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那意思圖的

    魏延此計,貴在一個奇字,出其不意掩其不備,既然奇襲,肯定是輕裝奔襲,部隊不能多,重武器也帶不得。順利到達長安,還不能強攻,長安古都一座,城牆又厚又高,蜀軍只能下黑手,詐取城門。要完成上面任務,3個先決條件,行軍途中掩藏得當,瞞過魏國細作,避免行軍途中就被截殺。這點可能不難。第二,魏國毫無防備,長安城門大開,魏延一舉拿下,否則曠日持久,別說被消滅,就是餓也餓死。第三,長安城內無重兵,以魏延有限的兵力可以搶得城門後消滅掉城內守軍。理論上行的通奇襲長安,就算成功,最後還有一個問題,打下長安後的蜀軍能頂住魏國反攻不?蜀軍離長安最近的軍事支撐點是陽平關,且道路坎坷,而魏國呢?長安以東有潼關,有洛陽,有虎牢關,就算許昌出兵走宛城也比蜀軍快的多多,所以個人認為,魏延有可能,微乎其微的可能奪取長安,但絕無可能擋住魏國的反攻,長安就算打下,也絕守不住,諸葛亮正是明白了這一點,所以寧可步步為營,也不願奇兵出子午谷。

  • 2 # 劉文廣

    在諸葛亮率領大軍北上伐魏的時候,行軍至沔陽,魏延向諸葛亮提議,自己帶領五千兵馬從子午古突襲長安,然後和諸葛亮大軍匯合揮師洛陽滅掉曹魏。這就是魏延的子午古出奇兵的計謀。

    但是諸葛亮否定了魏延的計劃,原因是如果魏軍把魏延堵在子午古裡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細究其原因,主要是:諸葛亮是個謹慎的人,但他的謹慎不代表膽小,而是代表穩重。試想想諸葛亮不是做事穩重,他也不能帶著劉備在亂世中站穩腳跟,並且在蜀中建立屬於自己的根據地?之 所以竭盡全力伐魏,雖然他明知道註定不會成功的,但在當時的具體情況下這是最佳的戰略部署:改以消滅魏國的伐魏為力求自保的伐魏。當時蜀魏強弱明顯,蜀國統一中原已是痴人說夢了,因此蜀國當時可做的是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如果守呢?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所以諸葛亮採取了以攻為守的辦法逐漸拓展邊疆地區,一方面想進一步加強控制蜀北戰略要地的控制,另一方面也證明自己為蜀國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至於被堵子午古全軍覆沒,這些問題也並非不能解決,只要諸葛亮和魏延相互配合,趕在敵人形成包圍之前,佔領整個長安地區,就能解除後顧之憂。

    魏延的子午谷出奇兵的計謀其實是可行的。就連敵方曹魏軍師司馬懿也曾說過:“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谷徑取長安,早得多時矣。”連老謀深算的司馬懿都贊成這個計謀,可見魏延的軍事眼光的確獨到。再者曹魏守長安的夏侯楙是個無勇無謀,無德無才的將領,出奇兵必勝。還有雖然魏延是孤軍深入佔領長安,但是諸葛亮率領的另一路主力大軍與之匯合即不怕魏周邊兵將來救。

    綜合以上因素,如果諸葛亮聽從魏延建議,從子午谷出奇兵,佔長安兩軍會師,然後攻洛陽。是可以得勝的。但是當時魏國的強大卻是與日俱增,曹魏的繼承人是位明主,又擁有司馬懿等這樣的超級謀臣相輔佐,且兵多將廣,而蜀國確是日漸衰落,故結局應該是討伐征戰日久,蜀國因為勞師遠征不得地利之便班師回朝。休整後或再繼續諸葛亮的以攻為守策略。但是從大勢來說,改變不了已病入膏肓的蜀國滅亡的命運。

