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玉佛緣345
-
2 # 見證文明
明清玉器從藝術角度上區分:明代玉器是以寫意的形式出現;而清代玉器則以寫實的形式出現。工藝方面,有一種說法:“明大粗”。何為明大粗:主要指它的表面處理比較好,而不太注重細微部分的處理。
其實不然,我看南京市博物館和南京博物院明代玉器在拋光方面,跟漢代玉器差不多少。這可能指總體方面。我以前有一件明代玉蝦,鏤空部分是比較粗糙。明清玉器相互有區別,也有傳承。如果說分,可能在乾隆年代這是個分水嶺。
-
3 # 韓老哥HanKeQln
簡單表述、明清兩朝是前後朝,玉器製作有近似之感,但也有文化習俗區別。明代接受宋漢族傳統文化比較多、清代接元代草原騎射傳統文化比較多,觀察明清兩朝,把各自文化也表現在玉器上這是歷史必然!
凡事前朝時間越遠玉料開發挖掘就困難、玉料就越珍貴、玉質就沒有後期好!其根本原因是人工與機械的開發!現在的玉料品質最好、最溫最潤最白最美!尤其新疆和闐仔料極為珍貴、為什麼?答案必知!缺少而珍貴唯世界中國獨有!現在限制開發為歷史後人負責!
明清兩朝文化和文字表達不完全一樣,清代少數民族,對滿文有所表現、騎射文化的搬指、羚管、朝珠、玉牌、煙壺,人物開臉頭飾、服飾等都與漢文化有些區別和表現、清代乾隆玉器加工特別精美,後人稱之一絕!
明代以明中期琢玉頂盛做工考究著稱、有些料隨不大而設計精細、表現力強、最代表有陸子岡玉牌、兩面工均精彩、陽刻詩文別句一格,子岡牌後仿不少、首先斷尺寸、凡簡化字、超大尺寸和精白美玉、多半是後仿!明代人物開臉無論公子、官員,童子、仕女與宋時漢文化相近。龍紋表現兩朝絕對不一樣、明散發綜毛、清是大辯子一根!無論馬匹、駱駝動物、前者抬頭居多、後者回頭不少、兩種風俗兩種表現而已!仔細觀察明清兩朝玉雕文化,肯定有區別!(Hαn)
-
4 # yourande三葉草
明清兩朝是中國玉文化發展的繁盛時期和高峰期。兩朝在玉文化的發展上,既有繼承有許多不同和創新。
首先在用料方面。明朝時期由於受開採技術,運輸等客觀條件的限制,玉器雕刻用料上等和田白玉較少,多用產量較大的青玉,青白玉或帶有部分瑕疵的所謂“老玉”或者叫舊玉。雕刻制式方面多以仿古玉數量較大。最耀眼的是“子剛牌”和子剛器皿。雕刻剛勁有力稜角分明,用料足風格粗框。
清朝時期,和田玉原料來源有了極大豐富,上等白玉,資料佔有很大數量。特別是乾隆時期由於乾隆愛玉如痴,促使朝野上下愛玉,藏玉,玩玉之風極盛宮廷治玉不惜工本,專有造辦處和揚州,蘇州和京城的能工巧匠為皇帝,貴族,士大夫制玉。玉文化發展空前要說出明清玉的細微區別,那就是在玉的承載內容方面寓意更多,更豐富,更生活化,更世俗化。
-
5 # 二爺侃藏品
前言
非常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明清兩代的玉器吸收前朝歷代玉器的雕刻風格精髓,使得中國玉文化又進入了新的高峰!上述兩個時期的玉器所用的玉質更好,雕工更細,也說明當時資本主義萌芽的不斷髮展的同時,增進了東南沿海各地區手工業的發展。明清兩代的玉雕在繼承了宋代仿前朝古玉的基礎上不斷摻入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後使得更加與眾不同,總體看來,兩朝的玉器表面有點相似,但透過仔細觀察,我發覺它們的細微差別如下:
從明清兩代官方服飾用玉來看,可以發現其官帽上截然不同的玉雕佩飾明清兩代的佩飾玉也非常之多,為了分清它們之間的細微差別,我發覺明代與清代官員帽上所佩飾的玉器就是很好的例子,請看我的如下分析:
一.明代玉雕帽正有場合之分
明代官員所戴的帽子是黑色烏紗帽,左右兩邊是兩個扁片狀的帽翅膀,級別越高,則帽翅越長,帽子的當中有一塊由白玉或青白玉雕刻的帽正(後面打成蟻鼻孔繫於帽上,佩戴以後即對準鼻尖,故得此名)有時稱為“帽花”,大多以素面為主,形狀一律為方形或橢圓形為準,顏色不允許其它的如碧玉、墨玉或黃玉等單色玉種,若是平時戴得便裝帽,那當中的一塊帽正可以用風格隨意的鏤空或鑲嵌,其顏色除了黃玉外,其它顏色的玉也可以佩戴,但無論上述隨意更換,但不能出現在官帽上,可見一塊小小的帽正對場合有嚴格的要求。
二.清代的官帽玉翎管是級別的象徵
清代官員所佩戴的是花翎帽,上面的細圓筒狀玉質管狀翎管是清代專有的冠飾,其它朝代是沒有的,其外形是一面稍平、一端帶有穿孔的鼻,用於系在官帽的頂上,另一端打有單個至三個數目不等的細孔用來插翎毛,一般而言,管端翎眼越多,此佩戴人的級別越高:例如貝子戴三眼花翎,鎮國公代雙眼花翎,後者以下的只能佩戴單眼花翎,這是因為花翎是清代服飾中規定的臣下之冠。另外翎管所用的單色玉可以是白玉、青白玉與碧玉,甚至雜色玉,到了清晚期漸漸地出現了翡翠質地的翎管。
從明清兩代文人所用的玉製文化用具中可以發現它們的區別一.很少出現玉製筆筒的明代
筆、墨、紙、硯是當時文人必不可少的書寫用具,以前的書信往來的過程中,毛筆使用頻率較高,用完之後也要有個適當的收納之物,一種是硬木製的筆架用於垂掛,另外一種就是筆筒用於插筆,明清兩朝當時都用竹、木與牙雕為主,明朝所用的玉製筆筒要少於清朝,由於當時玉原料少的緣故,材質大多以青玉與碧玉為主,而不用白玉,筆筒上的紋飾圖案還是原封不動地照搬了竹木牙雕上的題材。
二.清代不但玉製筆筒豐富,而且出現了書寫專用的玉“筆山”
清代使用的玉筆筒多於明代,材質還是像明代那樣以青玉與碧玉為主,但筆筒上紋飾的雕刻精細度要勝於明代玉筆筒,題材大多選用文人逸事、歷史典故、配有詩文的山水畫、人物花鳥等,但從不會琢制一些曖昧等其它不健康的,有礙觀瞻的各種圖案。而且清代還出現了玉製筆架,這也考慮了當時人們揮筆寫字的過程中想休息一下,但筆尖上還留有墨,隨意一放確實不太容易,於是就做成“山”字形的筆架,又稱“筆山”,上面有時也雕刻一些立體感較強的山水人物紋飾,這種形狀的玉製用具在明代很難看到。
三.明清兩代都有玉獸題材的鎮紙,但雕刻方法不一樣
古時候的宣紙很輕,放在桌上很容易被風颳到四處,如紙張過大,在上面寫字時,一有風吹也不方便,故要有一個分量略重的東西壓住紙張為佳,但也表面美觀,於是由玉石與硬木所制的鎮紙就出現了,明代所用的鎮紙玉獸為全身立體雕刻,又稱“瑞獸”鎮紙,清代則考慮到鎮紙的接觸面要與紙張搭配合理,故製成遍厚片狀玉鎮紙,上面的瑞獸採用高浮雕,由於外觀像硯臺,又稱“箕硯”形鎮紙。
明、清兩代的玉雕雖然都留有沿襲前朝各種風格的痕跡,但也有各自不同雕刻風格前面的問答已經說過,任何朝代的玉雕都有沿襲性,例如西周玉雕風格均由商代玉器變化而來,而商代玉器早期受中原龍山文化風格的影響,而龍山文化卻是集北方的紅山文化與南方的良渚文化點點滴滴的過程中為一體,,而明清兩代的玉器也不例外,就拿仿古玉器來說,上述兩個朝代的從雕刻風格來看,就有區別,由於題材眾多,我拿瑞獸“螭”來做個對比:
一.明代螭雕刻風格
明代螭的題材受元代的影響很大,一方面用於玉雕,另一方面用於竹刻,前者的特點是:五官距離很近,尺寸佔整個頭部的三分之一,兩道長眉又彎又卷,而且上揚,額頭上加刻了一至三道陰線紋,腦後上有明顯的陰線細刻飄發或獨角或兩者都有,頸部與雙耳及腿部有陰刻毛髮紋,背部有常見的脊線橫斷紋。
二.清代螭雕刻風格
清代螭的雕刻風格可以說是集之前任何朝代之大成,幾乎囊括了漢至明代的各種特色,但其中不同是是:螭頜下有很多鬍鬚,其臉近似猴或狗的外形居多,耳朵呈捲曲狀,它的脊背由於仿漢的風格而脊線突出,但與漢不同的是陰刻線較粗,邊緣打磨度圓潤。
結束語總之,分清明清老玉中的細微差別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
-
6 # 藏海拾貝明朝(1368至1644)時期的玉器特點
工藝上來說:線條剛勁利落,器物稜角分明,擅長多層透雕,這一時期的玉器雕刻已經達到商品化,仿古玉器技藝日益成熟,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
流行紋飾有:龍紋、螭紋、松鹿紋、麒麟紋、雲鶴紋、蓮魚紋、人物紋、八寶紋、壽字紋等。
主要品種有:壁、圭、帶飾、發具、飛天、子岡牌、生活器皿、文房用具等。
清朝(1644至1911)時期的玉器特點工藝特點:集歷代技法大成,細膩圓潤,纖巧多變,這個時期的玉器雕刻工藝已發展到頂峰。
流行紋稀:龍紋、螭紋、鳳紋、劉海戲蟾、耕織圖、鳳穿牡丹、松鶴紋等。
主要品種:壁、圭、馨、仿“子岡牌”、鼻菸壺、花插、文房用具、瑞獸、生活器皿、童子、仁女、動物等。
(網路配圖)
-
7 # y月影如玉y
明代玉器管鑽痕跡玉匠常常以管鑽鑽成陰刻深凹痕比如眼睛牙齒花紋等,而陰刻線痕寬而深,刀刀見鋒直來直去,不過過界錯刀等工藝作品上的瑕疵常見,拋光工藝下層紋和地子多為亞光狀態。
清代玉器工痕仿漢且開片厚,刀法和紋飾都比漢流暢不過陰刻線沒有漢纖細,而拉絲工藝是先將在鏤雕剔掉的部位輪廓上鑽一個或多個小孔,線鋸由此進入反覆拉動,帶動解玉砂切割拉切完此處一圈回到起點,起點多為U形鑽孔,內有深淺不一間隔不等旋轉紋,線鋸拉切的痕跡為趨於垂直玉器表面所在平面的縱向痕跡,宋元時期玉器是使用牛筋拉切的,所以工藝痕跡與明清時金屬線鋸不同。
不過明早期鏤雕常以圓釺坨進行雙面鏤孔所以鏤空處有半月形痕跡。
回覆列表
明代玉器多少存有宋元時期的影子,一般玉件以透雕疊雕為主,外圍一圈花邊(菊花菊花瓣為主,有的玉器動物、人物造型背面不顯眼的地方雕工稍顯粗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粗大明”,但不能完全這麼看,如明代晚期陸志剛的作品,個個精美無比,雕工至今無人能及。
清代玉器,特別是乾隆皇帝特喜愛玉器,舉國效應,件件玉器材料精良,以上等和田玉為主,件件玉器作品做工精美,特別是大件擺件大多仿古代西周青銅器造型,件件精美無比!人物動物造像更是栩栩如生,直到清代後期,國勢有所衰落,玉器作品也以青白玉為多,雕工也都不那麼精緻完美,大部分作品無神無韻!
個人看法,只代表自己,不一定正確!有錯之處,忘藏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