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風暴

    趙國用廉頗的方法只能耗死自己!

    在這場戰爭中,主要分成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老將廉頗率趙軍主力與秦軍激戰,最後敗退到長平,憑長壘防守。即便這樣,仍然不是秦軍的對手,不久之後失去了西壁壘。“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

    但是秦軍因為持續作戰也損失慘重,仗打到這程度,秦軍也是騎虎難下,如果不能徹底消滅趙軍,這次會戰將失去意義。

    而趙軍只要能保持不敗,讓秦軍知難而退,就可以為將來的戰爭保有力量。也有時間為下一次戰爭積蓄力量。那麼秦軍下次將會為擊敗趙軍付出更大的代價。

    可是趙國也有難言之隱,數十萬大軍在前線作戰,需要無數補給。趙國已經快支撐不住了!

    相反,秦國地大物博。擁有成都平原和關中平原兩大產糧基地。同時秦國擁有先進生產體系來製作武器。能夠支撐更持久的作戰!

    無論是農業還是軍事工業對趙國都具有絕對優勢。

    從人口上來說,秦國有五百萬人口,趙國估計也就兩三百萬人。

    所以,從綜合國力上對比,趙國比秦國差得多!如果讓廉頗耗下去,先崩潰的肯定是趙國。

    這時的秦軍雖然停止了進攻,但是仍然不肯退兵。趙王只能被動的讓戰爭才進入第二階段:主力決戰!

    在趙國境內名望上能和廉頗齊名的,那時候只有趙奢,可惜趙奢已死。所以只能啟用軍事理論家趙括了。說實話,即便趙王不中反間計,趙國境內也沒有合適人選。

    結果大家都知道,趙軍全軍覆沒,中國多了個成語,紙上談兵!

    以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擊敗秦國唯一的辦法就是六國聯手,如果其他幾國能夠提供糧草,趙國就有能力和秦國拼消耗,讓長平成為毀滅秦軍的絞肉機。

    可惜六國各懷鬼胎,最後被秦國各個擊破!

    正如過秦論裡說的那樣:滅六國者,非秦也,六國也!

  • 2 # 七十九師師長

    自己看看歷史!那時秦國有關中平原,蜀中平原都是產糧的地區!趙國就沒個產糧基地!所以說不是孝成王無能用趙括,而是廉頗的防禦也是慢性死亡!打仗打的是錢糧!趙國胡服騎射是軍事變革,而秦國才是真正的變法!秦國一統是必然,不在乎是誰領兵!

  • 3 # 就是路過滴

    秦滅六國非一代之力而是多帶長達百年的過程,這一戰的基礎早就打了許久。

    打仗拼的其實就是一個綜合國力,秦趙兩國雖然都經歷變法,可趙國變的是軍事改革,而秦變的是制度加強了軍事還有農業,而且很怪史書中沒有過正式的記載過在長平之戰中那支胡服騎射的趙軍的出現,反而是秦軍的騎兵大顯身手;

    山東六國打仗還是貴族之戰,下層人沒能得到多少利益,而秦那是實打實的實惠,秦軍遠來確實期望速戰因為那樣成本最低,而一拖戰爭成本那就無限上漲,可這不代表秦不能持久戰,而趙作為四戰之地,本身農業就是弱勢,趙國相比秦更拖不起;

    好的部隊當然也需要好的領導,秦軍此時名將如雲,可也不能說趙國差,可頂層指揮秦是白起,這個戰國時期一個人就滅了兩百萬的人還未逢一敗,其軍事能力當時的戰國何人能望其項背?而當時的趙國唯一大勝過秦的只有趙奢,可人已經不在了,自然的趙華人能認為的就是他兒子也能贏,一滿級號對新手還能咋玩

    再說山東其他五國,上黨不管怎麼說那是南韓的,可你趙國不廢一兵一卒就得了,南韓內心能沒想法?齊國剛剛經歷滅國之戰元氣大傷估計這會看那個國家都不爽,燕國一直就是趙國欺負的物件,救你估計巴不得你早滅了,魏國、楚國這兩難道就沒被秦國打怕?短期山東六國不可能齊心協力;