  • 3 # 教員李小叨

    本人是歷史學習者。對於這個問題,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分析:首先,兵出子午谷勝利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古以來出奇兵,都有可能勝利,這個在世界戰爭史上有許多經典的戰例。但蜀漢後期是否能夠支援這支奇兵,還是有問題的,比方有的同仁就提到糧草,後續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第二,即使這隻騎兵佔領了一部分城池,蜀漢是否能夠後續派來其他大軍進攻曹魏,這是一個很困難的事情。第三,從宏觀上來說,蜀漢政權當時僅有90萬戶,人口數目上絕對少於曹魏,也要大大少於孫吳,在古代人口是戰爭天平中絕對重要的砝碼,從這一點來看,所謂的失敗是必然的,即使它子午谷勝利也只是小勝,對於戰略上必然的失敗沒多大的作用。

  • 4 # 金城財經

    不可能,戰爭說到底是國力的較量,當年魏國國力比蜀國強很多,即使諸葛亮再有才,或者出子午谷出奇兵,也扭轉不了基本的局勢。

  • 5 # 久有凌雲志

    不會取勝,毛主席曾分析過魏延的奇謀,認為此計太玄,我相信主席的分析,因為他是用兵大師,也是很欣賞諸葛亮的人。

  • 6 # 中老年講壇

    我認為:魏延計劃成功的可能性很大:

    諸葛亮完全可以選擇在吳國於東線大舉進攻的時候,發動這次戰役,或者象第五次北伐那樣與吳國在戰前就確定下聯合進攻的時間,這樣一來,魏軍在洛陽的戰略機動兵團極有可能會調往東線,當蜀軍在西線發動時,魏軍機動兵團再掉頭西進的時間就會大大增加了。

    蜀軍已經集中了9萬大軍,參加這次進攻,加上多年的物資準備和穩固的後方,以及魏延、趙雲、吳壹、高詳、王平等戰將,可以說對魏關中守軍處於完全的優勢。

    根據多年駐守漢中的魏延的計劃,蜀軍輕裝部隊經過子午谷需10天,可到長安。從長安到潼關約260華里,也既370漢裡,根據司馬懿8天走1200漢裡的行軍速度,平均急行軍每日可走150漢裡,這樣一來,魏延軍再要3天左右應可趕到潼關一線。如果魏延軍在長安作戰3天(只要擊退長安守軍或把其嚇的不敢出來即可),再趕到潼關,也是不會超過8天的時間即可完成,而魏軍增援的大軍卻最快也需要10天以上才能趕到(包括長安去洛陽報告3天、魏軍商討對策1天、兵力集中調動2天、向西開進4~5天,潼關到洛陽430華里,既614漢裡),故從時間上魏延軍完全可以提前佔領潼關。由於當時潼關處於魏國內地,故平時不會有什麼守關部隊。

    而諸葛亮的主力20天左右也可以自斜谷進到關中(應是前軍輕裝軍,不用完成攻城任務),可以留部分兵力,圍困可能堅守的陳倉、眉城、武功、長安等地,主力迅速東進與魏延軍會師潼關,再分兵北進蒲坂津和南下武關,封閉另外的兩個進入關中的通道。

    唯一的問題是:長安魏軍有多少兵力,指揮官是誰,會堅守長安嗎?

    根據魏延的戰前偵察,魏長安守將是安西將軍夏侯茂:

    《三國志夏侯敦傳》記載:“敦弟廉及子茂素自封列侯。初,太祖以女妻茂,即清河公主也。茂歷位侍中、尚書、安西、鎮東將軍,假節。”

    《魏略》記載:“茂字子林,敦中子也。文帝少與茂親,及即位,以為安西將軍,持節,承夏侯淵處都督關中。茂性無武略,而好治生。”

    《魏略》又記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茂少,主婿也,怯而無謀。……茂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

    由此,可以看出,魏長安守將乃從未帶兵作戰,不喜軍事,沒有謀略的皇帝女婿,由於西線一直平靜無事,才派來此地做官的。這樣的將軍,一旦蜀軍突然出現於長安城下,必定是手忙腳亂,哪裡還能組織有效的防禦和反擊呢?從魏國後來的反映也可知道:魏國後來得到諸葛亮揚聲出斜谷,馬上就更換了長安的指揮官。

    魏軍在長安一帶有多少部隊呢?根據《魏略》記載:“始,國家以蜀中惟有劉備。備既死,數歲寂然無聲,是以略無備預;而卒聞亮出,朝野恐懼,隴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時應亮。”

