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32
回覆列表
  • 1 # 遊歷往事

    道光皇帝是以嫡長子的身份繼承皇位的,但他比康熙朝的胤礽幸運多了,因為道光順利繼承了皇位,而不是像胤礽那樣被兩次廢掉太子之位,最終被罷為庶人。

    道光皇帝是一位十分節儉的皇帝,他身上穿的褲子,膝蓋上破了一個洞,他並沒有把這褲子扔掉,而是讓裁縫給打上補丁,然後繼續穿。下面的這些大臣,一看皇帝都這樣節儉,於是只好把新褲子膝蓋處特意剪破,然後弄上一個補丁。於是整個朝堂上出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大家都像是丐幫弟子,十分有意思。

    還有一件有趣的事情,那就是道光皇帝四十九歲的時候,因為之前的三個兒子先後去世了,結果導致他晚年無子,這個時候道光皇帝非常著急,因為自己如果沒有繼承人,那這皇帝的位子不就要落於他人之手了。儘管道光皇帝不是一個好女色的人,但此時他也管不了這麼多了,想盡辦法擴張自己的後宮嬪妃的人數,總算後來又有六個兒子陸續出生,道光皇帝心裡的一塊石頭才算暫時放了下來。

    接下來,道光皇帝就要選擇誰來繼承自己的皇位了。雍正皇帝在位的時候,建立了秘密立儲制度,也就是除了皇帝知道繼承人是誰外,其他的人都不知道,這樣有效防止了康熙年間九子奪嫡那樣親兄弟互相殘殺的慘事重新發生。可是,大概道光皇帝是一個很有想法的人,因為他秘密立儲選了兩個人,除了咸豐皇帝外,還有一個人是皇六子奕訢,道光皇帝讓他做親王。後來奕訢不被咸豐皇帝重用,大概和道光皇帝的這次秘密立儲有很大關係。

    總的來說,道光皇帝在位期間的表現比較平庸,他不像康熙皇帝那樣能平定三番,也不像雍正皇帝那樣能整頓吏治,他治理國家的能力比較一般,清朝在他的手裡,可以說是走下坡路走得越來越快。而且他選擇的皇位繼承人咸豐皇帝,治理國家的能力比道光皇帝更弱,他沒有選擇能力更強的奕訢,可以說是道光皇帝的一大敗筆。

    而且,道光皇帝在位期間,英國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鴉片戰爭失敗後更是簽訂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對於這件事情,道光皇帝多多少少都是需要負一些責任的。

  • 2 # 弈語

    《晉書·汝南王亮等傳論》:“有晉鬱興,載粟藩翰,分茅錫瑞,道光恆典”。

    道光皇帝是一位厲行節儉的皇帝,即位之初就一改以往鋪張浪費的習慣,面對日益衰弱的大清國,道光帝也試圖拯救這個王朝,他勵精圖治,積極整改吏治,清查鹽政,通海運,在西北平定張格爾叛亂進一步密切了中央政府與新疆的聯絡,在位期間基本都會給受災地區發放糧食,嚴禁鴉片,這些舉措都起到一定積極的作用。

    但是很可惜道光帝接手的清帝國正處於一個歷史變革時期,內部積重難返,外部西方虎視眈眈,作為守成之主的道光帝既沒有康熙帝的雄才大略,也沒有乾隆帝的英武有為,他只是個有圖治之心卻無力迴天的帝王,在這個歷史節點,他有點力不從心,無可奈何了。

    道光帝也曾意氣風發,10多歲時就在皇家圍場行獵時親手射殺過鹿,面對天理教攻入皇宮之時臨危不亂,在養心殿外用鳥槍親手擊斃叛亂者,此等心裡素質絕不是一個平庸人,但是面對國勢衰退,自己卻無能為力,年少的心氣早已被現實磨平,從此變得灰心,逐漸甘於平庸,只求無過。

