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叫劉小小

    兩軍對峙必須要有一個結果,西蜀千里迢迢而來,短時間內滅吳是不可能的,如果西蜀強攻,不撞南牆不回頭,兵敗而歸是最終宿命!如若諸葛亮帶兵出戰,只要劉皇叔堅決不回頭,結局也是一樣,所以我認為孔明是聰明人,去也白去,不如不去!

  • 2 # 作者陸路

    劉備帶兵的能力比諸葛亮強,整個蜀國除了劉備當時帶兵最厲害的可能就是馬超了,但是馬超畢竟曾經是一方諸侯,劉備絕對不會放心 他(原本還有張飛,此時已經掛了),所以只有他自己帶兵最有勝算。

    劉備輸在荊州已失去,民心也已歸附,陸遜才能太高,卻偏偏太年輕,讓劉備輕視了。可以說最後劉備和關羽一樣小瞧了對手。

    諸葛亮謹慎太過,最後可能還是慢慢被陸遜耗掉糧草,無功而返。

  • 3 # 魔法小窗

    不會敗得那麼慘!

    諸葛亮用兵無大敗過,很有可能是持久戰或無功而返!

    夷陵之戰怎樣能勝?毛澤東評點《陸遜傳》 “土石為之,亦不能久,糧不足也。宜出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糧於敵,打運動戰,使敵分散,應按不暇,可以各個擊破。”軍事家毛澤東曾點評次此戰劉備遠道伐吳,糧草輜重是最大的問題,不能長久。並建議分兵直出湘水以西,跟陸遜打運動戰分散陸遜兵力再找機會一一破之!

    陸遜善忍有將帥之才。權問:“誰可代卿者?”蒙對曰:“陸遜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觀其規慮,終可大任。而未有遠名,非羽所忌,無復是過。若用之,當令外自韜隱,內察形便,然後可克。”

    陸遜善忍與司馬懿性格有較大相似,若與諸葛亮相抗,其智謀可能略遜於孔明,但其堅韌抗拒不戰,孔明亦不能速勝,所以最後解決可能是持久戰或糧草用盡、無功而返!

  • 4 # 左岸

    謝謝官邀。夷陵之戰作為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之一,在赤壁之戰、官渡之戰後面發生,是蜀漢國勢由盛轉衰的重要轉折點,三國鼎立的局面成型。劉備作為夷陵之戰的發動者,是可能讓諸葛亮帶兵出戰的,事實上劉備的征戰能力是比諸葛亮強的。夷陵之戰的落敗劉備要負主要責任,他一意孤行,不聽大臣勸諫,在此戰後第二年,他便去世,扶不起的阿斗繼位,蜀國的飄搖命運開始,諸葛亮在這時才逐漸掌握權利。

  • 5 # 知常容

    我很崇敬諸葛亮,我覺得諸葛亮是一個完人,我還寫過還原真實的諸葛亮八篇文章,有興趣可以去看一下。

    提這個問題的人完全忽略了劉備的能力,以為劉備,只會哭,我相信他看三國志不多,看三國演義可能比較多,所以才有這樣的問題!

    劉備在世的時候,諸葛亮是沒有指揮帶兵打仗的經驗,劉備去世後三年諸葛亮才第一次用兵,平定了南方。

    劉備的領兵的經驗是非常厲害的,劉備跟諸葛亮的分工基本上諸葛亮管內政,劉備管打仗。

    劉備很厲害,孫權聽到劉備在白帝城,嚇得急忙派人來求和,你想一想看,打贏的一方嚇得連忙向劉備求和,可以看到劉備是多麼厲害。

    很難說,諸葛亮領兵打仗就會贏,說不定也會敗給陸遜。因為劉備其實水平是很厲害的。哈哈,我做了好多廣告,好像流量沒有提升。

  • 6 # 銫媒體

    夷陵之戰不是劉備發動不是劉備發動的,說三遍!

