 重要的傳統民間活動之一 , 也是青年男女交 際和選擇物件的傳統方式 。可以說繡球積 澱了濃厚的壯民族文化底蘊, 體現了壯族民俗的審 美觀、愛情觀和競技運動的風貌。

    據文獻史料記載拋繡球最早出現在大約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 , 繪製在廣西寧明縣(左江)的 花山壁畫上的“飛砣”(壯語叫“飛砣”), 這種“飛砣” 就是現在拋繡球的雛形。“飛砣”源於戰爭和生 產勞動 ,當時是用青銅鑄造的一種兵器 ,多應用於作 戰和狩獵。到唐代隨著生活水平和文化娛樂意識的 提高, 人們用棉布、麻布為材料製成球形, 並透過手 工刺繡上一些吉祥圖案, 當時稱之為“ 布刺” 。“布刺”的使用功能從作戰和狩獵向娛樂方向轉移。 唐朝著名詩人柳宗元被貶至柳州時, 看到當地壯族 青年男女互相投擲“布刺” ,曾用詩句“男女分行戲打 球”來描述這一景象 。“布刺”表現出當時民間民俗 的體育活動的分隊組合、選擇性和競爭性, 帶有一定 的體育娛樂性並具有一定規則, 屬於民間民俗的體 育活動 。到了宋朝 ,宋朝詩人朱輔的《溪蠻叢笑》中 記載:“土俗歲節數日 ,野外男女分兩朋 ,各以五色彩 囊豆粟 ,往來拋接 , 名`飛砣" 。” 周去非在《嶺外代 答》中記載:“上已日(三月三), 男女聚會, 各為行列, 以五色結為球, 歌而拋之 ,謂之飛駝 。男女目成 , 則 女受駝而男婚已定。” 宋元以後 , 歌圩開始成為文 化娛樂與男女戀愛的場所 ,拋繡球遊戲也開始在歌 圩上出現。《鎮安府志》載, 上映土州“年節老者聚 飲 ,少者拋繡球為樂” 。“拋繡球” 又稱“飛砣”(或飛 沱 、飛駝、飛坨), 壯語則將其稱為“打段” 。繡球是壯 族姑娘用花布或綢緞包裹豆粟 、棉籽 ,外套絲絨網織 而成的 ,有方形、圓形 、菱形幾種 , 還有動物形狀的, 上端連著一根綵帶 , 下端繫著一束一尺多長的彩絲 穗子。 此時期的“ 飛砣”便是現在的繡球 , 當時 的民間民俗的體育活動有固定的地點、娛樂方式和 遊戲方法, 其功能不僅保持著唐朝“ 布刺” 的娛樂和 遊戲功能,並發展成為男女傳情達意 ,追求愛情的方 式 ,其功能和意義得到進一步提高與昇華 。

    從元、明 、清到民國時期 , 壯族人民把棉花籽、 谷粟、穀殼和豆類等日常生活用品, 用繡花布囊成球 狀 ,以圓形最為常見, 也有囊成橢圓形、方形和菱形 等 ,大小如拳頭 ,上下端分別繫有綵帶和紅墜, 當地 人稱之為“綵球” 、“繡籠”和“繡花球”等。在茶餘飯 後互相拋接 ,用於玩耍, 以達到娛樂身心, 溝通感情 的作用 。拋繡球都是在每年春節及“三月三”歌節時 舉行, 正是春播時節, 繡球內填放有穀物種子, 就是 希望年內“五穀豐登”之意 ;同時 ,繡球作為青年男女 的定情之物 ,內中喻示著“生育興旺” 之意 。把古兵 器改造成裝有穀物的五彩新囊“飛碗” 或“ 繡籠” 等 , 透過唱山歌和拋“飛碗”或拋“繡籠”進行娛 樂 ,尋求生產勞動和生活的五穀豐登 、欣欣向榮的追 求與願望, 對於當時拋繡球的活動方式和包含的意 義是一個進步 。清代的《慶遠府志 ·諸蠻》中有“溪 炯 ……當春日戴陽,男女互歌謂之浪花歌, 又謂之跳月 ,男吹蘆笙, 女拋繡籠。繡籠者, 綵球也。迴旋舞 蹈 ,歌意相洽 ,即投之報之, 反而約聘 … …”繡籠就是 綵球。每逢重大節日 ,如春節、“花婆節”(亦叫“花王 節” ,又稱“百花生日”)、三月三歌節、中秋節等節日 時 ,都有組織或自發形成互拋“ 綵球” 來進行娛樂活 動或遊戲,更重要的是男女傳情達意 ,一邊對歌一邊 拋投“綵球” ,拋接“ 綵球” 逐漸演變成為壯族青年男 女表達愛情的獨特方式,其開展形式表現為大眾化 , 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從清朝鴉片戰爭開始到民國時 期 ,每逢春節 、“花婆節” 、三月三歌節的活動時 ,壯族 青年男女藉助對歌的機會, 相聚在地頭 、河畔和樹林 處 ,互相拋接“繡花球”和對歌。拋接“繡花球” 和對 歌前要做祭祀, 擊銅鼓 , 拜“螞拐” 等宗教活動 , 這種 現象在紅水河邊居住的壯族尤為明顯。 因此 , 從元、明 、清到民國時期拋繡球是以“拋繡籠” 、“ 拋 球” 、“拋繡花球”的形式為代表, 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 帶有一定的宗教色彩 ,其活動有娛樂 、遊戲和比賽形 式 ,並具有一定的規則 ,保留著男女青年特有的傳情 達意作用,其活動是集娛樂與傳情求愛於一體的活 動 。

