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劍出沒

    楹聯的平仄規則,正規的叫法為“聲律”。聲律是楹聯最為基礎也最為簡單易學的規則,單句楹聯只需掌握五點即可。

    以一副律詩中的著名聯句為例:

    上聯 春蠶到死絲方盡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聯 蠟矩成灰淚始幹

    仄仄平平仄仄平

    透過這副楹聯,我們可以看出上下聯的平仄排布有以下幾個規律:

    仄起平收 上聯尾字為仄音“盡”,下聯尾字為平音“幹”。上聯以仄音收尾下聯以平音收尾,叫做仄起平收。

    馬蹄韻:同句中偶數位平仄交替 上聯中,2位“蠶”為平、4位“死”為仄、6位“方”為平;下聯中,2位“炬”為仄、4位“灰”為平、6位“始”為仄。可見,在一個單句中,246等等偶數位上的平仄是交替變換排布的。這個規則叫做平仄交替,如果違反了這個規則,則稱之為“失替”。

    三 上下聯偶數位平仄相對 上聯2位為平音“蠶”、下聯2位為仄音“炬”;上聯4位為仄音“死”,下聯2位為平音“灰”;上聯6位為平音“方”,下聯6位為仄音“始”。可見,上下聯之間在偶數位上的平仄是剛好相反的。這個規則叫做平仄相對,如果違反了這個規則,則稱之為“粘律”。

    四 聲律變格:“一、三、五不顧”原則 我們注意到,例句中,不但偶數位的平仄遵循著同句交替和上下相對的規則,連奇數位也遵循著同句交替和上下相對的規則。原來,這個例句是馬蹄韻的標準格式,我們稱之為聲律“正格”。後來為了降低楹聯聲律難度,推行了 “一三五不顧原則”,對聲律正格進行了變通,把對聯句的平仄排布規律只限定在偶數位上,而放棄了對奇數位的限定。 例如: 琴悠樑上繞(平平平仄仄 ) 詩冷酒中沉 ( 平仄仄平平 )可以看出,上聯1位“琴”與3位“梁”並沒有進行平仄交替,下聯的1位“詩”也並未與上聯的1位“琴”平仄相反;而上下聯中的2、4、6位,卻無不遵守著同句交替和上下相反的規則,既為“失替”,也未“粘律”。因此,此聯符合聲律變格,是合律的。

    五 忌三平尾、三仄尾 聯句尾部的三個字,如果全部是仄音,則稱之為“三仄尾”;如果全部是平音,則稱之為“三平尾”。二者都是楹聯聲律的禁忌。 比如, 春蠶到死絲方“盡”,如果改成:春蠶到死絲方“完”,則絲、方、完三字皆為平音,稱為三平尾。 蠟炬成灰淚始“幹”,如果改為: 蠟炬成灰淚始“盡”,則淚、始、盡三字皆為仄音,稱為三仄尾。新的楹聯通則明確規定了“三平尾”和“三仄尾”皆為楹聯聲律禁忌。

    只要掌握了上面最基本的五項規則,做到避免“失替”、“粘律”、“三仄尾”、“三平尾”,便足可應付大多數七言以內的聯了,一般情況不會出現“出律”問題。

  • 2 # 清流澎湃

    楹聯,它來源於詩,又高於詩,是詩的昇華。楹聯不像詩那樣有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七言絕句,但它一樣要求平仄相和,讀來朗朗上口,又寓意深刻。其實唐代詩人在寫詩時,並未每句都去考慮它的平仄,更多的是參照先賢的格律,逐字的去考量、經過反覆拿捏,上下句的關聯,但是對仗一定要突出,正所謂天對地,水對山等等,以此類推。比如兩隻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量詞,動詞,鳥類,顏色,都相對上下句之中。在看平仄上下相和,字字相對,抑楊有序,細讀之郎朗,細揣之入木三分。故古代詩人,雖不像今人學詩者罔顧平仄(卻寫不出好詩),但字字句句貫通平仄,皆因古人比今人認真,正所謂語不驚人死不休,這正是唐宋大家追求的完美。

  • 3 # 把酒沐唐風

    我試著回答一下你的問題。

    我不去引經據典,就用大白話來說一下楹聯平仄規則吧。這裡先宣告一下,我指的是一般的工對,其他花樣的楹聯這裡暫且不說。

    1),首先說楹聯的上聯:尾字仄收。

    所以,初學者還是把握住最基本的常識,從一般都工對開始,這一點一定注意。

    2)再說上聯的平仄問題。

    一般情況下,對聯多五言或七言句,這就需要你注意第,2,4,6,位序上的平仄不能全平或全仄。比如大家熟悉的“白日依山盡”這一句,如果做上聯的話,日,山,平仄交替。再比如我寫過的一首詩中,一個七言句“俗世紅塵催白髮”,如果做上聯,世,塵,白,仄~平~仄。這個也是平仄交替的。

    ‍♀️‍♀️‍♀️‍♀️

    看到這裡,也許有的朋友要問,白,不是平麼?不過我想說,白,在平水韻裡是入聲字,仄。

    關於什麼是平水韻,我在另一篇問答中,已經做了回答,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我的回答,或直接百度。

    所以,喜歡對對聯的朋友,就需要下點功夫記下常用的入聲字了。

    3),再說下聯。以平收尾。

    關於下聯的平仄,依然是2,4,6,位序上的字平仄相替,並且與上聯同位序上的字的平仄相對(相反)。

    還是以上聯的例句說明一下,“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河~海,平~仄,與上聯的日~山(仄~平)是不是對著?

