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軍起武

    二戰中日本確實有裝甲部隊。最精銳的師團配給了日本的老牌關東軍,也就是後來打東南亞的那批部隊。二戰時期日本主要是以89式坦克和97式奇哈式坦克94式超輕型坦克等坦克為主,佔了日軍坦克總數的一半。大約2800輛。剩餘的有1型坦克,2型坦克,3型坦克,以及少量的奇託式坦克,那種坦克只生產了不到50輛就停產了。日本的坦克確實不怎麼樣。因為日本找的老師不對。日本二戰軍隊處處效仿法國,看到日本軍帽了麼?後頭的兩塊布就是跟法國學的。法國坦克和日本坦克一樣臭。裝甲步兵部隊不知你指的是不是這個形式,二戰時期,日本一部分坦克被編入裝甲師團以外剩下的坦克都編制給了步兵,也就是說二戰時期日本陸軍的戰術依然是古老的裝甲部隊配合步兵戰鬥的輔助武器而不是主力,這就是日本坦克差的真正原因,日本直到戰爭後期才發現應當把坦克組成裝甲師團才生產了裝甲較厚的坦克。雖然資源是一部分原因,主要原因是戰術落後。也就是說坦克是給士兵擋子彈的。

    關於那時候的裝備:介紹一下94式超輕型坦克,自重只有3.2噸。該車體積小,重量輕,是30年代以來世界上最輕的坦克之一。所謂94是日本天皇紀年2594年 (即公元1934年)的後兩位數字。主要用於指揮、聯絡、搜尋、警戒等作戰任務,也可用作火炮牽引車或彈藥搬運車。

    九四式輕戰車是日本日野自動車株式會社(Hino Motors)於1933年開始研發的,原型車於1934年完成並賦予Te-Ke的稱呼。於1935年投入服役,很快便被部署於路況較差的偽滿洲國地區,以獨立的戰車連(每個戰車連配6輛) 配屬步兵師團作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九四式輕戰車亦投入實戰,主要用於步兵支援、偵查支援和裝甲拖運。雖然當時中國軍隊裝備落後,缺乏反坦克武器,但人們很快便發現一個炸藥包、一捆手榴彈就能輕易擊毀裝甲薄弱的九四式輕戰車,它們裝甲最薄處只有6毫米,有時甚至能被步槍擊穿。然而它們仍然在中國戰場繼續服役,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亦被廣泛部署於陸軍步兵師團和海軍陸戰隊。九四式輕戰車於1937年停產前總共生產了約800輛。

    早在1927年,日本就決定研製中國產戰車(坦克),包括重戰車和輕戰車兩大類。試製重戰車的結果,導致95式重戰車的誕生。輕戰車(輕型坦克)的研製工作1928年4月開始,1929年4月完成,定名為89式輕戰車。

    在89式輕戰車的基礎上加厚了裝甲,戰鬥全重增加到11.5噸,便製成了89式中戰車(中型坦克),成為“日本第一種中國產戰車”。1932年,日本研製出92式重型裝甲車,用於裝備日本的“騎兵戰車隊”,遂行偵察作戰任務。但這種裝甲車的主要武器是1挺13毫米重機槍,火力較弱,而89式中戰車的機動性又較差。

    於是,日本軍方想研製一種兼有92式裝甲車的機動性和89式中戰車的火力的輕型坦克。九一八事變後,日本軍方更意識到,要儘快研製出一種“步兵戰鬥用輕戰車”,以代替效能已顯落後的89式輕戰車,這就是95式輕戰車的發端。1933年7月,日本陸軍技術部開始設計,由三菱製作所試製,1935年正式服役,由於這一年是日本皇紀2595年。所以定名為95式輕戰車(輕型坦克)。其中有一種生產數量很少的型號叫做“北滿型”(日本人的叫法)的95式輕型坦克僅用來裝備侵佔中國東北地區北部的關東軍戰車部隊。95式輕型坦克的車體和炮塔為鋼裝甲鉚接和焊接結構,以鉚接結構為主,裝甲厚度為6~12毫米,主要部位的裝甲為12毫米厚,僅能防輕武器的攻擊。防護性差,是95式輕型坦克的致命弱點。但是,由於二戰東南亞各國及中國軍隊很少有反坦克武器,致使95式輕型坦克能肆虐於一時。在日軍入侵菲律賓、馬來亞的戰鬥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成為肆虐東南亞的急先鋒。在日軍入侵中國的許多戰鬥中,95式輕型坦克和97式中戰車相配合,也發揮了不小的作用。95式輕型坦克一共生產了1250輛,被日本用來侵略中國和東南亞,一直服役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在30年代,95式輕型坦克算是一種優秀的輕型坦克,但它的致命弱點是防護差,火力弱,因而在蘇日哈拉哈河戰鬥中遭到慘敗。

  • 2 # 深度工場

    有網友問,早前日本陸軍裝甲兵的主要裝備是什麼?日本陸軍第一次在實戰當中使用裝甲車輛是在1918年日軍第12師團入侵蘇聯,佔領西伯利亞開始的。那時日軍主要使用進口的英國裝甲汽車,還有法國雷諾輕型坦克。