    最後看看雙方的最高領導人,秦昭襄王對趙孝成王不說治國安邦,至少秦王活的就更久見的也更多……

  • 4 # 煢煢孑立heishy

    趙國綜合國力遠遠比不上秦國,六國之間各懷鬼胎。趙國還要處處防備其他國,所以很被動。而秦國似乎不需要防備其他國,周圍沒有強國。面對東面的楚趙韓魏又居高臨下佔據地利。各種險關,所以秦能夠集合一切力量對付趙國。而趙國四面樹敵,北邊要防禦匈奴,東邊要防禦燕齊。南邊又要防禦韓魏楚。被牽制的兵力太多,兵力十分有限。雖然有40萬之多,但大部分都是老弱病殘。。。。所以消耗戰趙國耗不起。只能冒險出奇,成功了便是兵仙兵聖,失敗就是紙上談兵,千古罵名。國破家亡。至於六國之間的各種糾葛,愛恨情仇。實在是剪不斷理還亂。無法一同抗衡

  • 5 # 雲水謠66062289

    耗死秦國的想法太過了。最多是不受到那麼大的損失,同時給秦國造成更大的損失。就算有長平之戰,秦國也是慘勝。如果是用耗的方法,秦國無法取得大勝,趙國就能更好的保護自己。只有儲存自己,才能更好的消滅敵人。看長平以後的秦國,是不是又在關內恢復了許多年?

  • 6 # 鐵木真165163663

    沒辦法耗死秦國,因為秦國透過商鞅變法之後,己經從戰國七雄當中脫穎而出,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國家開始實行統一的規章制度一貨幣政策,開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度期,秦朝率先開始了國家從上至下的改革,提高農民積極種糧的積極性,消弱一貴族世襲制,開始選賢任能之人,國家已經開始形成競爭制度,鼓勵有能力的人才為國效力,開始實行層層選拔人才,秦國透過商鞅的變化已經達到了國富民強的地步,兵強馬壯統一六國是大勢所趨,廉頗的拖延戰術只能使趙國多存活幾年吧!無法挽回大勢所趨秦國一統天下的局面,因為秦國已經成為六國當中實力最強的國家,因為其他六國沒有實行像秦國一樣有效的變革國力不如秦國,跟秦國耗下去遲早都是要滅亡的,因為力量決定了一切,弱國無法跟強安國做長期的對抗,因為自己本身都耗不起,何來持久戰術。

  • 7 # 密探零零發

    廉頗的方法,就是打的持久戰,期望耗死秦國,但是這樣的戰術是互耗,戰爭打的就是兵馬錢財。廉頗的戰術,幾十萬的大軍,每天需要消耗大量錢財糧草,比的就是錢財糧草,但是照過此時國力遠遠低於秦國,如果這樣長期耗下去,會直接先把趙國自己給耗死了;

    廉頗也知道長久耗下去,不是辦法,但是他知道雖然秦國國力比趙國強,但他們長途跋涉,糧草運輸更難,秦國也耗不起,期望秦國自己知難而退,早日退兵,但是廉頗小看了秦國的決心,秦國前線雖也缺衣少糧,但不擊敗趙國誓不罷休。

    最後,並不是趙國中了秦國色計謀,換下廉頗,而是隨著秦趙兩軍的長期對峙,趙國已經國無餘糧,實在無法再採取廉頗的持久戰法,只能任用趙括,希望他能破局,後來趙括看到趙軍無多少餘糧的現狀,只能硬著頭皮主動進攻,誰知中了白起的埋伏,導致了長平之戰,趙軍的慘敗。有時候,戰爭就是拼的是國力以及決心。各位,你們怎麼看呢?

  • 8 # 小帥氣的我

    其實大家對這個問題都只考慮戰術沒有考慮戰略,就是上黨究竟戰略地位如何。對於秦趙雙方而言,秦得上黨意味著攻統地位的正式確定,由於軍種的全面,這是統一中國的預戰,對於趙而言,由於軍種偏騎兵,上黨的攻取是進攻中原的戰略的確定。所以,五國可以容忍泰占上黨,不能容忍趙占上黨和秦滅趙。廉頗最終也無法戰勝而退出上黨,但逐步退卻會儲存實力,仍然無法避免武安一戰,所以坦然交權,同樣,趙括全力一戰也是形勢壓迫並全軍擁戴,不過從統率方面看確實缺乏經驗,紙上談兵一言其實不虛。

  • 9 # 愛你一萬年不夠

    廉頗的辦法是個最好的辦法,以當時的情況和秦趙的國力來說,趙國如果想贏得這場戰爭,只能是由擅長防守的廉頗掛帥,果斷放棄不利地形,依託有利防守地形,用相當於秦國一半左右的兵力據險固守,這樣物資糧草就能維持同秦國的長期對持,趙國的其他兵力以及騎兵可以集結於二線,在長期對持中伺機給秦國軍隊致命一擊,殲滅秦國有生力量。要知道,自古以來屯兵堅城之下,久攻不克,攻方不及時撤退的,必有大難!如同下棋中馬臥中心必有難一樣!

