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163jk5
-
2 # 鄧眼看世界
吳、蜀夷陵之戰,有一個現象耐人尋味。劉備兵敗,全軍覆沒,逃到白帝城。孫權聽說後,卻非常害怕,忙派使者前來議和。這乍聽起來,似乎不合常理,因為通常都是兵敗者被迫議和,孫權作為勝利的一方,為何這麼急著議和,而且居然還怕了,《三國志》稱孫權“甚懼”。原因何在?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就要先弄明白,劉備到了白帝之後,為何不繼續向西,直接回成都,可能的原因有幾個:一是劉備身體不適,暫時不能回成都;二是羞於見成都父老,暫避風頭;三是親自在吳、蜀邊界坐鎮,遏制吳軍攻勢;四是惱羞成怒,醞釀更大的動作。無論是哪個原因,其實對於孫權來說,都不一定是好事。
劉備如果逃回成都,對孫權來說反而是好事,因為說明蜀國遭受重創,劉備怕了。現在劉備留在白帝,資訊量很大,孫權就會想,劉備的意圖是什麼,蜀國還有多少家底,會不會惱羞成怒,孤注一擲,捲土重來。我們現在瞭解了,蜀國實力大損,但對當時的孫權來說,是不可能搞得那麼清楚的。孫權不是怕劉備,而是怕與蜀國陷入長期的纏鬥,因為這會對吳國北線的防禦會造成極大壓力,特別是對剛剛收復的荊州地區,會帶來巨大風險。所以,對孫權來說,見好就收,以戰止戰,是最好的結果。
所以,聽說劉備留在白帝,孫權怕了,因為他搞不清劉備的意圖,即使搞清了,他也不能賭,吳、蜀不能再戰了,於是趕緊議和。果然,沒過多久,曹魏大軍就兵臨城下了。
此時,再看劉備駐紮白帝,其實大機率是有意如此,是在施放煙幕彈,虛張聲勢,迷惑對手。,孫權也很默契,吳、蜀結束戰爭狀態,開始了長達幾十年的和平時期。
-
3 # 我要嘗試一下
首先,孫權在年齡上比劉備小的多,劉備的年齡和孫堅差不多,可以說劉備是孫權的父輩級人物,古人對長輩都有一種敬畏之心。對於父輩級的劉備,孫權是既不以為然又心懷畏懼,畢竟劉備經過的事可能比孫權看過的書還多。對於一個人生經歷豐富的人,與之相處我們往往能學到很多,但又防不勝防。
其次,劉備雖然一無所有,但他是當時世人公認的梟雄。
你看看劉備走過的路,他投靠的人都沒有好下場,如公孫瓚、袁紹、劉表、劉璋,劉備投靠過曹操,但他是真的怕曹操,所以從曹操那裡逃走了,他結交孫權,但是東吳雖然是利用他來制衡曹魏,他雖然力量薄弱,但是東吳也沒敢小覷他。
東吳正常情況下是不敢惹劉備的,因為東吳想自身安然無事,又怕狗咬,何況劉備可比狗厲害不知多少倍呢?梟雄,你惹他的結果就是給自己招致禍端,所以孫權內心是害怕劉備的。
比如當初劉備得荊州後孫權嫁妹給他,人們以為那是孫權籠絡示好劉備麻醉劉備的意志,其實那正是孫權怕劉備的一種表現,他以為用妹妹討好劉備東吳就會安全些。
夷陵之戰劉備失敗後不回成都,卻駐紮在白帝城(永安),這讓孫權內心疑慮恐懼。原因有以下幾點:
1、如果劉備回軍成都,說明劉備真的被孫權打怕了,可是他沒有回成都,卻在永安住下來,這讓孫權弄不清劉備的意圖。
2、劉備下一步會怎麼走?就此意志消沉,安心住於永安老死在那裡?還是修整以後再反攻東吳?
