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澹奕
-
2 # 喵喵仙貝
只講講自己的觀點啊,積貧積弱主要說的是朝廷,尤其是北宋中後期,檀淵之盟後換來百年和平,對於尤其是農耕為主的漢人來說,自然就能安居樂業了,農業是基礎,農民糧食有點剩餘了,自然工商業,手工業,還有教育科舉都不斷的發展,宋朝當時的政策環境也太適合經濟文化的生長,加之對遼的貿易(貿易是相互的,遼也對此受益),因此宋的財富確實是藏富於民間,反觀朝廷的財政,真的是捉襟見肘。
而北宋的軍事,一直以來飽受詬病,尤其是重文輕武,對外戰爭不強,感覺就是怕打仗,打不贏。而強大的標誌,尤其是古代社會,就是用武力開疆拓土,在當時的社會環境,很難做到軍事,經濟,文化同時強盛,畢竟生產力達不到,其實盛唐時期達到了,但緊接著副作用就顯現出來了,藩鎮出現,老百姓也就遭了殃,北方少數民族慢慢又會統一政權,威脅中原地區。
-
3 # 柳雲蒼壑
積貧,不是大家想象的窮,沒錢,是入不敷出,打個比方,一個政府年收入1000塊,但它要花2000塊,另一個政府年收入500塊但它只花400塊,略有盈餘,難道就說第一個政府窮嗎?顯然很荒謬,宋廷是支出太多了,官員數量多,士兵數量多,待遇還他媽好,能不缺錢嗎。再加上商業極度繁榮,用來製造錢的黃銅不夠,所以整個宋朝三百年基本上都處於一種通貨緊縮的狀態,宋朝為了找銅礦還和大理打了一次,出現紙幣(交子)也是因為缺流通貨幣。
-
4 # 為國釣魚
謝友邀
本來懶得回答這種碰瓷性質的問題,只是看到問題下三無網文狂歡,感覺有些不爽……就隨機找幾位代言人來替我作答
1.宋朝人看宋朝
“春秋生成一百倍,天下三分二分貧”~北宋.張詠
“今生民已困,無可誅求,或連年兇飢,將何以濟”~北宋.范仲淹
“天下之財力日以困窮,而風俗日以衰壞”~北宋.王安石
“甚者,場功甫畢,簸糠麩而食秕稗,或採橡實、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則相枕為餓殍。此甚可嘆也”~北宋.歐陽修
“黃州小民,貧者生子多不舉,初生便於水盆中浸殺之”~北宋.蘇軾
“稅賦太重”~南宋.孝宗.趙昚
“古者刻剝之法,本朝皆備”~南宋.朱熹
“民窮,兵弱,財匱,士大夫無恥”~南宋.黃震
“蓋用民力,已超唐十倍,民安得不困?”~南宋.李心傳
2.宋朝人看唐朝
“汝生不及貞觀中,鬥粟數錢無兵戎”~北宋.王安石
“使盜賊化為君子,呻吟轉為謳歌,衣食有餘,刑措不用”~北宋.司馬光
“以租庸任民,以府衛任兵,以職事任官,以才能任職,以興義任俗,以尊本任眾。賦役有定製,兵民有定業,官無虛名,職無廢事。居者有餘蓄,行者有餘資,人人自厚,幾無刑措”~北宋.曾鞏
“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亂,比跡湯、武,致治之美,庶幾成、康”~北宋.歐陽修
3.後世人看宋朝
“宋制不足法”~明.洪武.朱元璋
“……是宜國家儲積數倍於宋焉……今日之全盛庶富,非宋可比”~明.弘治.丘浚
“恩逮於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財取於萬民者,不留其有餘;民之生於是時者,不知何以為生也”~清.趙翼
“積貧積弱”~民國.錢穆.呂思勉……
原來,以上這幫宋朝人、明朝人、清朝人、民華人,都不懂得欣賞大宋的繁榮富庶,全是唐粉不說,還都是宋黑。
-
5 # 講電影的劉二狗
一提起宋代,人們很自然地就會想到“積貧積弱”、“弱宋”等詞語。但其實宋朝的經濟和文化都發展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之後所有朝代中的一些政策,都能看到宋的影子。但就是這樣一個經濟高度繁榮,文化空前豐厚的朝代被冠上了“弱”這個字。確實,縱觀宋代歷史,一個“弱”字足以概括宋代在對外政策上的表現。為何經濟、文化空前發達的宋代在對外交往上始終底氣不足,一味妥協退讓呢?
