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葉天璟
-
2 # 叫我李白把丶
不請自來
說起中國歷史中最嚴重的瘟疫,恐怕大多數人都不清楚,但中國古代最出名的亂世想必大家都知道。
東漢末年,洛陽城外,一場席捲大漢朝的瘟疫在這裡初露崢嶸。
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曹操《蒿里行》節選
哪怕是一代梟雄,面對這樣肆虐橫行的瘟疫,也是束手無策,只得作壁上觀。東漢末年除了混戰的軍閥外,加上了這次大瘟疫對奄奄一息的王朝進行了二次打擊,大漢帝國即將走向生命的終點。
史料記載,在東漢末年,桓靈二帝在位時期,大大小小的全國性瘟疫發生過數十次,這爆發的一場又一場瘟疫被統稱為“傷寒”。患者往往高燒喘息,氣短而絕。發病快,致死率高,傳染性強。當時各地父母官紛紛上呈朝廷急報瘟疫橫行,但是由於當時漢帝國執政者的昏庸無能,朝廷根本無法有效的遏制疫情,甚至作壁上觀,導致一次又一次的瘟疫沒有得到及時管控,疫區不斷擴大,死傷者以萬數記。
尤其是在瘟疫初期,人們對這種瘟疫束手無策,只能等死,恐慌籠罩著神州大地,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自序中寫道,他的家族原本有二百多人,在瘟疫期間,有將近三分之二死去了,其中有十分之七是死於這場瘟疫。曹植也曾描述過“家家有位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
疫情最嚴重的當屬瘟疫爆發地,人口稠密的大漢帝國腹地——以洛陽為中心的中原地區,甚至達到了十室九空的地步。《三國志》中記載曹操在赤壁之戰後給孫權的信中寫道:赤壁之役,值有疫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確虛獲此名。信中指出火燒赤壁的火是曹操自己放的,同時指出曹軍中大疫橫行,曹操不得不放火燒船撤退。
而且這場瘟疫還導致了太平道的興起,張角,張梁,張寶三兄弟趁亂假冒方士廣施符水,並聲稱符水可治瘟疫,普通民眾紛紛響應,不到十餘年間,信眾發展到了十數萬人,隨後,張角高舉大旗裹挾民眾為他的野心買單。
這次瘟疫在史書上只不過是幾個字罷了,但對當時社會造成的影響卻是難以磨滅的。
而和新型冠裝病毒的區別,其實哪有什麼區別不區別,我們只是生活在了一個好年代,有一批批的天使在護佑我們罷了。
天佑武漢!天佑中華!
武漢必勝!中國必勝!
-
3 # 平原小卒
回答前先普及一下瘟疫的種類,瘟疫只是中文詞彙裡對傳染病的一個模糊說法,透過現代醫學,我們知道了細菌、病毒,二者的特點以及治療都不一樣,抗生素可以有效治療細菌性病症,而抗生素對病毒卻無效,細菌類傳染病有鼠疫、霍亂,結核等等;病毒的種類繁多,目前對病毒有效的藥物並不多,病毒性傳染病有:非典、埃博拉,艾滋病、乙肝,甲流,包括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
在中國歷史上,離我們較近的一次有記載的瘟疫應該是明末崇禎後期的一次瘟疫,根據資料記載,從崇禎14年始,大名府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歲大凶。廣平府大飢疫,人相食。京師大疫,天津大疫。河南全省大疫,開封府陽武縣死者十九,滅絕者無數。榮陽,民死不隔戶,三月路無人行。山東青州,濟南,德州,泰安相繼發生大疫。安徽大疫,青蠅大如棗,鳳陽府,安慶府,廬州府相繼被瘟疫攻陷,死者最多的地方死亡人口達到90%,於是廬州府,就是現在的合肥一帶,民有絕戶,繁華大街如同靜夜,無人行走。按照歷史人口計算,光京城以及周邊地區就死亡二十萬人左右,加上京杭大運河沿線省份死亡估計超過百萬人。
說到與現在冠狀病毒的區別,當時中國現代醫學尚未萌芽,一切以中醫診療,又或者根本無任何治療手段,當時來說,缺少現代醫學的支撐,就無法弄清楚是什麼原因,致病因素,傳播途徑等等都是一無所知,當時有一名中醫叫吳又可,他發透過Sunny照射發現空氣中有漂浮物,才明白呼吸可能是傳播原因,並創出了中醫傳染病名方《達原飲》,此藥方在03年非典時候發揮過很大的作用,有很多患者是中藥治好的。而現在的冠狀病毒,雖然沒有公佈任何明確的特效藥,但是醫療手段以及用藥治療的種類已經很多了,得益於科技以及現代醫療水平的進步,我們至少知道我們面對的是什麼,怎麼治,怎麼防,而古代的瘟疫,缺少技術手段,當時一無所知,只能看天意吧!