    夷陵之戰屬於劉備攻吳戰役的一場戰爭,但其實是陸遜發動的。陸遜覺得在蜀吳邊界山區作戰沒有優勢,主動退讓到夷陵一帶跟蜀軍決戰。可以說戰爭地點是陸遜提供的。

    陸遜火燒蜀軍連營,也是陸遜選的時間與作戰方式。劉備一開始就陷入陸遜的套路中。

    但如果換一個統帥,諸葛亮可能不會輕易陷入陸遜的陷阱。優秀的統帥都不會放棄戰爭的主動權,加上諸葛亮本身比較謹慎,陸遜的退讓不會不令諸葛感到懷疑。諸葛亮應該會避免夷陵之戰的發生。選擇另一處與陸遜決戰

  • 7 # 石頭說歷史

    劉備夷陵慘敗,原因有兩點。一是分兵連營,二是舍水就陸。

    一、分兵連營這種愚蠢的佈陣方式,顯然不是劉備這個久經沙場的老兵革所能犯的錯誤。隔壁的曹丕知道劉備的佈陣後,也譏笑道,哪有這麼打仗的?劉備打了一輩子仗,就這種水平?

    夷陵地形險峻狹長,山川相連相依,劉備分兵據守,化整為零,極大的縮小了兵力優勢。

    二、即便劉備蠢到連營據守了,但陸遜還是怕劉備的,因為劉備還有水軍,如果劉備水陸並進,陸遜也難以招架。但不知何故,劉備竟然讓水軍上岸作戰了!這下陸遜就全無所慮了,命令將士帶夠火把,水陸並進,一路燒了過去,劉備的連營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連鎖潰敗。

    那麼換作諸葛亮,他能夠阻止劉備犯下這兩點重大失誤麼?答案是不能。

    因為劉備初期進軍順利,再加上對面是個不出名的小將陸遜,劉備只會按他的計劃執行,根本停不下來,誰勸也不能。

    諸葛亮是吳蜀聯盟的堅定執行者,但奇怪的是,劉備伐吳,諸葛亮卻一言不發。諸葛亮是不想說麼?不是的,其實諸葛亮說了也沒用。因為諸葛亮說,當時能勸阻劉備的只有法正,也就是說,當時的劉備只認同法正。可惜法正已經死了。

    於是劉備兵敗,諸葛亮臨危受命,成為託孤大臣。

  • 8 # 光怪駁離

    首先諸葛亮比劉備能打,會打,這是小說杜撰的,但是夷陵之戰的結果羅貫中無法杜撰,畢竟是歷史題材,劉備確實敗了,後來死了。。。所以正好,給人留下劉備剛愎自用導致慘敗的結局。實際上劉備是三國時期的梟雄,其在軍事作戰上的能耐不亞於曹操,只是他起點太低所以大器晚成,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並不比劉備出眾,但是諸葛亮的戰略眼光,政務能力才是劉備集團所缺少的,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其實更像管仲。

  • 9 # 靜行子37605892

    你知道個毛,三國志的寫作背景你懂?陳壽你懂?三國志就是最正確的?在三國演義成書之前,諸葛亮一樣非常出名家喻戶曉,唐代兵家李靖十分推崇諸葛亮,歷代文人武將也是,自己去看杜甫杜牧的詩篇,諸葛亮被人稱讚的首先是這兩點,一是用兵如神、兵法留傳後世:二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賢臣的楷模。。。。你用動不動就拿三國志,請問你讀過三國志?為搏新穎而別出奇觀,人云亦云,無知鼠輩

  • 10 # 茶煮天下

    對三國比較感興趣,談談自己的看法。首先諸葛亮並沒有演義講的那麼神乎其神,特別是在軍事上,他更多的是長於內政,幾次打仗其實他出力不多,劉備入川,用的是龐統;漢中爭奪用的是法正。其次,劉備一生戎馬,坎坎坷坷有了蜀漢天下,特別是漢中打敗曹操,內心有點膨脹,趁著關羽這個事情趁機滅了東吳,同時,諸葛亮也不同意伐吳,帶著煩。

  • 11 # 火狼60866094

    劉備攻打東吳本身就是錯誤的選擇,終極高招是假打東吳實攻曹魏,劉備說過他做事每每與曹操相反,所以曹操替父報仇攻打徐州,劉備就不應該急於報仇,如果集中兵力拿下關中八百里秦川,必得天下

  • 12 # 冀南陶唐氏

    劉備伐吳典型的大縱身戰略,缺乏後續部隊配合,造成補給線拉長,結果造成孤軍深入,造成失敗。試想如果劉備大縱身攻城略地,入吳200裡,有後續部隊跟入,可佔領至少50平方公里土地,可獲得大批補給,照次速度3年收荊州不是問題,8年滅吳不是沒可能,獲大半壁江山,後續改寫歷史也有可能!