清明上河圖中繁華的北宋都城
重文抑武國策的推行北宋政權是透過陳橋兵變建立起來的,為了防止“陳橋兵變”的劇幕重演,宋初的統治者吸取唐末五代藩鎮割據的教訓,加強君權,削弱將權,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即所謂:“重文教,輕武事”。
他們採取的具體措施是:第一步,透過杯酒釋兵權剝奪朝中大將及各地節度使的兵權;第二步,派文臣到地方任職,剝奪節度使的行政權;第三步,派專人任轉運使,剝奪節度使的財權。這樣就初步解決了自唐後期以來形成的武人專橫,藩鎮割據的問題,進而對武將實行種種限制。
宋朝武將形象
如最突出的“更戍法”,規定禁軍的駐地實行三年一輪換,名義上是“習勤苦,均勞役”,實則要達到“兵無常帥,帥無常師”,進而達到防範將帥謀反的目的。結果造成了兵不識將,將不知兵的後果,這是恐武症的表現和結果。
開國之初,由於功臣宿將的存在,重文輕武政策的消極作用尚不明顯,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這樣的政策氛圍中,名將難以湧現,即便有一些名將也難以施展才能,鬱郁不得志,甚至招致殺身之禍,如北宋楊業、南宋岳飛等,因為他們太容易危及到皇權。可想而知,在這樣思想的影響下,北宋在和遼、西夏等少數民族的戰爭中怎會不屢屢失利。
北宋時期的外部環境
守內虛外的國防政策宋太宗曾對臣下說過這樣的話“國家若無外優,必有內患。外優特邊事耳,皆可預防;惟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帝王用心,常須謹此”。所謂的帝王用心,即清除對皇權、帝位有威脅的人。為此,宋太宗一方面用盡心機清除皇族中對其帝位有威脅的人,比如迫使頗受將士擁戴的德昭自殺,清除他的弟弟廷美等。
另一方面,在清除了皇族內部對其皇位的威脅後,宋太宗在軍事上也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對遼採取守勢,把戰線收縮,事實上承認了遼對幽雲地區的佔領。
宋太宗趙光義
軍隊的精銳禁軍,有一半集中在京城附近駐防,邊境上只有少數禁軍和地方廂軍。這種守內虛外、強幹弱枝的國防政策使邊疆力量過於軟弱,無力抵擋少數民族政權的進攻。
享樂思想的灌輸享樂思想在宋初就非常盛行,這與宋太祖有直接關係。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宋太祖採取杯酒釋兵權的方式解除了朝中大將的兵權,當時他講過這樣一段話:“人生如白駒過隙,所謂富貴者,不過欲多積金錢,厚自娛樂,使子孫無貧乏耳。卿等何不釋去兵權,出守大落,擇便好田宅市之,為子孫立永遠之業;多致歌兒舞女,日飲酒相歡以終其天年!聯且與卿等約為婚姻,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不亦樂乎!”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宋太祖用榮華富貴、腐化享樂換取了兵權,這實際上是提倡了享樂思想和奢侈的生活方式,從而在官僚隊伍中滋長了貪圖榮華、追求富貴、
貪圖享樂的腐朽風氣,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泯滅了封建士大夫所追求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抱負。官吏隊伍的素質關乎國家的興衰存亡,宋代官吏素質如是,國家能興旺發達嗎?
