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銷售狗的茶餘

    當而立之年,生活穩定 事業固定,遂陷入焦慮 無助中。1怕沒吸引力2怕不再是生活主導3怕漠然主導一切。其實這是人生正常狀態 不可避免 但能緩解。放鬆心態、放慢生活節奏,認識有所能 有所不能,從容面對。

  • 2 # 羋支煙

    一.感情危機 經歷過愛情的甜蜜和初入圍城的新鮮感之後,平淡如水的生活促使感情演變成了親情,隨著現實生活的攪拌和衝擊,新增新成員的喜悅和成長,家庭責任的增加,各自為了生活和家庭責任而努力奔波、奮鬥,為了柴米油鹽而爭吵,夫妻之間也就缺少了必要的交流,感情的堡壘日趨減弱,婚姻隨時處在崩潰的邊緣。

    二.經濟危機 中年男人面對的更多的是生活壓力和家庭責任的壓力,處在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階段,在現有的工作環境和經濟能力只能勉強維持家庭開支時,會焦慮,彷徨,不知所措,既想改變現狀,又畏首畏尾,因為揹負著整個家庭的壓力,而失去了敢作敢為的魄力和衝勁。

    三.健康危機 為了獲得領導的賞識和薪資、業績的提升,經常在出差的路上來回奔波,周旋於飯局、應酬,抽菸酗酒,阿諛奉承,拉關係,攀交情,只為完成工作任務,為了生活而身不由己,導致生活不規律,生物鐘紊亂,身體長期處於亞健康的狀態,對中年男人的健康威脅越來越大,一旦倒下整個家庭就失去了主要勞動力和經濟來源。

  • 3 # 鳥哥毒影

    西方心理學家們則認為男人在三十五歲至四十歲這段時期是心理上最為煎熬的時期。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師榮格後期專門治療中年病人,他認為“中年危機”出現的原因是缺少內心的整合,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缺乏個性,所以有中年危機的人會為感到人生空虛而困惑不已。中年男人在害怕什麼呢?

      事業瓶頸

      首先是事業。我們經常說男人拼搏的高峰是在三十歲以後,四十歲以後就該享受年輕奮鬥所創造的成功果實。事業線達到峰值以後不可避免會開始向下走,其實這本身是個很正常的現象,沒有人的時運能一輩子只升不降。可是難就難在怎樣才能讓事業成功開得第二春。要得到第二春不容易,中年男人此時開始感到力不從心,精力不如三十歲旺盛,另外還要和三十多歲的年輕競爭者爭奪拼鬥,死守江山,可謂勞心勞力。這個時候的男人面對事業的困境往往強壓下內心的壓力,變得沉默寡言。由於壓抑過度導致極端事件的發生相信大家時有聽聞。

      感情白開水

      接下來是女人關心男人犯難的感情。中年危機的時期,不少家庭或許正碰上七年之癢。家庭生活浸泡在柴米油鹽醬醋茶、煤氣水電、房貸車費學費,感情已經被淹沒到谷底好像浮不上來。婚姻生活不可避免的乏味感,讓男人害怕自己喪失原本的吸引力。這種隱形的自卑促使他們出外認識年輕女性,僅僅是為了證實自己魅力依舊、寶刀未老。偷情的新鮮感掃走生活的平淡,啟用他們年輕的心態。

      心理學家指出,中年男人會有一種重歸軟弱的感覺,在人性和情感方面更為敏感和脆弱。針對他們中年後的不自信,妻子的體諒和鼓勵是化解中年危機所導致的家庭問題的良藥。婚後男人雖然不再肉麻,可是不代表他們不喜歡妻子的肉麻。妻子可以圍繞生活小事藉機向丈夫表達一番甜言蜜語,讓他了解到原來他在你心裡依然是年輕時的模樣。

      在性事方面,不妨搞些新花樣。妻子可以作為主導的一方,慢慢引導丈夫重溫激情的感覺。妻子給予精神和身體兩方面的肯定,必定帶給他強烈的滿足和自信。

      自我貶值

      世界日新月異,資訊瞬息萬變,唯有緊跟世界腳步才不會被拋棄。成天為事業奔波的男人太久沒靜下心來讀書進修來進行自我提升了。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和激烈的競爭,他們深深地覺得自己落後了,有種快被淘汰的危機感。而落後的認知加重了他們內心的自卑,形成了惡性迴圈。