    由於魏國根本沒有想到蜀軍會進攻,所以關隴地區的防禦力量很薄弱,基本就是各郡的地方軍守備各城鎮,而基本沒有機動的野戰部隊。關中沿秦嶺的要點有陳倉、眉城、武功、長安,如果前三城各1~2千兵守備,長安5千兵,估計在這一線有1萬人。可是由於分散部署,很難對抗蜀軍的進攻。另外在北面的各郡還會有5千到1萬兵力用於防備少數民族騎兵等對各郡的侵擾。

    故,在長安能用來反擊魏延軍的僅5000人而已,這也是為什麼魏延敢於用5000輕裝兵長途奔襲長安的原因。否則,如果長安魏軍兵力超過1萬,恐怕魏延的疲憊之師要被消滅在長安城下了。

    魏延軍以主力擊退長安的守軍,而後留下負糧的5000人,自己率精銳5000東進奪取潼關等地,利用當地民眾的糧食做補給,短時間內不會捱餓。這樣一來,魏延計劃成功實現,關中為蜀所有,統一大業的基石奠定矣。

    這裡面其實最關鍵的就是長安的魏軍指揮官。如果其水平高,將不會守在城裡,而是集中兵力出城,保持與魏延軍的距離,牽制住魏延,即不作戰又不讓其順利東進或蒐集糧食,以贏得時間。

    但是夏侯茂不會有這樣的能力,而唯一希望是郭淮幫助其指揮。即使這樣魏延還有成功的可能,就是犧牲負糧軍——上去纏住郭淮軍,自己的精兵迅速東進奪取潼關。

    所以,我認為魏延軍成功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 7 # 銘豪談史

    朋友們別搶,這個問題我來答:

    孔明打仗講究周密佈署,步步為營,只要有不穩定因素,皆不會釆用。這是與其自身的性格有關的。一生唯謹慎,不願冒風險。

    但戰場是瞬息萬變的,戰爭是多變的,一味的拘泥形式,難免也走進固有的衚衕裡。對於孔明來說,戰術的單一,性格的謹慎,是註定他北伐不能成功的。原因很簡單,對手也摸出了你的路數,猜出你的想法。

    如果戰爭都似孔明按部就班,循序推進,不免就單調乏味,無趣呆板。

    往往偉大的戰役,華麗的戰法,都是驚心動魄,令對方意想不到的。

    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可行嗎?當然可行,只可惜一把手是孔明。永遠實施不了!

    古有韓信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迷惑出兵,也有霍去病的“千里奔襲,席捲王廷”的雷霆天兵,也有鄧艾的“身裹氈衣,翻越峻嶺”的奇思妙想,這些統統都是“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從用兵的靈活性上,戰術戰法的單調面講,孔明是算不上軍事家的。孔明更類似於蕭何,張良二位。

    如果實施子午谷計劃,想獲得成功,周密的佈署也是要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1.對魏國的牽制:派重兵佯攻,給魏造成巨大壓力。吸引魏國的主力部隊。前朝就有例子,衛青大兵團吸引匈奴主力,霍去病閃電戰迂迴匈奴大後方。只要孔明牽制住魏的主要力量,成功就多了一分。

    2.派出精銳敢死隊:作戰要的就是勇猛不怕死,膽小懦弱只會影響士氣。威猛的部隊,往往是戰無不勝的。

    4.與吳國建起強有力的同盟:戰爭最怕的就是後院起火。龐涓死於後院,關羽走麥城,也是源於後院失火。只有鞏固修好同盟,同心協力,勝算就大的多。

    5.可派出多股部隊奇襲要道:既是奇襲,部隊不在多,兵貴精。讓魏國根本猜不出部隊動向。多點開花,佔領軍事要道。

    如果都有鄧艾的奇思妙想,什麼國家都滅的了。

    小結:任何一種戰術戰法,都有其弊端,孔明看似穩妥的部署,也有很多難處。比如戰線過長,糧草不濟等。而奇兵偷襲,看似風險,實則也有諸多好處。不管哪個年代,出奇進兵,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雖說子午訐劃沒被實施,但如果統一中原,也只有這一想法,才能有機會實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薪打字員是騙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