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透世穿塵能洞天
-
2 # 浪漫的月兔
別怪我說話難聽。遠嫁的女人都是沒把自己爹媽當人。養育之恩不報就跟著男的跑了,伺候別人爹媽去?公公婆婆對你好點,你感恩戴德,還覺得自己選對了。對你不好,你追悔莫及還讓爹媽痛苦。不管對你好還是對你不好,人家終究是跟兒子在一起共聚天倫,你終究是讓爹媽後半輩子思念痛苦。同樣把自己孩子辛苦拉扯大,你爹媽怎麼就那麼低賤,還要承受女兒離開身邊的痛苦?你爹媽比男人爹媽低一等嗎?你爹媽對你好幾十年,抵不過公公婆婆幾句噓寒問暖?有沒有良心啊?等他們七八十歲病了你不能侍奉床前,死了可能都見不到你最後一面!當然你要是牛逼,錢多,能給你爹媽買房接你嫁那地方去,當我什麼都沒說,反正你也不在乎你爹媽離開他們幾十年的朋圈子,只為了你,就跑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會不會適應,你肯定就覺得你已經仁至義盡了。你爹媽為你的真愛做出任何犧牲都是應該的。所以無論如何不能讓你的男人吃虧就是了,愛他就要愛他的父母,怎麼能讓對方父母痛苦呢?還是犧牲自己爹媽吧!哎呀我去!估計這種女人都被自己偉大情操感動了!
-
3 # 冬吳同學
我堂姐為了所謂的愛情,遠嫁了,還窮!本來我二叔就很困難,一隻腿還有鋼板,二媽精神也有問題,今年好了些,勉強做個保潔!我堂弟也有乙肝,可以說相當困難,堂弟22了,還沒談朋友,也沒房子,也沒文化,我堂姐還大學生,真的是!我堂姐到現在嫁人五六年了,一次沒回來過,二叔還去看過她,經常牽掛她,這次她還打電話問二叔要錢,說做生意虧了,確實那邊太窮了,農村,山也高,二叔就打了兩千塊過去。我說,二叔啊!讓燕姐自己想辦法嘛!你兒子結婚還早錢呢!今年過年我給我二叔拿了800元。畢竟二叔腿也不方便,沒掙什麼錢,哎!我堂姐問我新年快樂!我睬都不睬!
-
4 # TT劍膽琴心
非也?非也!為什麼這麼說呢,那得倒過來了,我的的確確是一位遠嫁的女兒,那可不是一般的遠,但我卻不是丟失的孩子,因為我找到了家。這個結論是我媽媽臨終前得出來的,她臨終前用盡了最後一口氣告訴我說,閨女啊,你是掉進福窩兒裡去了,一定要好好珍惜呢!也許正是這一絲安心讓她帶著慈祥離開了這個世界。
回想當初,媽媽是幾千幾萬個不願意,甚至是拿她自己的生命來威脅我阻止我遠嫁,一路的曲折和坎坷回想起來都是帶血的眼淚呀。一邊是愛的人祈求的眼神,一邊是媽媽怨恨的目光,兩者相會,我選擇了倔強到底。當初天真的以為自己贏了因為愛情,現在才明白是偉大的母愛戰勝了自私,是母親心底僅剩的那一絲愛成全了我。有人說,遠嫁從你離開家門的那一刻,就意味著你失去了原有的一切,非也?非也!
我現在的媽媽,就是我愛人的媽媽,雖然沒有太多的言語,可她總在用她自己的方式來傳遞著愛,我進門將近9年了,媽媽從來沒有過一句說教,總是默默的為我付出,都說婆媳關係難處,婆婆只知道心疼自己的女兒,不知道疼愛自己的兒媳婦,非也?非也!在我心裡媽媽疼媳婦勝過疼女兒,好多人生孩子坐月子都早早的把自己孃家媽媽拉到身邊,還美名其曰自己的媽媽瞭解自己的女兒,伺候起來比較順手。我生大寶的時候,由於路途的遙遠,再加上正值我自己媽媽開刀做手術,所以月子裡就是現在媽媽伺候了,我也不知媽媽怎麼知道我吃不得肉,媽媽就自己想辦法用桂圓煮蛋幫我下奶水,所以大寶的奶水一直都比較好,大寶養的胖嘟嘟,媽媽臉上那開心的笑容都多了。誰說婆婆不如媽呀,我說婆婆就是媽,一點不錯吧。到我生二寶的時候,我自己媽媽已駕鶴西去,上了天堂更不能想她伺候了,等出了月子,奶奶看到了孫子沒有高興,卻哭了埋怨自己沒有伺候我,別人家都往胖了長,孩子和我卻瘦了許多,你說這跟親媽媽有區別嗎?在我心裡,媽媽已經走了一個,這不就是親媽媽嗎?