      中年男人揹負心理的三座大山,艱難前行。女人多瞭解、體諒他們的心情,減少中年危機的影響,維護家庭穩定。

  • 4 # 劉金子

    一,怕自己失去男人的威嚴。男人為了家,什麼都要勝過女人,中年時期,女人收入提高,小孩易和母親關係更親密,男人在女人和孩子心目中地位下降,怕失去家庭中一人說了算的地位。

    二,隨著各種挑戰,中年男人在單位受到前後夾擊,前面有年長優秀人,後有文化高的年輕人挑戰,怕失去工作和掙錢能力。

    三,養家老人,怕家裡老人生病,怕兒子買房結婚需更多精力和壓力。

    四,怕身體不行,怕不能覆行自己對家庭的責任。

  • 5 # 日食三餐

    中年男人怕什麼?

    人生已經過半,上有老,下有小,事業上不出意外進步空間一眼能望到頭,說起來是最黃金的年齡,但也是最忙碌的年齡。

    目標還沒達到,但是時間卻已經不多。

  • 6 # 周小鵬

    中年危機,男人到底在怕什麼,中年男人最怕孤獨。

    如果簡單將人的一生劃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童年、青年、中年和老年。

    童年階段,學習社會規則和知識,即不斷社會化的過程。

    青年階段,對大多數男人來說,是為了“成家立業”而不斷奮鬥的階段。在這個過程中,外在的慾望和目標成為注意力的焦點,成功意味著房子、車子和美麗女人。

    社會對男人的期待比較單純,男人不需要過多承擔生育、養育孩子的責任,更不用在家庭、事業間博弈,找到平衡點。似乎男人只要把工作做好,掙錢夠多,就是合格甚至優秀。這樣的社會期待,幾乎從幼兒園開始,就成為潛移默化的教導,融入到小男孩的血液中。

    然而,著名心理學家榮格認為,步入中年,男人的成就基本成定局,身體在走下坡路,開始有力不從心的感覺。因此,一直依賴於自身力量不斷追求外在成功的男人,在中年到來之際,慢慢的意識到力量的流逝:身體發福,頭髮變稀,更重要的是,作為男性特徵的效能力開始下降。畢竟男人最大的成就感之一,就是在性方面能夠征服女性。一箇中年男人,也許他會無奈的發現,自己不可能像20歲出頭的小夥子一樣了,且永不可逆。身體上的變化,會帶來心理上的挫敗感。

    幾乎每個人都會說,男人晚熟。這不僅表現在小男孩的智力、情感和身體發育晚於女孩,還表現為大部分男人對精神世界的關注不如女人。長久以來對外在功名的追求,忽略精神世界,讓中年男人在面臨下一個人生轉折的時候,顯得惶恐。這個轉折點即為:體能的下降,對孩子的責任,父母的年邁,以及情感的缺位。

    當妻子已經不再是過去那個妙齡女郎,而是全副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的媽媽時,男人的位置,在哪裡?男人天生就是個孩子。但當這個孩子的母親已經徹底老去,他不得不長大,他會感到孤獨。說到底,中年男人最害怕的,就是這種孤獨。

  • 7 # 小遊說

    怕失業。怕沒機會。怕老。怕孤獨。

    推薦給大家一部經典的香港電影。搶錢夫妻。許冠文和蕭芳芳主演。

    看了你就知道中年男人的危機了。

  • 8 # 無與倫比的小爽

    一是怕事業沒成功!

    二夫妻之間相互不理解,

    三是上有老!下有小,人生的腳步不敢停!想努力又沒機會!

    人生只要找個懂你!愛你還會體貼人的另一半!中年就不存在什麼危機的!

  • 9 # 茶趣ZC

    中年人處於一個非常尷尬的年齡,上有老下有小,自己就是家庭的支柱,遇事只能靠自己獨自支撐!一曲《東京奏鳴曲》提醒中國社會關注都市中中年危機的失業人員 茶到傳媒 2017-12-18 14:55

    人到中年失業後面臨的不光是經濟壓力

    一曲《東京奏鳴曲》殘酷社會的真實寫照

    《東京奏鳴曲》是由黑澤清執導,香川照之、小泉今日子、井之肋海、小柳友等主演的家庭劇情電影。影片中的男主,人到中年被公司裁員。找不到工作又沒臉跟家裡人說,只好每天照常西裝革履的假裝去上班,實際上是跑到公園排隊領免費的救濟午餐。劇照中的總務課長,當公司將部分業務遷往中國後,49歲的他卻成為冗員慘被解僱。他氣憤離開任職多年的公司,但沒有把壞訊息告訴妻子惠。翌日開始,他每天仍然穿上西服,揹著公事包如常上班。事實上他四處尋找新工作,卻不肯接受低下的職位。有機會面試時又因表現差而碰壁,令他十分氣餒。中午他排隊領取免費的救濟餐,一天遇見舊同學黑鬚(津田寬治 飾)。黑鬚原來也失業兩個多月,但自設令手提電話定時響起,假裝公事繁忙,自欺欺人。。。。。

