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瓜皮vf
-
2 # 洪麟說
釣魚打窩也需要看季節,天冷用腥食,天熱用清淡或原味植物窩子,窩子周邊有食肉動物(黑魚、甲魚等)魚也不進窩。
天氣悶,氣壓低也會不進窩,即使進窩魚也不開口,還有就是跟釣位有關,釣魚釣草,釣魚釣灣,有的地方就是一個通道,根本留不住魚,
天熱釣深水,淺水留不住魚
天冷要點陽面淺水,一般魚會游到淺水覓食。
-
3 # 竿不離手
談談我的一點體檢,前兩次釣魚,晴,氣溫稍高,魚獲不錯。後來又去,當天氣溫降溫,選擇了同樣的釣位,釣點,結果魚獲很差。
什麼原因造成?總結是,晴溫度上升後,魚群進入釣位淺水區域,降溫後魚群不會進入淺水區,而會在河對面的主河道的深水區域。這是溫度對魚群的影響,造成淺水區作釣魚不進窩。
-
4 # 我是捷老表
魚不進窩可能是以下幾個原因。
1.環境問題。
魚本身就生性膽小,白天的話魚兒肯定喜歡安靜又安全的地方。所以坐釣的環境不能太吵、附近最好沒有車輛或者人走動。最好的環境是水流不怎麼急湍,水下又有水草或者少量障礙物。魚兒的安全性有了保障,肯定會積極進食的。
2.窩料問題。
可能窩料的味道不夠吸引魚兒去進食,或者打窩的量少了,魚兒還沒進窩,就被衝散了或者被小雜魚吃完了。
3.肉食性魚類。
打窩的地方有鱖魚、黑魚、鯰魚之類的肉食性魚類。安全都不能保障,魚兒哪敢出來吃東西?
4.電工、網工。
像我們湖南這邊的野生水域,有水的地方基本這兩個職業會氾濫成災。雖然現在國家法律規定了禁止使用電瓶電魚,但是普及起來還是比較慢的。很多農村裡的村民,從小都是電魚長大的,即使是法律禁止電魚,他們還是照電不誤。而且當地派出所基本也就是收繳他們的電魚工具而已。
我就去過一個水庫,面積很大,基本每天晚上都有人在電魚,而且多的時候有七八隊人。這群電工真的是活生生把水庫打出了一片真空區,五米四的杆子打滿杆一晚上浮漂不帶動的,換上七米二的杆子立馬不同了。
5.缺氧問題。
氣壓低的時候,或者沒有風,水裡面的含氧量太低,魚兒的活性也會大大降低,甚至不會主動去找食物。
6.溫度變化太大。
魚兒喜歡恆溫水域,晝夜溫差太大,突然降溫或者升溫,對魚兒進食也會有影響。一般變天后兩至三天魚兒就能時應環境。所以剛開始變天的時候還是不要去釣魚。
回覆列表
第一,就是大魚相對謹慎的原因,特別是野釣水域,大魚因為生長時間長,就像人一樣,年齡大了經驗就豐富。試想,現在所有的江河湖泊,釣魚、網魚、電魚甚至藥魚的比比皆是,一條魚能夠從小長到一斤半斤的得躲過多少危險和傷害?那麼覓食謹慎,避免作為人家盤中餐也就很正常了,所以大魚最開始都會在窩子附近相對遠的地方試探和觀察,以確認是否有風險,儘量少去窩子中間湊熱鬧。

第二就是我們釣魚者的拋竿因素了,也是主要因素。絕大多數人在釣魚的時候為了儘量能釣水中間位置,都是儘量拋滿竿,這樣不但可以釣更遠,也更便於壓線。更能每次都準確拋到釣點上,這種做法沒有錯。

但是我們在這樣拋竿的同時卻有一個問題,就是餌料從入水到下沉一直到到底的過程就變得非常長,而且餌料在鉛墜和子線的帶動下走過的距離也是最長的。那麼在這個整個過程中餌料逐步霧化,脫落,造成窩子前方一水線的距離掉落了不少餌料。況且這都是餌料的精華部分,如果水夠深,餌料又比較鬆散的化,可以說當子線和鉤子到位後剩下的基本只有較粘的拉絲粉了。

所以大量的魚聚集在你窩子前方免費吸食這些餌料且不擔風險就不足為奇了。
要解決這種難題的應對方法就是讓餌料準確落到窩子裡,而不要浪費到其它地方。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改進拋竿方法。如何拋竿?這就是要練習兩段式拋竿。兩段式拋竿需要適當的練習,但是對於一個有經驗的釣魚人很容易做到。先做拋滿竿的動作,等鉤餌丟擲在空中劃弧線的時候做二次送竿的動作,讓漂座與竿尖間的主線繃直,再落下,這樣第二次拋竿相對於拋浮漂,使浮漂自己一次性到位,而非按拋滿竿的方法,讓鉛墜、鉤餌牽著浮漂到位。

用筆畫一簡圖示意,不會畫,請見諒。

這樣鉤餌與浮漂幾乎落在同一位置,減少下沉時間,同時餌料下沉過程中霧化的部分全部落在窩子內,形成真正的立體窩子。這樣將魚聚在釣點範圍內就可以解決了。當然拋竿、提竿動作儘量輕,不要大聲喧譁,儘量不要驚動進窩的魚,注意到這些收穫讓你意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