  • 10 # 關東俠客

    公元前260年秦趙兩國在長平展開決戰。戰爭導火索是,秦伐韓,把南韓切成兩半,上黨郡與南韓本土分開,上黨郡太守把上黨送給趙國。趙國作法簡直火中取栗,激化了與秦國的矛盾。秦國派六十萬大軍伐趙,廉頗率四十五萬趙軍迎敵,戰於長平。廉頗分析秦軍勞師遠征,後勒補給因難,於是深溝高壘,採用防守疲敵之術。閉門不出和秦軍耗起來。戰爭打了三年,廉頗的戰略戰術是成功的。但是另一方面戰爭打的是國力,三年下來秦土卒也損失過半,糧食潰泛。於是秦相範睢實施反間計,花重金到邯鄲遊說秦國重來不怕老將廉頗,只怕後起之秀趙括。此時趙國也是筋疲力盡到了崩潰地步。趙國沒有產糧區,三年堅守幾乎耗盡了國力,派人去齊國求糧,齊國不給,趙國此時只能速戰速決,來結速戰爭。於是把廉頗換下來,由趙括統率趙軍。趙括選擇了主動出擊。這不是趙括的錯誤,國情決定的,趙國耗不起了。秦國悄悄派名將白起為帥,白起假裝潰敗,用誘敵深入辦法包圍趙軍,切斷糧道。趙軍陷入絕境,趙括缺乏實際領兵經驗,中了埋伏突圍中戰死,四十萬趙軍絕糧後投降秦軍被活埋。長平之戰是封建社會時期最大一次戰略決戰。以後六國更加無力對抗秦國。

  • 11 # 緣份也真倒顛

    扯開其他五國不介入,結果一定是秦國先撤兵。

    因為長平近趙遠秦,秦軍耗不過趙軍。秦國糧比趙多沒錯,但是糧食沒在長平,秦軍補給絕對比趙軍困難。有人說秦可以走水路運糧。這只是某些人的猜測而已,沒有說服力。還有說趙翻山運糧。我靠,那還打什麼仗?沒等你爬完都餓死了。

    很多括吹一開口就是廉頗耗了兩年三年的。耗的趙國沒糧所以換的趙括。這一說法完全是扯球蛋。先來說一說長平之戰。

    公元前262年,白起伐韓,攻克野王。切斷了上黨與南韓的聯絡。守將馮亭以上黨歸順趙國,趙王接受了。

    公元前260年,王齕進攻上黨,把上黨攻下來了。上黨的百姓逃往趙國。廉頗駐軍長平,接納百姓。4月,王齕進攻長平,斬裨將茄。6月,攻破趙軍陣地,奪下兩座城堡,俘虜四個尉官。7月,廉頗築營壘堅守。王齕強攻,攻破了西邊的營壘,俘虜了兩個尉官。廉頗堅守不出,王齕攻不進去趙軍也不出戰,兩軍對峙。

    趙王以為廉頗損兵折將後更加膽怯,不敢迎戰。十分生氣,多次斥責他。加上謠言數起,遂中了范雎的反間之計。不聽趙母、藺相如勸諫,用趙括換下廉頗。

    趙括到任後開始進攻秦軍,結果被圍了,糧道也斷了,堅守待援。秦王得知趙括被圍,發河內民眾趕往長平阻絕趙國的救兵和糧食。齊國楚國救援趙國,趙國向齊國借糧,齊王沒答應。

    到了9月,趙括已經絕糧了46日。開始組織突圍,衝了四五次都沒成功,趙括陣亡,趙軍全軍覆沒。

    以上內容出自史記和資治通鑑 。

    接下來說幾個問題。

    1.前260年王齕開始進攻上黨,攻破上黨後廉頗開始駐軍長平。4月王齕進攻長平。9月趙括兵敗長平。滿打滿算長平之戰前後不超過9個月。那些說廉頗耗了兩年三年的請一邊玩去。

    2.趙向齊借糧而齊不借。這事發生在趙括被圍之後。為什麼要借糧?因為趙括數十萬大軍等糧吃,趙軍在長平的糧草都讓趙括送人了。幾十萬人的伙食可不好送,更何況還有秦軍中間隔著,那得損失多少?借點糧不奇怪。趙換將就是因為反間計。這是史書上明明白白寫著的。說缺糧換的趙括不過是意淫而已。

    3.趙括殺了一半秦軍???簡直是大言不慚。白起說亡者過半指的是秦國一系列戰爭下來總計損失的。關趙括屁事!!單投降的就數十萬。加上自相殺食的。戰死的能有多少?沒有補給而且秦軍是防守。還想大量殺傷秦軍??可能嗎?