    這種裝甲汽車上一般都會安裝2挺馬克沁重機槍,這也是日軍第一次裝備馬克沁重機槍。正是從西伯利亞得來的經驗,讓日本陸軍非常重視坦克和裝甲車輛的透過效能,對各種地形的適應能力,還有運動效能。

    並且要求坦克可以一天行軍10個小時,以適應蘇聯和中國廣闊的陸地,還要可以鐵路運輸,可以在日本普通貨船上運輸。另外可以跨越2.5米寬的戰壕,與卡車保持同樣速度。

    另外,要求多安裝機槍,所有機槍和火炮都可以多角度發射。觀察機構要足夠,那怕降低防護力,也要求充分的觀察視窗,這種坦克可以摧毀對手的火力點,柴油發動機。

    基本上早期日本陸軍坦克和裝甲車都是根據這些基本需求製造出來的。而在抗戰初期,也就是37年,日軍投入戰場最大的裝甲部隊是獨立混成第1旅團,擁有4個戰車大隊和1個野戰炮大隊。

    日本這種設計其實說清楚一些,就是專門在複雜地區,打步兵專用坦克。很多人以外日本坦克薄,就不能打步兵。其實虎式坦克也不是針對步兵的,而是針對打中型以上坦克的。

    日本坦克速度快,適應各種地形,觀察口充分,柴油發動機不怕燃燒瓶(抗戰時期,很多中國士兵向日軍坦克扔燃燒瓶,不成功,最後遭坦克後裝機槍掃射,一直到陣亡都不明白為什麼坦克不怕燃燒瓶。因為,不是汽油機的),注重機槍,特別是有的型號在坦克前部和後部安裝機槍。正是這種設計,讓坦克,擲彈筒和94式山炮成為抗戰時期,中國最頭疼的日軍武器。

  • 3 # 東瀛遊俠

    就拿二戰時期來說,日本陸軍的坦克和裝甲車一共有24種,分成三大類。日語中坦克叫“戰車”,按他們的說法三大類包括輕戰車(10噸以下)、中戰車(10噸到30噸)、重戰車(30噸以上),日本由於資源緊張,大部分都是輕戰車和中戰車。日本的戰車用ハ、チ這樣的片假名作符號,但並沒有自始至終具有統一性。最初是按イ、ロ、ハ的順序,中途又用甲、乙等符號,之後ケ表示輕戰車,チ表示中戰車。以下按照生產臺數介紹下前5種。

    1,九五式輕戰車·ハ號

    共造2375輛。自重7.4噸,車體長4.3米,寬2.07米,高2.28米,主要武裝37毫米火炮一門,發動機120馬力,最大時速40公里,乘員3人,裝甲6~12毫米。輕戰車主要用於支援步兵,很少用於突破敵陣,這輛坦克在侵華戰爭中取勝,在和美軍對決時完敗。

    2,九七式中戰車「チハ」

    這輛坦克與後來的九七式中戰車改「新炮塔チハ」共生產2208輛。自重14.3噸,車體長5.55米,寬2.33米,高2.23米,主要武裝57毫米炮一門,發動機170馬力,最大時速38公里,乘員4人,裝甲8~25毫米。該坦克在盧溝橋事變時完成製造,後來的諾門坎戰役中無法貫穿俄軍坦克,暴露了火力不足的缺陷。於是後來改裝成九七式中戰車改「新炮塔チハ」。

    3,九七式中戰車改「新炮塔チハ」

    自重14.8噸,車體長5.55毫米,寬2.33米,高2.23米,主要武裝47毫米炮一門,發動機170馬力,最大時速38公里,乘員4人,裝甲8~25毫米。和九七式中戰車「チハ」的區別在於火炮口徑變小了,但炮身變長了,提高了貫通能力。「チハ」火炮初速度為420米/秒,「新炮塔チハ」為810米/秒。據說在太平洋戰爭中並不遜色於聯軍坦克,後期美軍不惜大量投入搭載75毫米炮的M4坦克,「新炮塔チハ」無法將其貫穿。

    4,九四式輕裝甲車「TK」

    共造843輛。自重2.65噸,車體長3.08毫米,寬1.62米,高1.62米,主要武裝7.7毫米重機關槍一挺,發動機35馬力,最大時速40公里,乘員2人,裝甲4~12毫米。被日本人稱為“豆坦克”,是步兵部隊的主要武器之一。在侵華戰爭初期攻打南京時“豆坦克”成群突入城中。

    5,九七式輕裝甲車「テケ」

    共造593輛。自重4.25噸,車體長3.7毫米,寬1.9米,高1.79米,主要武裝37毫米炮一門或7.7毫米重機槍一挺,發動機65馬力,最大時速40公里,乘員2人,裝甲4~12毫米。組小隊時,只有小隊長的裝甲車上搭載37毫米炮,其他的裝備7.7毫米重機槍。1939年開始量產,在諾門坎事件中投入4輛,主要用於搜尋連隊的武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吉利帝豪和奇瑞艾瑞澤5選那個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