    日本社會經濟衰退帶來的是自殺率的攀升

    日本經濟衰退帶來社會的自殺率的攀升

    電影來源於日本的現實社會,男主外、女主內,是日本大多數夫妻的生活模式。再加上日本失業率一直居高不下,作為經濟支柱的中年男人一旦失業,對一個家庭來說簡直是滅頂之災。因為這個歲數,很難再找到薪資理想、職位合適的工作。他們走投無路,無法忍受在家中威望喪失,被妻子嫌棄。有些瞞著家人,每天按時出門工作,實際上是去公園從早到晚的呆坐;有些選擇在外遊蕩,靠免費救濟度日;還有些男人,丟了飯碗後有家都不敢回,只好自殺。目前日本是全球自殺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事實證明,這荒誕的情節不僅僅發生在日本。最近的中興跳樓被辭退的員工歐建新,正折射著所有中年男人的失業困境。

    90年代初中國的國企改革下崗潮

    人到中年是一個非常尷尬的年齡,失去了年輕人的衝勁,體力和精力以及學習能力都開始滑坡,上世紀90年代中國國企改革帶來的下崗潮小編還記憶猶新,小時候從父輩口中聽到過很多因為下崗失業後引發的家庭悲慘故事,特別是一些夫妻同時在一家國企同時下崗後,失去經濟來源後家庭瞬間陷入窘境的悲哀,貧賤夫妻百事哀,因為金錢引發的家庭矛盾,感情出軌以至於很多逝去的靈魂。

    一個42歲的男人,農村出身的鳳凰男一路打拼到今天。仍舊在程式設計師崗位,在房價居高不下的深圳工作(可能還背有房貸)。上有兩個孩子,下有四位老人要供養。妻子稱他為“我們一家的經濟和精神支柱,沒了他我們不知道以後該怎麼辦”。六張嘴等著嗷嗷待哺。這樣一個承擔著養家餬口重擔的男人,一分鐘都不敢懈怠。生活對他來說,一定很艱難。中年失業,更是不可承受之重——對自我能力的懷疑,對未來的心灰意冷,都有可能迫使一個人做出衝動錯誤的決定。

    抑鬱症頻發,現在社會人群精神的亞健康狀態

    家長們社會生存危機感的精神壓力傳遞給孩子

    中國改革開放給社會帶來了經濟物質的富足,但是中國社會的精神層面卻沒有很好的發展,經濟的高速增長和社會人文學科的駐足不前,人們在物慾橫流的都市中迷失了自我,失去了信仰,幸福感更多的是精神和靈魂的滿足,物質金錢很難滿足精神世界的幸福感,所以這也是造成中國目前社會抑鬱症高發的原因,特別是在大都市中,強大的生存競爭壓力,高度緊繃神經的人們在一顆焦慮的心下,更容易患抑鬱症,都市中很多人都處於精神亞健康狀態,這值得我們當今社會的每一個人去關注!

  • 10 # 微婚姻

    中年是一個特別考驗人的年齡。這個年齡上有老,下有小,自己成為夾心餅乾中的心,雖然味道不錯,可是稍微一用力就有可能被擠出去。而進入中年後,體力明顯不如從前,讓人不由得有一種危機感。

    衰老

    中年,各種衰老的徵兆開始顯現,比如頭髮越來越少、牙齒開始鬆動、那個啤酒肚就像是粘在肚子上的一樣,,甚至在性生活上也開始力不從心。以前,熬個夜,第二天依舊精神抖擻地去上班,如今熬個夜,第二天一天都提不起精神來。

    孤獨

    張愛玲說曾在《半生緣》裡寫道,“中年以後的男人,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上有老人需要贍養,下有孩子需要撫養。生怕老人生個病,那就是傷筋動骨。生怕學校各種明目的收費,讓人力不從心。回家還會面對妻子的各種盤問與嘮叨,更讓人頭大。

