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拙淨齋

    啟功認為,“形似”與“神似”之別,究其根源還在於漢字的結構上。如果字的結構不好,用筆再妙也無濟於事。所謂“胸有成竹”,就是寫字時,心中應先有這個字的“骨架結構”,下筆心中有底,筆下也就有神了。

    這種觀點,在其書法上(尤其小楷)表現的淋漓盡致:

    而在七百多年前,即公元1310年9月,趙孟頫應召赴京,途中將獨孤僧所贈《定武本蘭亭》反覆賞玩,先後寫了十三條跋文,即流傳後世著名的“蘭亭十三跋”。其中寫到: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

    此後,關於“結構”和“用筆”誰為上,陸續的出現了一些小爭論。啟功“結構為上”的觀點,也受到一些“詬病”。於是筆者常常看到一種論調:啟功的書法,結字嚴謹俊秀,但筆法上的趣味不夠豐富,是其書法的侷限所在。

    在他的書法裡,幾乎沒有任何敗筆、亂筆,幾乎在任何作品中,他的用筆,每一筆,都力求盡善盡美。無論是行書、小楷、大楷,他的作品的完美,都是由細微到每一筆上的完美所驅動的。而在中國古代,很少有像他這樣對用筆追求到極致的。

    由此可見,趙孟頫提出“用筆為上”是建立在自己的書法風格和追求之上的,對於他來說,是對的!

    反觀啟功書法,其書法重結構,結體精嚴, 清朗挺拔,佈勢輕重相宜,主賓相濟,風神俊秀,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給人自然、端莊、秀潤、挺拔 、勁健、舒展之美感。還一反傳統套路,棄“米字格”、“九宮格”的將字等分,創“五三五”不等分,即“啟功體”,無不體現出其對“結字”的重視程度。

    因此,啟功提出“結構為上”,也恰恰是建立在自己的書法風格和追求之上的。之於他,也是對的!

    如果把“趙體”的用筆,搭配在“啟體”的結字上或者其他人的“體”上,我想,對於雙方來說,都是不倫不類的。反之,亦然。如果您非要這麼做的話,那一定得需要一個連線這兩者的橋樑,使其能夠相互融合。否則,難以共存。

    “用筆為上”也好,“結構為上”也罷,終是要結合在一起的。當您透過自己的方式,讓“用筆”和“結構”完美的融為一體了,不管哪個為上,您就是對的!

    然後,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每句話都是有前提的,很多時候,我們會只停留在話語本身,而忽略了隱藏在其後的一些涵義。

    譬如,趙孟頫的“用筆為上”。其前提一定是建立在,有與之相匹配的結字功底之上。對字的“結構”瞭然於胸,才能在書寫時,更加遊刃有餘的去駕馭“筆法”。

    王世懋稱:“文敏書多從二王(羲之、獻之)中來,其體勢緊密,則得之右軍;姿態Lavida,則得之大令;至書碑則酷仿李北海《嶽麓》、《娑羅》體。”此外,他還臨撫過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於篆書,他學石鼓文、詛楚文;隸書學梁鵠、鍾繇;行草書學羲獻,能在繼承傳統上下苦功夫。

    他自己也認為:“學書有二,一曰筆法,二曰字形。筆法弗精,雖善猶惡;字形弗妙,雖熟猶生。學書能解此,始可以語書也。”

    再譬如啟功,六歲入家塾,最早學的是先祖自臨的歐陽詢《九成官醴泉銘》,蒙著帖照著寫。後來十一歲見到顏真卿的《多寶塔碑》,略識其筆趣,但那時對筆法理解還很膚淺,談不上學書。二十多歲時得到趙孟頫的《膽巴碑》,因喜歡,學了一段時間。又學董其昌,得寫字行氣,但骨力不行。後來得到羅振玉藏《宋拓九成宮碑》精印本,逐字以蠟紙勾拓而影摹之,為以後學書打下堅實基礎。以後雜臨碑帖以及歷代名家墨跡,其中又以臨習智永《千字文》墨跡時間最久,下功夫最深,學得也最苦。為了增強字的骨力,又臨《玄秘塔碑》若干通。

    另外,啟功曾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苦練用筆,一筆一筆地琢磨,臨帖臨得分毫無差。但寫出來的字,平看還可以,一掛起來就沒神了。經過再三揣摩,他才發現問題在字的“結構”上。此後,便在結字上大下功夫,這才有瞭如今的“啟體”。

    由此可見,任何的理論,都是有一定的基礎做支撐的。一句“用筆為上”,彰顯出了其對於“結構”的瞭然於胸;一句“結構為上”,也顯現出了其對於“筆法”的遊刃有餘!