劉備住在永安不回成都可能有如下考慮:1)當初伐東吳時大家都不贊成,如今吃了敗仗,自覺無顏面對蜀中父老。2)更無法面對蜀漢的群臣3)在永安住下來不思回成都,可能是從此一蹶不振。這些都不能讓孫權擔心憂懼。
孫權害怕的是,劉備這是表明了一種強硬的姿態:結義兄弟已死兩個,他不願獨活,要和東吳沒完沒了,只要條件允許,就隨時讓東吳不得安生,東吳還可能因此損兵折將丟失土地,這對孫權來說可是後患無窮,所以他怕。
另外,孫權還要防備曹魏,這樣就太累了,讓孫權寢食難安吶,所以他怕劉備。
-
4 # 凝沙學史
據《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中,三國孫權有兩次害怕劉備的描述,第一次,琦病死,群下推先主為荊州牧,治公安。權稍畏之,進妹固好。第二次,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
為何三國孫權如此害怕劉備呢?
1.曹魏已經大軍壓境,孫權害怕此時再受到劉備攻擊公元209年,劉琦死後,劉備為荊州牧。此時曹操陳兵屯田於合肥,大軍壓境,給孫權巨大壓力,孫權只能以長江被動固守。
而劉備已佔據了荊南,地勢居高臨下,孫權的長江優勢也被劉備撕裂,加上劉備在荊州站穩腳跟,如果劉備此時發難,孫權的地盤不保。因此,孫權畏懼劉備,為了穩住劉備,提出了聯姻,把妹妹嫁給劉備,這就是孫權第一次害怕劉備。
夷陵之戰後,孫權雖然大獲全勝,可是,沒多久,在公元222年,曹丕從洞口、濡須、南郡等三路南下討伐孫權,三路大軍同時南下,大軍壓境。
而此時,駐留在白帝城的劉備如果搞點小動作,趁孫權抵禦曹丕的時候,劉備忽然向東吳發起進攻,那麼孫權就被動了,甚至陷入危險。因此,孫權向劉備主動和解,也是可以理解,這是孫權第二次怕劉備。
2.孫權的平衡之術與其說孫權害怕劉備,不如說孫權害怕打破三國平衡,導致滅國,事實上孫權不是打不過蜀國,吳蜀間的幾次戰爭,都是吳國取勝。
從當時的經濟、政治、軍事等各方面來看,魏國處於絕對優勢地位,而蜀國與吳國都處於相對弱勢地位,只吳蜀同盟一起對抗魏國,三國才處於平衡。一旦兩個弱勢國家相互內鬥甚至戰爭,結果魏國漁翁得利,吳蜀兩國離滅國不遠了。
孫權精於平衡之術,當年取荊州殺關羽,還故意把關羽人頭轉送給曹操,以便嫁禍於曹操。
3.孫權性格能屈能伸孫權的性格能屈能伸,一看局勢有變,對自己不利,就向劉備示弱,害怕劉備也是一種示弱。孫權能以嫁妹向劉備示好;面對關羽的高傲拒絕嫁女兒,孫權照樣能隱忍到時機成熟,痛下殺手;劉備攻打東吳時,孫權能放下面子,向昔日的敵人曹魏稱臣。
總之,曹魏多次大軍壓境,孫權害怕劉備,是因為害怕劉備此時補刀;孫權害怕劉備,也是為了保持三國平衡狀態;加上孫權性格能屈能伸,害怕劉備也是向劉備示弱。
-
5 # 書劍談
個人以為這並不能算是孫權害怕劉備的表現,這更像是孫權在割據勢力的平衡中採取的一種預判措施。
眾所周知,陳壽在做《三國志》這部史書時,明顯對於劉備的蜀漢還是具有一定偏向性的,僅稱劉備為“先主”就足可以看出他的著書立場,當然陳壽在筆觸中,描述孫權因為害怕劉備而進獻妹妹聯姻也就很自然了。
孫權進獻妹妹聯姻是他的政治手段實際上,個人以為,《蜀書.先主傳》中孫權進獻妹妹的舉動不過是孫權認為最合理聯絡兩方勢力的方式。他的真實目的其實也很具有雄心,他一是想聯合劉備進攻蜀地。二是麻痺劉備,繼而染指荊州是後手,(這個後手被劉備手下看破)此時已為荊州牧的劉備是不可逾越的一個區域。
對此,先主傳也有相關的內容描述,清楚的描述了孫權聯姻的後續目的。