    關於這個問題,你是怎麼看的呢?

  • 3 # 音樂小妖

    在很多古代的文學作品當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一幕,某個大戶人家的小姐到了出閨的年紀,所以就搞出了當街拋繡球的招親方式。這種看似搞笑的風格當真在古代存在嗎?

    說實話古代的婚姻實在是讓人不敢恭維,可以說所有人的婚姻都不是自己能夠作主的,從懂事之後,男女之間就幾乎斷絕了來往。

    大多數人一直到成親的當天才可以知道自己的老公或老婆長什麼樣子,因此洞房花燭夜也被稱之為人生四大喜之一。

    當然了這個喜屬於驚喜的喜,因為還存在著驚,就好像高翠蘭被揭開自己的蓋頭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的老公居然是一頭豬一樣。

    除此之外,在古代所謂的婚姻要講究門當戶對,說白了就是兩個大戶人家之間的強強聯合而已,自己的女婿或者媳婦長什麼樣子並不重要,主要是為了相互之間的關係。

    既然古代的婚姻並非是為了兒女們的幸福,那麼這個當街招親這樣的事,一般來說根本就沒有人會幹。

    大家都是為了強強聯合,誰會隨意找路邊一個人就當自己的女婿呢,萬一對方只是一個叫花子呢,萬一對方是一個爛賭鬼呢。

    在什麼都不清楚的情況下,這不光是對自己的女兒不負責,但是對自己的家族不負責。

    所以說在古代這種所謂的當街扔繡球招親的方式,並不可取。

    但是不可取不代表這件事不會發生,很多時候,所謂的大戶人家的小姐們並非我們所認為的白富美,也許是矮胖挫,雖然自己的家族實力不小,可是真正能看上的人可不多。

    畢竟自家的女兒再怎麼不出門,媒人總是要上門提親的吧,都是為了大戶人家服務,如果對方的女兒長的跟豬一樣,自己卻說成了花,也許這門親事成功之後,這個媒人的性命也就到頭了。

    再加上古代的大小姐們個個脾氣不怎麼樣,如果某個大小姐的脾氣已經名聲在外,那麼上門來提親的人更少了。

    當然了以這些大戶人家的水平,就算是養自己的女兒一輩子,也並非什麼難事,畢竟自家有錢。

    可是在古代不結婚是要被人笑話的,畢竟古代的條件不是很好,大多數朝代都鼓勵生育,當女子到一定年紀還沒有嫁出去的時候,就要被罰錢。

    而且這個罰錢是隨著年紀的大小一直在增漲,大戶人家可能不在意這個錢財,但是這個臉面卻丟不起呀,所以當最後無奈的時候,當街來個招親也就成最後的辦法。

    說白了就是把自己女兒的檔次降低了一個檔次,以前一定要門當戶對,現在只是單純的為了嫁出去而已。

    總不能說自己的女兒長這麼大了還沒有人吧,當街招親這種事雖說很不靠譜,但是自家給女兒多出一些嫁妝,這生活也許能過得下去,最主要是把自己的女兒嫁出去了,不會成為笑柄。