    趙括就是個250。 有什麼好吹的。書都不看看只會跟風的括吹。

  • 12 # 使用者94738516596

    可以說很難,但是不至於趙國四十萬士兵被坑殺。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最主要的一戰,也是決定七國命運的一戰,經此一役,東方六國再也沒有機會與秦國抗衡了。長平之戰秦趙兩國都派出了各自國家絕對的主力與統帥,秦國白起,白起戰神一般的存在,大小70餘戰,一生無敗績,殲滅六國軍隊大概165萬。趙國一開始派出了廉頗,同樣也是趙國最厲害的將軍,攻齊,伐魏同樣也都勝利。後期派出了趙括。來看看到底廉頗的堅守戰和趙括的大決戰誰對誰錯。

    先分析一下當時秦趙兩國的國力。當時長平之戰時白起率領秦軍50萬討伐趙國,而趙國呢派出45萬軍隊堅守。可以說當時兩國都已經把兩國絕對主力派出去了,軍力上不分上下。但是秦國善攻堅,趙軍善騎射。廉頗能守住三年已經很不錯了。

    再看統帥,白起,廉頗都是戰國四大名將。趙括說實話當時也不弱,只不過比白起還是差點。半斤八兩吧!

    再看國家經濟,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草這個是任何時候打仗都不能缺少的。糧草怎麼來,國庫,賦稅。當時的秦國經濟絕對要比趙國強,秦國佔領巴蜀,還有關中平原。可以說秦國可以源源不斷的從這些地方運送糧草到前線。而趙國呢。長平三年,已經是把趙國所有的國庫都吃完了。趙國去齊國,魏國借糧食就看出來了。秦國勝。

    在看人口兵源,秦國也要遠強於趙國,秦國當時大概有五百萬人口,趙國三百萬人口。從兵源上說秦國勝。

    再加上秦國準備長平之戰也不是一時半會,準備三年,趙國只是匆匆備戰,等秦軍到了跟前了才派兵阻擊。趙國想打贏秦國很難。即使讓廉頗上也是一樣的結果,但是結局就不一定。而且廉頗一開始也沒有想打贏秦國,他只是想秦國退兵,因為他也知道打不過秦軍的。廉頗的堅守戰就是想一直拖著,畢竟秦軍是長途作戰,遠離本土,可是趙國是在自家門前打。所以堅守戰是最好的方式。但是這個只是從戰爭上來說,還要從背後的糧草來說,當時趙國已經是國庫空虛,無力再支撐四十多萬人在長平的吃喝了。秦國當時也差不多,但是還是能堅持一些日子的。當時趙括出擊也是不得已的辦法,如果不出擊不光是趙王不會答應,連全國的老百姓也支撐不下去了。已經到了不得不出兵的地步了。當然趙括的急功冒進,被困與長平這也和趙括的謀略還是有關的,所以前面說了趙括相比白起還是差了一點。

    如果採用廉頗的堅守戰,就必須要解決糧草問題,可是當時的其餘五國沒有一個國家願意幫助趙國。所以說當時不管是廉頗還是趙括都很難挽救趙國。長平之戰趙國敗是不能改變的,但是如果是廉頗,應該不至於輸的這麼慘。畢竟廉頗一直都採用的是堅守戰,即使出擊也不會像趙括那樣冒進。

    所以說廉頗和趙括的策略都沒有錯,也都是不得已的辦法。只是換成廉頗的話可以輸的好看點。長平之戰加速了秦統一的步伐。

  • 13 # 知常容

    秦國用反間計,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他反間為什麼能成功,那就說明廉頗這一個方法對趙國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負擔。廉頗採用的方法是耗到什麼程度就是兩敗俱傷,最後逼得秦國退兵。

    那你覺得趙王是傻子嗎?當然不是了,那他為什麼會中計啊?因為他也覺得秦王的反間計有道理,廉頗的方法不對,因為當時已經耗到趙國首先撐不住了,如果趙國的實力稍微強一點的話,那麼勝利的是趙國,是廉頗,不是殺神,不是秦。

    打仗最重要的是後勤,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不是靠士兵,士兵作戰固然重要,後勤保障跟不上,什麼都沒有,你看明朝末年的時候為什麼大敗?就是因為沒有軍餉,沒有糧草啊,所以趙王想速戰速決,就啟用了趙括,結果40萬長平之戰被坑了。那為什麼40萬必須要殺掉呢?因為秦國也沒有糧食了,還有這個跟秦國的軍功設定有關係。