權稍畏之,進妹固好。先主至京見權,綢繆恩紀。權遣使雲欲共取蜀,或以為宜報聽許,吳終不能越荊有蜀,蜀地可為己有。
這段記敘是緊挨著孫權“進妹固好”的記敘。可以說,這是孫權犧牲妹妹的幸福而實現他的政治抱負的手段。
畢竟從實力上來說,孫權歷經父兄的積累,此時也是赤壁打敗曹操,無論從心氣還是軍事實力上只會強過劉備,並不存在害怕劉備的心理。如果一定要說些什麼的話,只能說孫權擔心的是劉備集團發展的未來,畢竟劉備此時新店開業氣勢更盛,奪下南方四郡,又有幾萬人剛投奔過來。
孫權本性並不好鬥,但知人善任,進退有度,極盡平衡之能,同樣是個陰謀高手即便有赤壁與曹操大戰之例,然而此一時彼一時,到了曹操晚年,孫權也有勸曹操進帝制建議,以至於曹操說孫權把自己放在爐火上,沒上當。
孫權上書稱臣,稱說天命。王以權書示外曰:"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
另外,孫權斬關羽,並進關羽的首級給曹操。看似有阿諛之嫌,但何嘗不是以此挑動魏蜀之爭的一個陰謀呢。
也因如此,在劉備舉國之主力征東吳,兵敗後,劉備駐白帝城,三國志再次提到孫權害怕,主動求和,這裡雖然說看似害怕,但孫權大敗蜀軍,他害怕個什麼勁呢,無非是給劉備個臺階,自己見好就收。
因為在劉備最初征討東吳時,孫權也求和,劉備還盛怒不肯答應呢,這兵敗後反倒答應求和了,到底是孫權害怕了,還是劉備吃了大苦,各找臺階呢?
顯然,此時劉備實力大損,孫權作為勝利方,是沒有必要害怕劉備的。
結語被評價為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孫權,顯然從其性格上可以看出他的隱忍,也同樣可以看出他是一個進退有度的戰略家。如曹操之強,劉備之力,在孫權面前都吃了大虧,這樣的人是不會懼怕任何人的。他被表現出的畏懼其實都是他要你看到的,最終的結果都是他獲得了最大的利益。孫權無愧與三國之雄,他的能力並不亞於劉備這樣的梟雄。
回覆列表
首先,先主傳的問題太大了。
劉備在荊州時期先主傳說劉表要把荊州託付給他,劉備說公子自賢,拒絕了。看似劉備很大度,但是劉備比誰都想拿到荊州,只不過沒有條件罷了,之後先主傳又說劉表陰御他,而且之後劉表臨死託孤,別說劉備了,連劉琦也被攔在門外,所以劉表讓荊州給劉備只是劉備單方面的說法。
之後劉備逃跑路過襄陽,說諸葛亮勸他乘機打下襄陽,劉備說同胞的地皮不忍心,也是胡扯,當時劉備兵力不多,而且曹軍馬上壓境,逃命都來不及還打什麼襄陽?
所以先主傳雖然是史書,但不靠譜的地方很多。很多隻是劉備一面之詞罷了。
第一,孫權把孫尚香嫁給劉備,孫權不怕劉備,反倒是劉備很害怕孫尚香,孫尚香和她的手下在劉備的地盤飛揚跋扈,囂張的很,劉備怕的連孫尚香閨房都不敢進,最後特意造了一座城讓她住進去。要知道當時是男尊女卑的時代,劉備一個大英雄卻如此畏懼一個女子,也無奈,畢竟寄人籬下,如果孫尚香是一般的女子,劉備早就家暴了。
第二,劉備大兵壓境,孫權不是怕,而是緩兵計,一方面在調集大軍,把都城放到武昌準備和劉備決一死戰了。
第三,孫權害怕曹丕攻打,所以暫時和劉備求和,然後和曹丕三路伐吳,打了江陵,濡須口和吳軍大戰,而蜀國因為夷陵損失慘重,只能看著孫權和曹丕打。
最後,劉備可是當時的梟雄,這是公認的,這種人誰不怕呢,公孫瓚、袁紹、劉表、劉璋,這些人的失敗或多或少跟劉備都有關係,再者劉備做法也讓孫權害怕,赤壁之戰後劉備跟孫權打周瑜小報告,估計孫權都聽傻眼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