    當然了除了這個原因之外,還有另一種原因,就是為了招上門女婿。

    我們可以在很多電視或電影當中,看到大多數的招親,都是為了招上門女婿。

    但凡門當戶對的人家肯定不會當上門女婿的,可是自己的家裡只有女兒,將來的家產怎麼辦,未來的養老怎麼辦,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於是在大街上搞一個繡樓,然後當街招親就成了主流,畢竟在招親之前,就已經把這次招親的目的告訴了左鄰右舍。

    也就是說讓那麼不能當上門女婿的男人都走遠一些,凡是已經進入繡樓附近的男人都是沒有婚配的單身漢,並且已經拉下了臉面,可以當這個上門女婿,不會出現任何的意外。

    於是當繡樓上的大小姐將自己的繡球扔向自己中意的男子後,這件看似草率的婚姻就成了。

    自家的女兒也算是嫁了出去,而且上門女婿也沒有什麼怨言,屬於兩全其美的好事。

    所以說在古代的時候,看似拋繡球招婿這樣的事很不靠譜,但是卻因為種種的原因和無奈,所以這種方式卻又真實的存在。

  • 4 # 彈指千年

    經常看古裝劇的朋友對於“拋繡球”招婿,應該是不會陌生的,在鬧市的閣樓上一名美麗的女子顧盼左右,而後將手中的繡球拋向自己中意的男子。那歷史上真有這樣的習俗嗎?

    當然不是!翻閱古籍不難發現,在明清以前幾乎找不到有關拋繡球習俗的記載,而到了明清時期,雖然在戲劇文學小說中卻有大量拋繡球的情節,但在史料上還是比較少見的,這說明在中國的古代這種開放又浪漫的招婿方式,並非主流。

    應該說這種選夫的方式,在古代社會是很難讓人接受的。而戲劇文學小說中的頻繁出現,無疑是作者對自由戀愛的嚮往,藉著文學作品抒發自己心中的渴望。畢竟在明清時期,受到西方先進思想的衝擊,知識分子們開始對傳統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產生了懷疑。

    在中國古代,婚姻講究的就是門當戶對,一般來說父母對子女的婚姻是可不能草率決定的,更不可能使用拋繡球這種不負責任,風險還極大的做法。誰知道搶到繡球的人,家境人品如何?沒有人願意拿自己的終身大事冒險吧?

    那拋繡球招婿的說法來自何處呢?

    傳聞拋繡球是與少數民族壯族風俗有關。最開始拋的不是繡球,而是一種叫做飛砣的物品。它是壯族村民們的一種休閒遊戲,後來繡球代替了飛砣,而遊戲也發展成壯族男女青年表達愛情的方式了。

    到了現在,拋繡球的習俗在廣西仍有流傳。男女青年們在互相表達心意時,便借拋繡球來傳遞。一般壯族女孩們會把自己精心製作的繡球,拋向自己心愛的小夥子。假若小夥子也滿意,就會在繡球上繫上贈物,拋給自己傾心的姑娘。這樣一來二去,一對情投意合的男女便定下了終身。

    而事實上呢,這些男女都是認識的,拋繡球其實也就是走一個過場。

  • 5 # 老漁破船

    “拋繡球”是民間流傳甚廣的一種招親形式,有別於媒妁之言,自己追求婚姻的一種擇偶方式,一般指的是是待嫁女子通常站在高樓或高閣上往下拋繡球,路過行人不論誰者只要被女子繡球砸中,便可以成為女子此生的丈夫,無論家境貧寒或是富有,女子都不得反對,那是上天賞賜給她的丈夫。哈哈,形式雖然浪漫,卻讓人咋看都有點願賭服輸的感覺。對於傳說中拋繡球招親的真實性,老漁不敢苟同,畢竟婚姻大事不可兒戲,老漁更傾向於古代人浪漫的“拋繡球”遊戲娛樂與當今電視相親的娛樂形式相仿,所不同的是當今電視相親後還有一個接觸過程中的雙方瞭解階段,而古代拋繡球假如以遊戲娛樂的“一球中的”的招親形式,其中雖然浪漫一些,卻多了些對婚姻的盲目,對以後廝守一生的家庭組建是不負責的。因此老漁認為“拋繡球”招婿形式在古代沒有存在的條件或理由,只是作為民間的娛樂方式或特定的娛樂內容流傳下來的。(圖片來自網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當年諸葛亮聽從魏延子午谷出奇兵的計謀,蜀軍能得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