  • 13 # 空落枯花等回答

    我對三國沒有過具體研究。個人認為,劉備不一定會敗這麼慘,但一定不會勝。荊州已失,關張已死,只要這場戰役沒有取得能改變天下大勢的勝利,那麼打完後會發現失去的比得到的多。(當然,還要取決於劉備當時的心態,我後面會解釋)

    夷陵之戰只是這場戰役的一部分,核心原因是荊州。荊州劉備奪得回嗎?寧願撕破臉皮都要奪回的荊州,孫權肯定不會還回去,哪怕後面打起來孫權也只是求和談判,而不是明確答覆割地賠款。那麼,打肯定是要打,怎麼打就是個技術活了。

    首先,不得不打。

    第一:大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整個天下都是大漢的,雖然大漢名存實亡,但是民心所向。劉備打著復興漢室的旗號,怎麼能讓大漢的領土被亂臣賊子佔領。心向大漢的人可都看著呢。

    第二:誓言。桃園結義在當時的影響力非同小可。兄弟都被人砍死了還能無動於衷麼,想不打都難了。

    第三:地位,現在的劉備可是皇帝。而且關羽的地位可以說相當於異姓王和大將軍了。這種情況還不出兵,估計下面的人武將都要鬧事了。想想你為人家拼死拼活的賣命,成了左膀右臂。結果死了上級屁反應都沒有,誰受得了?蜈蚣的臂膀那樣可有可無麼?要知道劉備的名言可是女人如衣服,兄弟如手足啊。

    第四,聯盟破裂,肯定得加派防守啊,加上其他地方的防禦不能抽太多,兵力是一個問題,而且戰線太長,不易打持久戰。而且前面三個原因也表明了不得不打。但是北方還有個魏國在看戲啊,而且奪荊州可是魏吳聯手啊。從歷史角度來講魏國是竊國賊,和代表漢室的蜀國是死敵啊,到時候魏國趁火打劫肯定蜀國。

    因此,此戰必須打,但是劉備夷陵之戰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火燒連營,當時劉備身邊還跟著個馬良啊,最起來也是個二級謀士吧,問題給劉備講清楚了,奈何劉備不聽。如果換成劉備坐鎮中央,別說諸葛亮指揮了,統帥也不會犯這麼白痴的錯誤,更別說將帥身邊都還會有謀士策劃。沒有火燒連營導致的全線崩潰,那麼是一場持久戰。劉備不敢死磕,是在打不下來也只能撤回。終歸是敗了,但是沒有這麼慘。

    那麼問題來了。劉備是在馬背上打下來的江山,軍事才能至少也是一流的,為什麼會犯這麼低階的錯誤呢?

    我認為是人性問題,劉備自己根本不想贏這場戰役(雖然這個回答比較毀三觀)

    觀點1:劉備的身世,中山靖王之後,落魄到買草鞋為生,推恩令的出臺導致無權無勢的皇室後裔越來越多,再加上當時社會動亂,像劉備這樣身份和現實慘狀的皇室後裔一抓一大把。古代的身份識別技術遠不比現在,只要一個有心刻意收集某一個落魄後裔的資訊。甚至殺了他再假扮他的身份都行。當時的漢朝情況也只能透過族譜確認有沒有這個人,想調查都沒戲。

    如果劉備真是皇族,那麼劉氏祖訓,異性不可封王,可不是說改就能改的,哪怕他成了蜀皇,而且關張絕對是異姓王的地位。

    2:心性,個人認為,劉備是個虛偽的偽君子。當了皇帝不願和別人共享江山。而且功高蓋主啊,結義的名分,再加上整個關羽集團的兵權全在荊州,可以說關羽再軍事上的地位僅次於劉備了,再加上關羽那高傲的性格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整個一定時炸彈啊,要是在荊州鬧獨立,劉備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估計早把他當眼中釘了。說不定敗走麥城都還有劉備的小動作。

    3:權衡。在認為劉備虛偽的基礎上。知道荊州丟了肯定拿不回,但是還是要打。荊州和關羽集團都沒了,蜀國元氣大傷,但是剩下的地方都是川蜀啊,易守難攻,就算打不出去,還是守得住啊,因此打一架說不定還能撈點好處,萬一又把荊州搶回來了呢?畢竟孫權也不是傻子,不會和劉備死磕,打著打著就會和劉備談判和好來防禦曹操。結果主力還沒開拔,張飛又被宰了,打過去後黃忠又死了,這下五虎將一下子死了三個,再打下去就太划不來了,到時候魏國打過來就麻煩了。但是現在直接撤走就顯得太慫了。就不聽大家勸阻,就擺個大漏洞連營,暗示吳國過來意思意思,然後我就退走。結果沒想到陸遜想借此成名,結果一把火燒了個精光。

