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龍眠山上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這是古代科舉制度下“金榜題名”的真實寫照。古代科舉考試就是採用揭榜、昌榜的形式來公佈結果的。

    科舉制度始於隋朝,完善於唐朝,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結束。唐代開始以“金榜”公佈名單。古代科舉考試的結果主要透過“放榜”、“昌榜”的形式公佈,這也是成語“金榜題名”的由來。放榜是透過張貼榜文的形式公佈考試錄取結果。昌榜,也即唱榜,其實也是張榜題名、昭示天下的一種“揭榜”形式。

    最為隆重的揭榜儀式是由皇帝親自唱名,宣佈殿試結果。

    張榜公佈後,對於金榜題名者,國家還會貼心地送上“錄取通知書”。“錄取通知書”“以素綾為軸,帖以金花”,稱為金花帖子,專門有官方護送,敲鑼打鼓,極為隆重,以示對讀書人之禮遇。

  • 2 # 使用者來自文獻名邦

    古代科舉昌榜意思表達不清楚,沒人知道。具體說來古代科舉考試分四級,第一級:院試(府、縣考)考中的稱秀才;第二級:鄉試(省考)考中的稱舉人、第一名稱解元;第三級:會試(部考)考中的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第四級:殿試(皇帝主持)考中的稱進士(進士分三等),前三名:稱狀元、榜眼、探花。

  • 3 # 陌上春意濃

    “科舉”是中國封建社會招舉人才的一種制度,始於隋朝大業三年,廢於清朝光緒三十一年,歷時1300年。

    作為古代選官入仕的重要途經,讀書人不僅要徑過“十年寒窗”的苦學,還要經過“鄉試”,“會試”,“殿試”三級嚴格考試,獲得“功名”方能拜官入仕。

    首先,我們瞭解一下“科舉”的三級考試:

    一、“鄉試”

    鄉試是在各省省城舉行的考試(相當於省級選拔),因在八月舉辦故稱“秋圍”,上榜者叫“舉人”,第一名叫“解(xie)元”。

    二、“會試”

    會試是在京城舉行的考試,(相當於全國考試),因在春季舉辦故稱“春圍”,考試由禮部主持,錄取者叫“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三、“殿試”

    殿試是由皇帝主試的考試。殿試分三甲錄取,錄取者叫“進士”,一甲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

    關於“昌榜”一詞,查閱並請教了專家,應該是“呈榜”的誤讀。所謂“呈榜”就是在“會試”錄取結束後,禮部會把錄取名單“呈榜”給宰相,由宰相親自審定刪改,然後再張榜公佈的錄取流程。

    在中國古代1300年的“科舉”制度中共產生十萬餘名“進士”,六百名“狀元”。這在那個年代不失為替國家擇優選才的好方法。它是一個擇選面廣,公正公平,擇優錄取的“官考”,由於它不分貧富,不論出身,甚至身有疾患者也可參考。這就為廣大的平民學子鋪就了通向成功的大道,開啟了登堂入相的大門,為當時朝庭廣募賢才做出了極大貢獻。這與我們現在的“國考”公務員招考有相似之處。

    相互切磋,請不吝賜教。

  • 4 # 講故事的馬小馬

    “金榜題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時刻之一,“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對他們來說,考試結果的揭曉是人生的重要時刻。,那麼,古代科舉考試究竟採用什麼方法來公佈結果呢?

    唐代開始以“金榜”公佈名單,清代鄉試放榜“每寫一名,易滿堂燈燭一次”

    古代科舉考試的結果主要透過“放榜”的形式公佈,也是“金榜題名”這一成語的來源。放榜也稱“放牓”,即透過張貼榜文的形式公佈考試錄取結果。在古代,放榜日可謂是讀書人們的重要節日,唐人黃滔曾作《放榜日》一詩讚曰:“吾唐取士最堪誇,仙榜標名出曙霞。白馬嘶風三十轡,朱門秉燭一千家。”