  • 2 # 循規書法堂

    前面書法愛好者已經分析很到位了,俺就不多重複了,就你這個問題,俺想從題意上來分析。首先,你問此問題的前提條件是學書法,既然是學書法,個人認為結體優先為上,因為結體架構是書法最基礎、最根本的東西,試想一下,如果結體架構散了,這書法還能支撐多久?因此,學書法首先要打基礎,只有基本功紮實了,才能繼續前行。其次,如果說從專業的書法欣賞角度,個人認為是用筆為上,因為書法最終講究的章法佈局、運筆用墨,如果要評判書法作品,最後的比拼就是運筆用墨上。俺打個不恰當的比喻:結體就像造房子,你想造幾層樓,全靠你打的基礎,基礎不紮實,樓房就造不高;用筆就像內部裝潢,如果土建工程幹得不咋地,你還有興趣去化功夫去裝修?第三,關於用筆與結體孰上孰下的問題,個人認為不能太絕對地割裂開來,因為,學書法與書法創作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書法首先是結體為上,運筆用墨是慢慢體會出來的,是沒有標準統一格式的,在你打基礎的時候慢慢的,你也會慢慢體會到的,然後學到一定時候,也就是說基礎打好了,到了書寫創作階段,再琢磨如何運筆用墨,如何精益求精,這樣才能功到自然成!

  • 3 # 創新炎黃

    問題的實質在於筆法筆畫是否單獨研習。回答這一問題拿出兩大當代書法大師的成果即可比較。這兩種書體對中國書法文化的貢獻算得上近200年中最偉大的發明。

    工筆書法重筆法,代表為田體。

    行書重結體:代表啟體。

    啟功書法案例:美美的啟體幾乎不用注重筆法的精到。

    他們就是“啟體功“與"田體”。二者有相同一面,那就是將書體創作工藝化。

    田英章田體例子:一筆一畫精雕細刻

    啟體重視結構,“啟式黃金率”開啟了中國書法數字化工藝化的創作先河。豐富了中華文字結構佈局的模式。啟式黃金率結字,亦莊亦趣

    而田體則將筆法數碼化,每一筆畫都做到"精雕細刻“,與北京"景泰藍“工藝別無二致。所以,工筆書法的田式歐楷,不練習筆法,不會有田體造詣成就。田楷敀基本結楊主要繼承了傳統佈局模式。

    啟功大師的啟體也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顆新星,雖未顛覆書法藝術,但是的確開啟了中華書法的一個新方向。初習啟功先生的啟體,可以不追求筆法的精工細緻,而將精力用於書體構架的分析,形成一種啟體構架素質。但透過長期練習,你的筆法與佈局意識形成一種習慣。

    田體因此成為以筆法為重的新書體與練筆方法。

    十歲兒童的作品

  • 4 # 時鐘

    這個問題實在不能一概而論。一般而言,初學者當側重結構,但又不能忽略用筆,登堂者一般二者兼顧,齊頭並進,入室後一般表現為結構或用筆有一方面格外擅長,再接下來欲有所創造時,就常常講自己稍顯嫻熟的那一方面重要了,但是,這並不是說另一面用筆或結構不重要,或他們不擅長,事實是正相反,另一面他們已經瞭然於心,得心應手,而是在實際創作中憑藉一面而形成獨特風格,或者他們認為自己可以在這一方面有更好表現。以啟功先生為例,他的漢字造型之美自不說,其用筆的纖細與壯碩,輕盈與沉實,飛動與穩健,圓轉與斬截開張與內斂,等等是極其豐富的,只是都緊緊地與其結構融為一體了。所以,這個問題應該是因人因時而有不同的答案。

  • 5 # 叔本帥

    就單字而言,書法研習的過程是筆畫一結構一筆畫。第一個筆畫是識字的過程,即某個字由哪幾個筆畫組成,要具體要正確,否則寫出的字本身就是錯的。第二個結構,是筆畫之間的相對關係,這個是有規律可循的,用心去分析學習必有所得,不用心則學不好結構,一個字若結構不好必不正無神。第三個筆畫是在練好結構的基礎上再精研筆畫,力求寫出自己獨有的特點,到這一步,字才成為你自己的字。

  • 6 # 小懿懿46680668

    我最近才開始學毛筆字。剛開始以為自己硬筆書法感覺不錯,也以為毛筆字也簡單得很,沒想到跟硬筆書法差太遠太遠了!大的毛筆字比較容易寫,但是小的字真的好難!跟那些大神對比後總覺得哪裡不對!附上我這兩天練毛筆字(大字)作品!望諸位評論評論!好讓我改進改進!一張

    第二張

    第三張

    第四張第五張

    第六張第七張最好一張。

  • 7 # 天柱人家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作為初學者,我想說兩句。這個問題的前提就是有一定的書法基礎。初學者一定是從筆畫開始。

    作為練習幾個月的愛好者我來說,我贊同啟功老師的觀點。書法作品應該是有大格局,重視整體韻味,而不再是緊緊拘泥於細節的筆畫。

    如果每個筆畫都是按照一定的標準套下來,充其量也就是書寫匠,而不是書法。刷藝術字,或者電腦製作都可以達到那種效果。

    但是每副書法作品應該體現書法家的情懷,意境。黑色的文字,白色的宣紙,內在的那種創作美體現出來,才是真的作品!