    劉備氣憤加悔恨,結果一病不起,就在白帝城掛了。

    因此我感覺提問應該改成劉備聽從勸阻,沒有犯這樣低階錯誤的連營,那麼會敗的這麼慘嗎?而不是換成諸葛亮,其實諸葛亮根本沒有那麼厲害,只是被後人神話了而已,讓他和劉備軍事對拼,諸葛亮還不一定打的贏劉備,畢竟劉備是一路南征北戰歸來的。

  • 14 # 蒼穹孤鷹

    這樣的提問明顯是收三國演義的影響太深了。但是,就三國演義而言也錯的很啊!若真的像提問中說的劉備坐鎮漢中,諸葛亮帶兵出戰夷陵,那會敗的更慘。

    三國演義中著明的有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這三大戰役中只有在赤壁大戰中諸葛亮敲了敲邊鼓。官渡之戰沒諸葛亮什麼事.而提問的是夷陵之戰。

    而縱觀諸葛亮一生戰役,就三國演義而言,也就火燒新野、赤壁之戰、南征和北伐。在這些戰役中也就南征是諸葛亮獨立指揮和成功的戰例。其他的如你細讀會覺得很恐怖的。神奇在羅貫中的描述。而不在諸葛亮的本事啊!

    諸葛亮一生的戰略就是聯吳抗魏,可曾有過伐吳的思想。說的好聽點,諸葛亮認為吳不可伐。說的難聽點,他沒有伐吳的方法啊!

    夷陵丘陵地帶,山林多。非奇兵不能勝啊!而諸葛亮一生就三國演義而言,可曾用過奇兵。奇於險相近,一生謹慎的諸葛亮是不會用奇兵和險兵的。

    所以說,如果諸葛亮帶兵到夷陵會敗的更慘!

    一家之言不當之處望多多指正。

  • 15 # 國史拾遺

    恐怕仍然不行的。

    因為諸葛亮此時並沒有多少軍事經驗。他一直是擔任文職工作的,負責處理內政、供應後勤等,類似於蕭何的職責。唯一的軍事經驗,是從荊州帶兵,攻打劉璋。但諸葛亮在這次戰爭中也只是配合角色,並不能真正鍛鍊軍事能力。

    讓諸葛亮這個軍事新手,一下子帶領七八萬軍隊,進行滅國之戰,恐怕也是太難為他了。而且對手還是百戰名將陸遜。

    諸葛亮執政後,多次獨立領兵作戰,軍事能力才逐漸提高。比如他帶兵平定南方叛亂,數次北伐等。但是他前兩次北伐也都沒有收穫。第一次時有街亭之敗,第二次同樣無功而返。後來的北伐才越打越好。

    但夷陵之戰,對蜀國來說太難打了,諸葛亮並沒有這個能力。

  • 16 # 笑看風雲史

    大家的看法呢都是一致的倒向失敗,我也同意若是諸葛孔明在那裡呢,可能也會失敗。但是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

    大家不要忽略了劉備伐吳的原因,是為了給關羽報仇。這個大部分人都同意,也有心理愛琢磨的人會說是荊州對蜀漢來說太過於重要了。鑑於最近幾年我們佩服的劉備已經被廣大群眾批為小人之列了,給劉備洗白的事我就不幹了。最重要的是,起碼名義上就是為關羽之死來伐吳的。這裡還有一個需要大家注意的,關羽戰敗之前可以說是到達武將生涯頂峰了,五子良將之首的于禁就是投降了,關羽還兵不血刃的收了五萬精兵,這可是曹操手中的嫡系精銳。也就是因為這五萬人吃喝拉撒太費糧了,關羽直接去了吳國去“借糧”才導致吳國有藉口出兵荊州的。

    你們關注的是劉備和諸葛亮,我心疼的是于禁,關羽戰敗後於禁又被迫成了吳國的戰俘,飽受一幫東吳大臣的嘲笑。而在吳國向曹丕表示誠服之後,于禁回到魏地時,去曹操墓碑前發現了曹丕命人畫的于禁投降關羽,龐德大罵的影象時,最後羞辱而死。一個為曹家奮鬥了一生數次救過曹操的命,因為一次戰敗而投降就被釘上恥辱的柱子上了……可悲可嘆啊!