    事業上的下坡路

    在單位裡,每一個年輕人都虎視眈眈地盯著自己的位置,似乎就等著哪天自己犯個錯,讓自己走人。男人開始拼資歷,可是在如今這個時代資歷是最不值錢的。後浪把前浪拍在沙灘上,那是天經地義的事,也是不可違抗的規律。

    感情平淡如水

    經過十多年甚至二十年的婚姻生活,二人的感情早就成了左手摸右手,沒了新鮮感。愛情早已在柴米油鹽的平淡中消耗殆盡,只剩那點沒有血緣的親情在維繫。讓男人覺得一切都無比乏味。可是雄性荷爾蒙卻刺激他找尋新鮮感。

    所以四十歲的男人開始變得油膩世故,讓人討厭。

    其實,中年雖可怕,只要學會心態平和,一切都無所謂。祝福年輕一代,祈願老年一代,過好自己的中年。

  • 11 # 春上熊

    顛覆中年人生的五種思維方式,學會一個受益終身

    我是不是越來越容易生病了?

    我該存錢留給孩子,還是存錢養老?

    與以前相比我不快樂了嗎?

    我該不該跟模特私奔?

    我身邊平靜沉睡的這個人是誰,我們倆為什麼不像以前那麼恩愛了?

    進入中年後,開始面臨性愛、戀情、家人和抑鬱、皺紋、發福等種種變化。中年人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變得衰老。中年的人生還有什麼意義?我們該拿人生怎麼辦?

    40歲不是幻滅,而是時間的重啟。

    這是劍橋大學臨床獸醫解剖學家大衛·班布里基在《中年的意義》一書中,提出的一個概念。

    在他看來,與其說40-60歲是中年危機,不如說是一場文化與性格的大解放,是創造與破壞的力量勢均力敵的時候。所謂中年人,一半是創造,一般是破壞。

    大衛·班布里基,從生物、藝術和科學的角度,告訴恐慌的中年人,中年是人類的主動演化和第二次成長。你以為人生來到了盡頭,其實你只是剛剛看到山頂的風景而已。

    為了更好的人生,別再被所謂的“中年危機”給坑了。

    瞭解以下五點,也許能讓你忘掉中年,繼續前進。畢竟所有的中年人都知道,生活中還有更重要的事情值得去做。

    1

    親本投資

    對中年人來說,親本投資比生育力重要

    龍應臺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從我們只是母親肚子裡一個小小的胚胎時,父母就開始了對我們的投資。選擇合適的餵養方式,把我們送進學校,照顧我們安全健康地成長,最後又目送我們離開家,獨立而自由地進入新的社會。

    這種投資行為,在生物學上被稱為是“親本投資”。

    什麼是親本投資?

    為了促進孩子頭腦的發育,成年人會把大量的資源,比如時間、精力和愛,都投入給兒童,從而驅使兒童頭腦的生長、成熟和創造,這就是“親本投資”。從人類父母投資的時間和精力等方面來看,可以說人類是豪華版的親本投資者。

    也正因此,中年人常常會因為覺得責任重大而筋疲力盡——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現實,是中年人最沉重、也最甜蜜的負擔。大衛·班布里基認為,為了更好地投資孩子,中年人甚至會停止生育,把大量資源投入在已經有的後代身上。

    對中年人來說,生孩子會讓他們無法專注於為人父母的重要工作。這是一個很矛盾的悖論,但事實確實如此。因為對已有孩子的投資如此重要,所以中年人才會不再生更多孩子,到了這個階段,生孩子也就變成了一個負面的事情。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親本投資甚至比生育更重要。

    親本投資的真正需求是什麼?

    回答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要明白成年人究竟為後代以及後代迅速成長的頭腦提供了什麼。大衛·班布里基認為,我們主要給孩子提供了兩種東西,一種是食物,另一種是資訊。

    需求一:食物,是我們提供給孩子最重要的東西。

    要把一個嬰兒養育成年,父母需要提供大量的熱量、蛋白質和其他成分。相比動物父母來說,人類父母的壓力尤其沉重。因為,對於人類新生兒來說,他的大腦會消耗87%的能量,而動物父母則不會遇到這種問題。

    提供食物給孩子的行為,不僅僅是促進孩子的發育這麼簡單,它對人類社會也有著驚人的影響。

    在原始社會中,靈長類動物可以全體出動,四處遊蕩撿取食物,但人類則做不到全體出動。首先,需要被照顧的孩子和老年人要留下來;其次,每個成員採集到的食物數量都不同。因此,人類必須分工,年輕力壯的成年人出去採集食物,其他人留下來照顧孩子和老人。