    趙括打輸,馬後炮就來了,說她媽曾說他是沒出息的,然後他爸曾也覺得趙括言過其實,你仔細想一想,這是不是有點像切割,就是告訴趙國,我兒子死了,那是他的事情,跟我們沒關係,好殘忍。

  • 14 # 謝金澎

    即便趙國一直採用廉頗的計策,也擋不住秦國大出天下的步伐,只能是在時間上的拖延而已。

    倘若趙國不換將,常平對峙也必須解套,因為雙方都已經到了難以為繼的狀態了。那麼就會出現兩種可能,一種是秦國暫時撤軍,選擇較有利的地勢築城,鞏固已經到手的上黨郡部分地盤,留下部分守軍,以圖後計。

    第二種可能就是秦國發動強攻,在戰神白起的指揮下,還是有可能得手,全部佔領上黨郡,但是要想像後來的長平之戰那樣獲得絕對優勢,幾乎不付出代價對趙軍進行全部殲滅,對趙國進行致命打擊是不可能的,結局一定是兩敗俱傷。

    所以趙國固守耗死秦國根本就沒有任何可能,活人不會被尿憋死,秦國的國力本來就超過趙國太多,而且上下同欲,秦王也更勵精圖治,真耗不下去了不耗就是了,何至於將國家耗死?

  • 15 # 謀士說

    趙國用廉頗的方法,能拖延秦國統一六國的步伐,肯定耗不死秦國。秦國當時的GDP相當高,東方六國當中沒有一個國家的經濟,敢於秦國相提並論。不過,秦國也耗不起,畢竟戰線很長,遠離秦國,萬一有國家背後偷襲就完蛋了。加上,戰國時期的政局風雲變幻,各國朝秦暮楚,每天都在變化,說不定某天出個趙武靈王這樣的君主,秦國更難對付。所以,秦國更想速戰速決,以免夜長夢多。

    從長平之戰來看,趙國好像打不起消耗戰,但是廉頗就是想消耗秦國的耐心,把他拖死。當時秦國剛剛實施“遠交近攻”的策略,一旦這條路行不通,秦國就會改變外交策略,那麼秦國很難統一六國。

    到戰國後期,東方六國當中就趙國的軍事力量最強,其他國家根本不是秦國的對手。要不然,秦國也不會偷偷的動員全國15歲以上的壯丁參戰。說明,秦王對趙國的軍事行動,心裡也沒有底,才想出這樣的辦法,簡直下了血本,沒有給自己任何退路。假如長平之戰勝不了,那麼秦國肯定無法統一六國,而其他國家就會向趙國靠攏,到那時,天下還不知道是誰的。

    話說回來,秦國和趙國都不敢打消耗戰。尤其是趙國,經濟實力不行,國內的經濟無法支撐他打消耗戰,所以趙王才這麼急。如果趙王同意防守,這樣消耗下去,秦國佔不了便宜。因為秦國的運輸線很長,要是趙國與其他國家聯盟,偷襲他們。將秦國的退路切斷,秦國也害怕。如果,魏國兩個國家能結盟,一起抗秦那就更完美了。只是,歷史不給他們機會,等趙國打殘了,魏國援兵才到。

    在趙國,最重要的困難是,趙王不信任廉頗,猜忌心太重。所以改用年輕的趙括,結果吃了敗仗。如果,任用廉頗死守,秦國肯定不敢這麼魯莽。所以,才想出離間計來,離間廉頗與趙王之間的關係,等老謀深算的廉頗被換掉後,秦國的信心大增。從當時的局勢來看,最好還是防守,然後出其不意的偷襲秦國。畢竟秦國的戰線很長,遠離秦國,後勤補給一旦被切斷,就跟不上。趙國先用白起那一招或許更管用,只是歷史成為了歷史,這也是必然。

  • 16 # 劉權林

    打仗講的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趙國為什麼把廉頗撤下呢?因為趙國扛不住了。

    長平之戰打了2年時間,是個殲滅戰。這2年時間,趙國的青年都在前線打仗,後方的農業生產受到了嚴重影響,糧草供應壓的趙國的農民喘不過氣。我們做個假設,趙國40萬軍隊需要80萬老百姓從事農業生產才能夠養活。

    但秦華人口多,40萬軍隊後面有100萬老百姓從事農業生產提供支援,這樣秦國的老百姓壓力就比趙國老百姓小多了。而且那時候秦國已經成功的吞併了巴蜀,國力上秦國比趙國大太多。