    同理,七言句的下聯也是這樣與上聯對應著的。

    4)另外,還有的對聯六字或兩字,三字,規律照舊。

    5)也有的對聯,上聯是兩個分句組成,前分句不一定是仄收,但2,4,6位序的字平仄相替是必須的,上聯下分句也應該遵循這個規律,並且是仄收的。

    ‍♀️‍♀️‍♀️

    我對對聯,用平水韻的話,一般都會把關鍵部位的入聲字標註上的。

  • 4 # 三休堂李彥敏

    楹聯的基本規則,字句對等,詞性對品,結構對應,節律對拍,平仄對立,形對意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平收。

  • 5 # 吉木1945

    簡略當然就不準確。

    (1)現代漢語1、2聲為平,

    3、4聲為仄。

    (2)自己看規律(字少從右)

    上聯 平平 仄仄 平平 仄

    下聯 仄仄 平平 仄仄 平

    (3)從左面數位一、三、五可不論

    二、四、六和尾字要分明。

    還想簡單,不講平仄。

  • 6 # 偏愛藍色

    楹聯也叫對聯,俗稱“對子”,分為上下兩聯和橫批,經常用於婚喪嫁娶或是重要節日以及企業店鋪開業,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既然叫“對子”,便有它“對”的特點。

    1、上聯以仄聲收尾,下聯以平聲收尾。因此貼對聯時一定要將上聯貼在右手邊。比如上聯書山有路勤為徑,下聯學海無涯苦作舟。上聯“徑”為仄聲字,下聯的“舟”為平聲字。

    2、上下聯平仄相對,且一般情況下都是用律句,三四五六七言都是如此。特殊修辭需要例外。

    3、如上下聯有多個句子,則需要採用曾國藩說的“調馬蹄”手法。所謂調馬蹄,是從駢文學來的技巧,即各句末一字依照“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的順序,再長也是如此。

    平仄基本上是現代漢語的一二聲為平聲,三四聲為仄聲。

    我們欣賞一副最有名的對子: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要對對子,掌握了平仄規律後,多讀多練是關鍵,按照規律學習,很快就會掌握的。

  • 7 # 牛皮社

    對聯的平仄其實並不難,簡單說明如下:

    一、基本平仄規則是上聯仄收,下聯平收

    也就是說在一副對聯裡,上聯的最後一個字必須是仄聲,下聯的最後一個字必須是平聲。這個絕對不能反過來。例如:

    二、句中要平仄交替,上下聯要平仄相對

    對聯平仄的運用規則叫作馬蹄韻。理論不講了(其實我也講不清楚),直接上平仄格式。按照每一幅聯的字數不同,具體如下:

    一言句:(1)仄,平。

    二言句:(1)平仄,仄平;(2)仄仄,平平。

    三言句:(1)平平仄,仄仄平;(2)平仄仄,仄平平。

    四言句:(1)平平仄仄,仄仄平平;(2)仄平平仄,平仄仄平。

    五言句:(1)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2)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六言句:(1)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七言句:(1)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2)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舉個例子,杭州西湖岳廟有一幅對聯: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鐵無辜鑄佞臣

    ——加粗的字為仄聲(“白”為入聲字,故也是仄聲),未加粗的字為平聲。這副對聯完全符合七言句的第(1)種平仄格式。

    古詩詞中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在對聯中也一樣遵循,比如濟南大明湖鐵公祠聯: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這副對聯本來應該是符合七言句的第(2)種平仄格式,但下聯第一字變成了仄聲(“一”為入聲字,故也是仄聲),第三字變成了平聲。

    但是,五言句“平平仄仄平”的第一個字和七言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個字,必須是平聲,不能“不論”,否則就會變成“孤平”,乃對聯和詩詞大忌。五言句“仄仄仄平平”的第三字和七言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的第五字,必須是仄聲,否則會變成“三平尾”,也是大忌。