    食物的重新分配,構成了人類高度社會性的基礎。而人類的高度社會性,又實現了人類頭腦的高度發到。因此,成年人提供食物給孩子的行為,不僅養育了後代,也讓人類社會出現了智力發展,和技術成熟的良性迴圈。

    需求二:資訊,是我們投資給孩子的第二種東西。

    想要養育一個正常成長的孩子,只提供食物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必須為孩子提供資訊。人類的後代,主要透過兩種渠道來學習這些資訊。

    一種是存在於基因中的大部分資訊。從母親懷裡分娩出來的那一刻,孩子就成功接收了來自基因中的這部分資訊。但是隻有這些資訊還不夠,孩子們還將透過另一種另一種方式,來學習和接收更多的資訊。

    向長輩學習,是我們接收資訊的第二種渠道。

    雖然,透過DNA基因的方式傳遞給下一代的資訊可以延續幾百萬年,但是,想讓各種各樣的知識、技術、價值觀等文化代代相傳,必須透過口口相傳和以身作則這兩種非基因的方式。

    這也正是人類的獨特之處,只要用語言表達出來,可以把我們的思想和實踐,傳遞給下一代,並由下一代傳遞給下下一代。

    誰能擔負起傳遞文化這一重任呢?

    人類的生命藍圖理論主張,人類之所以活得那麼久,就是為了傳遞資訊給孩子。因為人到中年時,既有充足的經驗,也有著十足的精力,最適合扮演傳遞資訊的角色。

    知道了中年人的意義後,我們不必再妄自菲薄,也不必哀嘆日薄西山了。

    因為,正是中年人的存在,給後代提供了食物和採集食物的經驗(資訊)。根據大衛·班布里基的觀點,中年人的這些優勢,也正是人類物種存活和延續的關鍵。

    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年的本質不是衰老,而是一場成功的演化。它讓中年人更清楚自己在社會種所扮演的角色,也更清楚自己餘生所擔負的責任。

    2

    U型快樂曲線

    中年人的情緒和思想得到了平衡

    2008年的時候,一項前所未有的大尺度實驗,在歐洲、美洲和亞洲等72個國家內上演。這項以“人一生中的快樂程度”為主題的調查研究,根據150多萬人的樣本,得出了一個非常一致的結論——

    在40-50歲期間,人類平均的快樂程度達到最低點。

    也就是說,人一生中的快樂程度呈現為U型曲線,年輕人和老年人分別佔據兩個頂端,中年人則處在U型曲線的最低點。

    中年人真的比較抑鬱嗎?

    假如中年人天生就比其他人不快樂,那麼,為什麼年輕人和老年人都比中年人更快樂?也是天生註定如此嗎?

    首先,年輕人的快樂是毋庸置疑的。他們年輕、美麗,不用承擔什麼責任,離死亡更是遙遠,他們的快樂也顯而易見了。

    其次,老年人的快樂,則有很多可能性。比如不快樂的人在中年時更容易死掉,所以,存活下來的都是快樂的老年人;比如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目標開始變得更實際,更容易實現,不會面臨失敗,當然會更快樂;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大衛·班布里基從生物學的角度出發,認為隨著人類的發育程式延緩到老年,這種進化狀態會讓老年人基本上處於快樂的狀態。

    年輕人和老年人的快樂看上去都是那麼真實,但這並不能證明,中年人真的比較抑鬱,更不是天生不快樂。

    因為從更嚴謹的角度來說,快樂不是一種短暫的主觀狀態,而是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的總和。如果正面情緒壓過了負面情緒,基本上就可以說這個人是“快樂”的了。

    有心理學家發現,用這種方式來測量大樣本人群的平均情緒時,會得出完全不一樣的結論——中年人出現了比年輕人還要多的正面情緒。

    這意味著,U型曲線的調查研究,並不能為中年人的快樂能力蓋棺定論。

    情緒的“校正”能力

    有研究發現,人類能感受到的快樂,有50%是取決於基因。也就是說,我們一生中所體驗到的各種情緒,更像是提前被規劃好了的。

    在《兒童心理學》中,英國著名的心理學教授H. 魯道夫·謝弗提到說,兒童有著與生俱來的無限潛能,其中之一就是對情緒的應用和控制。

    “兒童不需要教就會發怒、害怕、高興。這些情緒是自然表露的,是人類遺傳的一部分。根據達爾文的觀點,似乎有一種基因控制程式確保不同的情緒在不同的年齡出現,這對所有人都一樣,與社會和文化無關。”

