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中秋吃月餅又是何時因何事興起的?
8
回覆列表
  • 1 # 聊以自娛2

    農曆八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節,又稱追月節、金秋節、拜月節、團圓節等。民諺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根據中國的歷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仲秋”又稱“中秋”,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祀月亮,清徐鐸《易經提要錄》說:“八月十五為月夕”。唐韋莊《送李秀才歸荊溪》詩:“八月仲秋月正圓,送君吟上木蘭船”。 關於中秋節拜月的來歷,主要有兩種說法:

    一是說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據說這一習俗源自西周,當時,宮廷鎬京(今西安)城西設月壇,每逢中秋之夕,君王穿素衣,騎白駒,設瓜果祭拜太陰星君(月神)。唐柳宗元《龍城錄》記載:唐開元六年(公元718年),八月十五晚上,唐玄宗夢遊廣寒宮,見十幾名仙女、素娥皆穿皓衣,乘坐白鸞。歌舞於桂花樹下,音樂清麗,舞姿優美。唐玄宗因為懂得音律,記下舞譜,編律成曲,這就是“霓裳羽衣舞曲”的由來。從此以後,大唐每年在這一天就有了拜月、賞月的活動。後來傳到民間,成了習俗。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中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蹟就是明證。

    二是中秋節的起源與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瓜果陸續成熟,老百姓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以示慶賀。人們擺酒設果,祭拜太陰、社稷之神。禱告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文人、墨客對賞月更是情有獨鍾,他們或登樓攬月或泛舟邀月,飲酒賦詩,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蘇東坡有詩《陽關曲 中秋月》:“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其他歷代詩人的吟月詩,更是不勝列舉。

    中秋節來歷,唐人歐陽詹是這樣解釋的:秋天在夏冬之中,八月又居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是八月之中,因此為中秋,民俗稱之為“中秋節”。到了宋代,關於中秋節的記載和詩詞就更多了,熱鬧程度僅次於春節。民國元年(1911年),當時的政府行文把中秋法定為“秋節”:“陰曆四節,藉度民時,以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至今,中秋節仍是民間四大傳統節日。人們會在這一天賞月、品嚐月餅、慶賀豐收。

    關於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民間有很多傳說,下面試列舉三例做為介紹:1、唐太宗李世民為討伐北方的突厥,打了很長時間的仗,終於在八月十五日這天得勝班師歸來,苦戰數月的將士們終回故里。在這舉國歡慶,家人團聚之機,有位吐蕃商人,為大家獻上了一種帶陷的胡餅。其樣式華麗,味道甜美,唐太宗吃後大喜,指著懸掛天空的明月說道:“應將胡餅邀蟾蜍(即月亮)”。於是,以後就有了的吃月餅、賞月,慶中秋,慶團圓的習俗。

    2、元朝時期,蒙古人統治漢人,暴虐殘忍,民不聊生。於是就爆發了紅巾軍起義,起義軍中也就有了要飯娃出身的朱元璋,在朱領導下終於推翻了元朝。勝利的那天,正好是八月十五。當時,明軍打仗,用來傳遞情報的是一帶餡的小圓餅。情報和指令就藏在了餡餅裡。朝廷為紀念勝利的日子,將八月十五這天命名為中秋節,將這種小圓餡餅稱之為中秋月餅。

    3、乾隆皇帝下江南,來到杭州,那天正巧趕上中秋節,有人送給他一種果仁餡的甜餅,乾隆一邊品嚐,一邊賞月。邊吃邊稱讚道:“好月,好餅”,由此,這種甜餅就成了月餅,其他還有許多類似的傳說。

    其實,“月餅”一詞,源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傳說裡把中秋佳節和吃餅、賞月歸於皇帝是沒有什麼道理的,但最重要的是,中秋佳節,全家人團聚在一起吃月餅、賞圓月,象徵著團圓和諧、美滿幸福、豐收喜悅,這才是最重要的。你說對嗎?

  • 2 # 釣魚人漁樂

    一、中秋節的由來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二、中秋節傳統習俗

    1、賞月

    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到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一日,“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中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蹟。

    文人士大夫對賞月更是情有獨鍾,他們或登樓攬月或泛舟邀月,飲酒賦詩,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徵團圓的十五明月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宋代文豪蘇軾,中秋歡飲達旦,大醉而作《水調歌頭》,借月之圓缺喻人之離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節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2、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3、燃燈

    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

    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豎於瓦簷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杆,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

    4、猜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5、吃月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張靜靜搶救過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