四百多年後,透過現代醫學才發現崇禎年間的瘟疫是鼠疫,因此說古代的瘟疫只是統稱,具體細菌性的還是病毒性的在古代是毫無認知的!
-
4 # 赤馬
1、感染部位不同。2、毒副作用發作時間快慢不同。3、持續時間不同。4、病毒基因不同。5、造成的破壞力不同。6、傳染性強弱有差異。7、致死率,癒合率不同。8、治療方式不同
回覆列表
假如本次新型肺炎強度的傳染病出現在古代,後果會是什麼樣
疾病,與人類如影隨形。我們看著確認病例逐日攀升、為正在發生的疫情揪心的時候,不妨設想這樣的情形:如果今天的情況發生在古代,會是什麼情景。這將有助於我們正確認識和麵對本次疫情,減輕焦慮、恐慌等情緒的積聚。
一 本次疫情
本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從1月起,自武漢擴散至全國乃至國外,患者主要症狀為發熱、全身乏力,乾咳、呼吸困難。各年齡段人群均有感染,體弱者、老年人感染後病情較重。潛伏期為3-7天,最長可達14天左右,潛伏期可傳染他人。
政府方面、社會方面都對此次疫情做出反應。政府方面,到1月25日,30省市自治區都已啟動了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Ⅰ級響應,這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的最高級別,所能採取的緊急措施範圍最廣、力度最大。緊急措施包括劃定控制區域(封鎖疫區);採取強制措施,限制或停止聚集活動;管理流動人口,對傳染病人、疑似病人採取就地隔離、就地觀察、就地治療的措施,對密切接觸者根據情況採取集中或居家醫學觀察;實施交通衛生檢疫;資訊釋出;開展群防群治;維護社會穩定,保障商品供應,平抑物價,防止哄搶。各種企業和個人也行動起來,包括捐贈、提供物資、場地,減免房租等,以期共渡難關。
本次新冠肺炎的流行,感染人數遠超SARS,而2003年的非典給人們留下的深刻印象與疫情爆發的來勢洶洶都加劇了人們的擔憂。但事實或許並沒有那麼糟糕。截止到2020年2月10日下午6:00,已確診病例40262例,疑似23589例,死亡909例,治癒3436例。到現在,新冠肺炎死亡率與重症率呈持續下降趨勢。
二 中國古代的疫情
《說文》對“疫”的解釋為,“民皆疾也”。古人言“疫”,著眼於疾病的流行性,發病人群廣泛、症狀相似的,皆稱為疫,這些說法所指代的未必都是傳染病。所以對史書中記載的“疫”,還需要考慮到其他因素,如飢餓等。
自西周以來,中國歷史上瘟疫流行的高峰期有兩段,一為西漢末年至東漢(公元1-3世紀),一為明末清初(公元16-17世紀),都處於地理環境突變時期,氣候變遷異常激烈。
疫情一般在大旱、水災、蟲災之後發生,季節失調或戰爭後也會發生。每次疫情會持續幾個月甚至一兩年,對社會生產力造成嚴重的摧殘。在古代,人是重要的生產力,而人口繁衍也比現在困難,遇到大疫,造成大量的死亡,進而土地荒蕪、人員流散,社會的道德倫理不復存在。
三 古人對疫情的反應
中國先民將疫疾稱為疫氣,認為疫疾是由一種不正常的氣造成的,也有用鬼神迷信思想來解釋疫情。一些文獻中記載疫情與鳥有關,此外,古人認識到疫情與時間關聯緊密。