    另付個人醜字,請大家批評!

  • 8 # 空154570677

    學醫者必瞭解人體構造,喜花鳥蟲魚者必熟知其性。對症下藥,豈不事半功倍!附上個人抄錄啟功先生的詩句,領悟先生之心境!書寫是筆與紙的交流,是一個人獨處時快樂的理由,不是因為寫得怎麼樣,只是喜歡春花秋月宮牆柳!

    書友們,一起加油寫好這美麗的方塊字吧!

  • 9 # 可持續女闊能

    書法不一定是寫毛筆字,鋼筆字,粉筆字都是書法,不同的筆,筆法是不同的,但是字的結構都差不多,所以我認為寫字最先要注意字的結構,同一個字,傳承了幾千年,每一位書法家人的筆法都是不同的,但結構都大致是一樣的

  • 10 # 行止

    每個人的看法不一樣,趙孟頫認為學書,筆法為上,因為結字隨時而易。近代啟功先生就認為,學書以結字為先,結字好了,筆法差點,字也能看。我水平不行,但我認為初學者宜先學結字,有利於增強信心,但是最後決定藝術高度的,還是筆法。特別是行書與草書,一幅作品要好,結字應多變化,表達情感意蘊的,還是在於筆法的應用。

    以上純屬個人意見,有不對之處,敬請指正!

  • 11 # 千年蘭亭

    關於用筆與結體,趙孟頫說“用筆千古不易”,啟功認為“結體為上”,其實,二人說的都不錯,只不過是二人的角度不同而已。

    趙孟頫是縱向而言的,是宏觀的。從歷史的長河來看,千百年的用筆方法是一致的。

    啟功是橫向而言的,是具象的。在練習書法的時候,結體最重要。

    結構好比人的骨骼,筆畫好比人的血肉,血肉必須依附骨骼而存在,不同的骨骼有不同的血肉。

    所以,學習筆畫,不能離開具體的字,同樣的橫畫,“王”字和“蘭”字的寫法是不一樣。

    學好了結構,字就有了模樣。正如建房子,搭好了框架,房子就成型了,剩下的就是依著框架建和裝修。

    所以,我覺得,練書法首先是練結體。

  • 12 # 子衿書法

    非常簡單的做個試驗,答案立馬就能得到。

    你可以把任何最經典的書法作品拿來,把薄紙覆蓋於字帖上,就算一點基礎都沒有的人,也可以把結構描準確。把這些結構準確的字從字帖上拿起再看看,它們是否能夠算書法?

    筆法與結構,實際上是不可以分輕重的。現在的人往往自恃筆法了得,功力深厚,任意改變漢字的書寫結構,並有一套說辭。什麼歪中求正,以欹斜得奇巧。完全是自欺欺人,聰明人之盜世語。不可聽信。

    書法的法則,包括三個部分。筆法,結構,筆勢。筆法是前提,結構是保障,筆勢是變化。一個字中橫直相似,點畫齊平,狀如算盤珠子似的齊整,便不是書法。古人用運算元、布棋來形容缺乏變化的字。什麼是運算元、布棋?橫不變為運算元,點不變為布棋 。算盤珠子和圍棋子都是一個樣。一樣的大小,一樣的形態。讓人看了索然無味。

    有人把運算元布棋理解成了整體佈局。所以,他們就故意在書寫時寫的一高一低。結果如城牆垛子一般,更讓人生厭。漢字自有它本身的形體。根本無需為此去費心。只要按著它固有的形態,把每個點畫放置在它應該在的地方,就能合乎規矩。原本可以同時而為的一件事,非要把它分割開成兩件,並且還要分出重輕來對待。這就是舍其根本而求末枝。

  • 13 # 風華書法

    我是學書帝。我來說一下。

    趙孟頫說用筆千古不易。啟功說結體比筆法重要。其實都很重要。不會筆法寫不出有質感的線條。結構不好字形不美。

    其實筆法是基礎,筆法掌握了,寫字的興趣才會持續,基本的筆畫,起筆收筆掌握不好,組合起來也不好看。所以筆法一定要掌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經常有人為你點菸,卻很少有人拿掉你嘴裡的煙,談談你的想法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