    這種基因的存在,會讓我們的快樂按照人生中預定好的路線發展。根據這項理論,當一個人面臨成功或失敗時,會在短暫的情緒反應之後,迅速調整到合乎我們的期待水平,最終變得和從前一樣快樂。

    在大衛·班布里基看來,情緒的這種“校正”能力,確實有著合理的一面。

    和年輕人相比,中年人的情緒雖然也會受到周遭事件的影響,但是情緒的反應並沒有那麼激烈,這正是因為,情緒基因可以調節和控制我們的情緒,讓中年人不必再像青少年那樣,重新去經歷各種激烈的情緒,因此也避免了情緒變化給周圍人所帶來的傷害。

    中年人對情緒調節能力的成熟,使得人類最終在情緒和思想這兩個偉大的領域,得到了適當的平衡。對中年人來說,這是一種最完美的狀態。

    有著最高幸福感的中年人

    中年人的幸福感,由婚姻、財富、子女、健康和社會經濟地位等等因素共同決定。

    有研究發現,其實中年人的幸福程度,和經濟地位關係並不大。不管收入有多少,他們本身的幸福感都差不多。但是,在被調查的人眼中,財富卻是影響幸福程度的重要因素。這也就意味著,在他們看來,經濟地位高的中年人,更容易實現目標和成就,也更容易學習新事物,而經濟地位低的中年人,只能不斷適應世界的變化。

    子女對中年人的幸福感影響力只排在第三,這是因為,中年人往往會把孩子視為自己的一部分,或者看作是自己必須擔負的責任,而不是外在的因素,因此他們會較少考慮子女對幸福感的影響。

    另外,中年人正當壯年,很少會像老年人那樣,頻繁受到健康問題的困擾。因此,中年時自我評估的幸福感,其實要高於人生中的其他階段。

    當然,中年人的幸福還有更重要的意義。當被問起什麼時候能感受到幸福時,年輕人會透過暢想自己40-60歲時的表現,來評估自己的幸福感;老年人則會追憶往昔,重回自己的中年時光。

    因此可以說,2008年那項前所未有的大尺度U型曲線實驗,實際並不科學。U型曲線並不存在,比起年輕人和老年人,中年人也並不會表現得更加抑鬱。

    3

    中年人的鄙視圈

    真正的中年油膩,不在外表而在內心

    亞伯拉罕就俯伏在地喜笑,心裡說:“一百歲的人了,還能得孩子嗎?撒拉已經九十歲了,還能生養嗎?”在《創世紀》中,亞伯拉罕質疑人們40歲之後的能力,這也是最早出現的,對中年的鄙視和自嘲。

    隨著馮唐寫的《如何避免成為一個油膩的中年猥瑣男》,在網路上爆火,整個社會、甚至包括中年人自己,都開始了對中年人的鄙視——中年發福、當著別人的面談論性、拿著保溫杯喝茶、愛回憶從前,喜歡對晚輩說教。

    馮唐認為,以上這些,基本都是油膩中年猥瑣男的表現。

    是什麼讓社會對中年人如此嚴苛?人到中年後,真的不能穿唐裝、不能發福、不能手拿保溫杯喝茶嗎?

    中年人活該成為被鄙視的一代嗎?

    “年輕人做的事情其實並不一定適合我們中年人做,我們中年人要做的事情只要做好了,其實也不過時。”

    這是俞敏洪在騰訊星空演講上,提到應對中年鄙視的辦法和心態。知道年輕人能做的事情,中年人照樣也能做。只是因為清楚地知道,生活中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所以中年人表現得不再在乎外在而已。

    大衛·班布里基說,為了更好地給後代提供資源、傳遞資訊,自然主動選擇降低了中年人的生育能力,並且改變了中年人的生理和心智,這些變化帶來的外在表現,都不該成為被鄙視的理由。

    在俞敏洪看來,應該被鄙視的,不是中年人的外表。比如中年人喜歡穿唐裝、身材發福、手拿保溫杯、身上還掛著一串鑰匙,這些都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油膩。

    真正該被鄙視的,是心態的油膩。比如貪小便宜、喜歡炫耀、放棄對自己美好前途的追求,有這些特徵的,才是該被鄙視的中年人。

    中年人的生理變化

    為了更好地扮演提供資源和傳遞資訊給後代的角色,中年人開始不那麼重視外表,甚至生育能力都變得不那麼重要。舉個簡單的例子,隨著年紀變大,生育潛力也會隨之降低,這時的追求者,追求的也不再是中年人年輕而有生育力的外表。因此,外表對中年人來說,不再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只要沒嚇跑自己的伴侶,就都在可以被包容的範圍內。