媽媽在家就在,我是一個跨越幾千裡地遠嫁的女兒,可我很確信我沒有丟失,我很安心的生活在一個充滿愛,充滿溫暖的大家庭裡,幸福感是滿滿的!遠嫁不可怕,只要心中有愛,就能找到媽媽找到家!
媽媽,愛你我卻無法用言語表達,只願你健康每一天!
回覆列表
爹孃在,不遠行。遠嫁的女兒,拿什麼慰藉父母的思念~
~01
劉奶奶去世後的第二天下午,唯一的女兒才風塵僕僕從東北趕了回來。任誰攔都沒用,她哭得死去活來,直恨自己未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令所有在場者動容。其實早在三個月前,劉奶奶便病得不輕,兄弟們將東北的女兒叫了回來,哪知,女兒伺候了一個月,劉奶奶卻依然不好不壞的,存著一口氣。
工作不能耽誤太長的時間,單位已經催了數次。女兒只好含淚回東北,臨走時,兄弟們對她說:“沒有特殊情況,就不通知你了!”她當然明白,兄弟們的意思是,等母親去世再通知她。那一回,她臨出門,去到母親的床前,給母親磕了頭,眼含著熱淚一步三回頭。這一別,就是永遠。其實她們彼此都知道。
劉奶奶的女兒嫁到東北時,我正上初中。記得當時,我母親跟別人聊天,說起劉奶奶的女兒自由戀愛,看中了一個東北男人。劉奶奶不同意,可女兒死活要跟著走。我當時正值青春年少,對著她們插嘴說:“婚姻自主,戀愛自由,做父母的憑什麼干涉人家!”母親說:“你小孩子懂什麼!
”“這一嫁到東北,好幾千裡地,一輩子見幾面都難,這閨女不跟白養了一樣啊!”母親和別人這樣聊著,我心裡隱隱地不屑,原來,大人是這麼的自私。為了讓女兒長久陪在自己身邊,連女兒的愛情都不顧!後來,我長大成人,工作、小家都在不遠的小城,隔一兩個週末便帶著孩子回去看看母親。
經常,會看到劉奶奶坐在巷子口兒,手裡拿著針線做活兒。每次看到我,她都會歡喜地說:“又回來啦!真好,離家近就是方便!”母親告訴我,劉奶奶每次看到別人的女兒回孃家就羨慕得不行,常常唉聲嘆氣。是啊,她嫁到東北的女兒,一年也回不來一次。“想得難受!也沒有辦法!”這是劉奶奶常說的話。也許,當初,年輕的女兒並不知道,遠在千里外的母親會如何想她。
02
小區裡住著一位對老人,七十多歲了,老婆婆很壯實,老頭兒患有老年痴呆症。他們家是農村的,現住的這套樓房是女兒給買的。女兒在婚後跟著愛人去了香港,極少有機會回家來看看。定期,女兒總會把錢打到老人的卡上,為了讓老人過得更好,又在城裡給他們買了樓房,冬有暖氣,夏有空調。知道他們家情況的,都誇獎老兩口兒命好,有這麼孝順的女兒。
當然,老兩口兒也很得意,如若不是這個在香港的女兒,他們不可能過上如此舒適的生活。老婆婆經常推著輪椅,帶著老頭兒在小區裡玩兒,與老姐妹們聊天時,這個說衣服是女兒買的,那個說鞋子是女兒送的,還經常會看到老姐妹與女兒手挽著手散步。那樣的時候,老婆婆總是羨慕的目光停留在人家背影上好久,不肯離去。老婆婆的女兒還算是好的,經濟條件好,雖然人不能來,但好歹給了父母一些經濟上的幫助。而那些,自己經濟條件差,離家又遠的女兒呢?
