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劉家倆姐弟

    我女兒3歲剛上幼兒園一個月的時候,有個家長因小孩哭鬧,留在了班上,同時也在正常上課的情況下,在家長群上發了一些日常影片,其中有一個是我一輩子都無法忘記的。

    這個影片中,有兩個小男孩在“打架”,其中一個淘氣點的打完後,又用手打了一下我女兒的手,令我非常意外的是,我女兒立刻還手,伴隨著有點生氣,而且是“連續普通拳”的那種。我看到此時的情景,第一感覺是很欣慰,感覺女兒脫離父母的陪伴下,開始能自己照顧自己了。我有教過她不能打架,但我從來沒有教過她被打的時候應該要還手。後來她回家的時候我問她,是不是上課的時候有人打他,想當然的她也承認了,也跟我說是小男孩先動手的。接著我直接跟她說,別人打你的時候你還手是對的,並且在後面的日子,我也會經常拿這個例子跟她表明,爸媽是非常支援她還手的,還會不斷地鼓勵她應該這樣子做。但我也會跟她表明,如果別人打她的時候,她第一時間應該跟老師反映,老師一定會為她主持公道的,同時她也可以還手,這是爸爸媽媽是支援的。

    透過這件事,我很欣慰,她有這樣子的性格,是離不開我和老婆的教育。我們基本上一有空就會陪她玩,陪她讀書,講解書中故事的意義,遊公園等,甚至為了讓她更好的成長,我們將電視也收起來了。我們從來不會無理地吼她,在她做錯事的時候看情況是否罵她,需要罵她的時候也會考慮她的感受,不會讓她一個人哭,當讓她認識到她自己的錯誤並承諾糾正時,又會安慰她,並表示爸爸媽媽一直都是愛她的。

  • 2 # 使用者2699167303404

    瞭解情況,應對措施。打回去不是最終的解決問題,比如一條狗咬了你一口,難道你又蹲下來反咬一口?別以牙還牙,應以教還牙。

  • 3 # 格格巫育兒

    導讀:會有很多做家長的會在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交往中時常出現矛盾很苦惱,確實這是個很令人頭疼的事。還會很惱人的是您會總碰到這樣的事,還解決不了。

    在這裡,自己倒是要先現身說法了,自己小的時候,還處於幼稚園時期的時候,就會因為經常動手打小朋友了,被周圍鄰居家小朋友的家長來找上門來,可想而之那時候自己的媽媽是多麼的沒面子、鬧心的。可是,後來上小學後的自己就秒變規規矩矩了,就此打人、粗魯的行為就和自己絕緣了,秒變“有板有眼”的小學生了。

    其實,這也是現在很多家長朋友會憂心的事,有的是擔心孩子經常會欺負小朋友會很擔心孩子將來就會鑄成不良的惡習的後果,也會有經常是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欺負了,該不該讓他打回去呢?怕孩子變得很慫,將來做什麼事就會膽小怕事。

    現在,咱們就總多家長朋友所擔心、顧慮的事來聊聊吧。也許會幫到各位家長的大忙。

    一、孩子的行為要聯絡其發展規律

    就像自己在發展心理學中所關注到的那樣,大多數孩子,即便是有過武力解決問題的孩子,都會隨著家長和老師很好地引導和年齡不斷地增長、認知程度的提高,這些情況是會得到改善和徹底的消失。

    這裡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們是會有不同年齡段的發展特點的。像1歲左右的孩子會表現出喜歡看其他小朋友在玩耍,並不會很想參與其中的意願;而到了孩子2歲的時候,孩子就會有和同伴在一起玩耍的行為了,在他們的互動中是會有取拿玩具的表現,也會把模仿的行為加入其中,但是對於物權是沒有概念的,也不懂得分享;到了孩子們3歲的時候會逐步發展出同伴間的合作、互補、互惠的意識、行為表現。

    看到這裡,想必會有的家長朋友們細心地感覺到了,可能在這時期的孩子就會有無法和平玩耍,或者因為無法瞭解、有意識地感覺到問題的存在,又無法心平氣和地去處理好會遇到的問題,便會常常出現小朋友們之間鬧不愉快了,又誰被欺負了、哭了,誰誰又打人了等等令人頭心煩的事。

    二、孩子們遇到衝突該如何解決

    01、首先還是需要父母來做這個好的表率作用,給孩子打打樣。因為父母的社交行為、能力會對孩子產生最直接的影響,會是孩子們社交能力基礎。

    02、這裡不提倡使用暴力等一切以惡制惡的錯誤示範、行為、表態,這樣只會讓孩子錯誤地認為暴力是可以解決問題,並不會有改正錯誤行為的思想。

    03、可以鼓勵孩子在交往中用明確的語言來提醒其他小朋友惡待自己的行為,而不是用肢體語言去對抗對方。自己可以很自然地表達自己的意願。

    04、當孩子還沒有能力處理這些衝突的時候,做家長的是可以適當介入,告訴惡待自己家孩子的小朋友不可以打自己家的孩子,如果這麼做就不能讓自己家的孩子和他玩。

    重點提示:家長們在處理人際交往中衝突的能力會是孩子們可以學習的有力途徑,也會是孩子們將來人際交往的關鍵。因此,做家長的咱們自然要做好,把好關。

    今日話題:您會如何處理孩子被欺負的事?