影視劇中的宋朝官員
因循守舊思想嚴重因循守舊的思想,自古有之。但宋代的因循守舊思想特別嚴重,“祖宗之法不可變”,這成為一道難以逾越鴻溝,在政治上、軍事上表現地非常突出。
比如官吏的選拔,宋代除了透過科舉考試選拔中下層地主階級知識分子之外,還有大批的官員是透過“蔭功”,即靠父輩或者是祖輩的功勞來直接進人仕途。並且後一種方式存在著日益擴大的趨勢。不可否認透過“恩蔭”做官的人,也存在富有才幹的人,但庸才大大多於人才。
影視劇中的宋朝官員
另外,在官吏的考核上,宋代在多數情況下,實行論資排輩的方式,靠年曆、資歷,而不是憑才幹。這樣的人在宋代政權中佔有相當大的比例,成為政治改革的巨大阻力。
所以,要求改革官吏考核標準的寇準,不久便被排擠;慶曆新政中的范仲淹,在用人標準上提出了“一家人哭,強於一路人哭”的標準,其結果也遭到了失敗。在軍事上表現得更加突出。
影視劇中的宋仁宗
自宋太宗對遼戰爭失敗後,宋代的君主們一代不如一代,懦弱無能。宋真宗,聽到遼軍大舉進攻的訊息便驚惶失措,戰爭形勢處於優勢的情況下,也唯恐和議不成;繼真宗上臺的仁宗,也不過是守成之君,修築邊防都謹小慎微,生怕得罪了敵人;南宋的高宗皇帝為了皇位寧可偏安一隅,不要中原,只要和約。
他們根本沒有積極進取、開疆拓土的雄才大略。最高統治者如此懦弱,只求苟安,國家豈能強盛,又怎麼會有強硬的對外政策呢?總之,宋代在對外交往上一直處於下風而妥協退讓,原因很多。但是在諸多原因中,最重要的應是其重文抑武和守內虛外國策。這也是宋代之所以被稱為弱宋的原因,無論這個國家多麼富裕,文化多麼繁榮,沒有強大的綜合國力,依舊無法走上世界強國的行列。
-
6 # 老鐵書苑
除了軍事,還有的就是榮譽和地位。
我們可以看看軍事,宋朝除了在趙匡胤時期軍事實力在逐步增長之外,從太宗就在下滑,在宋高宗的時期,也就是有岳飛的那個時期,靠著岳家軍的強悍戰鬥力,在幾個國家的爭鬥中取得了一定了優勢,無奈朝廷昏庸,岳家軍不戰而亡。軍事實力弱就連帶著國際地位弱,也就成了我們口中的弱宋了。
更讓大多數人感到恥辱的就是宋朝一次次的忍讓和一次次的戰敗。從最開始的澶淵之盟再到靖康之恥,無一不摧殘著人們的心。從我個人而言,宋朝的皇帝也是讓我詬病的一個點,宋高宗的步步忍讓,每次想到這裡都感覺很氣憤。
-
7 # 草堂有春色
歷史學者程民生對宋朝人的生活水平做過很有意思的考察。據他的研究,北宋至南宋前期,維持一個人生命的最低生活費用,摺合成銅錢大約是20文。20文錢是什麼概念?北宋中期,呂南公舉過一個例子,淮西有一個以打零工養家的傭者,靠出賣勞動力,每天平均約可得錢100文,有時掙錢多於日常,便將多出的部分打酒買肉,與妻兒宴飲歡歌。100文錢相當於一個工薪階層的日薪,按照最低生活標準,一個人幹活就可以養活一個五口之家。不過,這是以吃飯為主的日常費用,如果加上添置衣物、年節應酬、房屋折舊、生老病死等開銷,按照程民生的研究,一般百姓全年所有的花銷平攤下來約為每人每天100文左右。最關鍵的是,在宋代,做一箇中產階級的機率比其他朝代都要高。家產100萬貫的人很多,10萬貫者比比皆是。而當時的小康標準大概是家產1萬貫,這些人更加數不勝數了。至於上流社會的生活就更不用說了!以致明代文學家郎瑛曾經無比感慨:“今讀《夢華錄》《夢粱錄》《武林舊事》,則宋之富盛,過今遠矣。今天下一統,賦稅尤繁,又無歲幣之事,何一邑之間,千金之家,不過一二?”清明上河圖區域性
可是經濟如此發達的宋朝,卻因宋太祖的崇文抑武,而導致宋朝成為後世眼中的“弱宋”!