    所以如果不能速戰速決,趙國的軍隊可能會產生譁變,反過來攻擊趙國,因為趙國實在沒有那麼多糧食養活軍隊了。

  • 17 # 珞珈山的貓

    秦軍將領王齕率領秦軍千里奔襲長平地區,廉頗採用守城不出的方式想要耗盡秦軍耐心。或者耗盡秦國國力家資,然而有備而來的秦軍並沒有像以往一樣追求速戰速決,駐紮下來與趙國玩起了對壘消耗戰。此時,趙國的敗局就已經註定了。經過一年多的消耗後,趙國國內已經國力消耗殆盡,秦國國力也消耗的不輕,此時毫無退路的趙王無奈只得換上主戰派趙括接手長平指揮官一職,企圖做最後一搏,險中求勝。然後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兩軍交戰,秦軍實際的指揮者是白起,年輕的趙括失敗被殺,20萬趙軍投降後被坑殺,趙國經此一戰徹底完了。

    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裡寫道過:其實廉頗和趙括都在賭。

    廉頗小賭,賭的是秦軍無奈心跟他玩消耗戰或者國內發生變故,失去耐心的秦軍一旦撤軍便可解圍,然而時間證明,秦軍死磕趙軍的決心如磐石般堅定。所以,廉頗之賭必輸!而且無異於坐以待斃。

    而趙括大賭。既然敗局將定,趙括只能做最後的殊死一搏,雖勝率不大,但尚存起死回生的機會。當然歷史並沒有給這位年輕人機會,尤其是面對戰神白起。趙括也賭輸了。40萬趙軍化為白骨。

    儘管趙括和廉頗都是賭徒,但是我倒認為趙括的讀法勝算更大,而廉頗的賭法則是一種必輸的選擇!

    各位覺得如果一直用廉頗的方法下去,趙國最後到底會怎麼樣?
  • 18 # 歷史哨聲

    趙奢、廉頗、趙括、李牧、樂乘、龐煖等,誰才能在長平之戰中擊敗秦軍呢?

    從歷史事實來看,趙奢遵從的是花式狹路相逢勇者勝戰術,廉頗是防守反擊戰術,李牧和趙括都是主力決戰戰術。至於樂乘、龐煖,資料不多,沒有辦法分析。

    趙奢

    在公元前269年秦趙閼與之戰中,趙奢一戰成名。趙奢能夠戰勝秦軍主要是因為:

    1、使用花式戰術,讓秦軍摸不清趙軍的意圖,趙奢甚至在到被秦軍圍攻的武安附近時,故意表現出畏懼秦軍的徵兆,並透過秦國間諜將自己害怕秦軍的訊息傳遞給秦軍主將衛胡易。這和匡章對戰秦軍時的招數本質上是一樣的——迷惑敵人。

    2、趙奢突然佔據北山高地,佔據制高點,讓秦軍產生恐懼心理,不得不要奪取制高點;秦軍注意力集中在北山高地,這就給了趙奢援軍和武安守軍前後夾擊秦軍的機會。

    從趙奢一個收稅小吏就敢斬殺趙國平原君家臣的作風、在秦國將領都不主張救武安情況下趙奢主張狹路相逢勇者勝,趙氏的戰術就是守正出奇的花式戰術+主力決戰模式。

    廉頗

    從長平之戰中廉頗的行為來看,中規中矩的防守反擊是他最基本的戰術模式。

    趙括

    在長平之戰中,趙括在不知道秦軍主帥已經從王齕變為白起的情況下,以主力尋求和秦軍主力決戰。

    李牧

    從李牧和秦軍四戰皆勝的記錄,和《戰國策》中

    “秦、趙戰於河漳之上,再戰而再勝秦;戰於番吾之下,再戰而再勝秦。四戰之後,趙亡卒數十萬,邯鄲僅存”

    的記錄來看,李牧擊敗秦軍,但也自損不少,即可看出李牧也是用趙軍主力和秦軍主力對決的方式去作戰。李牧和趙括都是用主力決戰的方式,不同的是李牧是在河北的平原,而趙括是在長平的山地峽谷。

    現在來看,廉頗的戰術能否讓趙國取得長平之戰的勝利:

    1、先來看廉頗的戰術圖。見下圖:

    紅色線為廉頗修建的百里石長城,以丹朱嶺、故關、韓王山、大糧山、馬鞍壑為重點防守,這就是廉頗閉關不出的防線。

    紫色是廉頗派遣裨將茄在長城前搜尋和挑戰秦軍所在地方,也是後來白起偽裝為糧倉所在地。

    長城防守、前鋒進攻,就是廉頗中規中矩的防守反擊戰術。

    2、秦軍和趙軍後勤運送路線圖。見下圖:

    綠色線是從趙國國都邯鄲到趙軍糧倉大糧山的路線;

