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讀史匯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周紀時,曾點評過智瑤說“智伯之亡,才勝德也”。

    智氏作為晉國最大的政治勢力,從晉室立國開始,一直承擔頭號輔政大臣的角色。歷經百年,智氏憑藉各屆話事人的才能,一直深得晉室的信賴。智氏也由此一路發展壯大,穩坐晉國首輔之位,最輝煌的時候是幫助晉文公成為春秋五伯之一。智氏家族傳位到智瑤時,晉室早已是做人黃花,經常受到來自楚國等周邊諸侯國的外交羞辱和軍事侵擾。

    智氏雖有心光復晉室昨日的輝煌,但缺乏相應的實力。因為此時的晉國不單隻有智氏一家,另外還有三股不容忽視的政治勢力,分別是韓氏、魏氏、趙氏。也就是說,晉室的局面是“一超三強”,出現一種政治上的動態平衡。三大家族經常聯合起來,制約智氏這一超級勢力。

    所以說,智氏極有可能取代晉國,但沒有十足的勝券。後來的晉陽之戰“智氏滅亡”便是最好的佐證。

    智瑤發動的“晉陽之戰”,先是葬送自己,隨後又導致“三家分晉”。其中的緣由,智瑤確實要承擔主要的責任,切看如下分析。

    智瑤為人傲慢,令三大家族心生厭惡

    只要本人屬於允文允武的型別,從小才華橫溢,武功嫻熟,可是他有一個毛病,自恃才高目中無人。剛剛接管智氏家族不久,宴請同僚的時候,便當中侮辱南韓君臣,導致南韓賓客憤然離去。事後,家臣勸說他。智瑤還信心滿滿地說“晉國的土地上,只有我找別人的事,沒有別人找我的麻煩,別人能那我怎麼樣”。

    作為一個剛剛當上家族話事人的智瑤,還沒有表現出相應的管理能力,便先把周圍的人得罪的一乾二淨。可見,智瑤此人確實有些狂傲到目中無人,更給晉國家族間的關係帶來一些危機。

    打著光復晉室的旗號,索要土地

    實際上,智瑤只是對周圍的人惡語相向,別人最多覺得此人口臭,平時少來往也就無所謂。可是隻要太有才華,有才華的人往往就會有野心。智瑤的野心是想光復晉室,回到晉文公的時代。

    為了達成此項願望,智瑤一廂情願地認為,晉室之所以衰敗,完全是晉國公室被幾大家族盤剝蠶食的緣故。只要各家都拿出一些土地歸還晉室,晉室做大做強後,晉國肯定能夠實現中興。可是智瑤想的太單純,大家都拿出土地給晉室,晉室強大以後,四大家族以後的命運會是怎麼樣。到時候,難道晉室還會重視他們四大家族嗎?答案顯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智瑤提出此項荒謬的設想後,韓魏兩家害怕智瑤興兵發難,只好委曲求全乖乖地上交土地,趙氏卻沒有遵循,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和智氏分庭抗禮,兵刃相接起來。智瑤便夥同韓魏一起,發動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晉陽之戰”。哪成想,雙方對峙的過程中,眼看勝利在望,韓魏兩家受到趙氏的挑唆,臨陣反水倒打一耙。局勢變成韓魏趙聯合起來,一起將智氏滅族除名。

    智瑤帶領的智氏滅亡以後,整個晉國變成韓魏趙三家的天下,他們三家原本就是實力對等,如今把最大的智氏搞垮,三家終於如釋重負,開始作威作福的生活。伴隨韓魏趙三家的不斷髮展壯大,最後乾脆上書周天子,請求冊封為諸侯。晉國也因此遭到瓜分。

    所以說,智瑤本性並不壞,只是他的才能太過超強,導致自己的雄心壯志太過遠大,沒有考慮實際的情況,只想一門心思幹大事,卻將好心辦成壞事,搭上自己不說,順帶將自己的老東家一起拉下水。

  • 2 # 魏平子

    這個問題不成立,所謂智氏代晉是沒有根據的。

    提問者會這麼問,可能是因為按史書描述來說那個時候智氏的勢力比三家都強,然後就認為想當然的認為智氏可以把三家給滅掉一家獨大,實際上並不是這麼回事兒。

    老子說過“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又說過“將欲取之,必固與之”就是說最強大的很可能下一步就走向滅亡,這一點在晉國的之前的歷史上有著很多的例子。