    道光帝是一個守成之君,但生在了最不應該守成的年代,不得不說是他的悲哀,也是滿清的悲哀。他處在中國封建社會末期和清王朝衰落時期,內部混亂武備鬆弛;外部西方列強開始扣關。道光帝不明白這個時代,他只做他看得懂的事,沒有積極應對外部變化。

  • 3 # 歷史檔案館

    以功績而言,道光在清代諸帝中的名次絕對是排在後列的,但實事求是的說,在自我約束和自我修養方面,歷朝歷代能做到像他那樣的還真不多。終其一生,道光帝都克勤克儉,嚴於律己,在位三十年,從不花一兩冤枉的銀子。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道光帝也是非常令人敬佩的。

    然而,道光帝畢竟是一國之君,對他的評價顯然不能和普通人沿用一個標準。對於一個執掌最高權力的帝王來說,其個人的見識、謀略、才能遠比個人品德和操守要重要得多。而在這方面道光帝正好相反,德有餘而才不足。

    史料中關於道光帝的節儉流傳著許多故事,比如他吃飯只是四菜一湯;穿的是打滿補丁的衣服;吃個雞蛋都嫌貴要考慮再三;皇后過生日也只是宰一頭豬,賞賜大臣一人一碗炸醬麵。這副場景,勾勒出一副活脫脫的“吝嗇鬼”的形象。

    堂堂的大清皇帝,一天到晚只算小賬,打小算盤,純然是一個沒有出息的小男人,經常只關心一些細枝末節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對一些事關國家興衰成敗和長遠利益的大事卻目光短淺,更無熟慮,缺乏胸有成竹的應對之策。因此後世對他的評價不高,近代著名作家蔡東藩先生就有一句很精闢的評價,認為道光帝“徒齊其末,未揣其本,省衣減膳之為,治家有餘,治國不足”。

    其中“治家有餘,治國不足”是點睛之筆,可以作為道光帝的總結。“治家有餘”這裡就不多說了,這是道光帝的強項,我們要說的是他的“治國不足”。縱觀道光的一生,有兩件事關國家長治久安的大事上明顯應對失措,處置不當,缺少一個政治家應有的高瞻遠矚。這兩件事一為鴉片戰爭,二為選立儲君。

    第一次鴉片戰爭是大清帝國的恥辱,也是中華民族的恥辱。其罪魁禍首當然是英國為首的帝國主義侵略者。面對來自東南海上的鴉片流毒和英軍入侵,道光帝雖然憂心忡忡,寢食不安,也一度嚴厲禁菸,痛下決心抗擊侵略者。但是這時的大清朝堂上,竟然沒有一個人知道英國來自何方,更不知道殖民主義為何物。

    身為一國之君,道光帝在鴉片戰爭中既無知人之明,臨危又無應變之策,以至戰守茫然,應對無措,面對英華人的侵略,只能在自恨自愧中頓足嘆息。結果,只有忍辱接受英國的城下之盟,簽訂了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南京條約》除了割讓香港和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通商口岸外,還有賠款白銀2100萬兩。平時省吃儉用,連個補丁都嫌貴的道光帝,臨了還做了這麼一筆虧本的買賣,可以想象,他有多痛心疾首。

    其實,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失敗,對於大清來說也未嘗不是好事,這個時候只要道光帝痛定思痛,總結經驗教訓,開放門戶,學習西方國家的先進技術,那麼這個國家就還有希望。可是道光帝偏偏連這個勇氣都沒有,還是以天朝上國自居,不思進取,只是表示出一副愧對列祖列宗,死後無顏供奉太廟的姿態。近代中國就這樣失去了一個寶貴的機會,最終淪為刀俎上的魚肉。

    在立儲方面,道光帝也是猶豫不決,在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訴之間拿不定主意。儘管說奕詝佔有嫡長的優勢,但無論是文才還是武功,奕訴顯然更具優勢。何況清代歷朝皇帝立儲,都不以立嫡立長而以立賢為標準。