    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建立完善,《新唐書·選舉志上》記載了唐代科舉科目有秀才、明經、俊士、進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其中明經科和進士科最為重要,前者考經文(“帖經”)及時策,後者主要考詩賦。相比於範圍較為固定的明經科,進士科及第較難,所以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其結果的公佈也就得到了更多關注。進士科發榜的時候,榜文會張貼在禮部南院(貢院的東牆)上,據《唐摭言》記載:“南院放榜,張榜牆乃南院東牆也,別築起一堵,高丈餘,外有壖垣,未辨色。即自北院將榜就南院張掛之。”這張榜由四張豎著的黃紙寫成,因此稱為“金榜”。唐代以後,各朝代基本延續了張貼“金榜”的發榜方式,只不過隨著錄取人數的增加,紙張數也隨之增加了。

    明清時期,科舉制度確立為童生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每級考試的結果都會發榜,其中透過鄉試的稱為舉人,透過會試的稱為進士,最終透過殿試確定進士的名次。清代的鄉試是省內考試,也是淘汰率極高的一個環節,其放榜過程也是萬眾矚目。據《清稗類鈔》載,清代鄉試榜單公佈時,“自第六名拆彌封,以至榜末,每拆一卷,先送本房官,房官照舉子卷面姓名,以藍筆書兩長條,交監試主試閱過,始發省事吏,省事吏交寫榜吏書之。自朝至夕畢,別自第五名倒寫至解元,每寫一名,易滿堂燈燭一次。至是時而人聲嘈雜,如鼎沸,如火警,如亂兵之入城,如夕鴉之歸林”。由此可見,這一過程頗具懸念性與儀式感,每寫一個名字,都要更換一下屋裡的紅燭,而屋外等著看榜的圍觀群眾更是心潮澎湃。

    科舉結果會對個人的命運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每個觀榜考生面對結果的時候,難免會情緒失控。《唐摭言》便記載了元和六年一次監生撕毀榜文的事件,禮部只好“以虛榜自省門而出,正榜張亦稍晚”,暫時控制一下場面。此外,“金榜題名”也可能伴隨著“洞房花燭夜”,明代馮夢龍的《古今譚概》就說唐朝人喜歡“榜下捉婿”,甚至“多有勢迫而非所願者”,雖然可能是笑談,也足見進士科名的價值。

    皇帝親自“唱名”,宣佈殿試結果,錄取通知書被稱作“捷報”

  • 5 # 結爐談歷史

    你好

    你問的“科舉昌榜”是“科舉榜”排名吧?

    如果是,從大到小這樣排名:

    第一名:狀元

    第二名:榜眼

    第三名:探花

    依次是:進士、貢士、舉人、秀才、童生

    他們的考試有點像我們現在農村上小學,小學畢業後到鎮上讀初中,初中畢業了到市裡讀高中、大學,古代的考試差不多,只是他們沒有年齡的限制,他們的四級是:

    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 6 # 最熱門影片9

    科舉時代殿試後,皇帝呼名召見登第進士,叫唱名。

    科舉考試共分為四級: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 院試未考中知前叫“童生”“童子”。考中後稱“生員”“秀才” 。 鄉試(大比)每三年考一次,參考者秀才,及格者員舉人,第一名稱解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稱“秋闈”。 會試是在鄉試的基礎上地蠔的。時間是在鄉試的第二年春天,地點京道城禮部官衙,考中後稱“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殿試回由皇帝主持考試,考中了就叫進士。貢士才有參考資格。殿試分三甲(三等)錄取。一甲賜進士及第,二答甲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殿試第一名叫狀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八股文:又叫八比文、制文、時文。是鄉試會試必做的一種文體。文章四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

  • 7 # 袁聰

    古代科舉昌榜名叫、名稱是:南牆放榜!!!

    每次科舉頭名狀元由皇帝或太后欽點。

    每次科舉最後一關殿試終結完了以後,一般都由翰林院閱卷稽核透過,由該次主考官終稽核準核對核批奏請皇帝透過進士及遞、舉人、榜眼、探花等,在皇宮朝考的南面牆上,用大紅紙鍍金墨水書寫,張榜公佈,昭告天下蒼生黎民百姓,稱之為:南牆放榜。

    為什麼稱之為南牆放榜?因為在中國古代,封建皇帝的定都都是坐北朝南向。皇宮的宮門、宮殿、皇帝辦公和主政、主持朝會的宮殿大門都是朝南向的風水門向,所以科舉昌榜稱之為:南牆放榜。

    凡是每次科舉官方錄取、錄用的考生,透過南牆放榜以後,官府再另行喜報通告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王一博背後有人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