  • 4 # 元寶爸爸聊育兒

    看到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如果是發生在兩歲以前,我會制止對方的行為,兩歲以後我會教育孩子堅定地打回去,並且要打的重一些,讓這個打人的孩子以後再也不敢在你孩子面前動手。不建議家長在“寬容”的道德綁架中,一味的退縮忍讓,默默不語。

    我家大寶就遇到過這種情況,因為大寶比較柔弱,雖然我們都一直鼓勵孩子遇到被打的時候要打回去,只有反擊,讓對方知道痛,才可能在再次想要打你的時候有所忌憚。但姑娘就是硬氣不起來。後來我送孩子去學跆拳道,刻意訓練她的反抗、攻擊的能力和意識,上小學三年級時就碰到過一個同學,是他們班上的一個小男孩,搶的文具還推她,而且不止一次,還威脅大寶回去後不要告訴家長,後來孩子回來後把事情告訴我,我直接打電話給這孩子的家長,雖然家長一再道歉,但我聽出了這個道歉背後這個家長對自家孩子行為的無奈,後來我告訴大寶再出現搶她文具時可以直接用武力解決,把在跆拳道上所學的側踢當成練習,後來當這個男同學搶她的文具時,被她一腳踹到課桌底下去了,從此,再也沒有同學敢這麼對她了。

    建議家長在孩子被打時把握好以下幾點:

    低齡孩子“動手”是表達訴求的天性年幼的孩子,尤其是低齡的幼兒,因為語言表達能力欠缺,更多會選擇採用行為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訴求,比如想要某個玩具、喜歡某個人,很多孩子往往會選擇“動手”的方式來傳遞自己的訴求,而且孩子還小,力氣不大,一般情況下沒有惡意。家長完全不用在意,只要做好孩子之間的隔離保護就好了,畢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根本就不懂的一起玩。正確的向孩子表達家長的立場

    有一種情況是:孩子被打時,家長並沒有引導,自己打回去了,家長要不要制止?其實這也是孩子們在面對暴力時最真實的反應,我們當家長的,不需要對孩子的行為做出指責、呵斥,這樣會讓孩子覺得傷心,“我受了欺負,媽媽不但不幫我,還幫別人說話”“明明是他先動手打我的,做的不對,爸爸不去說他,反倒說我”,而把爸爸媽媽劃入到了對立面。家長這時候應該正確的引導孩子,例如“打回去時要注意分寸,如果欺負停止了,你的回擊也要停止,不要造成主動的攻擊和傷害”、“他如果不動手了,你就該停止反擊的行為了”。

    鼓勵孩子遇到事情要及時告知家長

    我認為孩子如果解決不了的問題,不管在外面遭遇了什麼事情,都一定要告訴家長。很多孩子長大以後被別人欺負時一聲不吭,不敢告訴家長,校園凌霸現象屢禁不止,就是因為在很多被欺負的孩子在曾經的經歷中,沒有及時告訴家長或者沒有得到家長足夠的重視和及時處理。被欺負的孩子更應該得到家長的關心和愛護,應該讓孩子知道,家在任何時候都是可以信任的港灣,不管事情的結果如何,做父母的都應該嘗試著去理解、安慰和包容。讓孩子敢於把擔憂和恐懼表達出來,而不是壓在心裡,自己默默承受。

  • 5 # 二胎寶媽談育兒

    孩子被別的小朋友打了,作為家長,心裡肯定覺得難受和委屈,畢竟很多家長有這種心態,自己的孩子自己怎麼打都行,但決不能被外人打,所以,一般遇到自己孩子被打都會感到氣憤,但是該不該打回去呢?

    我自己認為不能打回去,俗話說得好:“冤冤相報何時了!”況且還是孩子之間發生摩擦,作為家長更不應該挑唆自己的孩子再打回去,如果你以這種方式教育孩子,那麼當孩子遇到比自己強壯很多的小朋友,他打回去,那麼很有可能自己孩子會吃更大的虧。

    而且,自己孩子被打本就是受害者,有理方,我們大人就應該以理服人,這既可以為孩子討回公道又不失禮節。

    當孩子被打,我覺得最好的方式是這樣:

    家長要作為孩子身後堅實的後盾,要非常嚴厲“兇狠”對打人小孩說,你打人是不對的,是錯誤的,而且要求打人小孩向自己孩子道歉,並承諾再也不能打自己的孩子,用氣勢壓倒打人小孩,讓他再也不敢打自己的孩子。

    這樣一來既可以達到教育打人小孩的目的,還可以捍衛自己孩子的權利,何樂而不為呢?

  • 6 # 育鄰人

    一個成長中的問題:

    孩子成長過程中,難免與同齡小夥伴發生摩擦,這種情況過去有、現在有、將來還會有。因為,人與人之間因“利己”心理,造成衝突本就無法避免。

    孩子被別的小朋友打了,該不該打回去?這個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得弄清衝突的前因後果才能做出判斷。比如,衝突的緣由、誰挑起的衝突、衝突爭議的利益點是什麼?

    常言道:“不打不相識”,有很多至交都是從利益的衝突雙方發展起來的。

    1、對於孩子之間發生的對等的衝突,家長不宜直接將孩子拉走了事或者直接簡單的打回去。成長型父母應該將孩子雙方協調到一起,開展角色扮演,對沖突雙方加以引導,讓孩子們學會換位思考、學會自行解決矛盾衝突的能力;

    2、對於孩子之間發生的對等的衝突,還可以請在場的大哥哥、大姐姐【與衝突雙方無親疏關係的】做扮演執法官進行調節,孩子們之間的衝突,孩子們自己的解決辦法最有效;

    3、對於非對等衝突,建議受害方家長,藉助公共執法【警察】力量加以解決,讓鬧事的孩子知道社會是有專業執法者管理“不法”行為的。

    對於前兩種處理孩子間糾紛的方法,需要雙方家長認可,有條件的情況下可請第三方做個見證,避免扮演時再起衝突。第三方,可以是學校老師、社群管理員等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缸發動機振動大的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