想當初她們離家時,以為現在交通如此發達,別說是千里,就是萬里,火車動車,飛機,想回來隨時能回來。然而,到了後來才發現,成家立業,遠離家鄉,回家是一件多麼不自由的事兒。來來回回盤纏費用足以用下不少生活費。
孩子小,水土不服,工作長假不能隨意請,家不能一拋下就是很長時間。這樣的時候,才發現,女人要出趟遠門兒有多少牽絆。於是,以後吧,以後吧。慢慢的,以後下去,不覺,父母就老了。她們看一回父母,便覺得父母又深深得老了一層。這樣的時候,也會泛起一絲絲的惆悵。對父母有了漸漸地心疼與不捨。
03
我一直很羨慕我的同事,母親家就在單位的後面,每天下班的時候,走在院子裡,常常一抬頭,就會看見她的母親正站在陽臺上,向單位院子裡張望。看到她,有時候母親就會扯著嗓子喊上一聲。母女兩個,一喊一答,那對話音流淌在空中,滿是濃濃的親情味道。有的時候,早上來上班,我會看到她提著早餐,以為她自己沒有吃飯。後來,便得知,她是帶給父母吃的。
她在哪吃了早餐,覺得味道不錯,於是便給父母帶來一份,提前打一個電話,母親算好時間來單位門口兒拿。回家吃,還熱乎。每天中午,她不回自己家,下班後,就去母親家裡吃飯,推開門,香噴噴的飯菜已經擺上了桌子,她又成了一個青春年少的孩子,放學回家後就有父母做好的飯菜等著。有父母快樂的微笑等著。
她說:“父母年紀大了,給兒女做頓可口的飯吃,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事兒,所以我們從來不用搶著做飯,只要去吃,父母就非常開心了。”是的,退了休,上了年紀的父母,閒賦在家裡,特別是一些沒有多少業餘愛好的父母,他們把給孩子們做一頓好吃好喝,並看著孩子們一口一口吃下,便會感到無限幸福。
一點一點釋放父愛和母愛。這也是父母的需求。陰天下雨,或是寒冷的天氣,同事經常會買一些菜,給父母送過去。這樣,父母就不用再出去買菜。有時候,她也會拎一些小零食給父母,她經常說:“父母年紀大了,就跟小孩子一樣,買點零食,看電視的時候,吃著玩兒吧!
”一頓早餐不值錢,一些菜也不值錢,一些小零食不值錢。可是多少錢都換不來的,是那份濃濃的親情。那份天天能見面,時刻關心一粥一飯,一鞋一襪的小事兒,才是最尋常,最普通的生活。而正是這些普通而尋常的小事兒,構成了,父母連綿不斷的大幸福。那些遠嫁的女兒,或許在你與愛人吵架,不能回孃家哭訴時,曾後悔過遠嫁;或許你孩子小的時候,沒有人幫助看孩子,曾後悔過遠嫁;或許,你在婆家不如意時,曾後悔過遠嫁。
你可曾想過,當你曾經的姐妹們,能夠三五不時地承歡在父母膝下,手拎著白菜土豆去看母親,與母親手挽手散步在路上,做在沙發上,臉對臉說些知心話,那時,她們的歡笑與幸福。而這些,你的父母,只能悄悄地咽一口唾沫,偷偷地羨慕。然後,想到遠在天邊的你,唉聲嘆氣道:遠水解不了近渴啊!如果,你見到你父母羨慕別人有子女相陪的眼神。
我相信,那一刻,你定會後悔,那年遠嫁他鄉,去追尋一份愛情,而將父母扔下。龍應臺那篇著名的《目送》裡,這段話非常經典的話: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雖是如此,但是,有哪一個父母,亦不是希望在他們暮年時,兒女就在他們身邊。吃著家常便飯,說著家長裡短,過著承歡膝下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