    黃色線是從秦國國都咸陽到秦軍所在(今晉城市)的路線。

    粗粗一看,秦軍後勤路線比趙軍遠一半(秦軍路線是403公里,趙軍路線213公里),似乎秦國後期保障更難,但事實是秦國後期路線大部分都是走水運(渭河、黃河),真正走陸地的路線最多是25%而已;相比之下,從邯鄲到大梁山,趙軍後勤路線都是走陸路,並且都是山路難行。因此秦軍在後勤運輸上比趙軍更有優勢。

    從上面的分析圖可以看出,僅僅從廉頗的百里石長城防禦來看,如果堅守不出,是可以讓秦軍無可奈何。但趙軍的後勤供應比秦軍後期供應成本更高,速度更慢。也 就是說,即便廉頗和王齕都是20萬軍的情況下,廉頗軍更容易出於缺衣少糧狀態。

    在秦軍吃肉、趙軍喝粥的情形下,20萬趙軍士兵會有多少的耐心呢?

    雖然看似廉頗有百里長城的防禦,但後勤供應跟不上,讓本來佔據防禦優勢的趙軍反倒成為劣勢。

    秦國國力強於趙國,即便秦趙兩國國力相等,或者說有齊國的援助,以20萬趙軍的糧食消耗速度,你能堅守幾個月?因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上黨地區已經被秦軍佔據。

    從戰爭的攻防角度來看,秦軍確實奈何不了趙軍在長城上防守,但秦軍佔據上黨,隨時隨地可以和趙軍打長期戰。擊敗秦軍、奪回上黨才是趙軍或者趙國最大的利益,從這點上來說,趙括主動出擊和秦軍決戰是沒有錯。

    長平之戰,一開始就已經因為廉頗的防守策略,讓趙軍陷入被動狀態:廉頗不去支援前方的上黨馮亭而在後方修建石長城,等於拱手把上黨讓給秦國。

    從地形上看,趙國在長平之戰最初時最佳的戰略就是擊敗攻打上黨的秦軍,把秦軍趕出太行山。20萬大軍大部分防守,只派裨將率領5000人做前鋒,又不派軍援助上黨的馮亭,這不是白白把上黨讓給秦軍。

    從戰略來看,由於太行山的存在,上黨在誰的手裡,誰就佔有長平之戰的主動權。上黨在趙國手裡,太行山就是秦軍的障礙。上黨在秦國手裡,上黨就是秦軍攻打趙軍的大門和基地。如下圖:

    同樣是援助:趙奢以膽識和謀略,以勇氣內外夾擊秦軍而大勝;廉頗則在後方修石牆防守,如果廉頗有趙奢一樣膽識,同樣可以和上黨的馮亭在太行山被夾擊秦軍而取勝。廉頗如果駐軍在今天晉城市南,威脅秦軍退路,秦軍還敢包圍攻打上黨嗎?這就是趙奢為什麼能夠一舉成為名將的原因——膽識。

    因此,長平之戰一開始廉頗的防守就錯了,趙括的出擊才是改錯的行為。趙括的失敗,就在於廉頗的防守,給了白起佈防設套的時間和空間。

    因為太行山,禦敵於國門之外才是長平之戰所應吸取的最大教訓。當然,這也是趙王用人的錯。

  • 19 # 雪狐194364197

    秦國有巴蜀糧倉,趙國經濟上不行,耗不起了。戰國末期,趙國是唯一一個能在野戰中擊敗秦國的國家,秦國勁敵。如果長平之戰勝利,秦國統一六國至少推遲幾十年。

  • 20 # 品點歷史

    公元前260年,為爭奪上黨郡,秦趙兩國爆發長平之戰。趙國在戰爭初期,任用廉頗為統帥,採用步步為營,層層防禦的戰術,與秦軍相持不下。後趙國換趙括為帥,主動向秦軍發起進攻,兵敗,趙軍被秦軍所圍,最終統帥趙括力戰而亡,四十萬趙軍被秦軍坑殺。此戰是秦趙兩國的國運之戰,也對戰國後期局勢走向意義深遠,孕育了秦國統一六國的基礎。

    關於長平之戰的爭議千百年來不絕於耳,爭議最多的就是趙括的主動出擊導致失敗,假如趙國不換將,繼續任用廉頗為統帥,用廉頗的策略,趙國能打贏秦國嗎?下面冷月就從雙方戰前準備,國力對比,國際形勢三個方面對這個問題進行全方位分析。