據記載,在開國之初,宋太祖趙匡胤就在開封太廟寢殿的夾室內立了塊誓碑,碑上刻了三行誓詞:第一行是:“柴氏(後周世宗柴榮)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連坐支屬”;
第二行是:“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
第三行則是:“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趙匡胤規定,新皇帝即位,都要到太廟參拜!
宋朝的歷代皇帝,也基本奉行了這個原則,幾乎從不(輕)殺知識分子。但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宋朝皇帝儘管對文人都很“文明”,但對武將卻普遍很不“客氣”!宋太祖趙匡胤
這跟趙匡胤得天下有很大關係,趙匡胤是後周的武將,透過“陳橋兵變”而“黃袍加身”。為了防止有人跟他一樣,就設計這種制度,想透過扶持文官,來壓制武將,以此來消滅自唐朝末年,就開始的軍閥橫行局面。
而身處北宋、南宋交替之際的宋高宗,對於武將更是有著強烈的懷疑心理:除了殺掉岳飛,宋高宗還前後殺死了帶兵勤王、扶助宋室的宗親趙叔向、趙叔近、趙子崧三個人,並且殺死武將範瓊,對於李允文則“賜死於大理寺”。所以從某種程度來說,宋朝的皇帝、趙家的子孫,對於不殺大臣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侷限於“誓碑”中的誓言:即“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對可能威懾到統治的武將,則不在這種寬容和文明對待的行列。以致世人以考中狀元及第比凱旋而歸的將軍榮耀,一種蔑視武人的思想深入人心。崇文抑武的最直接後果就是軍人的社會地位下降,當兵的人意願不高,影響到整體軍隊素質。
在對外戰爭中宋朝處於弱勢,一個原因就是被石敬瑭賣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讓中原失去燕山這個可以阻擋遊牧民族騎兵的天險。還有個原因是宋朝時沒什麼地方養馬,沒有馬就沒辦法組織大規模的騎兵,到了平原地區就是騎兵的天下。所以從幾個方面致宋朝在對遼、金戰爭多敗!讓後世給宋朝披上“弱宋”的標誌!
-
8 # 四海風清
大部分人從宋朝內部軍事體制去解釋宋為什麼弱,這是一方面原因,但是也不要忽略宋的對手是強大的遼、金、以及蒙古,有沒有發現,宋朝碰見了一波又一波的敵人,儘管沒有直接擊潰他們任何一方,但是卻耗死了兩個國家,直到遇見了更加強大的蒙古,蒙古是人類戰爭史上依靠軍事獲得領土最多的國家,在那個年代,人類在陸地上的行軍基本靠走,這限制了軍力投送的範圍,因此那時候,很難出現大規模遠征,就算遠征,也很難起到實際佔領的目的,大多是劫掠焚燬了事,唯有蒙古建立了最幅員遼闊的國家,主要原因就是戰略思想的先進,以及戰術中騎兵運用得當,實際上,蒙古騎兵的迅捷在當時無與倫比,往往是敵人的探子剛進城彙報,城外蒙古人的騎兵就已經到了,根本來不及準備就被攻陷了城池,宋確實從軍事動員能力和備戰能力上都差了一大截,所以如果說宋為什麼社會發展很好卻軍事還那麼弱,我覺得只是因為蒙古太強了。
-
9 # 史說新傳