  • 17 # 老薑聰蒜

    這個問題要一分為二分析,劉備親自帶兵出征,這個時候的劉備已稱帝。如果說去攻打鄰國,去奪一個荊州,有好的將帥,皇帝還會親自披掛上馬?這說明諸葛亮不善於打仗。

    但是,如果劉備不出馬,讓諸葛亮帶兵出征,不會大敗。因為劉備知道諸葛亮生性慎重,謀略以穩為主。讓他帶兵,也攻不到夷陵,更別想奪回荊州。

    在進入西川后,劉備對諸葛亮的能力重新進行了評估,認為他人忠心,有政治頭腦,利於治國。軍事才能不及法正。所以在西川,劉備經常和法正一起商討軍事方面的問題,而不問諸葛亮。以至夷陵大敗後,諸葛亮自己都嘆氣說:“有法正在,他必能勸住主公劉備,不會有夷陵之敗。”

    其實,劉備攻打東吳,目的就是奪回荊州,他心裡也明白,以自己的實力,想滅東吳就不可能的,但是以舉國之軍,奪回荊州,應該還有勝算。因為東吳不可能舉國之兵來守荊州。豈料人算不如天算,東吳就是不讓出荊州。

    如果諸葛亮帶兵攻東吳,他可能就攻到夷陵,與吳兵相持,然後借糧草不足,退兵守住三峽。於險道設伏,若東吳兵追來,就打個伏擊勝伏,以挽退兵之敗名。

  • 18 # 初心如舊

    夷陵之戰如果諸葛亮帶兵出戰,劉備坐鎮成都,蜀國還會敗那麼慘嗎

    以前曾經答覆過類似問題,擇其要點,再加佐料,補答如下:第一,夷陵之戰諸葛亮帶兵的可能很小,因為諸葛亮是這次伐吳的反對派,如果劉備強人所難,硬要諸葛亮出征,那可以想見,諸葛亮肯定應付差事,打打停停,遊山玩水,不好好進攻;第二,蜀軍內部分裂。諸葛亮這種態度,必然引起張飛(如果張飛沒死),關興,張苞等人不滿,不斷向劉備告狀,劉備左右為難,繼續使用吧,明明是白耗

    費錢糧,沒有效果。若臨陣換將,則是兵家大忌;第三,以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必能想出既冠冕堂皇,又充足正當的理由,叫劉備責罰不是,任用不是,最後不了了之;第四,由於蜀軍攻擊無力,進展不大,孫權派出韓當週泰,孫桓等就能應付,一代將才陸遜將暫時被埋沒,短期內不會出頭;第五,蜀國沒有大敗,但也不會有大勝,白白耗費幾年時間,不過,由於沒有夷陵大敗的抑鬱,劉備可能多活四五年,不會在章武三年(223)去世;第六,諸葛亮從此不會再被重用,蜀國後期政治局勢,

    人力資源佈局會有較大變化。比如,北伐的規模,次數會縮減,甚至會不會再有北伐,都難確定。諸葛亮能否成劉備託孤大臣,值得懷疑。姜維是否投向蜀國在兩可之間。諸葛亮南征高定雍凱孟獲等軍事行動可能被取消,或者換將出徵。諸葛亮的活躍度大幅降低,陳壽先生是否為諸葛亮立傳,存在變數。羅貫中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篇幅,將大幅度減少等等,都是可以預見的。(0:31)

  • 19 # 傑迷莊挺

    提出這種問題的人都是腦子被槍打了!完全是在臆想不可能的事!諸葛亮根本就不贊成劉備討伐東吳,更加不會願意隨劉備前往討伐東吳!況且西川一直存在不穩定因素,也離不開諸葛亮,需要諸葛亮親自坐鎮才行。

  • 20 # 牛157

    看了這麼多,似乎一致認為諸葛亮生平謹慎,所以應該不會象劉備那樣大敗。但我很奇怪,誰說一個人謹慎就可以避免大敗?如果這邏輯成立,諸葛亮何以有街亭大敗?再說,三國志也沒記載劉備不謹慎,當陸遜決定反擊時,吳將都說蜀軍各處皆已固守,進攻必然失利。這說明劉備佈置的很妥當,至少除陸遜外所有吳將是束手無策的,是陸遜力排眾議,堅決反攻,才一舉獲勝的。穩健或謹慎根本就不是可以立於不敗的必然條件。而且也沒有證據證明劉備不如孔明穩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起亞K3和Elantra怎麼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