    蓄謀已久VS倉促迎戰

    秦國經商鞅變法後,勢力遠超六國,範睢入秦為相後,制定了遠交近攻的戰略。三晉之一的南韓,橫亙於秦與趙魏之間,成了秦國重點打擊目標。周赧王五十三年(公元前262年),秦軍攻佔野王,切斷了上黨與南韓國都的聯絡,上黨成了一塊飛地,秦軍唾手可得。但是,隨後發生了戲劇性一幕,上黨郡守馮亭拒絕了韓王降秦的命令,率全郡百姓降趙了。趙國宮廷幾經辯論,決定受降。到這時,趙國的做法並沒有不妥之處,“秦有吞天下之心 , 使趙不受上黨而秦得之, 亦必據上黨而攻趙。故趙之禍不在受上黨。”但是,趙國接收上黨後,並沒有清楚的認識到秦國奪取上黨,志在天下的決心,以為“無故得一郡,受之便”,有及時加強上黨防禦。周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初,秦軍攻佔上黨,上黨百姓紛紛逃亡,趙軍在長平接應上黨百姓。同年四月,秦軍向趙軍發動進攻,趙國被迫派廉頗迎戰。由於戰前沒有積極的防禦準備,導致戰事接連失利。四月,秦軍偵察兵斬殺趙軍裨將趙茄。六月,秦軍攻佔趙軍兩個兩個重要據點都尉城和故谷城,並俘虜趙軍四名尉官。趙軍築起高牆,躲在壁壘裡不出去迎戰。七月,秦軍發起強攻,又攻佔趙軍西邊壁壘,俘虜趙軍兩名尉官。數戰失利後,廉頗徹底堅守不出。雙方開始對峙,不斷增兵,戰爭的馬車已經失控,由一場雙邊衝突演變成了一場國運大戰。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後,實力大增,尤其是趙國騎兵戰鬥力尤強,可是廉頗為求穩妥,主動放棄了適合騎兵作戰的環境,全軍龜縮在深牆壁壘裡面,企圖耗死秦國,實在不能說是高明。

    四大糧倉VS無糧可借

    長平之戰對峙到後期,已經遠遠超出了戰前雙方的預估,秦趙兩國都在拼命加碼,誰都想壓死對方。據記載,長平之戰後期,秦國兵力已經達到了60萬,趙國兵力45萬(當然,關於雙方軍隊數量爭議頗多,這裡採取最通俗的說法),雙方都已經到了極限,其中最大的問題便是糧草。但是,秦國情況卻要好於趙國。長平之戰前,秦已經據有關中平原、成都平原、江漢平原、河東之地,這可以說是當時天下的四大糧倉,“秦富十倍天下”。趙國的主要糧食生產基地,只有以晉陽為主的太原盆地和以邯鄲為中心的漳滏流域,農田面積無法與秦相比。其次,商鞅變法之後,秦國高度重視農業,推廣耕牛技術,單產較高。同時,秦注重興修水利,不僅便於灌溉農田,也便於轉運軍糧,秦軍後勤供運,源源不斷,“秦以渭水槽糧東入河、洛 , 軍擊韓上黨也。” 而趙國,情況卻不容樂觀。對峙到了七月份,趙王極力催促廉頗出戰,主要原因便是國內糧食問題惡化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了,實在支撐不起大軍的消耗了。而且,七八月份正是秋收的時候,四十多萬青壯被拖在前線,糧食沒人收,都要爛在地裡,這對趙國將是致命的打擊。事實上,到趙括上任時,趙國已經向齊國借糧了,齊國並沒有給趙國借糧。

    全力攻擊VS孤立無援

    趙國初戰失利時,趙國宮廷便想在外交上取得突破。大臣樓昌向趙王建議,聯絡魏、楚兩國,合兵夾擊秦國。而大臣虞卿則低估了秦國決戰的決心,意圖向秦王議和。趙王採納了虞卿的建議,派使者向秦王議和。秦王抓住機會,一邊向外散佈散步謠言,說秦趙兩國已經講和,列國不得干涉,一邊又積極備戰,準備發起進攻。這使得趙國吃了一個悶虧,陷入了孤立被動的局面。其實,各國也樂得坐山觀虎鬥,對他們來說,秦趙兩國皆是強國,巴不得雙方打得兩敗俱才好。這點從齊國不借糧就可以看出。

    長平之戰,在戰前準備,國力對比,國際形勢三個方面,趙國都不佔優勢。如果繼續用廉頗的方法,不但耗不死秦國的,反而會把自己先耗死。後來趙括主動出擊,兵敗被圍,縱然有“紙上談兵”之嫌,但也是形勢實在是迫不得已。

    我是冷月無聲,喜歡就給個贊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教育的發展歷程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