    應該說,道光帝雖然平庸,而且或多或少還有一些迂腐,但應該還沒有迂腐到不識賢愚的地步。從種種跡象來看,他應該是很清楚兩位皇子的才能的,他在心裡更傾向於奕訴。這從後來的遺詔中也能看出端倪,他立奕詝為皇太子的同時,也封奕訴為親王。

    史料記載,道光帝最終選定奕詝,是因為他在道光帝特意安排的兩次特使考試中勝出,一次為“南苑校獵”,另一次為“皇宮問對”,關於這兩場考試,想必大多數人都瞭解,這裡就贅述了。需要提出的是,正是這兩次考試,讓道光帝一度難於取捨的天平自此向奕詝一方傾斜,並由此決定了奕詝與奕訴的命運,也同樣決定了大清的命運。

    道光帝死後的諡號為“成”皇帝,這個“成”字筆者不知是何意思,只能粗淺地認為是成功、成就的意思。可從道光的身上,真是沒有發現他有那一點是成功的,清代十二帝中,也只有道光帝的這個諡號是最名不副實的。

  • 4 # 致遠君說

    清宣宗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寧 ,為清仁宗嘉慶皇帝第二子,生於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初十日,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嘉慶十八年被封為和碩智親王。1820年7月25日,嘉慶帝病死後,旻寧繼位,年號“道光”。

    一、生的光榮,死的憋屈

    道光皇帝是清代唯一一位以嫡長子身份即位的皇帝。

    道光帝在位期間,鴉片戰爭割地賠款,各地農民起義不斷,道光三十年(1849年),旻寧在內外交迫中憂愁成疾逝世

    諡號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聖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寬定成皇帝,廟號宣宗,葬慕陵。

    二、資質平庸,簡樸為本

    1.清朝陷入衰落

    當時,大清已經被被西方列強甩在後面,而且不論政治、經濟、軍事、科技均已出現頹象。

    2.勵精圖治,勤於政務

    建立新的鹽鐵政策、打通沿海地區的運輸線、平定邊疆叛亂、支援禁菸等等。

    3.資質平平,難挽狂瀾

    渾渾噩噩,依舊固守自封,根本沒有借鑑西方國家崛起的經驗,也拿不出任何重振大清的舉措。

    4.簡樸為本,毫無氣象

    道光穿的套褲,膝蓋處破了,讓人在上面補了一塊圓綢。臣子效法他。一次,他見軍機大臣曹振鏞褲子膝蓋處有補綴痕跡,便問:“你褲子打掌要多少錢?”曹說:“要三錢。”旻寧說:“你們在宮外做東西便宜,我在宮內還要五兩。”

    5.所用非人,奸臣當道

    在道光皇帝的絕對信任和恩寵下,穆彰阿大權在握、一時無兩,門生故吏遍佈天下,甚至左右朝政。

    咸豐元年十月,下達了貶斥穆彰阿的“硃筆罪穆彰阿”諭旨,歷數穆彰阿長達三十年來“保位貪榮、妨賢病國”“陰柔以售其奸”“揣摩以逢主意”“有礙於己,必欲陷之”“恃恩益縱、肆行無忌”的罪惡,並對其處以“永不敘用”的嚴懲。

    三、立儲失誤,江河日下

    道光帝臨死前,召宗人府宗令載銓、大臣載恆、端華、僧格林沁,以及穆彰阿、賽尚阿等從正大光明匾額後取下立儲錦盒——“皇六子奕訢封為親王”;“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

    當時皇四字和皇六子爭儲。皇四子奕詝陰柔無才,皇六子奕訢英明神武。

    “會校獵南苑,諸皇子皆從,恭親王獲禽最多,文宗未發一矢,問之,對曰:‘時方春,鳥獸孶育,不忍傷生以幹天和。’宣宗大悅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儲遂密定。”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奕詝被立為儲君 。

    咸豐即位後雖然也廣開言路,重用能臣,但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逃離北京前往承德,一蹶不振。尤其是臨終排斥奕訢,導致辛酉政變,慈禧當權,大清江河日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克服容易飄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