    根據這種自然的選擇,中年人開始發生劇烈而迅速的生理變化,比如中年發福、乳房下垂、長出皺紋、頭髮變得花白等等。

    其中最明顯的一個變化,是面板。隨著膠原蛋白的流失,中年人的面板變得鬆弛、蒼白而半透明;因為太陽紫外線和香菸的影響,中年人的面板變得乾燥、產生皺紋。

    面板變化帶來的幾乎全是壞訊息,其中唯一算得上好訊息的是,因為皮脂腺分泌減緩、肌膚更容易變得乾燥,因此,就算是自來水這種最基礎的保溼劑,都能迅速讓中年女性的面板變得柔軟,所以,在深夜睡覺前使用保溼劑,會出現非常明顯的效果。

    中年人的心智變化

    雖然中年人會出現生育力下降,以及各種生理老化的現象。但是國外的各項調查研究結果顯示,40-60歲這一階段的中年人,仍然保持著巔峰時期出色的頭腦功能。

    為什麼老化的只有中年人的生理功能,而中年人的大腦卻能變得更成熟,甚至表現得比之前更好呢?

    不是因為中年人突然變得聰明,或者是突然變得很笨,而是隨著人生經驗的增多,中年人會有更快的思考方式。這種思維優勢,常常讓中年人表現得比年輕人能更快、更好地解決問題。

    大衛·班布里基說,雖然中年人會出現老花眼、聽力退化、嗅覺失靈等感官能力的退化,但是,這些退化並不會影響中年人的腦部功能。

    與此同時,中年人的思考速度、辨認物體的能力、做出判斷的能力,也包括在同一時間內完成事情的能力,都比年輕人更出色。

    因此,也可以說,中年人在語言能力、空間知覺、數學能力、推理能力和計劃能力等等方面,都有著比年輕人更為出色的表現。

    人類的大腦,不愧是一顆勝利的果實。也正是這顆在中年時仍維持著出色功能的大腦,讓中年成為生產力最旺盛的時期,也讓中年人成為能把文化傳承給後人的最好角色。

    4

    中年人的性與愛

    支配人生幾十年的混亂力量

    俞敏洪在騰訊星空演講上說,馮唐寫過的書,要麼是在談論性,要麼是用無比自戀的眼光來回顧自己的青春歲月。

    黃宏在小品《開鎖》中也有這樣一句經典臺詞:中年夫妻親一口,噩夢能做好幾宿。本來以為只是一個笑話,但只有步入中年的人才知道,這不是笑話,而是部分婚姻中的現實。

    針對性與愛,張愛玲曾說,結婚若是為了維持生計,婚姻就是一場長期賣淫。言外之意就是,如果沒有愛,只有性,不是一場完美的婚姻;但是,如果有愛無性,又該如何維持這場婚姻長跑呢?

    那麼,究竟是什麼導致了有愛無性的婚姻?

    生理變化對性與愛的影響

    中年夫妻的性生活之所以變得不頻繁,中年男人會認為是生理的原因。大衛·班布里基提到,中年男人會有一種宿命論,他們相信人到中年後,一定會出現生理性性功能的衰退。

    他們相信,中年人的視覺、嗅覺、觸覺和味覺等感官能力,都失去了一定的敏銳性。另外,人到中年後,激素水平也會下降。因此,中年男人相信,這種功能的衰退是不可避免的。

    實際上,大部分的中年人,仍然有著合理的性生理系統,更不至於對性生活造成負面影響。只要他們願意,他們的性生活仍然可以表現得比年輕人更活躍,而且滿意度也會更好。

    中年人之所以產生效能力下降的錯覺,只是審美疲勞而已。熬過七年之癢後,看老婆像看兄弟,而中年人的婚姻,也就變成了有愛無性的婚姻,沒有愛情,只剩親情。

    心態變化對性與愛的影響

    中年女性,更傾向於認為是心理層面的因素,導致了夫妻性生活頻率的降低。大衛·班布里基提到,有調查資料顯示,43%的女性,認為“慾望降低”是她們性生活減少的一項原因。

    衰老帶來的一系列變化,讓中年女人陷入了“性壓力”中,她們總是擔心自己變得不夠吸引人,鬆弛的身材也不再有魅力,因此在性生活的過程中,常常會因擔心讓伴侶失望而產生很大壓力。