    晉國是晉文公的時候開始設立六卿制度的,一開始有十幾家在輪著做,然後晉文公死後是晉襄公,最早掌權的是趙家,就是趙盾執政,那個時候是趙氏的勢力最強,但是到晉景公的時候嫌趙家勢力太大,就把趙括趙同一只給滅掉了,只留下了趙武刪號重練。

    再到後面有一次是郤氏最強,晉厲公時候有“三郤”的說法,然後晉厲公也是讓自己的大臣把郤家滅了,當然自己後來也遭到了反噬,這麼做也是為了平衡卿族的實力。

    越往後牌桌上的卿族越少,再後來我們我們熟悉的智趙魏韓四家,我們都知道四邊形是一個不穩定的狀態,四股勢力同樣也是如此,那個4家的話肯定得滅掉一家,而智氏是實力最強的,這個時候就很容易當出頭鳥被三傢俬底下給幹掉。而形成三家以後的話就情況就很穩定了,這也是最早的三足鼎立的雛形。整個晉國的歷史可以說就是一個縮小版的中國的歷史,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在這一百多年的歷史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至於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上說的那些智伯的性格缺陷也好管理才能缺陷也好,其實這個都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因為如果人家一定要對付你的話,你才能再好也是沒有用的,舉個例子比如現在中國如果在美國在前再怎麼樣子內聖外王做了怎麼怎麼周到的話,美國包括英國什麼也不會放過打壓中國的。最好的辦法就是韜光養晦,把老大的位子讓給別人去做。司馬光那一套是儒家的理論,他是做其實是做臣子應該怎麼怎麼待人接物怎麼守份,但是如果做到領導做到君王的話,這套理論不是特別的實用。這就是司馬光迂腐的地方。

  • 3 # 歷史神預言

    主要是四家權利平衡被打破,智伯瑤本來就一家獨大,攻趙吃相又不好,韓家和魏家現在追隨給智伯瑤,也不是心甘情願的。韓、魏害怕下一個輪到他們,韓,魏反水,智伯瑤被三家後發制人打敗,全軍覆沒,土地被瓜分。

    周代各諸侯國通常都將公室子孫分封為大夫,各家大夫都有封地,以血緣關係作為公室的屏衛。而晉國驪姬之亂時,晉獻公卻逐殺諸公子,從此晉國不再立公子、公孫為貴族,史稱“晉無公族”。到晉成公時以“宦卿之適子而為之田,以為公族”,趙盾又將各家異姓大夫代為公族,晉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對於作亂的異姓卿大夫沒有可靠的制約力量。

    一向稱為中原的晉國,到了春秋末期,國君的權力也衰落了,實權由六家大夫(韓、趙、魏、智、範、中行)把持,另外還包括郤、欒等大家族。他們各有各的地盤和武裝,互相攻打。後來有兩家(範、中行)被打散了,還剩下智家、趙家、韓家、魏家。這四家中以智家的勢力最大。

    公元前459年到458年間趙簡子攻佔了範氏和中行氏的封地,六家公卿剩下四家;晉懿公時知伯依仗擁立之功,驕橫無禮,向趙、韓、魏索要地盤,趙國沒給,知氏就糾結了韓、魏兩家攻打趙。

    圍困晉陽兩年多的時間,趙也沒有屈服。就想到了用晉河水淹城,晉陽城內一片汪洋,好多人都逃了,百姓也開始交換了孩子煮著吃。

    看到水淹晉陽城得意忘形的知伯說了一句話,於是歷史就改寫了。知伯說:“吾始不知水之可以亡人之國也,乃今知之。汾水可以灌安邑,絳水可以灌平陽。”

    知伯看到了水的威力,而韓、魏也同時存在著水的憂患。滅趙可不是知伯的最終目的,所以在一旁的魏恆子和韓康子碰了碰胳膊碰了碰腳。就在這生死的邊緣,相國張孟偷偷跑到韓魏的大營裡說服了韓、魏,將晉河改道消滅了知氏。

  • 4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在三家分晉之前,晉國雖然是“六卿執政”,但實際上掌控朝廷權力的是智氏,其它五家力量相對都比較弱。照理說,在春秋末期這樣一種大紛爭的背景下,智氏有強大的權力,應該替代晉國,實現改朝換代的。但是他們為什麼不但沒成功,反而被韓、趙、魏三家給滅了,最終韓、趙、魏三家獲得勝利果實,得以分了晉國呢?