    三、多句對聯的句腳,也有平仄要求

    上面說的,是上下聯皆只有一句的情況。倘若一副對聯的上下聯不止一句,那麼,除了句中平仄之外,句腳也有平仄要求。

    多句對聯的句腳平仄,完全符合馬蹄韻要求的,為正格。

    每邊兩句的對聯,其句腳平仄正格為“平仄,仄平”,變格為“仄仄,平平”。

    舊事總驚心,階前檜賊

    感時應濺血,廟側花神

    ——杭州岳廟聯

    每邊三句的對聯,其句腳平仄正格為“平平仄,仄仄平”,變格為“平仄仄,仄平平”。

    勝地重新,在紅藕花中,綠楊陰裡

    清遊自昔,看長天一色,朗月當空

    ——杭州西湖平湖秋月聯

    每邊四句的對聯,其句腳平仄正格為“仄平平仄,平仄仄平”,變格為“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曉鍾歷歷,曉磬泠泠,細參個裡機關,凡處境無非夢幻

    嵐氣重重,雲峰乙乙,飽看天然圖畫,不學仙也是真仙

    ——四川灌縣青城山建福宮聯

    每邊五句的對聯,其句腳平仄正格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變格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孫曹固一世雄也!何以吳宮魏殿,轉眼丘墟,怎若此茅屋半間,遙與磻溪而千古;

    將相豈先生志乎!詎知羽扇綸巾,終身軍旅,剩這些松濤滿徑,如聞梁父之長吟。

    ——南陽武侯祠聯

    差不多了,應該很少會寫更長的句子吧。

  • 8 # 筆架城私語

    如果只是欣賞,建議多讀一不同字數的對子,讀著讀著,就讀出了語感,不會作詩也會吟了!!

    如果是初學對聯創作,牢記以下幾點:

    1,上下聯字數相等。

    2,什麼是平仄?

    現代漢語的讀法,大致上一二聲為平,三四聲為仄。上下聯首字可以不相對,但一般還是要講平仄。

    3,上聯最後一個字用仄,下聯最後一個字用平。

    新年納餘慶

    佳節號長春

    首字都是平音。上聯末字仄音,下聯末字平音。

    就這麼簡單!!

  • 9 # 老嚴拍案論古

    如果你願意按照我說的去做,那麼你很快就會學會楹聯平仄。

    首先百度平水韻,把平水韻表複製下來,這樣你就知道古語發音哪些是平,哪些是仄。

    其次,楹聯規律,一個句子裡面一般平仄交替出現,多數是雙音,即兩個平聲字和兩個仄聲互相間隔,上聯的最後一個字是仄聲。

    再次,上下聯平仄相對。即在相同的位置,如果上聯是仄聲,那麼下面就是平聲。反之亦然。

    最後上下聯相同位置詞性相同,兩句話意思相關,楹聯就成了。

  • 10 # 太極故鄉人

    一:一幅對聯中,上平下仄或上仄下平須一一對應!

    二:用詞也要上下對應:名詞,動詞,形容詞以及數量詞也要做到。

    三:上聯尾字須是仄聲收,下聯尾字必須是平聲結。

    四:一般接現代詩詞來對,除非出聯者特別指出。如“一,”出聯者標:一(古仄),那就下聯接平仄來對。

    五:聯(橫批):多為兩聯的意境濃縮,多為四字。

  • 11 # 無名草2020

    出上聯一般應平起仄落(最後一個字是庂

    聲的就是上聯,對下聯時應以平聲收尾。

    應對時,凡上聯是平聲的字或詞,你就以

    仄聲的字或詞去對,反之亦然。

    對對子時除了講究平仄,還要講對仗工整,

    就要講究詞性,詞性要一致,你不能用名

    詞去對形容詞,詞性要歸類,如“打”對“敲"

    既合了平仄又合了詞性。

    現在很多人只偏重了平仄,而忽略了詞性。

  • 12 # 齊魯E事通

    不管聯多長,它都要遵守三條規則:

    1、上聯以仄聲收尾,下聯以平聲收尾。因此貼對聯時一定要將上聯貼在右手邊。

    2、上下聯平仄相對,且一般情況下都是用律句,三四五六七言都是如此。特殊修辭需要例外。

    3、如上下聯有多個句子,則需要採用曾國藩說的“調馬蹄”手法。所謂調馬蹄,是從駢文學來的技巧,即各句末一字依照“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的順序,再長也是如此。

    對聯從宋代開始流行,到明清兩代蔚成風氣。是中國古代從帝王將相到販夫走卒、從兒童到文人都喜愛的遊戲。宋代的對聯大多是單句五言、七言,就好像是絕句的一半,其格律也猶如半首絕句。

    上面的兩個例子都是這種情況,尤其是孟昶的聯,上句“新年納餘慶”還用了特殊句式“平平仄平仄”。明代以後對聯越寫越長,到清代更出了無數“天下第一長聯”,互相比賽。

    從孫髯翁180字的昆明大觀樓長聯開始,到李善濟392字的四川青城山長聯。現在可查到的最高紀錄是清代鍾耘舫的江津臨江城樓長聯,1612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利拉德現在是巔峰時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