    中年女人的這種心態,又導致了中年男人的壓力——感受到伴侶的不那麼享受的狀態,會讓男人懷疑自己的能力,從而進一步陷入性功能衰退的恐慌中。

    這種心態壓力帶來的惡性迴圈,才是降低中年夫妻性生活頻率的元兇。

    中年男女對性與愛的不同追求

    不管是生理原因還是心態原因,一個不可忽略的事實是,中年人確實有意識地降低了性生活的頻率。

    性與愛的改變,還有另一個更崇高的原因,是中年男女對性與愛的不同追求。

    要成功養育一個孩子,女性要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關注;男人則要在伴侶的後代身上進行大量投資,這是一項高尚的選擇。

    因為要全身心地去投資孩子,擔負好提供糧食和傳遞資訊的角色,中年人的性生活頻率降低,這種主動選擇帶來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變化是,降低了生育能力。

    這種自我降低生育能力的行為雖然很奇怪,但它卻是中年人的絕對生命主題。

    5

    並不存在的中年危機

    開啟第三次生長的專屬資本

    20世紀70年代的時候,美國第一次出現了“中年危機”的話題,90年代時,這個概念傳入中國臺灣。

    到底什麼是中年危機?

    大衛·班布里基在《中年的意義》中提到,身體功能的衰退、尋求年輕女性青睞而不得的悲哀,以及沉迷於幼稚活動的衝動,這三種憂慮混合起來後,就是對中年危機的模糊定義。

    一個被大多數所接受的通俗說法是,更年輕的人對中年人構成了威脅,這就是中年危機。一個更通俗的例子是,類似華為這種上市大公司,已經開始裁掉35歲以上的老員工,為更有活力和想法的年輕人空出位置。

    那麼,中年危機是真實存在的嗎?

    中年危機不只定義模糊,證據更是晦暗不明

    大衛·班布里基說,如果想證明“中年危機”理論成立,那麼,中年危機就必須是所有男性之間一種很一致的普遍現象。意思就是說,只有大部分男性都會在同一時間內經歷劇烈的情緒動盪,才可以確定”中年危機“確實存在。

    但事實是,有資料表明,在10個男人中,只有一個男人表示自己曾經在中年時期遭遇過劇烈的情緒動盪。因此,中年危機並不存在。

    當然,人到中年後,確實表現出了注意力變差、疲憊、記憶力衰退等現象,但這些現象,都只是感覺上的衰退,而不是實際的衰退。因此,這些變化也不能證明中年危機確實存在。

    “中年危機”不過是一個好聽的故事

    關於中年危機並非真實存在這一論點,心理學家明明已經達成了共識,為什麼我們仍然會抓著這種說不放?

    一個原因是,這種說法會給人一種英雄遲暮式的浪漫情懷。這種情懷,在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和行動家身上,常常表現得更為淋漓盡致。比如慘遭滑鐵盧的拿破崙、戀情破滅的歌德等人。後人替他們總結說,正是因為中年時期遭遇了劇烈的變化,才驅使他們成就了偉大的事業。

    另一個原因是,大家都喜歡聽好聽的故事。而中年危機,就是一個再好不過的好故事。這種虛構的故事,雖然沒有任何心理學依據,卻因為概念太過簡潔而輕易被大家所接受。更重要的是,就連中年人自己,也能利用這個概念,把恐懼和失敗等所有的負面情緒,都一股腦塞進中年危機的範疇下。

    根據心理諮詢師曾奇峰的觀點:人類有三次出生,一次是從孃胎裡出生,一次是進入青少年,還有一次,就是進入中年期間。實際上,40-60歲這段時期,所有屬於中年人的社會責任都在慢慢結束,他們變得越來越自由,心智也越來越成熟。因此,中年會面對的,非但不是中年危機,反而是一場中年轉機。

    因為有了時光和經驗的雙重加持,如果中年人能保持一種冷靜的心態,反而能把所謂的中年危機,轉化為一種滋養更高階的生命形態的土壤,實現人生中的第三次成長。

    所以,面板衰老、身材變形算什麼?對於中年人而言,只要不放棄對美好前途的追求,不放棄心中的遠方,這個世界上依然還有更多的好東西在等待著我們,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始終要相信未來。

    人人都說,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只要一個思維方式的小小轉變,也許就能影響到你的一生,讓你永葆少年心態。

    記住,40歲不是幻滅,而是時間的重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調漂桶怎麼調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