    (三家分晉)

    顯然,是實力強大的智氏在操作上出了問題。

    那麼,智氏究竟有哪些操作失誤的地方呢?

    為了講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比較一下“田氏代齊”這一成功的案例,再來看看智氏的情況,就應該比較清楚了。

    “田氏代齊”的整個過程很複雜,不過,總括起來,不外七個步驟。

    第一步,收買人心。田氏首先改變土地所有制,廢除奴隸社會的井田制,改為把土地私分。這樣做,不但國內老百姓,連貴族也支援田氏,田氏獲得極大的民心。

    第二步,以眾擊寡。當時執掌朝政的是慶氏。田氏看出國內貴族們對他不滿,於是聯合另外三家貴族鮑氏、欒氏、高氏,共同打敗了當時執掌朝政的慶氏,從而除掉慶氏。

    第三步,坐山觀虎鬥。田氏雖然擊敗了慶氏,但他並沒有掌握朝政,而是由欒氏和高氏來共同執掌朝政。欒氏和高氏共同執掌朝政,因而這兩家便產生了很大的矛盾,互相攻擊,自相殘殺,力量得到了極大地削弱。

    第四步,二次以眾擊寡。欒氏和高氏的力量削弱以後,田氏瞅準機會,聯合因為沒有掌控政權而不滿的鮑氏,打敗欒氏和高氏,削除這兩家的勢力,改為田氏和鮑氏執掌朝政。

    第五步,二次坐山觀虎鬥。田氏雖然和鮑氏掌控了朝廷政權,但是他並不專權。反而是看著鮑氏專權。鮑氏因為專權,和國君產生了極大的矛盾,鮑氏殺掉齊國國君。然後田氏趁機擁立新的國君,並且除掉了鮑氏,得以獨掌朝政。

    第六步,通好鄰國。當田氏完全執掌朝政以後,為了避免奪取政權產生的阻力,他們積極與鄰國交好,簽訂友好協議,避免篡中國產生阻力。

    第七步,政變成功。當國內勢力被消滅,老百姓又因為得到好處擁戴田氏,國際關係也搞得不錯的時候,田氏替代齊國,也就變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晉國諸侯)

    那麼,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智氏有哪些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呢。

    其一,智氏土地問題處理錯誤。

    當時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的過程中,把奴隸集中在井田上集體勞動的方式,已經不適應當時社會的發展。無論是老百姓還是貴族,都迫切希望自己能夠擁有土地,進行獨立生產。

    但是,智氏卻讓韓趙魏三家把土地拿出來充公,交給國君。這種做法,實際上是與歷史背道而馳的,與田氏的做法也是相反的,當然是不得人心的。

    其二,智氏樹敵太多。

    智氏本來和韓趙魏三家聯合起來,滅了範氏和中行氏。這都沒有問題,問題是,接著他就要求韓趙魏三家把土地拿出來給國君。這樣做,一下就把自己放在了三家的對立面。

    “田氏代齊”的過程中,不到最後,都沒有站到前臺,沒有站到目標顯眼的地方。都是讓別人鬥,他自己坐山觀虎鬥。等到別人兩敗俱傷的時候,他才站出來,收拾殘局。

    智氏過早地暴露,也就過早地成為別人提防攻擊的目標。

    (田氏代齊)

    其三,智氏的手段太過毒辣殘暴。

    田氏在代齊的過程中,當然也有戰爭。但是,他的手段更多的是比較溫和的。他採用的是溫水煮青蛙的方式。慢慢加力,讓國君力量不斷消耗,然後走到滅亡。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他不斷地尋求支援。

    但是,智氏的手段卻太過毒辣。他在攻打趙氏的過程中,引水灌城。而且還得意洋洋向韓氏魏氏炫耀。這引起了兩家的害怕,因為兩家也站在水口下游。智氏能這樣對待趙氏,當然也可以這樣對待韓氏和魏氏。於是韓氏和魏氏出於恐懼,最終才反水,和趙氏聯合起來,一同對付智氏,最終把智氏消滅。

    由此可見,智氏的政治智慧實在有限。在奪權的過程中,步步出錯,最終才走到了悲劇的結局。

    (參考資料:《史記》《左傳》《戰國策》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些商家說“女人衣櫥裡永遠少一件衣服”,是幫女人,還是害女人啊?