弱是國防弱,再強的經濟實力也架不住戰爭和冗員的消耗。亂局之中建國的宋朝,四周環敵,在與周邊少數民族的鬥爭中屢屢失敗,尤其是後來的皇帝,更是沒有勇氣開疆拓土了,多以被動防禦為主,軍事鬥爭失敗之後都以不公平的條約而結束,丟了土地,沒了人口,還得賠給對方錢財,因此許多人稱其為“弱宋”。
但是這個“弱宋”,也有輝煌的一面,經濟、文化、科技、百姓生活在當時非常的繁榮、富庶、高雅、精緻、開明,這讓四周的以遊牧生活為主的少數民族是羨慕嫉妒恨。
可以說,宋朝的經濟繁榮程度達到了中國古代社會的巔峰,四大發明中的三項,活字印刷、火藥、指南針是在宋朝完成或開始應用的。當時是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以及科技發展成為古代最輝煌的時期。 科技進步帶來了經濟繁榮,也推動了信用體制的建立,在宋朝就出現了紙幣,這也算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經濟的發達,稅收的增加,卻沒有讓大宋朝高速發展,冗官、冗兵和冗費現象一直伴隨並困擾著大宋王朝,這也可以說是宋朝積貧積弱、國勢不振的主要原因。期間的慶曆新政、王安石變法等曾多次採取過多鍾措施,以謀求變革,但都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導致"積貧積弱"。
應當說,歷史上的宋朝雖不是爭議性最大的朝代,卻是最令我們痛惜感嘆的朝代。
-
10 # 豈幾山人
關於宋朝
宋朝是中國曆朝歷代一個經濟高度繁榮,文化高度發達的時期。在此期間,順著盛唐氣象,再加上政府鼓勵,經濟大舉繁盛,隨著雕版印刷術的普及,圖書的普及,書院的推廣,知識分子群的誇大,文化因此高度繁榮。
當然文化的繁榮也與“崇文抑武”的國策有關,而“崇文抑武”的國策也就導致後世對弱宋的評價。按理來說,宋朝經濟如此發達,實在不應該被認為是弱,可是宋代的軍事力量實在是太菜了,再加上宋朝周邊都是彪悍強大的遊牧民族,宋朝也實在沒有漢唐時期的強盛。
我們從圖上看出,北邊是遼,現在的北京在遼的統治範圍,宋朝北抵山西北部,西邊有西夏,吐蕃,回紇。哪一個宋朝也不敢惹。在宋真宗年間就簽訂了《澶淵之盟》,不管後世如何粉飾,都不能說這樣的談判是偉大的談判,終將是弱宋的表現。當然這還是北宋,到了南宋就更弱更扯淡了,金的範圍和南宋合分中華,屢戰屢敗,更不足道。
綜上所述,經濟的發達與否跟軍事上面的強弱沒有關係,儘管它比較繁榮,然而還是難以擺脫弱宋的評價。
-
11 # 心無止境ghyo
漢朝打敗匈奴開通西域,牛逼的很。唐朝滅突厥,滅高句麗,更加牛逼的很。可宋朝呢,北方有遼,西邊有西夏,西南有大理國,燕雲十六州也沒有收復,北宋還被女真給滅了,南宋偏安一隅苟延喘喘一百多年
-
12 # 薩沙
這主要因為宋代的軍事制度,導致軍事能力不強。
在古代,因為中國周邊尤其是北方存在強大遊牧民族,軍力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軍力虛弱,再好的文明和經濟也沒有用,會被野蠻打垮。
宋代最大的問題,是軍事制度的問題。
唐代的藩鎮割據,導致長達百年的戰亂和屠殺,國破家亡。
趙匡胤建立大宋以後,吸取經驗教訓,制定了弱化軍人的戰略。
在宋代,軍隊的權力是分散的。