歷史上,每次大疫,都有一批醫學經典湧現,如張仲景《傷寒雜病論》。明代吳有性的《瘟疫論》提到了有不同的“戾氣”,有的人和動物身上都有,有的限於某些動物。
政府方面,如果疫情發生在相對穩定的時期,政府會實施一系列舉措控制、消除疫病,維持社會的穩定。統治者、地方官員都對此十分重視。統治者通常發罪己詔,改弦更張,安撫人心,中央派遣醫官到民間防治,地方組織防治、準備醫藥。朝廷要求各地密切注意、及時上報疫情。這些時期的疫情記載、死亡人數記載等也會更詳細。
古代還有隔離疫病的場所。“避疾”習俗很早就產生了,早期人們或者是出於本能,或者是出於對鬼神的信仰,達成了這樣的事實上的病患與未感染者的隔離,主要是為了自保,而非防止擴散。秦漢時期的政府機構採取了一些隔離的強制措施,極端的甚至會殺死患者,但這是政府主導瘟疫防治的開始。後來有了政府層面的隔離治療場所,還漸漸有了居家觀察的做法。
民間自發防疫,包括中藥、煙燻火燒等,後者是一種空氣消毒方式,往往存在於日常習俗之中。此外,人們還從道術、鬼神信仰的方面防疫,比如“送瘟神”的習俗。
其他配套措施包括,減免田租,開倉放糧,賜致棺木等,保障人民的生活活動的正常進行。
中國自古代以來,就有政府主導疫情防治的傳統,隔離、治療、保障生活的思路是一致的,配合醫學方面的努力和民間自發防治疫病的活動,來抵抗瘟疫的侵襲。
四 假如發生?
古人平均壽命少於今天,現代生活習慣所助長的一系列慢性疾病發病率在過去也更低。本次新冠肺炎強度(自身直接致死少,誘發病症致死多)的傳染病所威脅這部分人群減少了。
古代的醫學水平與今天的差距,會讓染病者的生命遭遇更大的挑戰。一些被今人視為不嚴重的病,在古代就足以致命,在良好的醫療條件下自愈的機會減少了。有效防護的缺乏會讓疾病更容易傳染給醫生、家屬,儘管有隔離措施,病毒傳播的機會也比今天更多,奪取人們生命的機會也更多。
此外,考慮到疫情發生時間,傳染病的存在可能被冬天易發的其他病情所覆蓋,以至於發現更晚。
從交通的角度來看,武漢為九省通衢,這是今天疫情擴散情況的一個重要背景。如果將假設中疫情的發生地設定在交通要道,以疫情發生地為中心,會沿著主要道路輻射出一定範圍,形成一個不規則區域(考慮到各種交通方式、路況的差別)。但這一區域不會太大,也不容易造成全國性的傳播。
在更多的地方,小農經濟下流動性差,擴散範圍可能更有限。
綜上而言,這樣的傳染病在古代較安定的時期會在某地區盛行,造成該地區的破壞,最後的後果可能並不嚴重。至於動亂時期,瘟疫不過是奪取人們生命的死神之一,兵戈、饑荒之害或更甚。
現代醫療較之從前有了很多進步,我們能夠更好更快的治療更多疾病,死亡率降低,人均壽命延長,都是現代社會帶給我們的福利。但現代的醫學絕非無所不能,我們看到今天的進步,對抗擊疫情抱有信心,同時健康人群還是要以謹慎預防為主,尊重、愛護奮戰在崗位上的醫護人員,讓“人禍”越來越少。
參考文獻:
《被忽視的傳統:中國古代隔離治疫發展述論》楊銀權
《當今“非典”防治與古代治疫經驗》 於希賢
《古代_“瘟”“疫”“瘴”未必都是爆發流行的傳染病》賴文
《試論中國古代的疫情與對策》王玉德
《中國古代防疫資鑑》梁峻
《中國古代闢疫思想的當代啟示》康輝,柯資能,方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