宋軍的訓練、指揮、調動三大權力是分開的,取消了唐朝藩鎮節度使這種同時掌控軍政大權的地方實力派。
由此,北宋直到滅亡,國內並沒有大規模的軍人叛變情況,內部是穩定的。
南宋也是一樣,岳飛等實權派因戰爭原因享受很多實權,但仍然受政府控制。
可惜,這種制度又好卻也有壞。
宋軍出現了指揮作戰的將軍,並瞭解自己的部隊。參戰作戰的部隊,並不瞭解自己的將軍。
同時,由於三大權力分開,訓練的人不管打仗,不可避免出現了敷衍塞責,導致宋軍訓練和裝備流於形式,戰鬥力低下。
同時,軍事分權導致指揮作戰時,相關將領受到很多約束,影響實際指揮。
另外,北宋的禁軍制度,也有很大問題。
為了防止地方軍頭擁兵自重,北宋的作戰部隊主要是駐紮在中央的禁軍。
禁軍規模龐大,雖然不是林沖所說的八十萬禁軍,但四五十萬是沒有問題的。
然而,禁軍的素質層次不齊,很多時候淪落為一種社會福利機構。
一旦遭遇荒年、災難,禁軍就收留大量流民從軍。
這些流民從軍目的是為了吃飯,他們地位低下,薪水微薄,更毫無鬥志,不願意打仗。
所以,作為國家主要力量的禁軍,戰鬥力其實不強,很多還不如地方的廂軍。
另外,北宋的戰略形式也不好。因為歷史原因,北宋的北方河北一帶被遼國控制。
而從河北到北宋核心地區河南,都是一馬平川的平原地帶,特別適合遼國金國的騎兵發揮威力。相反,以步兵為主的宋軍,在這裡作戰很不利。
遼國騎兵從燕雲十六州出發,只需要幾天就可以殺到開封以北的黃河邊。
而河南境內的黃河沿線很長,有的地方水流並不急,難以全面防禦,導致首都一線防禦困難。
所以,北宋自建國以來,實際上處於一種被動的戰略防禦態勢,這對於國家是非常不利的。
-
13 # 魚北遊132
唐朝的經濟和科技遠超同時代的周邊任何國家。宋朝科技是比唐朝強,但這本身就是時代前進演化的結果,不能證明什麼。至於經濟,宋確實強大,但一個國家僅有經濟強大是毫無意義的。
如果懶得去看歷史,你只需要想想,大宋不僅打不過遼國、金國和蒙古,連西夏也打不過!更過分的是,大理國和交趾這種中國歷史上從來都是弱者的國度,只有大宋一朝被他們按在地上摩擦過!
回覆列表
到底是日本富有強悍,還是俄羅斯繁榮強大呢?可以說宋朝除了對外戰爭上一直為後世詬病之外,文化、科技、經濟等領域都達到了中國封建時代的輝煌巔峰,四大發明中的三個在宋朝廣泛應用,唐宋八大家有六個在宋朝,宋朝的平均糧食單產量、城市化率,直到建國之後才重新恢復。
關於北宋到底算不算是一個大一統王朝,一直都是一個充滿爭議的問題,因為五代十國時期,被後晉皇帝石敬瑭送給遼的燕雲十六州一直沒有被宋收復。宋朝,兩次亡於外敵手中,靖康之變,東京汴梁被攻破,趙宋皇族幾乎全部被俘虜;蒙古鐵騎南下,南宋又再一次被滅,而這一回,是千年歷史中漢人王朝第一次被徹底覆滅,連偏安一隅都沒能做到。
與之前面對的匈奴、突厥不同的是,兩宋面對的遼、金,都是已經形成穩定成熟國家機器的北方政權,他們的目的就是入主中原而不是單純的搶劫,兩宋想北攻,難比上青天。關於宋的軍事實力到底弱不弱,也一直不好說,畢竟看似弱小的南宋,竟然抵禦橫掃歐亞的蒙古帝國長達近半個世紀之久。宋朝雖然一直重文輕武,但其軍事實力並非想象中那麼孱弱,之所以無法有效抵禦外敵,也許正是因為文明的高度發達,朝堂之上明爭暗鬥的拖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